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的指向与意义-------从傅翔评论观谈起
前 言
我认为,文学评论的存在依赖于评论家的思想和观点,也可以说,实际上没有文学评论这种东西,只有评论家而已.有人可能会质疑这种说法.其实,道理很简单,没有评论家就没有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评论家思维与认识的结果,评论家的逻辑思维与认识,产生和决定了文学评论.因此,只有评论家是真实.具体的,而文学评论只能代表评论家阐述的思想观点而已.
既然评论家决定了文学评论,那么,什么样的评论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学评论?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怎么样的评论家才是好的,他的文学评论有何主张,是否有一套理论体系,然后遵寻自已的评论观,站在一个评论家的视角,审视和评判文学作品,这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
中国评论家的现状如何?现代文学评论是否构筑在具备明确指向的基础上?这些课题被列出来之后,我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的评论家差矣!中国的文学评论差矣!但是否所有评论家都很差?那也未必,青年评论家傅翔就是一个有棱有角的后起之秀,他敢于指出评论界的各种劣迹,敢于提出自己的批评观,傅翔在<<中国评论家堕落的八大形式>>一文中,针对评论家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观点,他说;"我一向认为,中国的文学批评是很可悲的,也是不值一提的。中国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批评,更没有什么批评大家。如今已经成为所谓的著名批评家的或正在走红的绝大多数批评家,他们都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这种名气几乎毫不例外地来自于他们的聪明与圆滑,来自于他们的工于心计。他们出名根本就不是凭什么真才实学,而是凭厚颜无耻地做秀与圆滑世故的做人。当一个个奖项成了利益的相互交换与私情的支付,当一次次会议成了圈占势力范围的协议,成了互相吹捧,共同快乐的约定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文学还会有什么希望?一个神圣的事业,就这样成为圈子内自娱自乐的玩笑,这样的文坛不用说也是非常可怕的,可怕就在于它不仅堕落了,而且堕落了还不知道。大家都在惺惺相惜地维护和瓜分这一点可怜的残羹冷炙,这就是典型的“圈地运动”,也是一个艺术门类日渐衰落的象征." 傅翔具有真知灼见的观点,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评论,研究和分析他的评论理论,在文学评论己经错位的今天,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当代文学评论的现状
2006年2月11日《羊城晚报 》,发表题为《中国批评家堕落的八大形式》文章,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文艺报》、《文学报》、《中华文学选刊》、《作品与争鸣》、《文艺理论》等报刊杂志纷纷转载,该文对中国批评家的现状作了一针见血的评述,作者就是青年评论家傅翔。
此前,傅翔的评论文章,散见各种文学评论报刊,稍有留意的评论界人士,对他也许并不陌生。他的评论主张,从文章中可见一斑.他始终坚持文学评论,以研究“人”为根本.当他在这个繁杂而浮躁的文学评论领域,面对虚伪的人云亦云,自欺欺人,所谓的评论家的文学评论,在也忍耐不住了,他带着一份责任和使命,去思考和分辩批评家的现状,为何会由学术研究的范畴,演绎成功利性很强的“万花筒”式的大杂烩?
傅翔归纳总结了中国批评家堕落的八大形式,分别是:(1).‘‘掉书袋式”的批评---最低能的批评;批评家只会引用前人的成果,以充实自已的渊博与学问,桌上没有十几本书是写不出文章的;(2)“搬运工式”的批评----最腐败的批评;批评家的急功近利,浮躁成性,抄袭成风,只认金钱,不讲究做学问;(3)‘‘术语大全式”的批评---最可笑的批评;批评家用术语做招牌,文章根本找不到自已的自信;(4)“旧瓶装新酒式”的批评---最臭的批评;批评家惯用一些陈词滥调,看似真理,或至理名言,放之四海而皆准,套在谁的头上都能用;(5)“读后感式”的批评---最典型的批评;批评家喜欢说好话,提意见,没有指向与预见性,没有发现与观点;(6)“关系网式”的批评---为了表扬的批评;批评家把做学问等同于做人,极尽阿谀谄媚,出尽风头,不外乎是表扬家或谩骂家;(7)“没有激情”的批评----“役用”的批评;批评家缺失激情,不能发现伟大的作品;(8)“没有思想”的批评---最乏力的批评;批评家思想的缺失,造成批评的乏力.不关心自己的思想,只关心自己的享受,缺失精神底气 等等。
我们不妨从傅翔总结的中国批评家堕落的八大形式,分析文学批评的现状,不难看出,他反映了整个批评家与文学批评最真实的状况,可以说,这既体现了傅翔对批评家们现状的强烈不满,又是给自以为是的批评家砸下当头一棒!
傅翔归纳批评家堕落的八种形式,就是中国批评家的脸谱,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或两个脸谱的画像?其实,不管哪一种形式,都是批评家不愿承认的.每一种反映的就是堕落,谁会愿意往自已脸上抹黑?但是,现状就是这么残酷,脸皮一旦被撕破,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批评家,变得有些丑恶可怕了。
能不能说,中国文学评论今天的这种状态,是批评家的悲哀?!有什么样的批评家,就会产生怎么样的文学评论.于是,傅翔在八大形式的后面,引入八个“最”.这八个“最”,反映了中国文学评论的八大“罪”,这些结果都是批评家一手造成的,难道不该对此负责?文学评论笼罩在这种罪责中,对文学艺术创作的负面影响,完全可以预见得到,批评家难道不该深入反省和检讨?
可以说,当代文学评论的现状是任人担忧的,没有一个良性的评论氛围,怎么会有推动文艺创作的动力?批评家到底演什么角色?道理很简单,评论家真正去吃透“人”,发现作品中的人性,人的心灵,甚至灵魂.因为只有评论家真正进入状态,才能改变文学评论,其他别无选择.
二.文学评论的指向----不断地发现
评论家要跟文学作品在一起,不要远离作品.他们的眼睛应当注视着围绕文学作品.只有这样,评论家的文学评论,才能接近作品,真实.客观地分辨作家创作的成败与得失,这就要求评论家不断地发现.正因为如此,文学评论的指向-----就是不断地发现.
古今中外,伟大作品都是在不断发现中传承下来的,不论古罗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还是巴尔托克.卡夫卡的小说,无论时光流逝多久远,一路走过来,有成就的评论家就是发现瑰宝的探路者和开拓者.因此,评论家不是文学作品的总结者,也不是文学作品的审判官,那些所谓的经验与归类,甚至什么流派的阐述与定义,只能说是一些不痛不痒的小儿科罢了!不属于有学术研究价值,不能够给后人借鉴和参考.
我们在看文学评论时,简单只看文学评论?还是从中看到了什么?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在文学评论领域,文学评论是评论家的研究成果,但不是评论家导致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是评论家的思想决定他在该领域的地位.
正是基于这种关系,如何不断地发现,就是评论家的首要任务.例如一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历史背景,人物个性,构造成一部文学作品,作家反映内容处于一种隐蔽状态中,评论家要在不受论何干扰的心态下,去发现作品,真实.客观地评价作品.傅翔在<<生活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一文说,当我们以为任何人物都可以进入我们创作视野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己经放弃了对现实最基本的思考,也放弃了对写作最起码的尊重.
可不是吗,那些没有被社会现实掩盖的那一小部分,是社会最真实的隐藏最深的那一小部分,是底层的不起眼的小人物,是备受欺侮的不屈的小人物,如德伯家的苔丝,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如<<红与黑>>的于连,都是如此.这就明确地告诉评论家,一部好的作品隐蔽的内容,并非都是什么大事件,或是什么大人物,恰恰相反,在那些小人物身上,更有人性的内涵.评论家应当不断地去发现.
文学评论不仅仅是代表评论家在某个时期对文学创作的发现,更为重要的是,评论家的这个发现具有了价值.不仅体现在作品的价值,同时还体现在评论家自身的价值,以及艺术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这就是一个卓越评论家留给人类的最为重要的贡献.也是评论家最有意义的一面,
傅翔在题为<<小说.套路与通俗化>>这篇评论中认为,小说写的是人,而不是简单的故事.小说要深入地关注人,探寻人性与人的心灵,甚至是灵魂.小说不仅要写一般的人,更要把人放到极端的情境中去,让这个人的本性暴露出来.现代的许多小说,只在给读者讲故事,哪些人物和事件,一点含义也没有.小说离不开故事情节,但有含义的故事都不是筒单的,而是有人性的,能够渗透到人的心灵,甚至灵魂.同时,傅翔解释说;好的题材并不是一部小说成功的关键,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发现它与你心灵的暗合,并流入你心灵的真实与力量.
傅翔在研究了当代作家后,对一些较有影响的作家作一句式的评语;
海子,一个为诗与灵魂而活的真正的诗人,他的精神高度与杰出的诗歌天才让我们想起了梵高油画里的生命的燃烧。
路遥,一个逝去的令人不能忘却的文学圣徒,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学精神与不朽的人生,以及那感动了无数人的《平凡的世界》。
王小波,一个早逝的文学奇才,也许,只有他真正知道了什么才是纯粹的写作,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学。
北村,一个具有着使徒般献身精神的狂热的文学信徒,他那杰出的创造力与直抵灵魂的写作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
贾平凹,一个有着天才的创造力与旺盛的生命力的作家,他的所有才华仿佛都只为写作而生,他刷新了无数个中国读者应有的期待与尊重。
陈忠实,一个大器晚成的奇才,一次文坛的奇迹,他用一部《白鹿原》完成许多人一生都无法完成与穷尽的中国史诗。
张承志,一个新时代的骑士,他写什么似乎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展现给了我们一首首生命的颂歌与对灵魂的赞美。
史铁生,一个靠轮椅行走的高大的身影,他的高度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健全的同行,他对灵魂的叩问与生命的追寻让我们感动与难忘。
莫言,一个有着奇异的艺术触觉与磅礴的艺术想象力的天才,他的灵感与天赋来自于厚实的土地与童年的记忆。
格非,一个在智慧与大师间的探险者,他那敏锐的洞察力与准确的叙述让他始终保持着对社会与历史清醒的认知。
余华,一个冷峻而凝重的旁观者,他对人性与社会的观察始终保待着独特的清醒与节制,他的叙述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苏童,一个优雅而平和的记录者,他饱含对人情世态的温情与体贴,书写着小人物对我们的感动与温暖。
傅翔从那些作家与作品上,发现了最为人性的东西.每一个作家的个性,以及其作品的特点,他的评论非常筒洁而有概括力.如果傅翔没有下一番苦功,去发现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他是写不出精锐而恰当的评语的,这就要求评论家,有评有论,就必须花苦功,方有收效.
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作家本身是否融入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否去关注人,探寻人性与人的心灵,甚至灵魂.文学首先是“人”学,作家是人,他的作品写的也是人,这就要看作家是否把他最熟悉和最理解的自己写进去,不是写与自己无关的故事或事件.因为,一部好的小说,它一定与己有关,是把自己放进去的创作,而不是随心所欲的,甚至隔膜的想象与编造?傅翔的文学评论观点,鲜明而独特地阐述了文学创作的基础,就是要求作家去关注人,他的许多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诠释了文学评论的指向-----不断地发现.只有不断地发现,才有文学评论的意义,才有评论家创造的价值.因此,我认为文学评论在不断地发现的过程,也正是文学评论的精髓所在.
三.文学评论的意义----在认识中发现
我始终认为,实际上没有文学评论这种东西,只有评论家而已.只有评论家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学术研究,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人的心灵,甚至灵魂,从而促进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评论家应该怎样评,才是恰当的?我认为,评论家不要习惯于思维,习惯于对文学艺术做出反应,而不管作品的好坏.评论家应当学会去研读作品,认真研读会使文学艺术惊人地暴露出赤裸!
傅翔在评论作家莫言与他的作品时,认为莫言是一位名副其实"部队作家”,因为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深深地浸透着军人那特有的气质,而且,莫言也只有在具备这种气质下写出来的作品才是优秀的.如莫言的<<红高粱>>.<<欢乐十三章>>等.傅翔同时指出;莫言一旦离开这种气质造就的良好的语言直觉,那么莫言的失败就己经注定了.除了前期大部分展示着鲜明的莫言感觉的小说外,后面的许多小说或多或少都令人失望.实际上,莫言在意识形态上犯了一个许多中国作家同样是有的严重错误,那就是任何长篇小说都想在时间跨度上制造一种横亘古的气势,似乎唯有这样才能说明问题.傅翔对莫言的评价是客观中肯的.
人的思维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评论家也不例外.假如一个评论家,只能按某种思维模式,对文学创作进行评论,导致自我主观意识多于客观分析,片面性多于个性化,这可是评论家的大忌!习惯于思维,就会习惯于对文学艺术做出反应,这种反应表现在评论中,就存在自我主观,就会摸糊评论家的视角,难以分辨作品的好坏,出现人云亦云,甚至自欺欺人的评论!习惯的思维反应是评论家的固疾和劣根,这些病态不解决,就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评论大家!
当代中国文坛文学评论的状况,一团乱麻,不堪入目.如何拯救文学评论?这份责任,当然地落在了评论家的肩上.这里所指的评论家,是那些负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真正站在学术的角度深入研究作品,具有真知灼见的评论家.而不是打着评论家的旗号,拍马谀媚,摇旗呐喊,说假话空话类型的评论家.
文学评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文学评论的意义,就在于评论家通过文学艺术的作品,在认识中发现.只有在认识中发现,才能使评论家对作品的研究,更有客观性和具体化,只有在认识中发现,他们阐述的观点才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纵观当代评论界,稍有建树的评论家,无不从认识中发现文学艺术价值,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充分客观地表述和辩论,形成自已独特的评论观.
傅翔在<<小说论稿>>中,他对陈忠实<<白鹿原>>的评价,认为<<白鹿原>>是对农村反映得最为地道与扎实的作品.只要认真阅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对傅翔的这段评论应当有同感.傅翔指出,<<白鹿原>>给人一种大气沉郁、凝重古朴、疏缓有致的感觉与回味。虽然有一部《百年孤独》挡去了不少光彩,但《白鹿原》仍然是独特的,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它不仅写得地道好看,而且也极富回味的余地。在本世纪初年到本世纪中叶这段历史叙事中,小说都紧扣白鹿原这块土地,把所有大小背景及历史的更变都巧妙地揉进了白鹿两家的演变之中。从而也使人们在故事的讲述中同时看到了大历史及此背景下农民那丰富的生活细节。可贵的还有它透显出来的丰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及内涵。当然,鲜明的人物形象及雍容大度的叙事风格都使小说增强了感染力。看过了《白鹿原》,我便实在地看到了中国小说的希望。任何简单地否定《白鹿原》成就的结论显然是草率的,毕竟,没有对白鹿原这块关中大地的透彻把握及对中国农村历史现实的深刻领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有如此卓越的表现的。 自然,《白鹿原》有它的局限。它不仅回避了历史血淋淋的一面,而且也把农村生活简单化了许多,特别是后半部的处理有些一般化。傅翔对陈忠实这部作品的评价,完全是对<<白鹿原>>研究后,从认识中发现的结果.;
傅翔在对贾平凹的<<废都>><<白夜>>的评论中,认为<<废都>>无出色之处,至多它只能看作是一部重要的作品.而重要也在于它的独特以及对现实揭露反映身上.难道不是吗?<<废都>>主人公找不到着落点的灵魂,正是这个时代人类精神的生动写照.后来,贾平凹自觉地走向了《白夜》。这是一个可喜的转变。奇怪的是,评论家却失去了热情,甚至仍然处在《废都》的阴影中对它不屑一顾。作为一个优秀的评论家,这种情绪无疑是致命的。《白夜》无论从语言还是从故事风格都与《废都》有相当程度的雷同,但在艺术成就上却不可同日而语。《白夜》比《废都》出色得多。由于人物身份的转变,《白夜》更显示出作家的艺术才华。虽然它仍旧显出象牙塔自筑的那种书生气而破坏了城市闲人那种特殊的生存境遇,但它至少关注并写出了一种现实的深刻存在。主人公那种找不到着落点的灵魂无依感是刻画得相当深刻的,甚至在某点上可以成为这个时代人类精神的生动写照。而且,从艺术上说,《白夜》也是出色的。不论是谋篇布局,还是语言与故事,或者鬼戏的穿插,都不造作而显得贴切适当。更可贵的,当下情境的生存图景一旦经由作家的笔便出现了一种距离的美,而不会像许多新写实作家一样那么平庸可怕。傅翔给贾平凹的<<白夜>>评价是:"《白夜》是我所见的最为出色的一部描写当前城市生活及生存状况的长篇小说"。当然,出色不等于杰出,而问题就在于作家没有深入城市生活的底层与内幕而过多停留于自筑的象牙塔之内(如给主人公及每位作家倾心的人物太多艺术细胞等)。假若能够深入些面向生存维艰的大众或者深入些刻画出金钱与权力及欲望腐蚀下的一张张丑恶嘴脸,那么,《白夜》注定是一部杰作,自然也就不可替代了。
傅翔的文学评论观,就是在实践着文学评论的指向,就是不断地发现;文学评论的思想,就是在认识中发现的理论,身体力行;所以,才有他的研究成果,让他在文学评论界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
四.重构错位的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要求评论家,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地发现,在认识中发现.因此,善于发现是评论家要掌握的重要方法.从学术的.做学问的思想指导下,真正用心地投入研读作品,去粗取精,而不是局限于给文学作品作归类,更不是做总结或下定义.
一个评论家如何看文学作品,似乎决定了他所要评论的内容,在思维认识上的态度,以及评论的角度的切入.假如评论家不能从作品中,看到什么,也就是发现什么,他能够作出什么样的评论?从作品中看到什么,发现什么,这是至关重要的.评论家只有弄清楚这一点,他再着手发表评论,才会有说服力.否则,没有认真研读作品,或者看了看不出什么,不能发现什么,只是满足于个人利益或裙带关系的需要,是不可能有好的评论的.因此,就文学评论而言,是认识和发现导致了文学作品的意义,由此产生了评论家.
傅翔在评论作家史铁生时认为,史铁生经由残疾造就了文学的辉煌,但他却没能超越残疾本身。表面上看,史铁生通过冥想的智慧战胜了死亡,但在本质上却没能超越残疾本身,也就是说,作家本人太看重了残疾本身,以致于一直局限于以残疾人的身份去思考问题。在《我与地坛》等散文篇什中都可以看到,作家一直是以残疾人身份发问的,作家的冥想及动人的诉说也都是经由残疾这个载体的。虽然这本身并没有错,但却给人以一种印象:那就是作家一直对残疾耿耿于怀。这点在《务虚笔记》中特别明显。应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值得称赞的,因为残疾人并不是都能对人生及生命做出这样有力的发问,甚至更不能像史铁生一样对人生有相当深刻与透彻的参悟。但从苛求的角度而言,史铁生的作品就更像是写给残疾人看的,而对健全人则构不成足够的阅读欲望与阅读享受。在我看来,史铁生更出色的才华在于散文,而不是小说。他可以是一名非凡的思想家与重要的作家,但决不是伟大与杰出的小说家。
评论家必须有务实精神,不要有过多的私心杂念.研读作品时,首先要摆正位置,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发表独到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评论的目的.傅翔在评论史铁生及作品时做到了,不亢不卑,是难能可贵的.
论何一部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传承下来,就因为这部作品能够被人们接受和欣赏.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阅读.人们不是看到精彩故事,就替这部作品喝彩,人们还看到了作品中隐蔽的内涵,有故事情节,有历史背景,有政治经济,有哲学思想…..等等价值的存在,这些最为原初的内客,不是孤立存在于作品中,而是涵盖于作品中,因此,评论家就是要善于去发现这种隐蔽性,分赏出作品内存的真缔.
傅翔在对作家王蒙的评论中说,王蒙不是纯粹的小说家。这位部长级的作家老甩不开被谈论的命运已经是注定的,而且王蒙自己也似乎乐于制造这个中心位置。应该说,王蒙的小说有其独到的风格,和他的随笔一样,他在小说中已经惯于冷嘲热讽,加上当过一回部长,语言充满霸气。《暗杀》、《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的发表只能说明王蒙还“有的写”,而在艺术上则没什么突破。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微露疲态与老态,仿佛是为了支撑面子才去完成似的,自然,也就没有《活动变人形》中的积极与坚决了。 这种失败可能来自于王蒙自视为中心的这种状态身上,而许多作家对王蒙的这种代言人身份也相当警惕。尽管他已经不是文化部长了,但这部长级的待遇还是令许多作家感到了一种距离。于是,王蒙也干脆独来独往,说话也干脆尖锐了许多,从而也引发了许多争论。自然,王蒙也就还在中心,自然也就还装出一副爽朗与豁达的样子。不可否认,王蒙的这种特立独行有他的苦衷。有一点是很值得注意的,那就是他的话很容易被别人所误解。实际上,王蒙并不想充当代言人的身分,他的许多用意深刻的小说及话语都是证明。但大伙儿都把他往那台上推,那他也就只好不辞了,但于内心却充满尴尬与苦楚。对于王蒙而言,这到底是幸运还是一种不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但于小说而言,不幸则成定局。
文学评论的意义,就在于评论家发现了作家及作品的成绩与缺陷,评论家具备这种发现,才能真正重构已经错位的文学评论.否则,别无出路.作为评论家的傅翔,在重构文学评论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拓展.虽然他的评论不够响亮,在排资论辈的今天,谁在乎一个无名小卒,发表了什么观点?他们一概充耳不闻,因为官僚与势力,从来是不过问学问的!
傅翔认为,文学的价值是启蒙和引导,而不是娱乐与摆设.文学是人学,关键是我们站在哪个角度切入”人”.傅翔同时指出,作家要有敏感的良心,就是要有感受真善美,辩别假丑恶的能力,就是要有一颗纯朴的心,要有爱,有同情,这也就是创作的激情与动力的根基.傅翔主张作家创作要有良知,因为良知就是指证.批判.揭露,是与不公.不义及假丑恶的斗争,是声音.行动与勇气.傅翔在面对小说家的想象时说;我们作家常常过多地依赖与使用了他们的想象,以为只要道听途说就可以用他们神奇的想象杜撰出令人信服的真实.不客气地说,这种苍白的小说正是对读者智力的一种嘲讽.
傅翔这种一针见血的文学评论,对于被评论的作家而言,既是交流探讨,更是辨析警示.论何一个希望有所成就的作家,他们都不愿去写蒙骗读者的作品.傅翔关注的就是哪些有独创性的作家,才会进入他的评论范畴.然而,当下平庸的作家与平庸的作品占了大多数,真正有成就的作家实在太少了.那些所谓的评论家,混杂在这个群体中,混着过日子,左右逢源,没一点建树,却很投缘,也过得很滋润,完全丧失了作为评论家的本色,他们不因此而汗颜?
变革时代,社会在前进,经济在发展,而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评论,也应当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用发展的思维去认识作品,去发现作品,让已经错位的文学评论,重新回归到学术研究的本原上.要做到这一点,光靠一个傅翔是不够的.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文中所探讨的问题,若能引起评论家的关注与反省,让文学评论的学术风气有所改变,我就心满意足了.有些观点仅是一己之见,不恰之处敬请方家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