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87|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笔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11 1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明日就是除夕。
  
  土家的年,是昨日。土家有“抢年”的习俗。由来已久。在土家山寨里,家家户户,在中午十二点,就将年夜饭准备停当,放完爆竹,祭祀完祖宗,一家人围坐火坑边吃团圆饭。
  
  《民国书信版本经眼录》于今日读完。四天的时间,忙里偷闲的白日,和月上柳梢的夜晚,这本书,陪我度过。
  
  偶尔是有些寂寞的,读书的私人性,令阅读之后的寂寞更深。为书中的人物,也为自己那一刻于书中没有返回的灵魂。
  
  如今,像《意林》、《读者》之类带点励志的书籍,这些书中所谓的励志与哲学,已经无法进入心灵,浅表的掠过尚可,和流行音乐一样,只能作为短暂的暇娱,却无法如古典音乐般带给我长久的甘醇与悠远的回味。
  
  有些感受,我无法用语言诉说,更无法用文字表达,他们,像身体上的朱砂,生长在我灵魂的壁上,只与我心心相印。
  
  《民国书信版本经眼录》,与最近阅读的其他几本书相比,是给我那种寂寞的感觉最深的一本。虽然书中所述种种,离我们并不遥远,不足百年,书中的那些长衫飘飘的人,仿佛我们转一转身,就在我不远的身后,无语注视,目光中流露的深切的遗憾与忧伤,让我想要落泪。也让我想起那英的那首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我已经无法看清他们的容颜,只有那双目光,如星般闪亮。
  
  这不仅仅是他们的悲伤,更是我们的悲伤。
  
  多少风流化烟,多少雅韵成风。
  
  如今,我提起的笔,再也写不出民国手札书简中的行云流水,我蘸下的墨,再也闻不到民国尺牍函件里的古雅幽香。
  
  我很奇怪。这非一本故事生动、文采斐然的文学作品。却让我轻易地穿越时光隧道,在民时旧居的胡同,闲散漫步。
  
  月色清明,二胡咿呀,清影落寞。
  
  看见他们在窗前,借着灯盏的微光,伏案漫书。书中,有家人、有爱人、有朋友。我是局外人,街灯下的孤独的羁旅。
  
  无人予陪。实际上,我也没想要谁陪。安静的我,安静的月色,安静的灯光,安静的他们,还有,安静的尺牍。
  
  心有灵犀。
  
  静水深流。有多少故事啊。俯身随手,都是珍珠。都是令你蓦然而泪生的感动。哪怕只言片语,都是人世的风云,都是情感的岁月颠沛。
  
  我们识得他们否?识得,却并不真正识得。
  
  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不时在网上搜索书中所列书目,许多,已经再无可寻,有的,或已旧貌换新颜,重新编排,有的,虽旧迹尚在,却再无昔日光鲜,且价格昂贵。一本小小的非名人书写的私刻本《绿初》,已达800元。我非藏书家,纵我有爱,也无力为之倾囊。因为,书海浩瀚,可我,只是尘世的蝼蚁,过客。
  
  所有的书写,背后均是人。人的灵魂,人的世事。字里行间的桩桩件件,均生动如血肉。在灵魂与世事面前,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寻找一条通途,大多,会失望而归。人物的命运也因通途的关山遥远,而悲喜交织。令后人唏嘘。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彼时的花好月圆,此时的孤单流影。
  
  一些尺牍函件,如今的我,竟无法完全解读,不明释义。只傻傻地沉溺在那份古雅里,做一做青衣长裙的梦。多少年以后,它们,会不会一如今人面对甲骨文?
  
  阅读完这本书。随后开始看12年度《星光大道》年度冠军的分场比赛。连看五场。几次在现代科技演绎出来的美轮美奂里,思绪在书本徘徊怀念与感叹,频繁交错。
  
  流逝,是寂寞的。如同我此时的无言。
  
  如何能永远留驻,而又不断更新?这是否,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悖论?
  
  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要与我们永离。总有一些情一些怨,会与我们隔江相望之后渐行渐远,没有永年。历史,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许,百年之后,我们,或者和他们一样,也会成为逐渐发黄的书页中的故事,或者,永久成灰。
  
  是为点滴之记。



       2、
  
  为避免疏离文字的感觉,读理论书籍的缝隙,顺带穿插读完了董桥老先生的《景泰蓝之夜》。董桥,实在不输别人对他称呼的“老妖精”。一册小书读得我浮想联翩。清代袖月,民时带风,远山叠峦。
  
  深蓝的布面书皮,镌几颗白色的浅字。海豚出版社的套书,总是带了些古雅的清新,让人欢喜。
  
  董桥是个十足的老派人。举手投足间,尽是民国的儒雅书香,还稍带一些英伦的绅士之风。疏疏淡淡地娓娓道来,如细数家珍,冲淡如月色,廋影香浓。润如江南的梅雨,丝丝缕缕,直入心肺。哪像陈传席老前辈的笔,干巴巴的没一点嚼头,还带了一点酸腐味和让人一读就生厌的主旋律与世俗尘灰。
  
  到底董老先生心胸宽阔,看人看事,均是好的。
  
  古物文玩,从来就非无情之物。哪一样不是携了风雨沧桑的人世情浓与念想?董老先生信手拈来,人、事、物,牵牵扯扯一大串,衣香寰影,烟雨迷离。满纸人间情,一册尘缘暖。
  
  胡适、张充和、傅汉思、沈伊默、沈茵……许多人事,都在各种各样的书本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熟知,难免有重复厌倦之嫌疑,偏偏董桥写来,韵味非常。几笔勾勒,几句妙语,便倚世而立,血肉分明。篇幅均不长,没有大红大绿的渲染,更无杂七杂八的庸俗不堪。连偶尔涉及的恩怨情仇,都因他的笔意疏淡,一笑而过之后,如一柱刚刚燃尽的陈年檀香,余香尚缭绕,缠缠绵绵,不舍消散。
  
  读着董老先生的文字,看民时名媛、旧家公子的风流气概,不免为民国的逝去,一声叹息。
  
  这册书中,多有老派人的书法,尤以其间沈伊默写给学生张充和的三首《虞美人》令我心旌神往。兀自想起师父寄书一册与我时,夹在书中的小纸条。繁体的书写,让我爱不释手。三首《虞美人》抄录的纸张,是张充和从裱画店捡拾来的废纸,却精致得如今刻意想寻都寻不来。民国风雅,如今也是寻不来了的罢。书后所附张充和的一本手抄工尺谱,一笔小工楷,秀雅得不得了。真正合了她的一副亲书楹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我向来是念旧之人,董老先生的文字里旧情旧意旧念,常常成为静夜里的醇香,一杯在手,已是醉梦连篇。也视其为文学撷之不尽的养分。每心中空洞,无笔可下之时读读他的书,文欲文思,如流水涓涓。
  
  随手小记。浅陋至极。秋水文章淡如月,那月色微光下端正与洁净的妙不可言,非我笔能述。罢。



                                                                                  晰子草书于2012年除夕前夜



[ 本帖最后由 冷晰子 于 2013-7-15 13:49 编辑 ]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10:03 | 只看该作者
今日起要出门几日。仅以此文与江天诸友小别。
安然不要想我,尤其,不要被陀螺迷惑。
3#
发表于 2013-7-11 10:07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民国的感想,你帮我写了。真省事。

董桥的文章写得太好了,看了会让人不敢再作作文之想。所谓跌到尘埃里去,所以怕看。
出门,出门去。。
4#
发表于 2013-7-11 10:20 | 只看该作者
笔触清润。
晰子要出门了?多保重。
5#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10: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3-7-11 10:07 发表
阅读民国的感想,你帮我写了。真省事。

董桥的文章写得太好了,看了会让人不敢再作作文之想。所谓跌到尘埃里去,所以怕看。
出门,出门去。。

我说你怎不买哪。11点40的车,还可以小小呆一会儿。你也该在路上了。要一切顺利。
6#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10: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3-7-11 10:20 发表
笔触清润。
晰子要出门了?多保重。

啊哈,出去玩几天。夏冰入主江天,对江天来讲,是如虎添翼。
小小别过。也祝大家夏安。
7#
发表于 2013-7-11 10:27 | 只看该作者
与各位一起玩,很开心的。祝你安好。
8#
发表于 2013-7-11 10: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3-7-11 10:03 发表
今日起要出门几日。仅以此文与江天诸友小别。
安然不要想我,尤其,不要被陀螺迷惑。


偶会想你的……
9#
发表于 2013-7-11 11:11 | 只看该作者
倘若是出远门,多走点,就可以来这里看荷花了。虽成不得气候,倒也有些趣儿。
10#
发表于 2013-7-11 13:52 | 只看该作者
出门记得要好好吃饭。
11#
发表于 2013-7-11 15:09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随笔,读来颇有味道。无论是探亲还是旅游,我都祝福你一路顺风!

读者(着)董老先生的文字。
12#
发表于 2013-7-12 10:35 | 只看该作者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一个出行的季节,静等归来。
13#
发表于 2013-7-12 13:23 | 只看该作者
“虽然书中所述种种,离我们并不遥远,不足百年,书中的那些长衫飘飘的人,仿佛我们转一转身,就在我不远的身后,无语注视,目光中流露的深切的遗憾与忧伤,让我想要落泪。”——冷晰子此言让我甚为悲伤!
文化的悲凉和文化的繁华显然是两回事情。其实我们很少见到过所谓的文化繁华(亦可称作“繁荣”),在文化这件事情上,当有人开始认为出现了繁华或者繁荣的时候,我们可能看到的是种种伪文化,因为这种伪文化的意义就是让人“看”的,但是,文化真正的社会功能是深入人的灵魂,打动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理性水平,完善社会伦理道德,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活着的基本意义和价值,让人在苦难中还能看见得到幸福的可能性,或者,当文化真正(从正面)影响到人的精神、心灵的时候,人已经分享着文化的精神激励性所致的快乐。
文化的表象都很美好,而文化产生的过程却很悲壮。还说民国,华彦钧的一把二胡道出了时世的动荡和世事的艰难,从整体精神背景上代表了人们心底的悲凉,让人充分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本质;齐白石的一支画笔描绘出来的世界是那么简约而生动,高度概括又主旨突出……太多了,正如冷晰子所言,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他们的精神高度令今人无法企及,剩下的只有文化的悲凉——一种境界或者一种高度居然是那样停留在历史长路上,何能不让人感伤呢?
欣赏佳作,即颂夏祺!
14#
发表于 2013-7-13 05:27 | 只看该作者
彼时的花好月圆,此时的孤单流影。
15#
发表于 2013-7-13 14:04 | 只看该作者
很多美,都以民国为忌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23:43 , Processed in 0.13942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