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9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字创造及阅读及其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9-13 1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通过阅读,我们往往可以知道,精神的饥饿是因为我们内心不断产生的交流愿望。对于任何一个表达者的内心世界,我们充满了窥视的本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产生强烈的满足感,从而对自己的某种价值观做出肯定,或者否决。

  从根本意义上来讲,用哲学抑或接近哲学的概念来解释这种精神的生存现象,并不能通俗地表明我们阅读的意义(尽管“通俗”这个词本身就很模糊),“阅读”对于我们的精神生活,并不具有决定性的进化作用,我们需要的,或许只是对于本身的精神形体的摸索。而且,我们均是一个不是读者的评论家,对于一部作品,我们能做的只是模糊的感觉和印证,所以,在小说中的评论中就会出现赞美和批评的两种声音。对于一部优秀的作品,这两种声音是同时需要的,争议即意味着它有存在理由,在历史上,能够质疑现实社会的作品,通常引起人们的争议,而它们的生存力也相当长久。

  因为争议的存在,那么,在文字的创造尤其是小说的写作中,我们是否因此可以忽视读者的存在呢?读者的作用是为作品带来不同于作者的声音,无论是批评还是赞美,它延续了作品的回音。对于读者的态度,许多作家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托尔斯泰曾经执拗地把自己的作品归属于“私人写作”,和他自己的那些生活日记放在一起,任何人包括妻子的窥探,均引起了他强烈的愤怒,最终,他的肉体崩溃于这种对内心的隐秘世界的保护中。在他看来,只有抱着“私人写作”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作品,才能真正做到与自己灵魂的对话,而这一切,不怀任何被人阅读的愿望。剖解自己的心灵,然后重又归于心灵的深处,秘而不宣。那些公布于众的作品,即便是真诚的,也不属于他自己。所以,我们阅读他的作品,研究其作品的内涵,无非只是沉溺在他编织的一个虚无的空间中,与他的本人无关。那么,由于这种概念,我们通过阅读如何又触摸到作家本人的内心世界呢?周国平在关于托尔斯泰“私人写作”概念的研究文章中,把作家的这种心态仅仅归依于他的那些私秘日记,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根本就是作家的一厢情愿。中国的作家,大多把小说当成一种交流的平台,其心声也多是以讲述为主,故事本身在小说中突出了它的重要性,以此来影射某种社会的疾病。莫言在《四十一炮》的后记中说道:“所谓作家,就是在诉说中求生存,并在诉说中得到满足和解脱的过程。与任何事物一样,作家也是一个过程。”《四十一炮》的主旨,想来也是如此的,如果离开了读者,这本书并不具备与自己心灵对话的突出意义,因为讲述的概念,是基于被大众阅读的基础之上,争议由此而生,并使作者的诉说获得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

  做为小说的创作初衷来讲,除去一少部分被推上神坛的作家,似乎所有的人都迷失了创作的精神方向。由于物质诱因的存在,小说越来越通俗化,其本原的创新性的“创作”变成了旧有模式繁殖性的“制造”,目的是为了获取读者的阅读快感,以商品的形式转变成商品社会的文化快餐。“批发”与“炒作”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对于文学来说,这确是一种新的生存理念和经营模式。对于“通俗”二字,以通俗易懂自称的哲学散文家周国平有着另一种理解,他认为,无论是如何晦涩与深奥的理论,要变得让大众接受,就必须降低阅读的门槛,在语言上做出改革,这便是所谓的“通”。没有“通”,便没有“俗”,两者并存,而真正的“俗”亦是无法做到“通”的。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可以说明,任何一部流行一时的作品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因为它们必定具备了某一种被社会认可的因素。比如近几年来优秀的网络小说的惊人销量,在某此方面,它们具有了通俗的特点,语言更富口语化,创作的格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易于被是“人”而不是“神”的读者接受并喜爱。在这方面,早年出现并发迹的网络作家们得益非浅,比如幕容雪村、宁财神,安妮宝贝,但是后来者附庸而上,纷纷挤上网络创作从而一夜成名的独木桥,网络作品便逐渐失去了“创新”的特点,而演变成了一种抄袭和复制之风。前人的东西可以随便拿来,小说的商品化是写作的唯一目的。通俗的现象表达,大抵如此,读者喜欢阅读琅琅上口,易于吸收的作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欢迎高层次的精神食粮,类似于莫言、余华等人的本位写作,对于社会的深层进步和文学创作的高度提升而言,更具有值得期待和关注的意义。

  新涎生的文学生力军,对于创作本原的扭曲和歪解,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同时,市场上突然出现的肤浅和庸俗的阅读风潮,被唯利是图的出版界所利用,于是,文学的概念从最深层哗然而出,变成了令人作呕的流派分支的陷井。许多自命不凡的伪文人,开始以新流派的附庸者为傲,这可以从大大小小的“先锋文学网站”和各种刊物上出现的“浅薄但狂妄的文学评论”可以感知。八0后新生代写手的妄自尊大,自己给自己画定了一个圆圈,自称为颠覆的一代,拒绝容纳所谓的七0后、及一切旧有的文学理念,动不动就是“实验”和“深刻”,然而我们可曾想过,在三年或五年之后,会不会就像唱片公司的造星运动一样,又会出现一批幼稚的少年作家,凭借一本十万字的青春小说,颠覆了如今的一代呢?在某一阶段的文学热中,会出现大量激动人心的作品,在文学热稍凉的时候作品的数量就会减少,但却更能经得住推敲和时间的考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我们这些读者的眼中,流于炒作的表层和在我们的眼球面前晃动着的这些作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终于大部分的名字会被我们忘记。曾经有西方的学者认为,中国的作家写得太多和太快了,但是能让人记住的却几乎没有。他们说的或许有一定道理,正视这样的一种不健康的文学现象,既是我们读者的责任,更是如今所谓的作家们的责任。

  但是究其原因,究竟是文字创造者在推动着此类现象的产生,还是我们这些伪读者的低俗品味构架了这样一种创作与阅读的局面呢?而且,具备深层的社会意义的作品越来越少,新生代作家更趋向于创作新生的玄幻、灵异、青春等市场化的作品,从写作的初衷上,就已经脱离于对社会进行批判和表述的精神追求。很显然,能够描绘现实社会并对社会本身的疾病提出质疑的作品具有更长的生命力和更高贵的存在价值(这并不排斥个性写作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但是此类作品在市场上的潜伏期却让急功近利的作家们不屑一顾,制造文字商品的初衷和由此带来的巨大利益,从根本上抛弃了作家与社会、与自己内心世界的精神对话。那么作为阅读者,作为企图寻找伟大的小说并从中触摸自己的精神原形的人,我们的努力也即是悲哀的。

[首发于新青年]原地址:http://www.new-youth.com/model/l ... ge=1&ismaster=0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9-14 11:10 | 只看该作者
真正流芳千古的文学作品还是80前的,呵呵!
3#
发表于 2004-9-14 11:13 | 只看该作者
如今小说也成了我们兰州人喝酒,一年一个牌子:))
4#
发表于 2004-9-14 11:2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提一提。
5#
发表于 2004-9-14 18:0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冷眼看 发表
真正流芳千古的文学作品还是80前的,呵呵!



许多还是没有经过检验的

楼主的杂文写得老道,视角很“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20:42 , Processed in 0.07237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