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84|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官小四的“喝尿门”事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6 1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只要脑子没毛病,是没人愿意喝尿的。这从人或动物体内排泄出来的液体,不仅骚臭难闻,且含大量有毒害的病菌。早年间,乡间曾有痨病患者喝“童子尿”(哺乳期间的男婴所撒的尿)作药引子的陋习,随着现代医疗卫生的普及,已销声匿迹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台湾岛内兴起清晨喝“回笼汤”来保健的时尚,当然人家自己尿自己喝,怕是有因此喝出病来的,这股邪风仅昙花一现便不再闻了。史书里多有战时将士们找寻不到水源而喝马尿的记载,但那是为了生存迫不得已的行为而已。至于太平盛世,喝人尿这一带有侮辱人格的行为,莫说是官老爷们,就是在草民百姓身上都是万难发生的。那些高官老爷们哪天不是山珍海味,琼浆玉液?闲暇时香茗半盏,围坐清谈,潇潇洒洒度时光。
    然而历史往往很有意思,一桩高官喝人尿的糗事却真实记载在官方史籍里。唐朝乾元年间,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高官“喝尿门”事件,事件主人公崔荛不仅是个货真价实的高官,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官二代”,准确说应该是“官小四”。他的曾祖父崔密和祖父崔绘都担任过“使府从事”职务,虽算不得高官,但崔密的三个哥哥可都是官高爵显,尤其老大崔宁任西川节度使,并兼着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仆射等官职,绝对是个宰相级别的藩镇。而崔荛的爹崔蠡与仨叔“皆以进士擢第”,在朝先后做过礼部和户部的侍郎,后任汝州刺史、镇国军使,成为掌握一方军政大权的藩镇。
    “官小四”崔荛就出身在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从小过着饫甘餍肥的日子。谁知这崔荛却跟那些纨绔膏粱子弟不一样,竟不搞声色犬马那套玩艺儿,喜欢玩清高,竟然能做到认真读书学习,不仅诗文优美,擅长谈论时事,还象他父辈那样走科场独木桥,考得个进士。当时是否存在替考、改卷面分数等舞弊行为,因缺乏史料无从考证。进入仕途的崔荛,尽管水平一般般,处理政务方法简单粗率,可仗着祖老子们的势,却顺风顺水,一路飙升,做到副部级的吏部侍郎。很快他就在京城玩腻了,索性连这负责选拔管理全国官员的肥差也不要了,跑到陕州当了观察使。唐朝后期,观察使(全称观察处置使)是地位略低于节度使的地方军政长官。这样,“官小四”崔荛不仅实权在握,还给自己增加了担任地方正职履历的政治筹码,就等朝廷内阁换届之际好入阁拜相了。
    眼见着“官小四”崔荛的前程更加繁花似锦,谁承想他臭毛病照旧不改,自恃出身名门显贵,有才学,长得还风流倜傥,整天价孤芳自赏,连所有的军政要事都不屑亲历亲为,更别奢望让他关心民瘼去乡野荒村访疾问苦了。然而这一年陕州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夏季的小麦是颗粒无收,春苗枯死,老百姓家的粮囤都净光光的,都没法活下去了。有事找政府啊,百姓们于是就推选出代表,到观察使衙门找“官小四”崔荛陈诉旱情,请求政府开仓赈济灾民,免除赋税,帮助百姓抗旱自保,争取秋粮丰收,再创粮食年产量历史新高。面对百姓正常的诉求,“官小四”崔荛大发万钧雷霆,一手掐着腰,一手指着院子里的大树怒喝:“这树还长着叶子哪,哪里有什么旱情啊!”一声令下,三班衙役捕快手持廷杖蜂拥而上,一顿乱棒直打的这群“越级上访”的“无知刁民”是抱头鼠窜。令“官小四”崔荛没想到的是,他虎威发作竟直接导致了民众叛乱的严重恶果。愤怒的民众虽然没砍掉他的脑袋,却把他满头乌发和漂亮的胡须剃个净光,让这位风流倜傥的高官变成了“秃亮蛋”,然后将他赶出府衙。成了丧家犬的“官小四”仓皇逃窜,跑的口干舌燥嗓子直冒烟儿,蹭到乡民家里乞讨水喝。乡民一瞅,这不是自以为是的崔大老爷嘛,于是气不打一处来,指着南墙根儿底下盛满了尿的瓦罐夜壶,说那就是水,大老爷想喝就喝吧。到了这般田地,人家还真无愧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端起夜壶,将散发着刺鼻骚味儿的馊尿竟咚咚喝下,哪里还有丁点儿的官仪和斯文?后来的事很简单,朝廷怪罪下来,把他贬到端州当司马,很快又凭借着祖老子们的势力,调回京城做了左散骑常侍。或许因喝了那骚臭尿,弄得颜面尽失而患了抑郁症,亦或是身体出了毛病,这位“官小四”就呜呼哀哉死掉了。
    如此高官“喝尿门”事件,史上好象仅此一例,算是个案,尽管说明不了啥事,却留下“此树尚有叶,何旱之有?”这一精辟的雷人语录,绝对符合《中国古代官场精典语录大全》的收录标准。而且,更堪与那个叫司马衷的傻子“皇小四”面对“百姓饿死”惨景而发出“何不食肉糜?”的疑问相媲美。所不同的是,前者喝了一瓦罐子骚尿,受到降职的组织处理;后者导致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小命,还把他老爷爷司马懿开始经过三辈子的奋斗才给他抢来的那把“龙椅子”弄丢了。但对老百姓来说,结果是一样的,只要摊上“官小四”、“皇小四”这样的主儿,那就是倒大霉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4:31 |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来了,发一贴请各位老师指正。
3#
发表于 2014-5-26 14:51 | 只看该作者
“此树尚有叶,何旱之有?”这个典故虽源自唐朝,但对今天的社会也是一种警示。不体察民情,上下相瞒,最终会被民所唾弃,落得官小四的待遇。
4#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西夏楼兰 的帖子

正是写作此文的初衷也
5#
发表于 2014-5-26 16:51 | 只看该作者
理应“扑杀此獠”!呵呵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一孔 的帖子

谢谢版主评论,恳请指教一二
7#
发表于 2014-5-26 18:22 | 只看该作者
官僚,现在的官场无话可说,汗!
8#
发表于 2014-5-26 21:03 | 只看该作者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
问候。
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点评。在下问候版主
10#
发表于 2014-5-27 11:25 | 只看该作者
喝尿门,不过是一次老百姓群体性的抗议行为,虽云民惧官,但是惹急了,老百姓也会发声,哪怕是在遥远的唐朝,哪怕是李世民的载舟覆舟理论犹言在耳。
崔氏是河东大姓,而唐朝的门阀制度还没有消停,所以那时候的官二代、三代、四代比比皆是,当然,总不能因为个出身就一棍子打死,清朝还有个父子宰相,六尺巷的故事流传的也很广,刘墉父子也不含糊,把我爸是李刚挂在嘴上的毕竟是个毛头小子而已。
问题在于家庭的教育,大户人家的教育资源是相当好的,但是往往用偏了,加上慢慢积累出来的优越感,于是就与老百姓割裂开了,出现“此树尚有叶,何旱之有?”也就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还有就是干部的选拔制度,还是得有些基层阅历,不要动辄就是空降什么的,小麦和酒菜都分不清的官员,怎么能够指导农业生产,这是都是教训,但愿我们的主政者能够在意这个话题。
核心的问题还是把老百姓放在什么位置的问题啊!
此文材料恰当,论述也较严密,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1#
发表于 2014-5-27 11:37 | 只看该作者
不懂,有学习的态度也行,最怕的是故意曲解,老百姓的日子就难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6:35 |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联系了,姐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摇曳风铃 的帖子

好久没联系了,姐
14#
发表于 2014-5-28 10:1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育的缺失,官本位的诟病,如此“官小四”令人感怀。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木门长子 的帖子

谢谢版主的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6 16:13 , Processed in 0.05111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