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64|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像汪曾祺一样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26 1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4-7-26 11:37 编辑

像汪曾祺一样生活
  
  汪曾祺当初大约没有想到自己现在会这样的走红。
  
  至少当时在西南联大的茶馆悠闲地喝茶的时候,在下放到长城以外的农科所里一个人研究农作物的时候,在他被授意写《沙家浜》(时名《芦荡火种》)的剧本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自己在某一天之后会成为如此受到热捧的畅销书作家。
  
  也是,他的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拍个电视剧都不够长,且他还就扎根高邮,高邮成为他小说发生的最主要背景;至于散文,他也就写自己亲历的那些地方,比如云南、比如北京,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高邮,内容也就是说说家长里短,故友亲人。我们似乎能从他身上感觉到这样一种想法。那些我不知道的地方和我有什么关系?有吗?我才懒得理会呢!
  
  甚至是作家的名头,他都是很淡然的。思来想去,毕竟是出了几本书,且好像也是很有名了,座下的人越来越多,不弄个名头在前面戳着就有些离经叛道了。再者,他大学上的是文学系,师从的是写中国小说写的最好的人(大约都不需要加“之一“了)沈从文先生,后来一边工作一边也投投稿、发发文的,工作的地方也是文联。等等因素交织在一块,给他按上这个名头还是最为合适的。
  
  我是不敢臆断先人的,但是我总觉得汪曾祺老当初当作家的愿望不是很强烈,或者说他不是一个目标性很强的人,成为作家虽说是水到渠成的必然,但更像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这些都应该能够从他的一些散文中可以得到佐证。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他出生在一个地主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很有一些才华,能算得上是地方名士了。尤其是他的父亲在他心目中地位崇高,几乎是他小时候的神灵(他说父亲是他所知道的最聪明的人),他善作画,通乐理,且手巧,体强健,常有人求画,因求者众常有不得,一来可以看出他父亲的出众,二来也见他的随性。事实上,汪曾祺有句话对父子关系定位的比较确切: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父亲真正把汪曾祺当成大人的时候,汪曾祺并不是很大,在他十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扔香烟给他,还参谋儿子的情书写作,他也就在那个时候开始抽烟喝酒,了无拘束的。
  
  这是相当少见的,毕竟是在那个年代,给孩子如此的尊重和自由是不简单的。而这种自由和随性几乎笃定了汪曾祺的一生。后来的汪曾祺自由散淡,心境平和想必和父亲是有关的,他的父亲可能是在无意之间培养了一个兼具人道主义情怀的士大夫。
  
  没有乱七八糟的条条框框,小汪曾祺可以玩蟋蟀、可以喜欢花鸟鱼虫,可以放风筝,可以用瓦片在水上滑行,可以把高邮县城梳理个够。而上大学的时候,年轻的汪曾祺也可以没有任何的压力,几乎是随性的。他白天泡茶馆、晚上泡图书馆看杂七杂八的图书;他可以让英文考得很不好;也可以跑到初中教书,以至于并没有一个像样的毕业证书;当然也可以写写小说散文什么的。大学之后,他工作经历也算平常,教了几年书教得也很惬意;到博物馆里,他就研究一些民风民俗什么的;跟着部队南下他就搞起来宣传,下放到农村,他就研究其马铃薯;而最终落脚在文联,他就研究民间文学;样板戏的时候,他就写剧本,顺道还结识了一批伶界名流,在一起也是称兄道弟,走得挺近乎。终其一生,都是在一种闲适与从容中度过的。尽管二十世纪的变故他都赶上了,但是,从他的文字你很少读到那种激烈,他似乎是一个与时代并行的人,交割得很少很少。
  
  我们可以使用“热爱生活”这样的字眼来解释,他的确够得上人们通常上讲的“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了,可是他这种热爱无丝毫的渲染,完全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像许多主流作家那样,让景物有个政治的气息——实际上也是一种人造的气息,读起来有点假。如他所言自己相当推崇《论语》当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段,这才应该是我们的生活,人与自然水乳交融,恰如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姿态,与政治也没有多大关系。
  
  显然,汪曾祺的这种恬淡既有先天而来的气质上的独特因素,也有后天的汲取。他实际上还是很看重文字的,除了深受沈从文的影响之外,他自认也曾关注过西方现代的东西。他读过自然主义的东西,也曾留意过普鲁斯特,甚至真要是单纯地剖析技巧的话,给他贴上一些意识流或现代主义也是能够合的上的。只是,究竟还是传统的精髓是其根本,中国式的含蓄自始至终贯穿其小说和散文之中。如其所言,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中国书法讲“无字处皆有字”,放翁言及“功夫在诗外”,都是一脉相传的,简言之,即是“留白”的意境。这意境不说自然比说的更好,总得留给人思忖和回味的余地吧!这点应该是汪曾祺艺术的最大特点,哪里还能端详出他的外国元素?
  
  这真是一个漂亮的老人,连技巧都遮掩着这般俏皮,如浑然天成,哪像我们时下的一些作家或者写手动辄什么后现代、魔幻、或意识流什么的,恨不得上街拉几个人过来显摆一番。不懂后现代的人也可以读文章,别人读得不舒服可能是因为你写的不好而非人家的修为不够,钟子期不识音律也觉得俞伯牙挺好,这是问题的着落点所在。就像领导们讲话,动辄让人关掉手机,不准小便什么的,他觉得这是听众的素质体现,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自己废话连篇对别人实际上是一种伤害。
  
  和许多人一样,初识汪曾祺缘自他的《受戒》:扑面而来的水乡,恬静的乡下,一片片芦苇荡,一排排青瓦房,羞涩的小和尚,甩着辫子的小姑娘……中国的乡下,不仅仅有周树人的愚昧,沈从文的原始,也有汪曾祺的安静。一切都是那么从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没有伦理的羁绊,没有法则的制约,就是两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自由的像个活泼泼的燕子,干净得像高邮湖面的水一样,焉能不觉得美轮美奂?那里面有很多片段都是耳熟能详的。只举一例:“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我不想使用诸如“性的启蒙”与“神秘”等等这样的词语来说事,我只想说,这像梦境一样的场面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可能都出现过,我们甚至还曾在那样的脚印里量过自己的脚丫,还有凉丝丝的温润,可是我们忽略了,我们惯用了的浓墨渲染和声嘶力竭并没有汪曾祺白描的功力和无声胜有声效果更佳。
  
  《受戒》的出彩想必更多缘故在于所谓思想的另类,他的小说倒真是很能让人想起沈从文的。沈从文的湘西,汪曾祺的高邮都是中国农村的某个局部的缩影。他们告诉了我们在农村广博的土地上,不仅仅有贫穷与愚昧,还有天性的留存和人性的美好。就《受戒》而言,荸荠庵里的和尚是可以喝酒、吃肉的,长得好看的和尚也是可以偶尔出去显摆显摆的,明海受了戒之后心里想着的也还是以后能娶上小英子的。《大淖记事》当中展示的农村也是别样的,所谓风气不好也就是传说的“男女随便”(大约可以理解为你情我愿),巧云看上了小锡匠,然而军阀却霸占了巧云,失身之后的巧云自然而然地继续活着,照料着自己的父亲,爱着小锡匠,最终在所有锡匠的游行示威当中赶走了小军阀,而巧云也满怀信心地照料着父亲和小锡匠。湘西也好,大淖也好,这里没有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这里也没有殉情烈女和狭隘的丈夫,这里却有着天性的流露,蓬勃生长的生命力。
  
  中国的农村自然不是纯粹的周树人笔下的,也不完全是汪曾祺笔下的,但是他们的描绘都是有着现实依据的,是多元化在点上的呈现。我们自然不能轻易地说这样才是对的而那样不对,但凡存在都是有其缘故的,是民俗的组成,也是解密人性的由头。几千年的儒家说教对人的影响还是很深的,至今亦是如此,好端端的一个《诗经》,偏偏让夫子说成是用来弘扬女德的,也实在太过牵强。《受戒》的成功包括汪曾祺之后作品的成功,可能也是一种需求,是暗合了很多人的心里诉求。文革之后,所有的人都在反思,也出现了伤痕文学,还有朦胧诗的,情绪上都比较激烈,这是民族的一次反思,自然是一种进步。但是,汪曾祺却告诉我们,还有一种未经破坏,未经污染的美是怎样存在着我们的周围,这种美与时代乃至与政治实际上关联都不是很大,显然,这是一股别样的清风,让人心旷神怡。
  
  能让人感染的还有他的笔法,真是应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画面干净,文字也精炼。汪曾祺画过很多画,一来是家学二来是爱好,因此他三言两语勾勒的画面功力是有的。他的散文写了大量的人物,有自己的亲人、恩师、故友、熟客、戏曲名流,均着墨不多均足见精神。他的父亲几乎全能,他的老师都是性情各异:沈从文的投入,吴雨僧的情怀,闻一多课堂的潇洒,金岳霖的未泯童心,刘文典的狂狷、唐兰教学的率性……(西南联大真是不得了的地界,《民国风度》一书讲得更多一些),连个小学里的杂工詹大胖子的狡黠都让人过目不忘。
  
  如果真要是归纳的话,那么汪曾祺笔下的人物都是个性鲜明的。无论是纪实文学当中的那些恩师还有故人,还有他臆造出来的那些个主人公都是栩栩如生的。他自己也是一个典型的汪曾祺式的人,关于他的段子还在抖落的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关于美食方面的。一个段子说他尤其会做菜,且极讲究,做一条鱼,要是等不到恰当的他是不会动手的,他做的茄子据说都快赶上红楼了,还有他女儿来同学的时候,他会用牙签剔着萝卜递给别人……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他到朱德熙家喝酒的事情。他到朱德熙家,朱德熙不在,朱德熙有瓶好酒,他一个人买两串铁麻雀,开瓶就喝。喝到一半,对朱德熙的儿子说,酒我喝了一半,这一串麻雀是他的,扬长而去,名士风度如在魏晋……
  
  对于下放经历,他是这样说的。如果没有下放的经历,我这一生倒真是太过平淡了,他说的不是反讽。类似的例子是在农科所,他悠悠地画着马铃薯,几年下来,他说自己是全中国马铃薯画的最好的人,估计不是虚言。生在当下,活在现实,从容应对,活出滋味才是大大道。他写作较早,出名很迟,有人让他把之前的文章全部搜集起来重新出版一下,他都懒得理会,丢了就丢了,什么是不可以丢的呢,什么是可以放不下呢?
  
  
  《受戒》里的和尚,《大淖》里的巧云,他们没有背着各种封建的条例,所以可以活得鲜活。而生活中的汪曾祺没有世俗的热望,没有名利的雄心,看得通透,想得豁达,也就让人羡慕了。
  
  有人说,汪曾祺老称不上大家,没有鲁迅的阔大,也没有沈从文的广度,甚至也不似冯文炳的深度,都是有道理的。可是,如果他用那柔和的双眼去紧盯着社会的话,用并不擅长的愤怒去谴责别人的话,再或者让他自幼苦读,远离自然和社会直到满腹经纶,那他就不是汪曾祺了。
  
  毕竟,汪曾祺老也是唯一的。
  
  如今,一定会有人愿意像他一样生活,然而估计很难,因为,还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好在,这话未必就是真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4-7-26 11:31 | 只看该作者
是的,毕竟汪曾祺老也是唯一的。我喜欢他的作品。
赏读新作,问好一孔版主!
3#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1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周施梅
哇,施梅老师好快啊!
4#
发表于 2014-7-26 12:31 | 只看该作者
读过汪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文字是清淡的,很合我的口味,索然寡居时读读是一种享受!
5#
发表于 2014-7-26 15:11 | 只看该作者
对汪先生深怀敬意,读过他不少散章,美且富哲理。
6#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2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姬宇

汪曾祺影响了一批人,他的文字更加接近文学本身。
7#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2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摇曳风铃
然也!
8#
发表于 2014-7-27 11:03 | 只看该作者
而这种自由和随性几乎笃定了汪曾祺的一生。后来的汪曾祺自由散淡,心境平和想必和父亲是有关的,他的父亲可能是在无意之间培养了一个兼具人道主义情怀的士大夫。
9#
发表于 2014-7-27 11:05 | 只看该作者
这才应该是我们的生活,人与自然水乳交融,恰如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姿态
10#
发表于 2014-7-27 11:12 | 只看该作者
天性,自然,生命力。汪曾祺老的做人作文,都堪称一绝。钦佩加崇敬。潜心学习才是。
11#
发表于 2014-7-27 11:12 | 只看该作者
一孔版这文给力!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14: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夏冰
握个手吧
13#
发表于 2014-7-30 10:37 | 只看该作者
你写出的汪曾祺是我心目中的汪曾祺——散淡自由率性,很欣赏你的文笔!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7-30 1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朱竹

谢谢朱竹老师!
15#
发表于 2014-8-6 12:44 | 只看该作者
读一孔此文,对汪曾祺及其文字有了更深的了解。读他的书不多,看来以后要多读。问好一孔斑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27 22:44 , Processed in 0.17771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