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8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悸动的高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1 1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很长时间感觉别扭的事情是我从没有参加过高考。
  
  早年曾把此事当作一件憾事,大丈夫立世,当披荆斩棘,一泄酣畅,而高考的考场无疑是最佳场所,事实上它也的确被许多青年学子定性为一显身手、展示自我的舞台。于是,多年以来,每逢六月(之前是七月),高考挑动着每个学子的神经,在同样的一片天空下,几张试卷划分出了几多别样的人生:成功者信心满满,大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气势,失意者则变成“小园香径独徘徊”的落寞。在分数揭晓的七月份的那个夜晚,电话会被打爆,电脑会被死机,全中国都会沉陷在对分数的焦灼之中。神奇的高考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些许战栗,让许多人生陡然平添许多波澜。
  
  每及此时,我总是觉得应该是过来人才有资格感慨,而事实上我也很认真留意过这些人针对于此的各种显现。他们多半是回味往昔,感念万千,或庆幸自己的运气,或愤怒于上帝的不公,表情丰富,内心隐晦,好像至今依然残留着五味杂陈,联想亦可能极其丰富,这个联想多半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就像今年某省的高考作文题目一样,为什么不能呢?
  
  为什么不能?因为已经过去了,过去的事情就应该放在一边,不要说是考试,什么玩意只要是过去了,就无法重新来过,这是人生的不可复制性,陷在过去里只会提醒着自己要学会断奶而已。
  
  在人到中年的时候,我终于释然,也开始用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高考。高考只是一场考试,这种考试只是为年轻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门,分数是开启的钥匙而已。我们没有机会去找寻那把钥匙,却同样能迎来无数个窗口,无论是门还是窗,都是可以走进年轻以后的人生的,途径不一样,结局都一样。这个结果就是我们都会有以后的生活。
  
  这话说起来很轻松,但是多半人会说我站着说话腰不痛,不错都是生活,可生活和生活一样吗?天壤之别的。
  
  这个就说到了点子上了。人们对高考的关注集中在后高考时代的,也就是高考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今后,时下像我们如此安贫乐道地固守着清贫教点书糊糊口的角色别人是不屑一顾的,人家以后要的是飞黄腾达、是封妻荫子,是要成为一呼百应的人中龙凤的,怎么着也是要有房有车,要在大城市落户,要在孩子送到美利坚合众国或是遥远的澳洲的。高考不会直接带来这些,但是不经过高考显然一点机会都没有,就像先前的吏治:一日为吏,终身为吏(现在的公务员制度类似),绝无可能做官的。这个年头,你要是起始学历连个本科都不是,连张口的勇气都是不会有的。大学不是敲门砖,只是起跑线,或者叫做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所以日夜鏖战的孩子以及家长们实际上忙活了十几年只是在为未来买一张彩票,至于是否中奖是另一回事,他们想,我总得买吧,不买的话哪有机会中奖呢?
  
  我把高考等同于买彩票有点残忍,可是,难道不是吗?
  
  小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甚至是幼儿园)便面对着考试与分数,考的好便笑,考得不好就跳,就这样边笑边跳着至少要有个十来年。漫长的时间会过滤下来许多孩子,成绩越来越好的是少数,掉队的人越来越多,老师们这叫大浪淘沙——偏偏有着太多的沙子,于是小学毕业会淘汰一批,初中毕业再淘汰一批,还有老师说一般到了初二也要淘汰一批,反正听到的都是淘汰很少有增容的。仅仅剩下的那些少数暂且还没有沦落到沙子地位的孩子摇摇晃晃总算是走了下来,结果站在高考的跑道前,经受着最后一轮最为残酷的筛选,而这轮淘汰下去的也将会是最多数。
  
  也许大家可能会不太同意,不是说现在的录取率高的离谱吗,百分之七八十都有。看起来不错,但是,大家的眼光又偏偏盯在最上面——也就是重点本科以上,至于大专、高职以及民办高校心里都不太认同,充其量也只是多交点钱提供一个继续读书以及对付青春年华的场所而已。事实上,这些院校不被大家认同也不是一点理由都没有,你说学习吧,连那些学校自己都不会认为那是学习的场所,他们会理直气壮地说,不要说我们这些学校,就是那些211的院校,有几家是在真正做学问的,不都是在编课题套经费吧!至于职业教育,现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似乎与职业无关,有职业的未必是经受过相关教育的,接受教育的未必就能找到对口的工作。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属性不强,倒是内容挺多、学制挺长,说白了还是在赚钱!
  
  职业学校的学制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压缩,职业技能的培训之前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在工作中提高才是重点所在。中戏上影的门口站着几千俊男靓女,还得经过四年的学习,不见得人人会演戏,人家香港的无线电视培训班要不了多长时间,却也同样能走出来刘德华与梁朝伟,而现在动辄什么两栖、三栖、以及跨界成功的例子都是反证了我们一些技能培训学校的孱弱。
  
  很多家长会这样认为,我的孩子将来就是想做白领的,至于上职业学校,我还不如帮他找个蓝领工作,还省些学费,因此不管上面怎么哟呵指望着职业学校能分流出一些学生,估计前景都是堪忧的。
  
  这样一来,如果单纯的用重点本科院校作为分子的话,用所有适龄人口作分母的话,这个比率比彩票还能高多少呢?
  
  金字塔的顶部注定只能容纳很少的人,而偏偏大家都想上去,那么丢在半道上的人自然就会越来越多,就是这样大幅度的淘汰率才引发着更多的关注。
  
  有点像买卖,淘汰率居高是高考的卖点之一,还像那些选秀节目,大家关注的往往并非是哪些人能晋级,而是究竟哪些人能被淘汰,虽然问题的实质并没有多少差距可言。
  
  更为悲摧的事情是,与先前不一样,高考的胜利者依然不敢松半口气,大学依然只是给你提供了继续读书的一个平台,与就业以及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大学的出口是社会而不是工作岗位。较低的就业率依然会让很多大学生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留守大学生成了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他们的理论是我大学也考上了,也算是顺利毕业了,可我干不过社会啊,你总不能再重新打工啊,我要是准备打工,我干嘛要念哪门子大学呢?
  
  高考结束之后,我饶有兴致地写了一则微薄,内容如下:
  
  “那行走在高考路上的孩子们啊!三十年前,高考是句号,考完了就跳出了农门;二十年前,高考是逗号,考完了依然能开启别样的人生;十年前,高考成了破折号,后面连着继续的征途;现在,高考成了省略号,鬼知道后面是什么。归结起来,高考,大大的问号!”
  
  我这样写倒并非是出于完全同情学生的动机,也不是想强烈地谴责什么,我只是对这一现象有所感触。本来社会要发展需要人才,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也无可厚非,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隋文帝抢了外孙的皇位并不光彩,可是他实现了大一统,还奠定了官僚制度等伟岸的措施使得他被后人抬到了很高的位置,尤其是他开启了科举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使得寒门士子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社会上层,参与到国家管理当中去。而这种方式招纳的读书人在传统儒教的影响下,推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不少人还是热心功名,想着济世的,这要比根据门第来取士要进步多了。从秦汉到隋唐这几百年国家一团糟,不是外戚主政,就是宦官弄权,据说属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兴办了太学,但是扛不过外戚与宦官的。曹操算是看到了危害,也开启了“九品中正”的选人方式,算是多网罗了一些才俊,但是,出身还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姑且不能把社会的不良板子打在文化上,但是社会上排挤士人的确去削弱了管理层的力量,影响了当权者的统治,所以撇开门第实行科举的好处多了去了。尤其是唐朝的时候,科举成型,一般采用的的“明经”与“进士”,“明经”大约相当于我们考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典籍的记忆程度,“进士”就相当于他们的创新能力——人家要写诗作文的,不全部考死知识。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才高八斗的文坛翘楚登堂入室,什么姚崇、宋璟、张悦、张九龄的都是通过进士而把持政坛的,打造出了锦绣盛唐。耐人寻味的是当李隆基开始崇信并非文人的李林甫主政时,唐朝就开始了下坡路,似乎是有点关系的。
  
  我们姑且不论主子通过科举取士是为自己服务的这一动机,但是在历史上被人推崇的皇帝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武则天亲自主持考试,算是殿试的雏形,宋太祖赵匡胤就把殿试定下来了,成为规章制度,把所有的顶尖士人都纳入了“天子门生”的框架内,也造就了两宋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当然到了后来,为了集权统治,开始八股取士,招致诟病较多,不过帝王对考试的重视就从来没有放松过。
  
  我们了解历史往往是道听途说,或者说采用的由点及面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八股取士就是教条之极的。听到了吴敬梓、蒲松龄喊冤就说八股取士一无是处。淘汰下来的蒲松龄、吴敬梓们是有点可惜,但是选上的人才则也是有真才实学的,选对的人比选错的人要多得多。这种现象在任何时代都有,不足为奇,能写好小说与知识储备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莫言能得诺贝尔奖,但是就语文试卷而言,他肯定不会是高考状元,我们丝毫不觉得奇怪。那么我们为什么因为几个写小说的古人遭遇落榜了就带着强烈的情绪来诋毁八股取士呢?怕是政治的因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的缘故,不把人家说得体无完肤怎么显示出我们的英明举措呢?
  
  再者,我们往往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唐朝的考试是很讲究的,也不简单是一张试卷的问题。
  
  除了先“明经”再“进士”之外,还有学生在考试之前往往要“温卷”,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才华展示吧!就是把自己的强项写下来送给某个大人物混点印象分。白居易的那个《草》就是这么来的,而后期的唐传奇被称为短篇小说的成熟期实际上多半也是“温卷”的产物。这样一来,“明经”、“进士”、“温卷”实际上表明考试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的广泛性。至于,明清时代,科举更被认为是禁锢思想、压制人性的罪魁祸首,未必,相反,明清时候尤其是明朝后期思想是极其活跃的,我们记得住的一些大思想家明朝有多少,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贽、王守仁哪个不是光照千秋的?你要说压制人性,可是《金瓶梅》、《红楼梦》、《三言二拍》像是思想禁锢的产物吗?恰恰相反,这些作品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人性化,市民甚至已经作为一个阶层开始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我曾经听过一个段子,说明朝万历的时候何心隐开始自己掏钱在庄园里搞无政府主义的试点了,虽然没有善终,自己也被杀害,但是他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的探索比西方都要早。这个事例偏偏也是出于据说是政治最为腐败的明朝万历朝代。这个板子是不是要打在科举制度上呢?
  
  我不懂政治,但是个人观点以为明朝末年政治虽然腐败,但不是一无是处的。政治的腐败体现在皇帝的不作为上,他能几十年不管,国家陷入了无政府主义的境地。这样一来,思想阶层市民阶层大多处于无人约束的境地,反倒让他们解放了。稍懂历史的人就会知道,晚明时期,什么新鲜事都是有的。
  
  倒是满清入关之后出于对自己统治的不自信,大肆的屠杀让文人的腰背坍塌,吓得这帮人开始往故纸堆里钻,玩起了考据学。直到近代,夷人入侵之后,刺激了孔孟的后人,开始放眼世界而审视自身了,锦绣小楷玩不过洋枪大炮啊,国富民强需要经世致用的学说,几本线装书解决不了穿衣吃饭以及干仗,于是工科、医科等等出现了,也终将把科举推进了坟墓。
  
  袁世凯最得意的事情据说不是当总统和洪宪皇帝,而是废除了科举。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老袁不废,自然有其他人废除,怀胎十月,孩子不生都不行,助产婆多的是!
  
  我如此啰嗦地历数先前的考试制度,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考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进步的体现,它必将长期地存在下去。历朝历代都很重视考试,而且都想了不少方法,想让这个考试更加公平与规范,比如宋朝的时候开始把考生的名字糊起来,还让人誊抄试卷不就是想防止作弊吗?我们今天吵得很凶的金属探测仪不就是防止作弊的登峰造极之作吗?
  
  我们站在社会的角度上要理性地对待高考,不能因为自己不走运就把他说的体无完肤。高考目前肯定是必须的,现在指责高考的中坚力量当年听到恢复高考的信息之后是怎样的兴奋啊,言犹在耳,没有高考怎么办?推荐?九品中正?拉倒吧,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如果是那样做的话,结果就是彻底的扯淡。学校打“没有高考,你斗得过富二代与官二代吗?”来得有点直接,可是,当这个讯息已经正大光明地走进学生的教室的时候,无疑是一种悲哀,这在向全世界宣布,在中国,新的特权阶层已经从幕后走向了台前而我们却无能为力,企图通过一种考试来改变它?可能吗?恐怕也只是抱着能做多少是多少的心态吧!
  
  当部分资源被这些特权阶层圈定以后,那么剩下的蛋糕就会变得越来越小,而相应的抢蛋糕的人越来越多,足见蛋糕的珍贵了。抢蛋糕的游戏在考试时还不怎么突出,到了就业的时候就非常明显了。举着自荐信、趴在电脑上的多半还是寒门学子,而即便是就业以后,遇到了发展的问题时,人家的路子比咱们宽了许多,尤其是咱们的国营性质的单位和政府部门是很明显的,不言自明。所以高考在现今阶段让我们纠结的重点还是在后高考时代,就是就业问题。
  
  就业形势是最能刺激神经的,因为这是一场骤变,十几年的样子颠覆了一切。几千年读书人像被灌了迷魂汤似的,笃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时读书既是过程也是结果。书读好了,试考好了,工作就来了,身份就变了。范进的痴狂完全属于正常的,刚恢复高考那段,有多少谈了村里姑娘的学生拿到通知书就和人家分手的,许多年后在那儿嗷嗷地唱着《小芳》。这样做不男人,但是却比较普遍,是社会的区分度太过清晰毁了这些单纯的田园爱情。现在截然不同,大学就是大学,大学就是学习的,没有人包你的后半生,你在学校还得学,学完了还得找工作,它唯一的功能是给这些具备一潜能的孩子提供一个深造的场所,此外无他,继续往后读也是这样。
  
  这个现象怎么看?这很正常,甚至是回归了读书考学的本原。读书就是读书,怎么能因为读了几本书就可以改变一切呢?读好了书不代表就可以做好任何一个职业,李白才高八斗,可是在唐玄宗的翰林院里喝了三年酒,他这样的怎么能从事吏治?皇帝让柳三变“且去填词”不是没有道理的。从事任何一个职业你得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全国或全省一套雷同的高考试卷,只能鉴定出一个孩子的潜力而不是实质,完成了高考就意味着结束本身就是错误的。事实上以前的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啥事不干尽显萎靡就是因为缺失了上进的动力:我都包分配了,我还学哪门子啊!
  
  人们喜欢用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定义来解析现在的学习现状,总是说我们只重视知识传授,而不重视技能培训,导致孩子们走向社会不能适应。这话是有部分道理的,我所要补充的是技能以及职业素养更多的还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实现的,搁在校园了再怎么培训技能都与实际的就业有差距,与其喊着培养学生技能还不如让学生弄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所有的今后都是靠今后的努力来实现的,大学只是一张船票而不是包票。
  
  非但学生要明白这个道理,家长也要学会从被动到主动接受这个事实,心态反倒释然了,就会比较平静地对待这样的考试。考好了自然好,考不好也没事,年年都有的考试不在于一时,此外无论是上大学还是上不了大学,找起工作来都不容易。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的高考制度是否就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自然不是,我简单感性地罗列了一下,至少要以下几条:
  
  一是费用太高,许多家庭面对大学之后找不到的愤怒是建立在投资与回报之间差距太大的缘故上,孩子挑灯夜战几十年,家里也几乎掏空,可除了一张毕业证之外一无所获,心里是有无名之火的。可还不能宣泄,因为父母供养孩子在咱们这儿是天经地义的,结果火只能冲着高校发,冲着社会发。试想如果花很少的钱依然可以读更多的书,谁不愿让孩子去接受高等教育?家长的这种愤懑会少多少?八月份一到,伴随着阵阵鞭炮,立马就又会有许多好人好事了,又有谁谁资助多少钱给哪个家境贫寒的孩子上大学怎样如何的。说实话,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时,我一点都不感动。一个社会一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总是指望着三五个富翁大款来捐助,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主管部门一遇到掏钱的时候就嚷着没有钱,可是扩建校园、增设院系、申请课题时毫不手软,真不知那些个白花花的票子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学校越盖越漂亮,专业越来越多,课题也满天飞,可就是没结果,大学弄的像四不像的杂货店,在老外面前很少能抬起头。真不如匀点钱给学生,减点学费,不要忘了,在我们的不少地方,老百姓过得依然很苦很苦,一两万块钱依然是天文数字,那些西装革履的变了味的学者并不清楚。上次是哪个专家还是学者说的,一百块以下的酒不能喝,我倒想天天喝茅台,我喝得起吗?
  
  其次,淡化高考。这句话挺起来像放屁。可是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大学教育现在已然不能算精英教育了,国家这么大,大学生这么多,大学教育的属性已经在改变,从阁楼上下来了,大概是介于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既然有普及教育的属性,那么有理由让更多的孩子去上学,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处在心惊肉跳当中。高考不是一年一次吗,次数太少,所有的努力往往就指望着那两天,那怎么行呢?除了伤风感冒的,谁还没有个什么事情?给他来个考试学院,部门这么多不在乎多几个,给他一年考个四五次,高校的指标分批发放、分批录取,九月份集中上学。这样的话,那一年一次的考试就不会那么折磨人,也不会出现什么爹妈死了为了不影响孩子上学的都不敢说,也不会出现母亲倒在血泊中女儿必须抛下去考试的状况。你说就那样的事情叫个什么事情,我们能轻易地说那就怪孩子吗?是什么让孩子艰难地决择?不言自明。
  
  再者,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又像是大话,非也!高考的地方保护主义谁都知道,学生成了油菜籽,找到了肥沃的地方立马鲜花灿烂,反之必须要考出比别人高出很多的分数才行。那个送“北京人大学”匾的人上演的不是闹剧,恰恰是把伤口就揭出来了。凭什么?凭的就是那儿是曾经的皇城根儿吗?上海呢?很多大学开始了自主招生的尝试,说实话,我真没有信心,我不知道如果大学要是完全放手的话,就咱们那帮文化老爷会又会生出多少幺蛾子,反正贫下中农肯定是讨不到多少便宜。为什么大家还信奉高考,至少在公平的面子上还能凑合。
  
  另外职业的公平也是重要的一条,我们总是畅想着职业没有高下,只有分工不同,可是你信吗?毕业不包分配完全正确,可为什么有的行业就可以搞终身制?农民可以被征地,工人可以下岗,教师可以分流,企业可以让你滚蛋!公务员为什么就可以一劳永逸。你人为地造就出那么个金饭碗,谁不去抢?“民不患寡而患不均”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拼良心讲,公务员不是每个人都很风光的,浮在上面的只是少数,而且那应该是一个毫无创造力也很难与自己兴趣对的上的职业,可大家都去争为什么,一是不了解内情,二是少数人太过张扬让人产生了歧义,人们总是拿刘志军杨铁男来界定公务员,谁不瞠目结舌呢?
  
  我不是诋毁人性的丑恶,你别看那些义愤填膺的正义人士,真要是到了那个位子上,没准就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人都有吃葡萄的心理。我们不能指望别人道德上的改良来促进社会的进步,而是要通过约束的方式。约束第一条就是端掉他们的铁饭碗,大家绑在一起讨饭,也没有什么好丢人的。
  
  还有就是改善就业形势,没几个孩子是为读书而读书的,都是为工作而读书的,就业是终点所在。可是现在这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国家首脑人物都开始关注了,也希望大家自主创业。自主创业自然好,可是我看了许多相关报道,少数的创业的还就是养鸡养猪的,这本身就很尴尬——大学生养鸡可能是会养点,可不是大学生也能养好,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真正走自主研发的路子的孩子是很少的,条件不够,竞争力更不够,最后往往是老爹老妈跟在后面赔钱。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想找到比较普遍的职业,做个上班族之类的。可是僧多粥少怎么办?那我们就让出一些。听说国家准备延缓退休年龄,如果一刀切那绝对是错误的,相反不但不能延缓,除特殊行业之外大多职业还得给他提前退休,退休之后工资少点,有个保障就行了。反正退休用不掉的钱不还是给了孩子吗,与其让他们背了个啃老的恶名,还不如把这部分钱腾出来给那些年轻的孩子,让他们通过工作的手段来挣钱岂不更好。孩子们有工作,社会更趋于稳定,单位内有年轻血液的注入,工作也会呈现出别样的活力。而提前退休的人也可以安享一些人生,让各自晚年的生活质量更高一点,没准还能创造出一些社会财富。都说社会的发展是让每个人过得更好,那为什么偏要把人累死在岗位上呢?
  
  有点像治水,我们不能堵住就业的入口,应该放开退休的出口,水才会流得才更欢一些。
  
  不知这几招有没有什么效果,当然,咱说了也就是说说玩玩而已,也只是好事者的一些空想罢了。
  
  只是,我看着这帮孩子以及身后的家长真有点心酸,再说自己的孩子也大了,真有点揪心啊!
  
  想来自己还算个幸运的人,没有参加过高考也能晃晃悠悠找碗饭吃真不错。
  
  不过也有人说咱没经过那场历练,情商不高。孟子说的什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咱一样没经过,所以只能不成气候了。
  
  也是,毛主席老人家说过: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咱站在小河边,哪会游泳呢?
  
  可有一样,我绝对不会被淹死啊!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3-6-11 20:5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6-11 17:44 | 只看该作者
一孔好才情!你那微博发人深思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0: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3-6-11 17:44 发表
一孔好才情!你那微博发人深思

柳藏过奖了,端午快乐!
4#
发表于 2013-6-12 10:21 | 只看该作者
在对待孩子高考的态度上,中国怕只有一个郑渊杰敢冒天下之大不讳。
5#
发表于 2013-6-12 15:14 | 只看该作者
高考是什么?在旧有的教育体制下,我们考试制度也变得越来越问题重重。
文章主题深刻,与时俱进。论述深度有力。
6#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5: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摇曳风铃 于 2013-6-12 10:21 发表
在对待孩子高考的态度上,中国怕只有一个郑渊杰敢冒天下之大不讳。

我个人感觉,他不是特例,他还有家学,他孩子所具备的隐形条件不是大多数人所具备的,所以,他只是一个个案,不能盲目的效仿!
7#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5: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3-6-12 15:14 发表
高考是什么?在旧有的教育体制下,我们考试制度也变得越来越问题重重。
文章主题深刻,与时俱进。论述深度有力。

所有的希望都是为了今后,所有的选择也是为了以后,我们站在什么样的位置是我们思考的首要前提,谢同行来踩——如果不算高攀的话,先生应该是个老师,问候了!
8#
发表于 2013-6-13 10:13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经历高考就能找碗饭吃,曾经的我是多么羡慕。
我是受惠于高考的人。如果没有高考,在家里自谋职业,想卖菜也没有本钱。那个时候是一跃入龙门了。
现在的高考,门槛太低了。原来的高考录取率和现在比,是太低了。现在进入一般大学的人,过去连个中专都考不上的吧。
所以现在的普通大学就如同过去的高中一样了,或者相当于过去的重点高中。过去的高中毕业,似乎没有安排工作的,但是高中毕业是一个门槛,没有这个证就不能入。
现在的文凭也是如此吧。

[ 本帖最后由 舄兢 于 2013-6-13 10:15 编辑 ]
9#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0: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舄兢 于 2013-6-13 10:13 发表
没有经历高考就能找碗饭吃,曾经的我是多么羡慕。
我是受惠于高考的人。如果没有高考,在家里自谋职业,想卖菜也没有本钱。那个时候是一跃入龙门了。
现在的高考,门槛太低了。原来的高考录取率和现在比,是太低了 ...

谢谢来踩,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兼具普及教育的属性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2: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13-6-13 11:39 发表
在古代只要你读书就有饭吃,学的好一点的,就可以当官,差一点的可以当大夫,再差一点的就当阴阳,巫师了。现在不行,拼爹的年代,高考总有些酸溜溜的。

所以那时读书既是过程更是结果,而现在只是彩票而非包票啊,问候!
11#
发表于 2013-6-14 15:3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没有参加过高考。原因很多,繁杂到令自己厌恶再说的地步。
事实上,五十岁的自己现在看这件事,更确信,人生到处是路,关键看自己怎么走。挤在高考这条路上的人很多,能明明白白看待的人,却不多。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3: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3-6-14 15:30 发表
我也没有参加过高考。原因很多,繁杂到令自己厌恶再说的地步。
事实上,五十岁的自己现在看这件事,更确信,人生到处是路,关键看自己怎么走。挤在高考这条路上的人很多,能明明白白看待的人,却不多。

我也没有参加过高考。原因很简单,自己却也不愿再说。问候夏冰了!
13#
发表于 2013-6-15 13:46 | 只看该作者
不仅旁征博引,还有纵横的比较,自己独立的思考,具体措施的设想,可见是经过一番思考的。赞一个!
14#
发表于 2013-6-15 16:01 | 只看该作者
这种事情,谁说了都改不了。
在这个制造奴才的神奇土地上,任何事情都不是弱势阶层说了算。
15#
发表于 2017-10-14 06:07 | 只看该作者
我被弟弟称为“没参加过高考的”,可能是没经过高考的洗礼,我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高度超越不了一个高中生。不过我看你好像超越了。
想太多脑袋疼,趁着让考好好考,得考且考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20:51 , Processed in 0.05579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