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5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道德经》选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4-11 1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章(以按六十四章分版为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动,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老子清楚并不是每一个世俗之人都可以有他的智慧能把握道的教义,因此本章他选取了“几于道”的水来进一步阐明玄妙微通的道的定义,同时借托了水的品质来定义道的基准。
真正的美德就像水一般的伟大而崇高,以无私的情怀滋润着世间万物,却甘愿处于别人所不屑去的地方。这正是道所具有的美好品质之一,道也伟大崇高,以强大的意念支配着世界正规的运行,辛勤的管理着天地生灵却不图丝毫回报,又因其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而自然而然接触着邪恶和改造着邪恶。
而道在运行他本身的时候,支生出了仁爱的美德。如果一个人能接受道的洗礼,那么他便可以拥有仁爱的品格。既然又了仁爱的品格,便能享受到道的赐予:不论居住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颗如水般纯净的心灵,便能享受到处于善地的快乐(居善地),便能获得如深渊般深邃的胸怀(居善地),给予也接受别人的关怀(与善仁),和人以诚信的言语交谈(言善信),能正直的管辖国家和治理百姓(正善治),可以在最符合自然道义的时候采取行动从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事善动,动善时)。
最后,老子说道:只有无欲无求为他人奉贤,才能合乎天道,没有灾难。
其实道的含义远远不止仁爱的这么简单,但老子身处硝烟弥漫的时代,在他看来人们间的和睦相处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样和谐的人际关系符合道的本质,是美好的,因此老子特意把仁爱品格拿将出来细细阐述。可见《道德经》也不完全是建立在玄的基础上的,仔细观察,还是可以看见历史在它上面轻轻划下的痕迹。
                              二
三十二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我认为说老子的思想是玄学或者说是以玄学为基础的哲学都是不合理的,因此老子也绝非哲学家那么简单而已。对他的历史定位似乎应该以哲学化和主张神权化的政治家更妥帖。
老子的写《道德经》的目的到底是在表达一种哲学观点呢,还是在传授一种治国方略?《道德经》里关于治国安邦的的见解和对道的阐明到底哪个为哪个服务,即说治国是为了诠释道还是诠释道是为了指明治国只路?
从太多的章节看来,《道德经》是世俗化的,他是为了协调一种人际关系而拿了道做铺垫以更方便的说明而已,因而最深层次上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治国。这在上面的所例的章节里可以很清楚的表明。
老子又一次对道的属性进行了解释,而且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一直在不停的解释。而解释几乎是大同小异:从初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开始到三十六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末节的“天之道利而不害”都表达了差不多的一个意思,老子这么聪明玄通的人怎么会纠缠在同一个不可能说太明了的点上呢?倒是每次论道之后的论国论民论人性论人际确层层递进,逐渐由表现到内在,由问题到措施。到最后甚至淡化了道,而大讲矛盾对立,小国寡民,圣人原则和信言美言,依次要论道的话,在最后绝对不会出诸如提及趋少的有违逻辑的事情。
不过老子对其政治抱负的宣泄的确是独特的,又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所讲的道其实是在说他的政治理念。而他的政治理念又是很空灵的东西,小国寡民,鸡犬相闻的世界本来就有点玄虚的。
再者老子也不断提到了人性,提到了矛盾的相对统一,但这一切又是在很不自觉的情况下回归于政治的范畴中。如十二章,由“宠辱若惊”铺叙开去是阐明了人性,到后来却又很自然的到“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与天下”的君王气度中去了。又如众所周知的福祸理论,说到底,也就说名了治国要兢兢业业,不可麻痹的道理。
现在再回到上面的章节里,其实已经没有很多东西可以说了,大不了是老子“道—人”的一个模式的典型而已。
   
                                          (待续)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3-4-11 14:56 | 只看该作者

做下去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40 编辑

不过多多说些不同于以前的观点更加好
比较这个伟大人物的评论太多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03-4-12 06: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40 编辑

老大啊,我可没有参考什么资料的啊~~~~~~~~~~~~~
我看的《道德经》可没有翻译和注解的
虽然肯定会在有意无意的时候接触到一些关于它的和他的评价
但我可没有听到过有人说老子是政治家
你估计没有看完我的文章吧
不怎么负责的哦~

4#
 楼主| 发表于 2003-4-12 08: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40 编辑


五十六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如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我常常会为老子的“愚民”观点感到很无解,会想百姓无知到底和道有什么必然联系。老子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立场来提出这个观点呢?而据传说他本人是属于那种高深文化修养人的人,即便传说有错误,那能以区区5000字而永垂的人也绝对不是无知的人。缘何他以“有知”洞悉道的奥义却不希望别人“有知”也去触摸道却又如此强调遵守道的重要性呢!
我想了许久,突然有了这样的浅薄见解:
其一,老子其实根本没有把他自己当民的一分子,他所写道德经的立场也不再是一个包容宇宙的哲学家所站的位置,他内含的不过是自己没有实现的驾御别人的欲念。而且这种欲念和历史上的统治者是如此的相似:老子所谓的道其实已经具有了神的一些特征,他幻想用道来束缚民众和古代帝王自命代天行令在本质上竟然如此相似。
如此一想,这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岸然庄严的容貌突然间变成了和孔子那样的令我反感的目光里闪烁着狡猾和愚弄欲望的政治家形象。
其二,如果老子并不是以天的名义来合法统治者威望的话,那民无知和道的关系则只能是老子在胡思乱想中的没有联系的杂和体。
如果老子出关的传说是真的,那《道德经》是应付之作的事实也就无可置疑了。一个年迈老者在这样一种特定情况下诠释出来的宇宙观到底是他毕生观点的集合似乎已经不再为我所接受了,《道德经》到底有几成真实表达出老子的内心的世界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其实很多传世经典的内涵都是后人不断叠加造就的,时间和因人而异的观点把很多东西都补充到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但不管怎么说,单凭老子能以这样一种高度抽象的思维捕捉到如此玄虚的道,就已经说明他具有了成为思想家的条件,毕竟我们这样的常人只能学习和评论却难以首创,所以我也始终认为,古往今来真正意义的哲学家不超过10人,如此老子算得半个。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end)

5#
发表于 2003-4-13 09:07 | 只看该作者

???/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40 编辑

我没有说过什么政治家的话啊?

6#
 楼主| 发表于 2003-4-13 11: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40 编辑

我的意思是说:说老子是政治家是我的观点
应该属于您说的独创啦
还有“三”的这几个观点也请您老人家多评点啊
您应该30出头了吧?
我发现你的很多文章和很多思想不是我这个20岁的人可以达到的水准
蛮佩服你的

7#
发表于 2003-4-14 12:26 | 只看该作者

回答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40 编辑

第一,政治家的观点还是有人说过的。但是没有人专门分析过。所以你的分析还是很有意思的。你是学什么的呢?
第二,我的文章不怎么样,在中财是得到公认的。呵呵,所以你的话我承受不了。
第三,我们是一样年纪的人,应该可以做朋友,多交流。我21岁。并不大。

8#
 楼主| 发表于 2003-4-14 12: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40 编辑

我在浙大读的英语专业
现在处于越读越差的阶段~
你才21岁
晕哦~~想不到的呢~
很希望能做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17:15 , Processed in 0.05230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