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8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夜读聊斋之——忘其为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7 1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夜读聊斋之——忘其为鬼



  纵观《聊斋》故事,如果说《张鸿渐》是一个男人道德层面的自我救赎,那么《聂小倩》写的则是一个女人命运层面的自我救赎。如果说,《张鸿渐》是最为作者蒲松龄钟爱的一篇,那么《聂小倩》则是最为影视编导们所青睐,也最为读者们所熟知的一篇。由《聂小倩》改编的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倩女幽魂》的成功,已使“聂小倩”的名字与“艳鬼”二字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宁采臣,则成为重情重义的软弱书生的代表;至于其中的燕赤霞,本是一个“士人”,是善于捉鬼除妖的“剑仙”,却也化身为法力高强的道士。而原著中聂小倩与宁采臣终成眷属的结尾,则被“人鬼殊途”的无奈而取代,虽给观众留下了对爱情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却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原著的思想内涵和警世意义。

  要想真正理解《聂小倩》,当然仍要从原著入手,并且通过细读文本条分缕析才是。

  《聂小倩》的故事仍是从一个书生说起,不同的只是这个书生学问如何却并没有交代,作者极力渲染的只是他品德上的完美。他“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这一点,和影视剧中的那个“四体不勤”的软弱书生完全不同,也和《聊斋》其他篇章中特意强调的“郡名士”或“少年入泮”等人大不一样。因为在这篇故事里,女主人公聂小倩能否得到救赎,与她所托男人的才学没有多大关系,重要的是他的德行,以及可以担当的勇气。

  那么,宁采臣的德行究竟如何呢?当然要通过他的行为来体现。

  宁采臣,本是“渐人,适赴金华,至北郊,解装兰若。”(兰若,是梵语兰阿若的简称,即是寺庙的意见,但因电影《倩女幽魂》,已经成为一个寺院的名字,而且是没有和尚居住却妖鬼横生的所在。)宁采臣四处看了一圈,便喜欢上这个地方了,“意甚乐共幽杳”;更加上“学使案临,城舍价昂”,也想节省点儿房钱,于是“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归。”

  其实,这个地方既然找不至和尚,僧舍中又“双扉虚掩”,没有上锁,他完全可以随便找个房间进去休息休息,一边等着和尚们回来。在那个时代,和尚回来一般也不会将他赶出去。然而作者要善意刻画宁采臣之“德”,那么在“礼”的问题上就绝对不能有失。所以他虽然打定了主意要住在这里,却没有事先抢占房间,甚至连屋都不肯进,只在外面“散步以待僧归”。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宁采臣在生活的细微末节问题上正是无可指摘。

  到了晚上,果然有人回来了,不是和尚,却是个“士人”“来启南扉”,宁采臣急忙“趋为礼,且告以意。”这时他才从士人嘴里知道,“此间无房主”。原来不仅可以住下,连房钱都一并省下了。

  当然,居住条件自然就好不到哪儿去了。不过宁采臣并不在乎,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藉蒿代床,支板作几,为久客计。”可见,这个宁采臣对生活也不挑拣,更能够自力更生,因陋就简。所谓“君子安贫”,真无过其人矣。

  宁采臣住下之后,由于“新居,久不成寐”,结果便听见了寺中一干妖鬼们的对话,并且见到了女鬼聂小倩的华丽登场。由于他睡不着觉,忽然“闻舍北喁喁,如有家口”。他觉得奇怪,便“起,伏北壁石窗下微窥之。”结果“见短墙外一小院落,有妇可四十余,又一媪衣褐绯,插蓬沓,鲐背龙钟,偶语月下。”而她们谈论的,正是聂小倩。当然,原文中的“姥姥”也非什么法力高强的巨怪,在此出现的,只是一个“鲐背龙钟”的老妇人而已。

  她们正说着聂小倩,聂小倩就来了,面对这个“仿佛艳绝”的美女,宁采臣可不是抱着“不看白不看”的心思,更没有“心好之”(《画皮》),而是立即“意其邻人眷口,寢不复听。”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问题是,在平时要做到“勿视”“勿听”尚且不难,难的是“君子慎独”啊。先前宁采臣起来偷听偷看那是由于好奇心,这时及时止住则是出于儒生的自我约束。宁采臣其德,真无以复加矣!

  与这些细枝末节相比,之后当聂小倩突然造访表示“月夜不寐,愿修燕好”,以及在被叱骂后“至户外忽返,以黄金一锭置褥上”,面对美色金钱的诱惑,宁采臣的疾言厉色相拒,反倒不算什么了。可以想像,一个面对无人之居也不擅入,意是别人内眷便急忙回避的读书人,又怎么可能接受“非义之物”,又怎么可能行苟且之事呢?

  直到后来,宁采臣答应聂小倩的请求,将她尸骨挖出迁葬,是“信”。他虽然对小倩颇有好感,却由于母亲反对无奈以兄妹相认;虽然也“窃怜之”,却仍然义无反顾地表示“兄妹亦宜远嫌”,将她无情地赶回墓中过夜,是“礼”。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一个品德高尚、行为严谨的读书人刻画得淋漓尽致。聂小倩这样一个不幸沦落的女鬼(女人?),苟非得遇其人,又有谁可以相托呢?

  聂小倩的不幸是命运造成的,她“十八夭殂,葬于寺侧,被妖物威胁,历役贱物”,不仅死得早,又埋错了地方,所以才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然而在她内心深处是并不情愿的。刚出场时,两个妇人谈起她,一个问:“将无向姥姥有怨言否?”另一个答:“不闻,但意似蹙蹙。”可见,她的不情愿不高兴已经露于形色,虽然还没有付诸言词,但却已经被别人感觉到了。问题只在于,这种勾当虽然“实非所乐”,可是又哪里会有逃离苦海的机会,又哪里去找可以救拔她脱离苦海的人呢?

  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心,这样的机会、这样的人终究会出现的。品德高尚、行为严谨的宁采臣偶宿兰若寺,便是上苍为她提供的机会。而那个住在南屋的剑仙燕赤霞,更是命运为她降下的救星。上帝为她关上了一扇门,却同时为她打开了一扇窗子,只是看她自己是否下定走出去的决心。

  先前她自然也是犹豫的,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而是仍然干着诱惑人“摄血以供妖饮”的老本行,并且又先后害死了“兰溪生”及一个仆人。直到“寺中无可杀者,恐当以夜叉来”,直到她看中的可以救拔自己脱离苦海的宁采臣同样面临危险时,她才终于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地来找宁采臣,将真相和盘托出,一方面指点他怎样避免妖物的杀害,另一方面也求她“拔生救苦”,迁葬她的尸骨。

  这时候,“义气干云”的宁采臣毫不犹豫,“毅然诺之”。其实,有了前面的铺垫,不仅是聂小倩,读者们也可以看出,如此一个品德高尚、行为严谨的读书人,重义重诺已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聂小倩救宁采臣自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与燕生同室可免”。因为这个燕赤霞,表面上是一个“士人”,其实却是一个善于捉鬼降妖的剑仙。这次事关身家性命,宁采臣也不管他愿不愿意,先“具酒馔”,拿好吃的来供他,再“约同宿”,并且“强携卧具来”,燕赤霞实在没办法,才“移榻同之”。

  其实燕赤霞之所以不愿与人同宿,是因为他那些降妖的道具实在厉害,怕人手脚不利索,随便乱翻乱动,伤了自己。而他之所以接受宁采臣,也是因为“知足下丈夫,倾风良切”的缘故。可见,宁采臣之所以能够逃脱妖鬼的魔爪,不仅因为他洁身自好,不贪财色,更是因为他品行高洁。否则,躲过 了妖鬼,却被剑仙的法器伤了性命,那才真叫倒霉呢!

  至于这场妖仙之斗,也远没有影视剧里的精彩。剑仙燕赤霞甚至都不用出手,甚至就根本就不把这事放在心上,只管 “齁如雷吼”。而一旦妖物来时,他革囊中的小剑便自己便会自己飞出去斩杀妖怪(不仅如此,甚至连他装剑的那个革囊自己也会捉妖)。可惜的只是小剑被窗上的石棂挡了一下,妖怪并没有杀死,只是受了伤,也为后文的重来寻仇埋下了伏笔。

  至此,流落风尘的女鬼聂小倩终于摆脱了妖怪的控制,重新获得自由,完成了她的自我救赎,也完成了她人生(其实是鬼生)的一个华丽转身。那么,她的人生目标仅在于此吗?当然不是。革命尚未成功,她还要继续努力,彻底实现由“鬼”到“人”的终极转变。

  现在,宁采臣的性命是保住了,接下来就要兑现承诺,迁葬小倩的尸骨了。尸骨一迁,附属的鬼魂自然也跟着来了。故事到了这里,二人(实际是一人是鬼)才真正的互相表露出爱意。宁采臣把她埋在自己家附近(不是很奇怪么?)并且“祭而祝曰:怜卿孤魂,葬近蜗居,歌哭相闻,庶不见凌于雄鬼。”可见是存了充当护花使者的心思。而小倩则明白表示“请从归,拜识姑嫜,媵御无悔。”直接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为了报答宁采臣,她不但愿意以身相许,甚至连名份都可以不争了。

  那么,宁采臣是否会接受她呢?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小倩不仅长得漂亮,“肌肤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丽尤绝。,”更与他有过那么一段生死之交。宁采臣是君子,又不是呆子,这点儿心思还是有的。

  可是这事放在老妈身上,搁谁谁也不干,一则这女子可是个鬼啊。叫个女鬼做自己的儿媳妇,想想都叫人害怕;二则在古代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娶个女鬼做媳妇,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吗?

  宁母的反应实在很正常,是一个正常人的反应,更是一个正常的母亲的反应。所以当宁采臣“先入白母”时,她的表现先是“愕然”。而当小倩“翩然入,拜伏地下”时,她更是“惊顾不遑”。直到小倩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她又“见其绰约可爱,始敢与言。”当然,说的则是婉辞之语。

  至此,聂小倩似乎已经没有了希望,她与宁采臣注定只能是有缘无分,只能“以兄事之”了。然而,已经脱离苦海的聂小倩又岂能就此甘心,她既不甘心于兄妹的情分,更不甘心于野鬼的生活,这时的她,再次开始了自己追求爱情、脱鬼向人的艰辛努力。

  首先想要给宁家当媳妇就要做得像个媳妇的样子,把最大障碍宁母感化了。她见宁母不同意收她这个儿媳妇,便退而求其次,要求“请以兄事,依高堂,奉晨昏”。得到宁母首肯后,毫不迟疑,“即入厨下,代母尸饔”。勤勤恳恳地干起了家务活。每天里都是“捧匜沃盥,下堂操作,无不曲承母志。”这样不过半年,便使宁母“亲爱如己出,竟忘其为鬼。不忍晚令去,留与同卧起。”从最初的怕她,到现在的舍不得她,留下和自己一起住。至少在宁母眼里,她已经不再是一个鬼了。

  其次还要再博得宁采臣的怜爱。开始她每天晚上回到荒墓中时,都要先到宁采臣的房间里坐上一会儿,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借诵《楞严经》,“浼求一卷,夜暇就兄正之。”在宁采臣面前,她总是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一旦离开时便“愀然曰:异域孤魂,殊怯荒墓。”只要走上几步便“颦蹙欲啼,足儴而懒步。”叫人陡起怜惜之心。

  久而久之,不仅宁采臣母子都对她喜欢得不得了,不再把她当成鬼看,就连外人 “亦不知辩也”。其实哪里是人们不知辨别,而是此时的聂小倩身上,分明已经没有了一丝一毫的“鬼气”。人们又岂能以鬼物视之呢?更有意思的还是其中的一个小细节。女初来时未尝饮食,半个“渐啜稀酡”,连饭都可以吃了(后文更可以生子),又与人何异?至此,她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彻底完成了由鬼到人的终极转变,实现了她众生的第二次华丽变身。

  而最终证明她由鬼变人的,则是她对剑仙燕赤霞赠送给宁采臣那个革囊不再畏惧。要知道,这东西可是“剑仙将盛人头者也,敝败至此,不知杀人几何许!”在宁采臣载着聂小倩的尸骨回来时,“向道途中不奉见者,良以此故。”她是十分害怕这个革囊,所以一路上都不敢现身相见。刚到宁家时,她想进宁采臣的房间,又“徘徊户外,似有所惧”,怕的就是这个革囊的“剑气畏人”(实际是“畏鬼”)。后来只凭这个破得不成样子的革囊,就轻易将回来寻仇的“金华妖物”消灭,正可见这个革囊对妖鬼的强大威力。这时候聂小倩“受生气已久,当不复畏”,正是因为她身上已无复鬼气,真正成人的缘故。不仅如此,当二人最终成亲之日,“或请觌新妇,女慨然华妆出,一堂尽眙,反不疑其鬼,疑为仙。”在人们眼里,老宁家的新媳妇根本不像鬼,反倒像个下凡的仙女。由鬼到人再到仙,那该是怎样的一种脱胎换骨的改变啊!

  那么故事的结尾怎样呢?“后数年,宁果登进士。举一男。纳妾后,又各生一男,皆仕进有声。”丈夫考中进士,儿子也进入官场,聂小倩真正地过上了她的幸福生活。遥想当初那个“被妖物威胁,历役贱务”的女鬼,再看看今天这个夫荣子贵的贵夫人。不由得不叫人凭生感叹:天堂地狱,果真是一念之差啊!

  试看聂小倩自我救赎的过程,如果说先前借助宁采臣的力量成功脱离苦海还存在着某种偶然因素,那么后来她实现由鬼到人的转变则完全是自己不懈努力的结果。苦海固然无边,命运固然无情,然而只要有心,只要努力,又何愁没有横渡的舟楫?

  


[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4-5-18 13:30 编辑 ]
2#
发表于 2014-5-7 13:10 | 只看该作者
聂小倩显灵,忘其为鬼……
3#
发表于 2014-5-7 17:14 | 只看该作者
本期江天说自我救赎的文不少。如空老师这篇从别一个角度,让人体会尤深。
苦海固然无边,命运固然无情,然而只要有心,只要努力,又何愁没有横渡的舟楫?
深以为然。
4#
发表于 2014-5-7 22:16 | 只看该作者
自我救赎不是一种偿还与弥补而是一种成长,即便是为鬼,也能终归征途,可见修为的意义啊!
无端地,想起来张国荣版的那个倩女幽魂,当时何当风光,如今,“宁采臣”张国荣已逝,“燕赤霞”午马也已作别,只剩下“聂小倩”王祖贤已作别了我们的视线,不知隐匿与何处——其实即便重新出来,又能如何?不是电影老了,是观众如我等逐渐变老了,
5#
发表于 2014-5-8 07:04 | 只看该作者
鬼也会看人小倩知道小宁母子有成人之美的良善,所以成功。
遇人也是重要的啊,多少无辜的冤魂,偏她有福气呵呵
6#
发表于 2014-5-8 07:05 | 只看该作者
对了,水,我这个头像很适合和你说聊斋O(∩_∩)O哈哈~
7#
发表于 2014-5-8 10: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孔 于 2014-5-7 22:16 发表
自我救赎不是一种偿还与弥补而是一种成长,即便是为鬼,也能终归征途,可见修为的意义啊!
无端地,想起来张国荣版的那个倩女幽魂,当时何当风光,如今,“宁采臣”张国荣已逝,“燕赤霞”午马也已作别,只剩下“聂 ...
成长一说,深以为然。
8#
发表于 2014-5-9 15:36 | 只看该作者
"也最为读者们所孰知的一篇"  熟知的“熟”错了。
9#
发表于 2014-5-9 15:46 | 只看该作者
聂小倩灵魂显现,文章厚重,分析入情入理,论述对比鲜明。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07:59 | 只看该作者
终于有时间上网回帖了。感谢大家的关注!忘其为鬼,视其为人,甚至为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
11#
发表于 2014-5-11 08: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14-5-11 07:59 发表
终于有时间上网回帖了。感谢大家的关注!忘其为鬼,视其为人,甚至为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
如空老师的聊斋系列已经成为江天一景,深受大家喜欢。期待精彩继续。
12#
发表于 2014-5-22 00:09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这篇想起电影中哥哥扮演的宁采臣:儒雅、生动。自古以来英雄救美固然美好,看得多了便觉得虚假,文弱书生的搭救格外珍贵。儒家熏陶的正气让书生胆识超人,而聂小倩的美与善良本性,足以让人忘记她曾是鬼。卡夫卡笔下有甲壳虫,中国文人很早之前就已经写鬼狐。寓言一般深刻。于是人与鬼,有情者可以终成眷属,活在阳光下,便是最大的幸福了。
13#
发表于 2014-5-22 09:18 | 只看该作者
聂小倩遇到了一个好人,又凭着自身的努力修成正果,缺一不可。如空的系列文章在解读原著的同时发挥延伸,给人启发。
14#
发表于 2014-5-23 22:34 | 只看该作者
佳作再次提读
15#
发表于 2014-5-24 00:32 | 只看该作者
话说,忘记自己是人,宁小子能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7:29 , Processed in 0.06938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