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87|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闲说“闲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4 1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说实话,《豆棚闲话》的框架结构并不新鲜,故事叙述者所置身的时空和故事中人所置身的时空,分别构成了一里一外两个世界,展示在读者眼前。这两个世界在读者看来,就成为一道奇观。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进入故事文本,这种框架与作者的写作缘由有关。在我们所熟知的不少经典中,我们已经见识了这种结构所带给人的奇妙感受,那种体验十分的好。毋庸讳言,这样的架构让人的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增加了看点,是一种较为吸引人的方式,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作者与故事同时进入文本,以内外关系形成两个世界,获得某种程度上的独到意味,是能够使人感受到自然、随心的结构形式。对往昔温馨记忆的娓娓叙述,在这样的结构中得到了别样的体现,你在感知故事本身的同时,也会感知叙述者散淡婉约的叙事风格及安静恬适的心境,种种别具意味的回忆伴随着旧时光的印痕,扑面而来,有一份亲切,有一份温情,也有一份对往事的念想。其中,散文的成分有,小说的元素也有,本来不容易同时存在的,就这样被艾衲居士统一在了一起,内核与外观一并留给人十分好的感觉,读着的同时,你会深深认可并会心,享受到中国传统小说样式与作者心灵轨迹相融相契的那种别样味道。这种笔法我们会在很多的传统文本中一窥其形,像石成金的文本,张岱、沈复、冒襄的文本,均有精彩呈现。叙述当前和故事本身,构成外部与内在两种时空框架,内质与外观相得益彰。这样两个迥异的时空世界,在我们眼前浑然一体,不能说不是一种奇观。这正与作者的修为和对文学创作风格的自觉追求有关。


  实在说,我们阅读明清小说,不难发现如上所述的框架文本,他们正是体现了作者的有意为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渔的《十二楼》,作者在十二座“楼”的串联之下,结构了全书,其中每个故事,都涉及到了一座楼,十二则故事,则牵扯出十二座彼此相异的楼。还有家喻户晓的《八段锦》,富有劝善规诫意味的八个故事形成“八段锦”。在这两个文本中,无论是“楼”,还是“锦”,都成为一种意象,贯穿全书,但篇篇又各不相同,每篇也并不存在彼此不可或缺的关联,仅仅是一种并列关系而已,这样的框架结构,分明得到了传统文本的滋养、影响和启发。但是《豆棚闲话》则又有所不同,它是把回忆作为一个鲜明的特色,统领了从现实到故事两种时空世界,呈现了故事,篇篇既独立存在,又有相承、呼应,文意也有接续、连贯,整体上看,是一种网状的框架样式。这样一来,就更加彰显出艾衲把散文元素与小说话本样式相融一体的主观自觉,同时,也表明了清初白话短篇小说所体现出来的自觉的求新求变,其积极的探索意义,不容低估。


  2.


  把小说尽量写得情节曲折,吸引人,是中国传统小说的惯用做法。像《水浒》、《三国演义》等经典,均不乏精彩情节,极大地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其中诸如悬念、巧合、误会、对比等等技法的娴熟运用,比比皆是。《水浒》第三回中,去酒馆的鲁达、史进,路遇李忠舞枪耍棒的在卖狗皮膏药,鲁达驱散众人,拉着李忠一起去了酒馆。这时候我们还没觉得什么,直到后来鲁达要打周通,周通又请李忠替自己报仇,而李忠和鲁达本来就是好朋友,所以矛盾得以完美解决。这样我们就能恍然大悟,假如没有前面的铺垫,后面的情节就没法进行。这就充分表明了情节的重要性。这才是小说做法。这种观念相袭至今,已经拥有了很广泛的基础,甚至有人说没有情节就没有小说。很大程度上,这种说法影响了中国小说路子的一脉相承。不少人正是在这样的观点支配下,读小说、写小说的。但是在艾衲居士这里,这些都不算什么,不要紧了,情节大可不必如此看重,完全可以淡化,再淡化。什么矛盾冲突啦,什么紧张对峙啦,什么戏剧性啦,什么高潮啦,一概无所谓。他看重的,是把看去简单随意的事情,叙述得独特精到,入木三分,变化无穷,新颖别致,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那种平易的魅力。在他的《豆棚闲话》中,他所叙述的十二则故事,我们看不见那种尖锐对立的矛盾冲突,也感受不到种种偶然性的因素的存在,只能看到事件最原本的状态和作者对它的解说、看法,并且一点也不让人生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惜运用谐趣笔法,把多个几乎已成定论的历史人物重新界定,一一安排进他的故事里,让他们为他服务,听命于他的排布调遣,于是,在他的趣味横生的笔下,我们看到,美女西施变成了庸俗的村姑,忠臣范伯成为了无耻小人,本来深入人心的伯夷叔齐两个弟兄,却上演了一出南辕北辙、各走各路、令人叹惋的好戏;既忠且孝的介之推也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怕老婆的男人。惊诧之余,我们看到了一种淋漓尽致,一种欲罢不能,一种高度的智慧,一种让人细细品味方能得其妙的佳文妙构。讽刺也好,警世也罢,作者一概不明说,均隐于自然随性率真的笔下,十分好读,十分快意。而且作者一改往昔小说做法,在自己的这个文本第十二则中,出现了故事缺失现象,全部由对话和议论组成,这算是一种大胆的全新的尝试。尤其是全书的结尾,是正宗的开放式结尾,你读至此,方知原来此种结尾方式并非是现代小说家首创,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已然在早年间就在小说文本中智慧地加以运用了,而且运用得炉火纯青,漂亮极了。


  3.


  我们所熟知的传统话本小说,一到写景状物的关键时候,就由作者用诗词骈赋等来表达,全然不管读者买账不买账。这种让人感觉生硬的所谓“写景”,不乏老套、机械、呆板、程式化,根本不生动,更无独创性,艾衲居士则不然,他把属于自我的内心感触,用他别具一格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描述方式作自然、鲜明、独到的展示,让人顿生如临其境、如睹其貌之感,让人饶见情趣,读之不厌,感同身受,趣味横生。


  在《豆棚闲话》中,关于豆棚的生动描写,丰繁众多,摇曳多姿,这充分说明了“豆棚”这个环境的重要,可爱,正是有了它,乡民才有了聚会的“阵地”,“闲话”也就有了一个处所,一切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点也没有多余累赘之感。在不乏盎然生机的描述里,乡民们闲适坦荡的心境与“豆棚”雅致不俗的环境相合相契,成为一体,虽是不经意的处理,却让人感到十分的惬意。值得注意的是,《豆棚闲话》中的写景,是和书里的每个故事所揭示的题旨相关的,并不是纯粹只是为了写景才写景。像书中第四则故事,从豆的生长环境联想到人的成长环境,让人会心之余,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拓展了文本的宽度和厚度。这样的高蹈笔法,不禁让我们想起那些单纯写景、毫无意趣、更无价值的文本来。两相对照之下,更加感觉到,能够一读这部“闲话”,真是莫大的幸运。


  4.


  或许是因为中西方情感表达方式存在殊异,在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中西方作家秉承的手法截然不同。西方作家是把人物的心灵世界做直接的袒露挖掘,中国古代小说家则是运用对人物的外表刻画以及对其典型的动作和语言,做别具意味的描写。很多的文本表明,这样的效果更加呈现出人物的形象,是经得起时间和读者考验的手法。那种精细微妙的心灵轨迹表达方法,让人叹绝。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在社十娘知道自己被李甲卖给了孙富之后,震惊之余,悔恨、绝望、愤怒等一起袭来,真的是百感交集,万箭穿心。然而,著者并没围绕十娘彼时彼地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刻画表达,而是通过她 “放开两手”的一个动作以及一声冷笑和几句反语,就极其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十娘复杂细微的内心世界。尤其是经典《红楼梦》,更是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是一极为值得注重的范本。比如当林黛玉听到《牡丹亭》曲文之后,那种抑制不住情感起伏的内心状态,比如当林黛玉听到宝玉以她做知己的话,惊喜之间又感叹连连的内心涟漪,十分到位。


  而早于《红楼梦》的《豆棚闲话》,也在刻画人物的心理上达到了让人叹服的地步。艾衲居士谙熟小说做法,他把淡化情节作为一种有效方式予以着力实践。其中的心理描写,是他成功运用该种方式的典型例证。他把人物内心的微妙复杂,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情节来展示,让人能够细微入骨地体察到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并为之或者落泪,或者欣悦。像《豆棚闲话》中第七则故事里关于叔齐的内心刻画就很见功力。本来叔齐觉得自己让出君位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当他遭遇到饥饿的困窘、自己不堪忍受的时候,就不由得怀疑起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正确了,后来又依次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内心历程,在所谓神的启示下获得了精神支撑,终于信心百倍地投靠了新的朝廷。对此,艾衲居士通过潜入人物内心的心灵独白,加以淋漓尽致的展示,让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叔齐,是一种还人物于本真的展现,很有咀嚼的必要。另外,作者还通过梦境来加强心理刻画的表现力,让小说呈现出全新的样式,是对传统小说提升与进步的卓越贡献。





[ 本帖最后由 夏冰 于 2014-1-24 20:38 编辑 ]
2#
发表于 2014-1-24 20:05 | 只看该作者
我读书只是闲闲读过,只为拥有一段惬意的光阴,过后大多忘记了。夏冰老师博学,对读的书分析亦深刻细致,当是施梅此后读书学习的借鉴。
问好夏冰老师,遥祝安好!
3#
发表于 2014-1-24 21:15 | 只看该作者
这么深刻博学的文字,我写不出,根本不会写,只有学习的份。
4#
发表于 2014-1-24 21:20 | 只看该作者
如此闲话,见真水准。
文中列举,有读过的,但也是过眼而已,不及夏版用心。
5#
发表于 2014-1-25 10:14 | 只看该作者
夏冰在诸如文字表现力,写作技法等的探讨这些方面的确走的很远,值得钦佩!
6#
发表于 2014-1-25 10:19 | 只看该作者
有机会我需读读夏版推荐的《豆棚闲话》才是正道。
7#
发表于 2014-1-25 10:28 | 只看该作者
占个座
8#
发表于 2014-1-25 12:57 | 只看该作者
《古代禁毁小说》里,李渔有“立主脑,密针线”之说,但文者,必是要"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也,救苦饵灾之具也”。夏老师读书,实在是读到了骨髓。

[ 本帖最后由 清荷吴霜 于 2014-1-26 08:06 编辑 ]
9#
发表于 2014-1-25 15:35 | 只看该作者
夏版读书的深度与广度确实值得学习。我在看的时候也在想,有机会一定要看看这本书。这方面真是需要狠狠补课。清荷的跟帖也让我受益良多,能遇到你们这些陌生的遥远的文友,真是我的幸运。
10#
发表于 2014-1-26 08:24 | 只看该作者
看《豆棚闲话》第一章节,好像说的是“妒”字,稍有体悟,但不敢苟同女人们如何如何 。如果看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用于借鉴学习还可,如果是一些理念倒是有些偏颇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2: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周施梅 于 2014-1-24 20:05 发表
我读书只是闲闲读过,只为拥有一段惬意的光阴,过后大多忘记了。夏冰老师博学,对读的书分析亦深刻细致,当是施梅此后读书学习的借鉴。
问好夏冰老师,遥祝安好!
嗯,喜欢的书自会用心些,感触多些也正常。问候。:handshake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2: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雨清音 于 2014-1-24 21:15 发表
这么深刻博学的文字,我写不出,根本不会写,只有学习的份。
微雨清音夸张。读你的文字,也是一种享受。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2: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摇曳风铃 于 2014-1-24 21:20 发表
如此闲话,见真水准。
文中列举,有读过的,但也是过眼而已,不及夏版用心。
风铃的读书自成一体。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2: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孔 于 2014-1-25 10:14 发表
夏冰在诸如文字表现力,写作技法等的探讨这些方面的确走的很远,值得钦佩!
很多时候,心有余力不足。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2: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时光安然 于 2014-1-25 10:19 发表
有机会我需读读夏版推荐的《豆棚闲话》才是正道。
嗯,值当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 08:07 , Processed in 0.16502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