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种背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28 1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种“背论”
――由一道中考题引发的思考



  笔者刚刚参加过2014年河北省中考语文学科阅卷工作。对其中一个现代文阅读题目,及学生答题情况印象颇深。

  阅读材料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名篇《五猖会》。在文中,作者深情回顾了自己少年时代,家乡“五猖会”的盛况,极写自己向往赶会、看热闹的心情。可这时候,父亲去突然横加阻挡,一定要他“背书”,背过了才能去。于是,鲁迅很沮丧,即便到后来,背过书,可以去赶会,他也已经兴趣索然。文末,鲁迅写道:到现在,我仍不知道。那时候,父亲为什么要我背书。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显然是在批判“封建传统教育形式、方法”对于“儿童心理的戕害”。做为一个“从旧的壁垒中,杀一个回马枪”的革命家。做为一个有着极为深邃忧患意识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处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这样的说法,本无可厚非。但,对于今天的我们,又应当如何理解呢?任何一样革命性新锐思想的提出,往往都是“矫枉过正”。旧的,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不是就应当全盘否定呢?前文所述的“背功”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

  著名“新闻评论员”梁宏达,就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背功。按他说,当天开会新发表的新闻材料,自己看两遍就能记住。尤其是里面的数据,自己可以过目不忘。基本上自己想记住的都能记住。所以他的节目,可以脱口而出旁征博引。而且,绝对不看提示器。按他的说法,自己的这个能力,也并且什么天才,也就是小时候训练得来。梁的爷爷曾经是一位私塾教师,对梁宠达的背诵训练,极为严格。他曾经提到,家里蒸包子(那时候生活条件差,吃顿包子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蒸熟了,出锅了,爷爷却不让吃。一脚踢到墙角去背书。那种情况下,李白的《蜀道难》,两遍就背过了。在这种教育下,他自小能熟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古文等等。

  两厢对比,我们发现。梁宏达与鲁迅少时的经历何其相似。试想,如若没有鲁迅父亲当年的严厉管控,会有以后的鲁迅吗?

  按梁宏达自己的体会,小时候强调“背功”确实有许多意义:小孩子理解能力差,记忆能力好。小时候背过的东西,终生不忘;尤其对于一些经典内容的记忆,让人终身受益;小孩子记住了,可以慢慢理解。长大了,有能力理解了,如果没有记忆储备,却无可理解,而没办法更好的发展。记忆可以起到开发智力的作用。小时候记得多,人的记忆潜能也就被开发的多。长大了,再记什么东西也就容易的多。我们知道,所有的思维辨析能力,从根本上来看,都必须基于记忆。只有博闻强记,才能融会贯通,才能够产生新思维,新思想。

  再者,儿童爱玩是天性,喜欢自由,不爱苦学,只贪一时享乐,不能长远考虑是很正常的。如若只讲天然,不讲人文教育。即使是天才,也会“泯然众人矣”。“伤仲永”的例子,已经说的很明白。适当的管控是必须的。教育不能只是野蛮强制,但也绝对不能是放任自流。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对于以前僵化的“应试教育”进行整改。于是,我们试图解放学生的天性,尊重人性,这也无可厚非。但要有辩证的态度,不能顾此失彼。我们可以规避传统教育中的某些缺陷,但并不能完全否定。其中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还应注意,鲁迅的文章有其时代原因,放在我们今天再来解读,也不宜僵化不变。

  另外,本次阅卷中,按照所给出的标准答案,要求必须答出“对于传统封建教育的不满”“对于儿童身心伤害”之类才能得分。而考生从材料中解读出一些其他感受,诸如:父爱严厉,对于父亲的感念,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些答案都是完全错了。这时候,我们发现,答对题的考生,恰恰是平时背书背标准答案多的,记得死的。而那些有个性的,自由的见解,都不能得分。――这,与我们的教育理念,出题人的初衷,恰好是背道而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5 05:36 , Processed in 0.05038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