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54|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窗外的女人》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2 1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窗外的女人》是一篇构思新颖、笔触细腻、角度独特的小说,读来耳目一新,感触颇深。


  首先,木门此篇独特的构思形成了作品独特的魅力。在作者的整个构思中,作品首先从哪里开始叙述,第一句话怎么说,显得十分关键。作品由李克注目窗外那个女人“已经很久了”起笔,说“每当那个女人出现,他的头都会不由自主地转过去……”,这个悬念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李克因何对窗外一个女人如此关注?他之前有什么故事?接下来将有什么故事发生?这一切都暗含在“李克将目光转向窗外”这个动作中。作者于干净利落的交代中,完成了悬念的预设,拉开了故事的帷幕,将作品的开端置于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上,就像是放映一部电影,一切娓娓展开。这不能不归功于木门精妙的构思及娴熟的小说结构能力。当我们还在为李克的行为颇费踌躇时,作者笔锋一转,将我们的视线带入了“从前”,于是李克昔日的婚姻状况以及生计点滴都呈现在我们眼前——与结发妻子在城里做米皮生意,那种起步的艰辛与快乐,接着先皮货后房地产、发财后的李克与妻子的隔膜,以致离婚;再与海归妻子的结合,小吃城的创设,海归妻子的离开……一切像是多幕剧,在李克心中走过,在我们心里走过,几个幕后人物,却也各具性格,栩栩如生,而其中的苦辣酸甜,我们自然能够心领神会。


  于是,窗外女人如何击中了失落中的李克的心就成为一种既定。这个窗外卖米皮的女人,能够让李克感到亲切并心生“悸动”,这就让我们意识到,二人的情感轨迹演绎,简直就是一种水到渠成,就是一种顺理成章,接下来,连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为他们的情感戏的进一步发展深深期待了。孰料,结尾却又突转一笔,不仅让李克、让我们看到了墙角半蹲着的那个男人,还看到了窗外这个女人陌生的脸,于是一时间,李克的心被击得七零八落,他的梦想破碎了,我们心里的惆怅也陡然而生。这样曲折多变的构思运笔,完成了短篇小说篇幅短小、容量丰富以及一波三折的基本追求,让人感受到了作品内核中无法言说的广博浑厚力量,是一种值得再三再四咀嚼玩味的成功实践。


  其次,作品对李克的心理刻画很具匠心,让人读后过目不忘。试举两例:


  1、作品起首,李克让属下端上楼来一碗米皮,“……李克并不急于吃,他先是静静地看,将碗放下端起,再放下再端起,然后用筷子轻轻地搅动……”这描写,看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细腻逼真,连贯性动作一气呵成,很有画面感,冲击力,确实是准确呈现人物心理状态的传神妙笔。


  2、到作品后部分,当李克偶然见到卖米皮的女人时,作者这样写道:“女人的头发很长,自脖颈向上绾成了一很大的髻,黑黑的,圆圆的。李克看不清她的脸,但觉得女人很亲切,是一种熟悉的亲切……”这样的描写,素朴,真切,但足够打动人心,难怪李克沉寂已久的心要悸动,正是卖米皮女人跟结发妻子的相类,“熟悉”,才唤起了李克由衷的念想,尤其是他经历了婚变之后,这种感触就更为深刻,更有感染力。木门的笔力就是这样,寥寥数笔,就让人看到了李克真实的内心,引发读者深度共鸣,不能不说作者对人物内心的把握之准确,拿捏之精到,洞察之深刻,铺排之娴熟。


  第三,是关于作品叙事的角度选取,这也是我尤其喜欢的。正是这一点,让作品别具风格,十分可圈可点。故事的切入角度,决定了作品的引人入胜程度。读木门这篇小说,我想起了格里耶,其小说《嫉妒》,正是借助于那个始终不出场(其实无处不在)的“我”所观察人、事、物的角度来构成。从某个固定的点、固定的角度去注视,去观察,去描摹,成为作品的个性化特色,无论是百叶窗的缝隙,还是某一根柱子,抑或某面墙体,都可以成为一个点,都隐蔽着这个不为人知却无所不在的“我”的目光。那目光背后,便是深长的耐人寻味的心灵轨迹。


  木门这篇《窗外的女人》也是这样,李克坐的那个位置,可以随时看到窗外那个女人。这个角度的设定,就等于摆设了一部摄像机,在这个“点“上,这部摄像机忠实地录下了一切。李克能看到什么,我们也能看到什么;李克看不到的,对不起,我们也看不到。所以我们只能随着李克的心灵轨迹走,他的所有内心状态,都取决于在这个角度上,摄像机所录下的内容。录不到的,我们只能想象,或者连想象也不可能达到。


  当然,木门此篇与格里耶这篇小说有所不同,一方面,她作品中的李克所在的那个位置,也就是角度,是个重要的“点”,另一方面,李克本人也出现在了故事里,而不是像《嫉妒》中那样,那个观察者始终隐蔽着,只是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在木门这里,李克既充当了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他公开亮相在我们面前,而他叙述中的两任妻子,却反而成为隐形的人物来处理了。而且,在结尾部分,李克离开了这个固定的“点”,走到了他一直在观察的女人跟前,去与她面对。这个“离开”,这个“面对”,就让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角度的变化,带来了人物心理的变化。这个变化彻底改变了人物心目中的臆想,让他日益升温起来的激情瞬时淡化尽净。这种既固定又富有变化的笔法,灵活里透着几分机巧,又有着鲜明的智慧,读来既让人沉浸其中,又有所得,感觉很是不错。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剧,时下我们读小说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紧张。坐下来捧着一部大部头安静阅读,貌似成为奢望。能够潜心感受一篇小说的独到魅力就更是不敢想。所以,偶尔得遇木门这篇风格卓然的小说,我觉得是一份很大的幸运。故不揣冒昧,直抒己见,陈布于上。谬误不到之处,还望木门和大家见谅并不吝指正。


  2014/5/22





[ 本帖最后由 夏冰 于 2014-5-23 09:04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19:55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5-22 21: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噢!研究研究再细回。
4#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22: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4-5-22 21:47 发表
谢谢噢!研究研究再细回。
不客气哈。
静待指正。
5#
发表于 2014-5-23 06:47 | 只看该作者
细细看了!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我也曾给别人的诗歌写过评,完后有同学说看了你的评就不想再看他的诗歌了,太烂。现在我也有同感,夏版的评深入纹理,人物心理揣摩得极好,而我那原文只有惭愧啦,太烂了!
6#
发表于 2014-5-23 17:05 | 只看该作者
读这篇,又读了小说,再读这篇,感觉很贴切。
点面结合,抓住特点,在理解上下功夫,从细微处入手,揣摸文心,这是我们许多所或缺的,也应当加强的。
7#
发表于 2014-5-23 19:14 | 只看该作者
写小说,离不开结构,离不开悬念与巧合,这样读起来才有趣。一个人经历了大起大落、悲欢离合,方懂得平平安安才是福。此篇评论,分析入情入理,有着纲举目张的效果。欣赏! :handshake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09: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4-5-23 06:47 发表
细细看了!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我也曾给别人的诗歌写过评,完后有同学说看了你的评就不想再看他的诗歌了,太烂。现在我也有同感,夏版的评深入纹理,人物心理揣摩得极好,而我那原文只有惭愧啦,太烂了!

不带这么谦虚的。假如没有你的文,我这文断写不出的。你懂的。:lol
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09: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4-5-23 17:05 发表
读这篇,又读了小说,再读这篇,感觉很贴切。
点面结合,抓住特点,在理解上下功夫,从细微处入手,揣摸文心,这是我们许多所或缺的,也应当加强的。

嗯,我总觉得,能否读进去,很关键。只有读进去,方能写出来。否则,即使写出来也流于浮泛浅白。所以我很少动笔写评。一定是要有感而发。
谢谢梁版的精准点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09: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4-5-23 19:14 发表
写小说,离不开结构,离不开悬念与巧合,这样读起来才有趣。一个人经历了大起大落、悲欢离合,方懂得平平安安才是福。此篇评论,分析入情入理,有着纲举目张的效果。欣赏! :handshake

谢谢高版高评。辛苦了。:handshake
11#
发表于 2014-5-25 19:38 | 只看该作者
大致读了木门的小说,再来看夏冰朋友的评,点面结合,评得细致,评得中肯。
木门深的小说和散文两种写法的文本要领和叙事技巧。
12#
发表于 2014-5-25 21: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4-5-25 19:38 发表
大致读了木门的小说,再来看夏冰朋友的评,点面结合,评得细致,评得中肯。
木门深的小说和散文两种写法的文本要领和叙事技巧。


向房子老师学习,同时学习夏老师!
13#
发表于 2014-5-26 10:23 | 只看该作者
《窗外的女人》,这名字就让人眼前一亮。
读了夏老师的评再回头看原文,似乎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21: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4-5-25 19:38 发表
大致读了木门的小说,再来看夏冰朋友的评,点面结合,评得细致,评得中肯。
木门深的小说和散文两种写法的文本要领和叙事技巧。
是啊,木门在小说和散文的架构与探索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特色,值得借鉴学习。
谢谢房子老师的肯定。问候。
15#
发表于 2014-5-29 21:31 | 只看该作者
点评中肯,解析细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 10:34 , Processed in 0.09834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