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36|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顺口溜”背后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28 16: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4-8-31 18:04 编辑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4-8-31 11:41 编辑

       平生不会写诗,偶有心得,也是有感而发,应急之作。正所谓“言之不足则歌之,歌之不足则舞之。”细细想来,这些东西还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只能算“顺口溜”而已。不过,因为这些顺口溜里面有一些故事,说起来就有点滋味了。
   
      退休之后,因为和老朋友老作者恢复了联系,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友谊,常常不经意间,蹦出几句顺口溜来,慢慢的经过精雕细硺,倒也像模像样了。读起来,也有那么一点点诗情画意的味道了。
   
      退休之后认识一个朋友,我们经常在电脑上聊天,他喜欢诗,我们就开始谈诗。他出上句,我跟下句,我出上句,他接下句。一来二去,把玩顺口溜当作经常性的聊天内容。几年下来,吟咏出的顺口溜不下几十首之多,由于没有及时保存,{当时也不会、也不知道如何保存}。后来更换电脑时,这些东西全部丢失。现在想来真的很可惜。至今所能记得的只有我自己做的两首。一首是《咏燕》:
        
      春风未至树泛绿,
      棉衣刚褪燕归来。
      千山万水隔不断
      人思故乡鸟恋巢。

   
      这首诗写作灵感来源于我的观察。因为住的楼层高,每到春天{5.1之后}眼睛总是不停的瞅着窗外,扑捉燕子归来的那一刻。有一天,大约是5月8日上午{每年燕子归来都是5月4---8号},天空有点阴沉沉的,突然,一只燕子从窗外掠过。我不禁惊叫一声----燕子回来了。再看,燕子羽毛不整,没有光泽,身体瘦弱,疲惫不堪。它从遥远的南方回归自己的故乡,跨过千山万水,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身体怎能不虚弱。终于,他回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他的窝没被扒掉{大拆大建常常把无数个燕子的家也给一窝端了。},它就可以休养生息,待体力恢复后再开始忙碌,衔泥垒窝,繁育后代了。这首诗就是取材这一瞬间的感悟。

      还有一首是写我和对面老头聊天的心得。
   
      一老一少两老头,
      天天说话无尽头。
      一天不见上心头,
      何时不说看日头。

   
      电脑对面的老头,比我小,当时还没有退休。一老一少两老头指的是我们两个。天天说话,逗着玩。一日不见就感觉有点失落,马上打电话,问今天怎么不上网了。“上心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何时不说”话了,那就是说上帝请我们之中的一个先去报到了{当然是我先走}。“日头”指代离别的意思。
   
      现在想来,这些顺口溜虽说是游戏,带有调侃的味道。由于经常练,随口就来,也算是勤动脑,勤动手,熟能生巧,有了一定表达基础。对后来的一些所谓诗歌的衍生,无疑是个很好的铺垫。
   
      退休前和退休之后逐渐和过去的几个老作者恢复了联系。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有两位。一位是原隶属于国防部第703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张洛宁先生。另一位是原哈市政府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刘文生先生。这两位在我当编辑的时候都曾经给我写过稿。是老作者。
   
      记得还是在我没有退休之前,曾收到过一封信。信写的很有感情,说他现在退休在家。他的老伴去世了,一个人很孤独,常常想起老朋友,希望我经常去他那里说说话。落款是“张洛宁”。我看着他的信,脑海中尽力搜索这个叫张洛宁的人,他究竟给我写过什么样的稿子呢,既然和我见过面,在哪儿见的面,怎么就想不起来了呢。当时我正在担任一个部门的主任,也很忙,抽不出时间。一来二去一个多月过去了。有一天,他再次打来电话,让我去他家。他告诉我,他家所在街道和号码。他说,他会做红烧肉,我去的的时候,给我做红烧肉吃。一个星期天,我决定去见见这个老朋友,还有那诱人的红烧肉。我按图索骥,在南岗花园街和阿什河街拐角处找到他家。在上楼之前,我在楼下小饭店定了三个菜。我想,加上他亲手做的红烧肉,一共四个菜,我们两个人用餐应该富富有余。及至到他府上,一个中等身材,面色黑里透红,鼻梁上架着一副浅色眼镜的老先生,热情的迎接我。后面跟着一只长毛小狗,看见生人汪汪的叫着。这是一套老式三屋一厨。屋子因为没有女主人,显得冷清,甚至还不十分卫生。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面孔。我极力在我的的记忆库中排查,想尽快找到并弄清楚眼前的这个人是谁,我的记忆,此刻出现盲点,突然短路。根本就想不出来。此人究竟是谁,“张洛宁”?什么时候和我联系过?我在脑海中划着一个个问号。启动所有的记忆细胞,还是找不到丝毫带有启示性的线索。
   
      见面是非常愉快的。他在忙碌,当他做好了“红烧肉”,楼下饭馆的服务员也把三个菜送来。四个菜加上啤酒,白酒摆满了一茶几,显得很丰盛。我坐在沙发上,对面是电视机。电视机旁凌乱的放着“核桃酥”等几样糕点。说明房屋主人,平时根本就不做饭,靠几块点心填填肚子。他很热情,一再让我吃他做的红烧肉。说实在的,他做的红烧肉真的不敢恭维。其实,就是把酸菜和肉炖在一起。不知道是他手艺有问题还是不会调味,这个肉吃到嘴里,感觉不是滋味。
   
      喝着酒,话就多了起来。他说那年在马迭尔请他吃饭印象特别深。他说,那时候,你那么年轻是个帅小伙。他把我当时穿的什么样的衣服都说得清清楚楚。马迭尔是哈尔滨市一处高档饭店,那个时节,一般人是不敢进去的。他提起这个地方,我倒突然想起来了,是有这档子事儿。当时,改革开放,南风北渐,哈尔滨也热闹起来。哈尔滨有一家小化工厂,以生产“黑又亮”皮鞋油而风生水起,在电视上和生产“金鸡”牌鞋油的天津某老牌鞋油企业相互比拼一争高下。这家企业想借助报纸的力量扩大宣传。工厂和报社联合召开产品发布会。报社这边要求每个编辑记者都提供几个名额,作为嘉宾参加招待酒会。要求来宾档次要高。我当时的作者不是医务界就是科学界的。因此,高层次的作者多得很,眼前的这个叫“张洛宁”的长者,肯定是被我推荐者之一。一晃20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当时见面匆忙未及细谈,彼时的模样早已经模糊不清了。这些年他还记得,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我不禁在心理对他增加了几分敬意。
   
      他告诉我,后来他从研究所出来,到省二轻厅做总工程师,步入仕途。再后来受组织派遣又到前苏联,经营饭店和企业。同时,兼任国内来往人员的翻译。因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俄语,接触的人员广泛,甚至还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相识。是国内最早接触叶利钦的人之一。叶利钦说他的俄语发音标准,是典型的莫斯科口音。
   
      他讲了他的历史。光复后,共产党进入哈尔滨的第二年,当时只读初中一年的他,就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了。先是进入哈尔滨团市委,1953年,他又受组织安排,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学习。此时,他还另有秘密任务。对于后者,他不是太积极,原因是他很早没有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一旦接受这项秘密使命,就永远离开母亲,所以对上级交办的工作不是很主动。后来有关方面考虑到他也真的不适合作秘密工作。撤销了给他的任务。同时告诉他,以后如何发展只能靠他自己的努力了。
   
      一个只有初中一年文化的他,虽然,经历过几年革命工作的锻炼,但是要完成大学课程那是无法想象的。
   
      在淘汰率高达百分之五十的哈工大,他不但读完了本科而且全优毕业。毕业后进入军队系列的研究机构,被授予上尉军衔。参与我国首艘核潜艇的研制。是我国著名的舰船动力专家。
   
      他的事迹很生动,可是,“张洛宁”我还是想不起来。一直到几年后,他无意间说道,他到苏联之后,改了名字。终于,这个谜团揭开了。可是我又不好意思问他原来的名字,这样也好,保留一份神密吧。这之后,我们经常小聚,朋友圈子逐渐扩大。他的朋友包括原省委副书记在内的四五个人,也都成了我的朋友。
   
      去年冬季,我们去海南三亚度假,他帮我解决住宿问题。在遥远的南海之滨也经常小聚。平时通过电脑电话互致问候,有一天,我打开电脑,发现他给我传来一首诗。诗的基调是把三亚和哈尔滨对比来写的,结论就是冬天来到热带,也是一种享受。我和着他的韵脚,表达了 我的看法。题目是《步洛宁韵而和之》。
   
      身在琼岛三亚湾,
      浩茫南海五洲连 。
      椰风吹得游人醉,
      不似雪花藏发间。
  
      海韵椰风虽有意,
      不及冰清童话般。
      温室之花不堪折,
      台风过境几多残。


      椰岛虽美无冬夏,
      怎比吾乡四时迁。
      若要身体康又健,
      温柔乡里多加寒。

   
      这是我写的顺口溜中的咏物抒情的不多的一首。
   
      从三亚回来。我们也是经常通过电脑电话说说话,互通情况。有一天他又来电话。开头说俄语“兹得啦思维接,谢握得nia aida,,,,,,,”我的俄语底子不厚,加上50年没有说过,基本上是聋子耳朵。前几个字的意思听懂了,是说“你好,今天这个日子,,,”后面就不明白了。他解释说,今天这个日子,是他八十大寿。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刚刚喝了点酒,老伴炒几个菜。说话有些含混,表达的却是知足常乐的情绪。我知道他有点喝高了。我们调侃了一会。撂下电话,忽然想给他写点什么,作为祝寿贺礼。一首祝寿诗----顺口溜诞生了。
                  
      稚气少年入cp,
      中学未竟读动力。
      青年才俊加勤奋,
      五年基础似磐石。


      身披戎装为国防,
      一代核潜君参与。
      弹指为党六十载,
      多雪北国自传体。


      祖国召唤多神圣,
      慨叹如今遍名利。
      儿孙绕膝天伦乐,
      共伴携手老夫妻。


      祝君身体康又健,
      适逢盛世心神怡。
      游遍神州和世界,
      人瑞之年再写诗。

   
     “多雪北国自传体”是指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长篇纪实作品【多雪的北国】。他把此书赠给我,我彻夜拜读,其中有一章“祖国在召唤”立即吸引了我。这样的题目就令人为之一振,“祖国在召唤”,是那个年代学子的共同追求。内容说的是他在哈工大毕业之后,分配到研究所,和老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一起从事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的过程,那种为了祖国强大,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令人热血沸腾。这是久违了的一种情怀,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在当代值得大书特书。作为老记者,我深知这种作品的价值,用流行的说法,这就是正能量。再则,家乡人参与国家尖端工程的设计和研究,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可读性。我当即给晚报副刊主任打电话,推荐这部作品。对方回话说,晚报连载作品需要总编辑拍板,他们没有自主权。我又找总编辑,再一次推荐。总编辑说,先看看再定。第二天,张洛宁去报社给总编辑送去他的作品《多雪的北国》一书。再后来,听说这位总编辑打电话给作者,很认真的和他进行了交流。他们说了些什么,我无从知晓。我猜想,无外是书的结构不太适合他们报纸的版面,抑或是世俗文化的浸淫,对这样久远的东西不感兴趣。当然,在表达层面上我估计是会更加委婉和 更加亲切的。连载没能成功。对此,我是深深感觉遗憾的。不过“人瑞之年再写诗”那就完全含有浪漫主义的味道了。他也许能活到人瑞之年,而我,无论如何是不能在那个档口再给他作诗了。
   
      和老作者刘文生恢复关系是在张洛宁家。刘文生也是哈工大出身。黑龙江双城县人,身材魁梧说话声音洪亮。给我写稿的当年,还是在哈尔滨市的电子工业局的局长的任上,一晃时间也过去30多年了。他后来又当过哈市机械工业局的局长,市政府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虽然是哈工大出身,但特别喜欢文学创作,多才多艺。熟悉地方史志,精通俄语英语等多种语言甚至研究通古斯语。他的四卷本【五国城】{主要描写宋徽宗被金人所掠被关在五国城,现在的黑龙江省依兰,以及宋朝宰相秦桧奔波往来救主的的经过}和中篇【小提琴上的梦】等著作奠定了他在国内著名作家的地位。我退休之后,他经常把他的新作,通过电脑发给我看,我认真阅读,读后做一些点评,精妙处,给与高度评价,和他一起分享快乐,不足的地方,也诚恳的提出意见和建议,先后达十几篇之多。一来二去,我们之间关系日渐密切,几乎也和老友张洛宁一样,几日不见必有电话打来打去,我们三人成为莫逆。有一天,他给我发来十几首诗,内容多是他外出采风所作的七言律诗。其中,《自画像》一诗,是写他自己的。我久久凝视,诗中的点睛之笔是,他一生清廉,虽做大官,不沾一物,清廉自守。我不禁为之动容。我想,当今,世俗之风,污浊之气,弥漫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无净土,竟有如此耿介清廉之士,真的是难能可贵。从中受到触发,有了写诗的冲动。根据我对他的了解,用了一个半小时,敲完16行顺口溜。我在电话中给他读,他表示首肯。我即刻发去,由他修改。因为,一来是给他写的。二来他正在学习格律诗写作。给他提供点素材。经过十几天的几十次的逐字逐句的推敲,有时候为了一个字,反复推敲几天,有时候还涉及史实,用诗词表达就更为困难。有时候今天加进去一个字,明天又废掉,总之,你来我往,今天冒出个新字,后天又弄弄平仄,这样的一个顺口溜,竟然蕴涵这么多的学问和技巧,涉及到平仄,对仗,韵脚和史实等等。诞生如此困难,堪比“僧敲月下门”。一直到我最后向他发出“这是最后定稿。照此办理。”这首诗才最终敲定。由此我想到,做任何事情,要做到极致都是不容易的,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这是后话。这首诗是这样的:
               
      魁星楼里数魁星{1},
      俊才金册见君名。
      工科严密规如铁②,
      不及文学诗书情。


      徽钦二帝悲惨史,
      五国城里说衰兴③。
      秦桧力主议和事  ,   
      铁铸佞臣求新功。


      俄日英法通古斯④,   
      语言天分一贯通。
      大山大河游万里,     
      提琴梦里写人生⑤。


      为官清廉家如洗,   
      不与世俗持苟同。
      著书立论辨世理,     
      两袖清风心自清。

   
     【注释】
   

       ①刘文生出生地黑龙江省双城县,城内有一著名建筑名为“魁星楼”,有魁星点状元传说。
      ②刘文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仪表专业毕业。钟情文学。
      ③刘文生著有长篇历史小说{五国城}四卷。讲述金宋之战,徽钦二帝被俘至
      五国城(黑龙江依兰),以及秦桧力主议和,来往白山黑水和金人和谈之经过。
      ④刘精通三种外语,老年学习满语、女真语都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
      ⑤刘文生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小提琴之梦}

   
       前不久{2014年7月},他给我打电话,说给我写了一首诗。让我去邮箱里看看。撂下电话我急忙打开我的新浪邮箱  。那是一首八句七言律诗,意境虽然不错,却明显给我戴了高帽。我是不喜欢戴高帽的。所以,我随即回他一封短信----大札收到,不胜欣喜。活到古稀,有人作诗给我,出自老哥之手,更为难得。谢谢啦。不过,高帽不可戴高,大风吹来,会随风刮跑,高处不胜寒呐。。
   
      随即,我步其韵也写了个八句诗给他。请他指正。这个诗发去不久,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在原诗的后面又补充八句,被他称之为双八句 。这双八句是这样。
               
      报海沉浮忆当年,
      寻章择句苦不堪。
      清规戒律无间道,
      马屁文章勿须看。


      老来知音常聚首,
      把酒刘伶话从前。
      写诗撰文寻常事,
      抚琴浅唱自得闲。


      人老偏与时尚同,
      电脑寻梦度余年。
      指上春秋终伴我,
      咫尺天涯常问安。


      古稀耄耋终有老,
      流水落花不复还。
      但得夕阳无限好,
      红霞满天我欣然。

   
      写完诗,给他打电话,电话里传来是空号。等了几天,再打,仍然是空号。好生奇怪。便给老友张洛宁打电话,问刘公究竟是怎么了。张洛宁说,没事,我给他手机打个电话问一下。不久,刘文生从北京的寓所给我回话。告诉我,这些天去宁沪杭周游列国去了。我这才放下心来。他告诉我,已经给我的“双八句”写了评语,让我快去看看吧。
   
     “因在外地,借女儿计算机看了信箱,欣赏你的大作。评语如下:
     
      1、你的双八句,贴切地描写出老年人生活之思维要点,十分老道;
     
      2、其中:“把酒刘玲话从前”、“咫尺天涯常问安”、“流水落花不复还”是佳句。
        
      3、诗在“诗神”,不在格律。举例说”乾隆一生写了一万首格律诗(标准格律),可是今日有谁会背诵?可是唐朝人张继一生只写一首既不是律、也不是绝、而是普通的七言《枫桥夜泊寒山寺》却闻名世界。这是因为张继一首诗有诗神,乾隆一万首只有格律,没有诗神。
        
      4、你的双八句有诗神。我回去收入诗库。”

   
      文生     2014.8.3  於北京
   
      他的评价使我很受鼓舞。其中还有诗歌的科普,诗歌的 启蒙,语言不多,内涵很大,大受教益。
  
       其中他认为有“诗神”的几句,还真有点来历。“把酒刘玲话从前”是借用了在刘文生家小聚时,他拿出以魏晋名士刘伶命名的酒叫“刘伶醉”。我们三人举杯畅饮,回忆往事,好不惬意。“咫尺天涯常问安”,是指人和电脑之间的距离也就咫尺之遥,却可以连接天涯海角,指尖敲下键盘,问候朋友,无论他走到哪儿,关切之语,瞬间就会传递到他那里,所谓地球村是也。
   
      说了这些话,其实要表达的也就是个心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昨天股市跳水,我在两天前高点买的股票大跌,正在心灰意冷之时,忽然想起,我和几个老朋友这些年书信往来和所做的顺口溜以及顺口溜后面的故事来,何不整理一下,凑成一篇,给大伙看看,说不定还有许多有趣味的东西在里面呢。这么一想,思路豁然开朗,不再惆怅。说干就干。一个人闷在屋子里面,从下午四点开始敲字,到今天的这个时候结束。整整24小时。中间除去吃饭和睡几个小时觉之外,十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的敲完了这将近万言的文稿。要知道边思考边敲字,也是不容易的事{由于长期不用手写,现在已经提笔忘字,甚至不会写字了}。我也到了个古稀之年。人虽老心年轻。我常想 在我们几个人的小圈子里,一个已经耄耋,还有一个接近耄耋。作为小老弟的我,也已经古稀。正如我在诗中所说,无论耄耋还是古稀,都将化作一抔黄土,随风而去,“流水落花不复还”。所以呀,抓紧生活,快乐过好每一天。该做的事情快点办完,该还的人情早点还完。然后呢,云游四方。“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放浪形骸,快乐的活他一把。给晚年抹上一笔浓墨重彩。如此而已哉。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7: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李金英编辑,这么快的审核通过。虽然,今天刚刚注册,但是,已经和你们两位同志有了文字往来。另外一位是群众工作部门的同志。当我把遇到的问题,通过信箱和他联系的时候,他那么认真处理,快速给我解决。这种工作作风,真的令人感动。谢谢你们。    指尖春秋
3#
发表于 2014-8-28 18:37 | 只看该作者
朋友们在一起对诗,十分高雅的爱好。如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上的文化上的需求便多了起来。另外,您忘记加版权声明了。

排版可以用自动工具
http://www.house365.com/admincb/tools/typeset.html

祝朋友写作快乐!
4#
发表于 2014-8-28 22:09 | 只看该作者
版面要求段前空两格,段前空一行,可使用自动排版工具一次性排好后上传,首创文章请加注版面声明。 
5#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07:37 | 只看该作者
请告诉我,在什么地方加入版面声明呢
6#
发表于 2014-8-29 09:19 | 只看该作者
规范编辑,有益阅读。
7#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2:07 | 只看该作者
我在慢慢的熟悉呢。有不对的地方,多指教。谢谢
8#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2:38 | 只看该作者
排版基本会了,再有几次就更熟悉了。
9#
发表于 2014-8-29 14:24 | 只看该作者
能有几个文字知己也是件幸事。
10#
发表于 2014-8-29 16:15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新朋友。
11#
发表于 2014-8-30 13:27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4:0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几位领导,今后继续学习,努力创作。
13#
发表于 2014-8-30 22:23 | 只看该作者
很有些因诗而有的快乐!与文字的相交伴随着与友人的相处,各自的快乐应和着各自的所得,人生惬意莫过于此。文字的书写很是顺畅,对诗歌和生活的感悟也颇妥帖。文章写法上虽有些传统,但也多发于真实情感,值得肯定。
排版方面因为涉及你的诗歌和部分断句,所以不敢妄动,日后您再自己调整吧。问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09:09 | 只看该作者
木门公对本文所表达的肯定,与我是个鼓舞。概括得如此精致,字简而意深。学习了。会继续努力的。所提意见,随着对编排的熟悉一定会有所改进。致意。指尖春秋即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12:4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兴文重新编排,这样就规范了。还有一样没有加上,就是篇后的“版权声明”。希望再麻烦一次给加上。本人现在还不熟悉已经发表的稿子,如何去处理。谢谢。  指尖春秋即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5 03:36 , Processed in 0.10752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