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25|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道是无晴却有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23 1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高迎春先生散文集《撑把雨伞去观景》
  
  这是高迎春先生的第二本文集。它像一枚刚刚从香山采摘回来的红枫叶,静静躺在书桌上,躺在时光的流年里,给人往事追忆。仿佛,我看见了四月盛唐的早晨,杨柳青青,江水漫漫,一位少年在岸上踏歌……
  
  文集共分类五辑,另加后面的附录一辑,是来自全国各地文友给高先生写的评论。32开纸300多页,每一个汉字在我眼中都如金子闪着光。
  
  站在城市川流不息的马路边,徜徉在夕阳宁静的湖水畔,抑或穿行在时光深处的幽巷里,那些随风飘来的记忆,在作者笔下,成了一道道亮丽而永恒的风景线。《岁月记忆》共收录十六篇文章,一篇一个故事,一篇一个温暖的真情在回味与感动。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又是高先生一篇深切怀念已故母亲的感人文章。里面有好几处,读的人喉咙哽咽,泪流满面。“我们在碾道磨道转得头昏眼花汗流浃背时,就只喊累死人。母亲听了从不言声,直到有次实在忍不住了才说;‘你们还不能给我当帮手时,我个人也得推碾子推磨,喊累也没人听。再累也不能让你们吃囫囵粮食呀。’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母亲为什么总是满脚的血泡和老趼,从此再也不敢在母亲面前喊累。”这一段文字写的非常朴实,里面没有任何艺术修辞,更不用说华丽词藻了。但是,正是因为这几句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文字,才让我们品出了生活的盐味,读出了感动,读出了血和泪,读出了一位沧桑母亲慈祥的面庞和一颗疼痛爱怜的心。“母亲最怕的,是我们姐弟几个生病。一旦这个头痛那个脑热,比她自己生病还着急。全家人里三弟体质最弱,每感冒他的慢性支气管炎准犯,那伴着呜声的呼吸往往让母亲寝室难安。有一次母亲从抽屉里找到一包药片,因忘了什么药不敢让三弟吃,就拿自己做实验,不想吃下药后就感到心里发慌,天未明就吓得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村医家,村医一听这事也着急,又问不准母亲到底吃错了什么药,就劝母亲赶紧回家熬绿豆汤解毒。事后,重提起这虚惊事,母亲自己也感到好笑,讪讪地说:‘自己一时叫孩子的病急犯了浑,没想到要是自己吃坏了,孩子们不是都没了娘么?’说这话时,我分明感到母亲的苦笑中饱含着凄婉的辛酸泪。”这是文章第三自然段的全部文字,也是整篇文章最感人的地方。文字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位沧桑的母亲为了儿子的病急的焦头烂额,从抽屉里取出一包不知是治什么病的药,自己先放进嘴里服下,之后出现了眩晕、呕吐,旁边三个幼小的孩子吓得哭着喊妈妈、妈妈,泪流动人的画面。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心头上的一块肉,爱他们胜过爱自己的命。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字,无论谁看了,都会哽咽,流泪。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位慈祥的母亲,每一位母亲,都是用生命在疼惜自己的儿女。尤其是出生在上个世纪饥荒年代的人们,更是有着深切的感悟与体会,那个年代的农村妇女大多数受封建思想的禁锢,大字不识一个,但对孩子的爱,却胜过一切。如今,作者的母亲已别离人间好几年了,我们却在作者这篇回忆文字里清晰看见了一位和蔼慈祥,白发苍苍老母亲的清瘦面容,泪打湿了衣襟。
  
  从亲情到友情,敬爱,也是生活的主旋律。《敬仰朱竹先生》,是高先生用晚辈的身份对老诗人朱竹先生写下的一篇敬仰之文。诗人朱竹先生在中国诗坛享有很高的名望,在中财论坛及部分诗刊杂志,我也读过他的许多优秀诗作。如今的朱老先生即将八十岁,但从他清新丽雅的诗歌中,我们仍看见先生保持着一颗绿叶向上的童心。在还没来得及读高先生这篇文章时,我想,只要是了解朱竹老先生或是读过先生诗歌的朋友,看见题目后,都会不由自主地对朱老先生产生敬仰。“注目坐在主席台上的朱竹先生,银发垂肩,面目慈祥。此时,他正用心记录着什么,而那些气象万千,淡泊隽永的诗句,正是出之这看似柔弱的纤手之下,才华横溢,令人感佩。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朱竹先生的满头银发之上,不由生出近前搀扶他的欲望。仔细想来,产生这欲望的根源,就是敬仰。”多么朴实温暖、贴人心的文字啊,不仅让我们看见了中国诗坛上坐着一位面目慈祥才华儒雅的老前辈,还让我们看见了台下一位文学青年注目着台上的老人,满脸堆满虔诚和敬意。这感人的画面正如朱竹先生诗歌《红叶》里面的诗句“山在想你/水在想你/我在想你/山为你绿/水为你绿/我为你红”给人春天的明媚和温暖。我们衷心祝愿朱竹老先生再活八十年,与高先生,与我们再做八十年的文友知己。
  
  文章看山不喜平,很多最优秀最感人的地方,往往都是最容易让人忽视的地方。文章需要用心去写,更需要用心去读,方才能读出它的价值出来。
  
  诗人的眼睛可以穿越几个朝代,甚至能望的更远,而散文家的眼睛则是鹰的眼睛,锋利锐敏,在高天之上,能把地下微小的事物俯视的一清二楚。所以,散文家要比诗人稳重、成熟、细腻的多。《楼顶那丛绿》就是高先生在万千普通之中发现的珍宝,组成他笔下生辉的文字,给读者带来愉悦的美感,以及让人从这普通的两种植物中感悟出生命的坚强与精神的高贵,更清晰地审视生命的价值。“恶劣的生存环境,或许谁都不愿意选择,但若这样的环境一旦选择了你,便只能与之抗争。不满与抱怨,消极与悲观只能是枯萎了生存欲,丧失了生命力。”
  
  熟悉高先生的人,都知道高先生是植物王国里的国王。他对植物的热爱等同热爱自己的生命。第二辑《原上嘉树》、第三辑《碧草芳华》、第四辑《蔬菜谷香》写的都是和植物有关的系列文章。现在,我们就跟着高先生这位向导,走进五彩斑斓的大自然中去,和植物进行一次心与心的对话。
  
  《原上嘉树》收录的二十篇文章,全部写的是树。每一种树,都有一个独立的特性,无论是它的简介、生长环境,还是生活习性,以及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在高先生娴熟的笔下,如一位植物学家,把它们描述的栩栩如生。“中华民族历来对柏树非常敬重,因其苍劲古雅可与松媲美,故常将柏与松并称。或许正是这个原因,鲁北人多松柏不分,常将柏树错认作松树。柏树长寿,故国人素有千年松万年柏之说。山东曲阜孔庙内,有一株桧柏,为春秋战国时孔子亲栽,树旁立有‘先师手植桧’石碑一块。‘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诗句中的‘老桧’,即是指的这株桧柏”(《长青更胜一时芳》)。通过阅读作者的这段文字,我们不仅知道柏树是一种长寿树,还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难得的,是我们的先人孔子还亲手栽植过它,更有吸引力的,是孔子栽的这棵树如今仍在。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很巧妙地抓住了孔子栽树一小插曲,就把读者的眼睛勾住再也移不开。这就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在适当的位置穿插一两句能吸引人眼球的句子,于是,一篇文章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成功了。“红荆,是鲁北平原最寻常的灌木。老家村边土围墙下,沟头湾边,常见它丛生的身影。它的茎杆紫红,叶似松针。虽然花朵如米小,可在纤柔的枝稍串串齐放,却也艳红美观。风摇花枝,幽香飘溢,美丽了乡村与田野。紫红色的红荆条,常常是小时候手中的武器,和伙伴们玩占山为王,选择一处丈高土围墙,红荆条为刀为枪,你冲上去,我冲下来,尘烟飞扬。直到一个个精疲力竭,变作了土猴儿,方才在母亲呼唤中回家吃饭”(《红荆花开若明霞》)。这是作者写红荆树其中的一段文字。在这段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散文作家鹰一样的眼睛,“茎秆紫红”、“叶似松针”、“花朵如米粒小”,试想,如果作者没有亲身细腻观察,怎么能把一棵树刻画的这么形象生动呢?我们常说,生活处处皆学问,而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观察、发现。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文章写出来才会充满茂盛的生命力。高先生的这些植物系列散文,每篇他都能发现在其他人眼中发现不了的发现,因此,他的植物系列散文便在文苑里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在这段文字里,我们还看见了作者在写红荆树的时候,把儿时温馨的回忆也穿插了进去,使文章一下子灵动、柔婉、温和、亲切起来,再一次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达到他最终目的——文章的成功。这种写作技巧看似简单,但不是一般作者就能轻易掌握的,它需要留心观察,紧密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写出来的文字,能感动或打动自己,以及让自己都沉醉在文字中怡然自乐,文章出来后才会感动别人。这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拜访完一棵棵高大的树木后,现在,我们跟着高先生转身,来到一处既需要用眼睛,又需要用鼻孔,还需要用心灵共同去感受的一处园地——《碧草芳华》。这一辑18篇文章,全部写的是大自然里的奇花异草。单看“碧草芳华”四个充满诗意的汉字,无论你站在哪个季节,都会在眼前浮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万紫千红的春天。“芦苇虽亲水,但水湾干涸的时候,它也依然蓬蓬勃勃地长,长的与高粱一般高。芦苇与水相依,本质却坚韧,有骨性,是村民用来建房的好原料”(《芦苇摇曳涌绿云》)。文字依然质朴,寥寥几笔,就把芦苇的生活习性与生命本质,以及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描述的非常翔实。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几句里看出了芦苇的精神品质,从而联想到我们人类自己。芦苇,在诗人眼里,被称为“会思考的植物”,这种不怎么被普通百姓看起眼的植物,千百年来,却一直是诗人、画家、摄影师笔下、镜头里的特写,千古流传。高先生在这篇文章结尾处,用的手法与其他文章略有不同,他用现代诗人的灵性,提着古人的诗句,静静看着这一湾“会思考的芦苇”,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同时,也把读者的心给牢牢拴住,沉浸在芦苇荡中陪同芦苇一起思考生命的真谛。“故乡那一湾翠涌绿云的芦苇,一定是从《诗经》中走来。不然,人们怎么依然记得它有一个浸透诗意的名字叫蒹葭呢?故乡那一湾翠涌绿云的芦苇,一定是从《三国志•吴书•贺邵传》中走来。不然,人们怎么依然晓得成语一苇可航呢?故乡那一湾翠涌绿云的芦苇,一定是从《荀子•劝学》中走来。不然,人们怎么依然来用苇苕系巢比喻身处危境呢?真想乘一叶扁舟,去故乡的水湾深处,听芦苇飒飒低语,我定会听懂芦苇盼雨的心事;真想乘一叶扁舟,去故乡的水湾深处,看芦缨摇曳舞动,我定会看清芦花终究飞向了何方”(《芦苇摇曳涌绿云》)。“玉簪的绿,是嫩绿;吊兰的绿,是淡绿;龟背竹的绿,是浅绿;佛手芋的绿,是深绿;云杉的绿,是暗绿。如果有意对绿的色度进行对比,就会惊奇大自然真是妙手调色,叶的形状千姿百态,绿的层次也深浅有别。同样是绿色,对比欣赏也是一种视觉享受”(《清雅高洁玉簪花》)。看啊,作者对植物的爱用尽了所有的心与情,这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豁达乐观、友好善良的人,这爱让人感动、让人敬佩。“是日,在花市与养花师傅攀谈,言及玉簪花为百合科、玉簪属。心想,难怪它的花朵与百合类似。师傅还告诉我,玉簪花芳香清雅,不染尘垢,所以它的花语寓意为高洁。听罢,令我对玉簪花又凭添了几分敬意”(《清雅高洁玉簪花》)。在这段文字里,我终于找到了作者为什么对植物的爱胜过爱自己的生命。植物同人类一样是有生命的,但它们没有任何条件选择生存环境,可它们比人类更热爱大自然,热爱宇宙,上天安排它们在哪儿扎根,它们都能欣然接受,无论环境有多恶劣,从不埋怨、不抱怨,坚强乐观,不被世俗污染地生长着。这是人类所欠妥的,作为一名心如玉簪花高雅净洁的作家,理所当然,就会被它们的这种精神品质所感动,从而,不惜一切代价去和它们友好,做一世的知己。
  
  畅游在植物王国里学习、陶醉,不知不觉就日薄西山了,不远处农舍烟囱里冒出了几缕白烟,才发现肚子早已咕咕叫了起来。带着兴致盎然的心情走向农舍,还未进门,就闻见了厨房里飘来的菜香,更加深了胃的活跃度。
  
  一谈到吃,我就想起了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里面谈吃的文章,不禁垂涎三尺。而文人的风流、浪漫、雅兴,更是让我羡慕不已。
  
  高先生的《蔬菜谷香》这一辑里收录的十三篇文章,主要写的是餐桌上经常出现的植物。植物是大自然的朋友,更是人类的朋友。如果地球上没有植物存在,那么,也必然不会有人类的存在。植物养活了人类,作为人类的我们,更要与它们亲近、和睦、友好。《赤橙黄绿青蓝紫》这篇文章我初看题目时,正如作者自己说,以为别人说他写的是天上的彩虹。当读完后,方才知晓写的是辣椒。让我惊奇的是,辣椒在中国南北都有生产,且是一道非常普遍的蔬菜,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辣椒一点都不陌生。但是,在我的印象中,辣椒只有青红两种,而在作者这篇文章里,我看见了有七种颜色,更神奇的,是除了颜色多外,它还有许多别名,这着实让我长了一把见识,更由衷佩服作者的学识渊博与视野的开阔。“辣椒色彩丰富,品名和形状也都漂亮。黄玛瑙、橙水晶、白玉、红水晶、绿水晶、白雪公主、紫贵人、黑珍珠、银卓、黄福利、紫星1号、皇娘风韵、幸运星、红孩儿、黄太子……这众多名称起的,令人拍手叫绝。樱桃椒、红枣椒、圆锥椒、发财椒、香蕉甜椒、番茄椒、黑皮小指天椒、黄线椒、发财椒、佛手椒、羊角椒、灯笼椒……这众多形状各异,足让人眼花燎乱。”相信看了这段文字的读者,个个都对自己印象中所了解辣椒的知识大打折扣吧,更是对作者渊博的学识佩服的五体投地。连我这个最惧怕吃辣椒的人,看了这篇文章后,一定要跑到菜市场买几个辣椒回来,照着高先生书中所写的做一盘青椒末鸡蛋饼尝一尝。茄子是蔬菜中我很喜爱的一道菜,尤其是立秋后的茄子,用植物油炒来吃,更是我的最爱。高先生在他的《映叶乳茄浓黛抹》文章里,把茄子的方方面面都描述的较为详细。谈到茄子的吃法时,作者说:“用茄子做菜,母亲最擅长素炒茄丝。把紫黑色的茄皮削除,先切薄薄的片,后切细细的丝,放锅内与油盐葱丝炒熟,就可供我和弟弟们放学归来狼吞虎咽了。蒸窝头的时候,母亲嫌再炒菜费事,便把茄片蒸在锅内,出锅后做凉拌茄泥,也很可口。秋天霜降时候,茄秧上仍有许多半大茄子,扔了可惜,母亲便命我统摘下来,放锅内蒸熟,在饭桌上用面板挤出水分,放小缸内腌制,村里人都称这方法为腌茄包。”一种普普通通的蔬菜,却能在当时贫穷的农村,在一位不识字却充满智慧头脑农妇手中,把茄子变换着花样做出众多种可口的吃法,不禁让人对作者的母亲充满无限敬意,同时,我们可看出了茄子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第五辑《心灵有约》十一篇文章,是高先生给工作在各行各业文朋好友们写的评论和报道、感想,其中有一篇就是对中财论坛诗歌版主章烨(张贵彬)先生散文的赏析。通过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让我知道高先生不仅热爱植物,热爱生命,更是一个重情重义值得信赖,值得交往的好朋友,
  
  一整天都跟随高先生在植物王国里畅游、欣赏、学习。此时又酒足饭饱,面对窗外的风月,雅兴上涨到极致。于是,文友们开始围绕高先生为主题,各抒己见,大谈特谈。最后一集附录,便是全国各地文朋好友对高先生作品和人品的评论,因为每个人的评论观点各有不同,就跟我写的这篇评论一样,所以,这一辑我没什么好说的了。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所有人肯定的,那就是对高先生的渊博学识和生命的热爱,由衷的钦佩,其精神品质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我在给高先生第一本散文集《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写评论时,引用了唐朝诗人刘禹锡《陋室铭》里的诗句“苔痕上阶绿”做题目,言义是高先生无论作文,还是为人的精神品质,都如诗人刘禹锡一样简朴、高尚,从他的文集名《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一行字里,我仿佛看见了窗台上长出了一簇碧绿的苔藓,正在阳光的沐浴里朝我微笑。而这本散文集《撑把雨伞去观景》,我仍然引用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歌《竹枝词》里的“道是无晴却有晴”做评论题目,也正是因为他的书名给了我灵感的触动。现实中,高先生本身就是一位全身上下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人,结合书名以及他的文字和个性,把这个富有浪漫诗意的题目送给他,我认为完全符合。
  
  继两本散文集出版后,高先生明年又将出版他的第三本散文集《《天香醉染牡丹春》,得知这一好消息,真为高先生勤奋创作并取得这么好的丰硕成绩感到骄傲与祝贺!同时,我们也热忱期待先生的文集早日出版面世,以飨读者!
  
  2013年12月18—21日广州白云

  
2#
发表于 2013-12-23 13:58 | 只看该作者
俊森,我也有高老师的这本书,很为高老师的博学和对文字的端庄态度所敬佩,一并问好高老师和俊森,祝快乐!
3#
发表于 2013-12-23 15:04 | 只看该作者
读的细致,评的透彻、入情入理,拜读。
4#
发表于 2013-12-23 21:22 | 只看该作者
借评读书,不亦乐乎!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4 10: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周施梅 于 2013-12-23 13:58 发表
俊森,我也有高老师的这本书,很为高老师的博学和对文字的端庄态度所敬佩,一并问好高老师和俊森,祝快乐!


问候周老师,好久不见。
   这篇文章算是给高老师的一个交代,人家赠书给我,其目的是看得起我。当我把书拿到手了,读了,最起码要表示一下,最好的表示就是写点读后感,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说实话,我不会写评论,这篇评论我写的很辛苦,用了好多天来拼凑出了这些文字,到现在我都不满意,但实在不会写了,希望能得到高老师的理解,也请周老师及大家理解。
   冬天深了,天气越来越冷了,周老师保重身体!:handshake :handshake
6#
发表于 2013-12-24 10:35 | 只看该作者
入情入理,点面结合,以举例阐释,解析式评论,入主肌理,好评好评。祝福两位!
7#
发表于 2013-12-24 10:4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问好。
8#
发表于 2013-12-24 10:5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评写得至情至性,坦诚率真,祝福两位。
9#
发表于 2013-12-24 11:33 | 只看该作者
我细细阅读了一节课。真佩服你的,写得翔实入情入理,又富有趣味。一定费了许多时间了,很用心用情的。
特别是读到芦苇那部分评论让我的心滋润的感动,再读到母亲做茄子这一部分,我真感动得不行了。
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从思想到艺术,从情感到思考都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写得相当不错。骏森,辛苦了,多保重身体。
我向高先生求要了这本书,高先生热情寄来了,我正读着,今天又看了如此丰富的评论,让我更亲切,也更加深了对高先生文字的理解。谢谢骏森精心从一定高度又用平易深情的文字写出。问好。祝福平安夜圣诞节快乐。

[ 本帖最后由 从容 于 2013-12-24 11:37 编辑 ]
10#
发表于 2013-12-24 13: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澧水寒儒 于 2013-12-24 10:35 发表
入情入理,点面结合,以举例阐释,解析式评论,入主肌理,好评好评。祝福两位!
谢谢高骏森给我的散文集写评,谢谢寒儒版主给与高亮显示。 :handshake :handshake
11#
发表于 2013-12-24 14: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3-12-24 13:51 发表
谢谢高骏森给我的散文集写评,谢谢寒儒版主给与高亮显示。 :handshake :handshake

这个评写得相当的好,情理恰如其分。高亮是一定有的,精华也是有的吧?问好。
12#
发表于 2013-12-24 15:05 | 只看该作者
文字评论细实,铺展的开,收的拢,文字自然、性情。
13#
发表于 2013-12-24 17: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骏森 于 2013-12-24 10:23 发表


问候周老师,好久不见。
   这篇文章算是给高老师的一个交代,人家赠书给我,其目的是看得起我。当我把书拿到手了,读了,最起码要表示一下,最好的表示就是写点读后感,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基本的尊重,也是 ...
我的第一部散文集,编辑匆忙没有分类,;第二部散文集有了分类,读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写读后感,既能够促进作者进步,也能够促进自己进步。谁在这方面努力了,他的文笔肯定就进步较快。元旦就快到了,高骏森的评论,是我收到的一份最珍贵的节日礼物。再次感谢!
14#
发表于 2013-12-24 18:46 | 只看该作者
细致,很有见解。欣赏。问好两位。
15#
发表于 2013-12-24 22:21 | 只看该作者
用心写文,用心读评,作者相遇如此读者,幸也。学习了,问候两位老师,祝平安夜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 23:57 , Processed in 0.08676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