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73|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危情三日》:在挑战国家机器的边缘行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1 2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这个整体看来情节并不是十分紧凑的越狱故事里,个体的无辜成为很重要的杠杆。这个杠杆平衡了观众心理,让观众在心理上基本认可了主人公的“非法”行为,能够设身处地站到主人公的角度着想。这就为影片的成功作了足够的铺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于是我们看到,主人公在挑战国家机器的边缘行走,很巧妙而又侥幸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一家三口在境外安全落脚。这个结局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预期,同时也藉此说明,个体力量挑战国家机器,不是没有可能,前提是,看你是有罪还是无罪。只要你能够赢得观众同情与认可,你就可以大显身手,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否则,只能是碰得头破血流。


  
  用个体力量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挑战严谨的社会秩序,这样的立意注定能够激发观众的观赏欲望。尽管影片的前部分叙事有些拖,节奏有些慢,影片的结局也貌似欠缺悬念——大学教授约翰的成功简直是一定的,打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预料到,但是一部电影体现源自人自身的生存自觉,让人自身的活力呈现其中,还是能够唤起我们由衷共鸣的。我们在观赏之余,予以理解,予以关注,心情为之紧张,为之轻松,这种双向的互动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毋庸讳言,很多同类型电影在完成这种叙述时,做得并不大好,落套的桥段太多,让观众无法实现内心的微妙期待。但《危情三日》显然不同,它把一个非正常计划的实施过程叙述得有条不紊,细密到位,让我们看到了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那份真实,可以让人感同身受的真实,其中,人物没有远离观众,情节也贴近生活本身。故此,获得观众认可也就有了基础。

  
  人在现实中给人的感觉,跟其潜在的真面目,是两回事。我们看到,大学教授的身份巧妙地掩护了约翰,他在这层掩护之下,得以游刃有余地实施计划,何况他的计划是如此周密详尽,他的做教授所应拥有的细致与严谨作风,在这场营救活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我想,“教授”与“越狱计划实施者”这纯属互不相关的两个身份,甚至是截然对立的两个身份。谁也难以从“教授”联想到“越狱计划实施者”,反之亦然。进一步作想,教授被迫拿起枪来,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是什么导致了这样局面的发生?教授的行为是不是属于个案?个中意味,足够我们联想到很多。

  
  生活本身给人的感触是无法尽言的。爱妻何以能够蒙受不白之冤?其中的含蕴让人意会到多少?一个不经意的生活细节,会直接导致悲剧发生,很多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这些细节,在生活的舞台上缺乏自省,缺乏警觉,以致遗憾产生。而人自身的生存自觉,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生存状况。面对莫名其妙的厄运,人能够呈现各种各样状态,沮丧失意者有之,激愤泄愤者有之,精神崩溃者有之,而能够像片中的教授一样沉着冷静,从容面对,采取有效有序手段,自己动手营救蒙受不白之冤的爱妻出狱,就显得异乎寻常的令人振奋。我发现,教授这个人的心理素质相当好,能够在不妨碍、不耽搁在大学授课、照料儿子、看望父母等事情的同时,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完成计划里的各项准备。每一个细节都十分重要。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行动是最好的展示人物性格方式。教授的毅力和意志都体现在他的具体行动中。行动源自他的性格,他的性格左右了他的行动。被逼无奈。我们可以看到他真实的无奈。但是他没有犹豫。而且,他相信妻子。这一点很重要。妻子蒙受不白之冤,各种证据显然不利,但是,没人能替他还妻子一个清白、公道。他必须自己动手营救妻子出狱。他无法坐视不管。尽管其间不乏波折,尽管他遭受到了坏蛋们的无情袭击。他说,没有老婆在身边,我是个没希望的人。他对妻子深信不疑的态度,决定了事情走向。结合当今现实中夫妻情感危机、信任危机现状,这一点尤其显得富有启迪意义。

  
  妻子劳拉再有三天就会被转送另外的地方,接受终身监禁。时间骤然紧张起来,影片的节奏随之发生了变化。观众的心被教授的行动所牵引。所有之前的准备,都显得必要而实在。这时候的教授,犹如战场上的将军,不,不仅仅是将军,他既是指挥官,又是执行者。计划里的诸多细节被他一一分解,一一落实到位。到这时候,剧情是扣人心弦、剑拔弩张、紧张万分的,在这种紧张中,他实现了自热而然,是一次近乎完美的实践。就算是稍有瑕疵,也被他巧妙化解,弥补,像教授好不容易救妻子出来,妻子却歇斯底里大叫大嚷,甚至要跳车去找儿子的行为,多少让观众担心,却又收获了稍许的生活本真。种种的小小曲折,给影片营造了一份难得的观赏价值,不至于平铺直叙。所以我们随着教授的行动而心动,在一种美好的氛围里,总算是大功告成,教授以一己之力,宣布了挑战国家机器的可能性。幕布合拢,各归其所,观者的心也得以安静下来,并细细琢磨剧中奇妙的桥段,从心里微笑,叹想。

  
  影片有着令人着迷的质地。美国人的浪漫情调是骨头里的,生性里的。一举手,一投足中就有了。

  
  值得注意的是,结尾警察关于下水道口那粒纽扣的关注,意味深长。这一笔绝对不是闲笔。影片藉此表明,公民在其国家,理该安享公正,平等,自由。


  
  2013.6.21




[ 本帖最后由 夏冰 于 2013-7-5 14:29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6-22 07:52 | 只看该作者
民众是国家的基石,国家是民众的保护,这样的理论好像只出现在书本上。现实是悲催的,悲催是民众要面对的,这才是我们看到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8:33 | 只看该作者
危情三日 别名:惊劫72小时 / 关键救援72小时
  • 主演:罗素·克劳 伊丽莎白·班克斯 奥利维亚·王尔德
  • 导演:保罗·哈吉斯
  • 地区:美国
简介:一个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突遭横祸:男主人公约翰的妻子劳拉被“莫须有”的谋杀罪名所逮捕,在被逮捕时,她对丈夫坚称自己是清白的。约翰深信妻子的无辜,团结着破碎的家庭,拼尽全力与这一神秘事件周旋到底。然而随着最后一次上诉的驳回,狱中的妻子绝望地尝试自杀。为了拯救心爱的女人,约翰于是决定铤而走险、孤注一掷,精心策划一起越狱。



影片相关剧照




[ 本帖最后由 夏冰 于 2013-6-22 08:38 编辑 ]
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8: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3-6-22 07:52 发表
民众是国家的基石,国家是民众的保护,这样的理论好像只出现在书本上。现实是悲催的,悲催是民众要面对的,这才是我们看到的。

所以说,影片对于现实中的我们而言,有着普遍的意义。周末快乐!
5#
发表于 2013-6-22 12:51 | 只看该作者
从心里的层面对影片做了细致独到的解读。问好老师!
6#
发表于 2013-6-23 09:09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以剧情为背景,着重于人物对象进行叙述,结合自己的感悟与体会,抓住主要环节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性内核进行了有深度有广度的发掘、剖析和诠释,可谓是准确到位。对影片拍摄艺术的素描式论述与导演手法的解构相互勾连,又让影片的意味和作者的分析有了水乳交融的佐证基础,同时也使得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了深入浅出的检验和论证的性质。这样的影评文章因为富有独特的个性风格和可信的说服力,从而获得了张力和韧性,确实不错,欣赏并问好!
7#
发表于 2013-6-23 10:09 | 只看该作者
入木三分的解读,更深意蕴的发掘,令人静思、回味、咀嚼。欣赏,问好夏冰。
8#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11: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红秋叶 于 2013-6-22 12:51 发表
从心里的层面对影片做了细致独到的解读。问好老师!
点评简明扼要,谢谢红秋叶友!
9#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11: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3-6-23 09:09 发表
文章以剧情为背景,着重于人物对象进行叙述,结合自己的感悟与体会,抓住主要环节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性内核进行了有深度有广度的发掘、剖析和诠释,可谓是准确到位。对影片拍摄艺术的素描式论述与导演手法的解构相 ...
当我们沉湎于影片,往往会被其巨大的内在力度所吸引,震撼,以致淹没其中,失却自我判断。能够跳出来,作理性清醒梳理,感知,可说是观影历程的别样收获。这样的收获拿来与同好共享,可说是快乐之上的快乐。敬版的点评精准到位,专业明晰,深入全面,能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让作者读者同步收获观影与文字的益处,大幸!辛苦敬版,送上问候!



[ 本帖最后由 夏冰 于 2013-6-24 11:49 编辑 ]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11: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清风盈袖 于 2013-6-23 10:09 发表
入木三分的解读,更深意蕴的发掘,令人静思、回味、咀嚼。欣赏,问好夏冰。

谢谢清风盈袖友的认同支持。问候。
11#
发表于 2013-6-25 20:20 | 只看该作者
信念产生动力,冒险显出意义。主观和客观的碰撞和冲突,让当事者焕发出了异样的能量。警方最后与搜寻的钮扣失之毫厘间的表现,在客观上验证着约翰的正义者的色彩,但是未被发现,又说明着真相的扑朔迷离,难以对证。而观众的见证,已足以说明了问题。挑战警方,未必是非法,使用非法的手段,维护得偏偏就是属于个人的正义。欣赏,体会。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6 13: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3-6-25 20:20 发表
信念产生动力,冒险显出意义。主观和客观的碰撞和冲突,让当事者焕发出了异样的能量。警方最后与搜寻的钮扣失之毫厘间的表现,在客观上验证着约翰的正义者的色彩,但是未被发现,又说明着真相的扑朔迷离,难以对证。……使用非法的手段,维护得偏偏就是属于个人的正义。 ...

是切中内核的评述与引申。辛苦万版了。祝好!
13#
发表于 2013-7-12 10:57 | 只看该作者
正是读过斯文,才特地找来《危情三日》来看。最意味深长的是,警方在影片最后在下水道寻找纽扣,又失之交臂——这个镜头表现的细节,值得玩味。事后诸葛?真相泯灭?或者其他?
———谢谢推介。
14#
发表于 2013-7-12 12:46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电影艺术作品中,美国的多部影片都在向观众暗示一个意思: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现实世界中无法求解的问题可在虚拟世界得到多解,但这些解法又是立足于人的既有观念和现实体验的,现实和虚拟的成功连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并且有效地屏蔽了人的正常反思和质疑意识,顺理成章的艺术效果让观众获得最大程度的心灵愉悦和精神解放,从而让人看到人类社会生活的种种可能状态,而不至于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彻底地颓废下去。
欣赏佳作,即颂夏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 10:11 , Processed in 0.05569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