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84|回复: 2

[原创] 是谁把他们推向了童工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6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谁把他们推向了童工之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深圳一家电子厂近日被举报涉嫌非法使用数十名童工,这些童工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固定工资仅2000元。不过,有关部门在将这些童工送回四川老家前,有个孩子对采访她的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在这里打工有米饭和肉吃,回家只能吃土豆和玉米,我不想回家


    近些年来,大量童工的出现,屡屡冲击人们的心理底线。非法雇用童工现象为何屡禁不止,值得我们深思。



    早在2002年,国务院就实施颁布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但是厂商需要大量工人,给童工发的工资相对又较低,而童工年幼单纯,便于管理。致使大量童工产生。



    另外,家长认为 “不读书一样赚大钱”“读了书照样找不到工作”。 目下,在教育费用猛涨、就业低潮的双重压力下,大学毕业不包分配、自谋职业,使得贫困群体(尤其是农村)负债读书、还债无望,辍学现象严重。而在大学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数量暴增。相反,社会上可供提供的工作职位的增长却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导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日益普遍。而即使找到工作,起薪也大幅滑落。一些地方大学生的起薪甚至不如农民工。相比之下,一些没有上大学的孩子,早早去打工已经在家门口盖起来小洋楼,有的开上了私家车,有些成为了致富小能手,两相比较,已无需赘言。



    而对孩子来说,他们未尝不想上学,也想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可生活贫乏、权利贫困,将他们推向了童工之路。他们的际遇,也是贫困山区很多孩子境遇的投射。童工背后牵扯到的,是未成年人权益与作为“人”的生存权的纠结。

  

    在政府部门看来,将黑工厂里的童工遣返回家,交给其监护人,便是完成任务。其实不然,童工“不想回家”的心声告诉我们:黑工厂里的生活并非最悲惨的,反倒是回家后,贫穷和单调的生活,更令他们难受。问题是,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及《义务教育法》保障儿童的相关规定没有得到切实贯彻的情况下,仅仅去落实部分法律规定,并不能为孩子的权利提供太多保障,反而有可能让其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一者,已外出打工被社会同化了的孩子,还能否回到课堂专心学习是个大大的问号;二者,即使这些孩子想重回课堂,学习进度如何跟上也是个问题;其次,坐在课堂上听不懂老师讲课的他们,怎么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另外,如果重回家庭的童工,仍然辍学在家、帮父母做些农活,那么其虽然不再外出打工,境遇却没有丝毫改善,在此情形下,孩子仍可能再度流散出去。我想:童工流出地的政府、学校和教育部门,如果能对辍学儿童的去向进行跟踪和调查,辍学的儿童究竟去了城里读书,还是外出打工?如果说童工流出地政府有关部门在详细了解儿童辍学原因之后,对确实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童设法予以资助,对“不读书照样赚大钱”的家长予以教育开导,让他们把目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只图眼前利益,从而真正落实好学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给学童寻找大量名人成长素材,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那么,童工的悲剧或许不会上演。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文饰 于 2014-1-26 21:30 编辑 ]
发表于 2014-1-31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工是一个难以释怀的话题,很沉重的话题,童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哀,是桎梏社会发展的瓶颈。感谢文饰富有正能量的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14-1-31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4-1-31 13:44 发表
童工是一个难以释怀的话题,很沉重的话题,童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哀,是桎梏社会发展的瓶颈。感谢文饰富有正能量的关注。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6 20:21 , Processed in 0.08583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