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96|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精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9 2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何义钦 于 2014-9-12 18:59 编辑

看哦啦啦出现
2#
发表于 2013-11-10 07: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何义钦 于 2013-11-9 23:54 发表
  Ⅰ.
   一排娇艳欲滴的海棠花摆放在主席台前,给瑞典皇家学院授奖大厅划出了一道红色的弧线,在斯德哥尔摩的寒冷冬天里,氤氲出春天的勃勃生机,让人们感受到阵阵温暖。
  
  川端康成,瘦驱白发,面容清 ...
3#
发表于 2013-11-10 07:5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
窃以为,雪国的背景正融合了日本当时的国情。
4#
发表于 2013-11-10 10:10 | 只看该作者
读这样的解析,总让我反复想到樱花,樱花的美感,飘逸,落英缤纷。
5#
发表于 2013-11-10 10:2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强大。得慢慢欣赏。先问好老师。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0 11: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3-11-10 07:37 发表


7#
发表于 2013-11-10 11:10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没读过川端。从何老师笔下,可以体会到其细腻别致的艺术魅力。情境与人物形象及其命运相互交融,更有了独特的艺术感受。
何老师读得细,下了功夫了。
问候。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0 11: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3-11-10 07:51 发表
拜读,学习。
窃以为,雪国的背景正融合了日本当时的国情。


川端从1934年12月起开始写各章节,断断续续以相对独立的短篇发表,1937年6月第一次冠以《雪国》书名结集出版。随后数年,川端在此基础上,增补若干,至1948年12月,形成定稿本,前后逾十四年成书,可谓是呕心沥血,精雕细凿,精心架构。

谢谢垂读。问好老师。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0 11: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时光安然 于 2013-11-10 10:10 发表
读这样的解析,总让我反复想到樱花,樱花的美感,飘逸,落英缤纷。


为了理解这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我几乎阅读了能够搜罗来的一切关于日本的中文资料,包括日本文化、文学史、文学思潮史、川端传记、川端研究,特别是《紫文要领》《石上私淑言》,这两部书相当于中国的《文心雕龙》,这就获得了理解日本文学的钥匙。
对我来说,欣赏《雪国》的最大障碍,是存在于头脑中的中国文学传统和标准,以及中国人固有的审美意识。在接受日本民族美学思想、理解日本文学传统之后,我才慢慢走近川端的《雪国》。
其实,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雪国》以来,在各个学术层次上都有对它的研究解读,其中不乏学养深沉之学者的真知灼见,这使我体会到川端文学的美学意义。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0 11: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3-11-10 11:10 发表
一直没读过川端。从何老师笔下,可以体会到其细腻别致的艺术魅力。情境与人物形象及其命运相互交融,更有了独特的艺术感受。
何老师读得细,下了功夫了。
问候。


川端康成作品的色调或浓或淡,孤独的主观感情色彩和忧郁的感伤抒情情调、人情与人道主义精神,以及虚无与颓废的思想,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偏于复杂,尤其在感情与人性演变的描写中,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渲染病态的性爱,或多或少染上颓伤色彩。
也许川端受日本古典文学名著影响太深,像《源氏物语》《伊势物语》《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那样,在情节故事的构思上,故意表现畸恋,然而,正是这种非同一般的情节故事中,人物才会有非同一般的情感。
按照日本美学体系源头的“物哀”“幽玄”观念,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主要是对这种情感和自然景物的审美,而轻待情节故事本身。而中国文学,几千年来秉持“文以载道”“诗言志”,文章就是圣贤、导师,总要教导、训导读者什么。这才是两国文学思想的分水岭,尽管日本文学曾师从华夏,只是从中国宋朝开始,他们才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谢谢垂读,祝冬安。


[ 本帖最后由 何义钦 于 2013-11-10 11:51 编辑 ]
11#
发表于 2013-11-10 11:50 | 只看该作者
整体文化氛围的背后,才能产生与这个整体文化氛围相契合的文学的美学观念。
我认为,中国的文学,比之日本的文学,在美学意义的诠释上,慢了半拍。
12#
发表于 2013-11-10 11:51 | 只看该作者
跟读跟读,我先认真跟读!
13#
发表于 2013-11-10 11: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3-11-10 11:50 发表
整体文化氛围的背后,才能产生与这个整体文化氛围相契合的文学的美学观念。
我认为,中国的文学,比之日本的文学,在美学意义的诠释上,慢了半拍。


说说看,何出此言?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0 12: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3-11-10 11:50 发表
整体文化氛围的背后,才能产生与这个整体文化氛围相契合的文学的美学观念。
我认为,中国的文学,比之日本的文学,在美学意义的诠释上,慢了半拍。


个人认为,中国主流文学观念带有浓郁的功利性。从《尚书》“诗言志”逐步发展形成的文学观,一直延续下来,都服从于某些集团的功能需要,尚未独立于美学意义的陈述。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0 12: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3-11-10 11:51 发表
跟读跟读,我先认真跟读!


谢谢老师垂读,请多多指教。问候冬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4:30 , Processed in 0.05399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