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7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破译民族性格密码的文学叙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15 1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破译民族性格密码的文学叙事
——读姜戎长篇小说《狼图腾》
黄叶斌

       国民性问题,历来是中国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文学叙事方面,鲁迅先生的系列小说,以鲜明而尖锐的历史视点、典型而生动的人物形象、真实而凄凉的社会环境,为我们的文学长廊增添了一幅幅令人心悸而回味的艺术画面——如祥林嫂、孔乙己、华老栓、狂人和看客人等,几乎是软弱无能卑贱屈辱忍辱负重的代名词。他们是中国社会特定时期众生相的“这一个”,也是中国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与真实反映。那么,在当代社会的中国,这种民族性格有何变化?在不同的华夏民族之间,这种性格产生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他们的杂糅、影响、交融、渗透、碰撞、异化,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何在?

      于是,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认识和思考这个问题的文学话题,一个破译民族性格密码的文学叙事蓝本。

     作者的小说本意,不在于提供一个历史教科书似的范本,而是通过具体而形象的生活场景与人文环境的描述,启发和引导读者去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与探讨、自省与自励。因此,在一个朋友的推介下,对于这本五十余万字的小说,我断断续续地阅读了近半年,有时吸引我读到后半夜,有的篇章我反复回看认真咀嚼几遍。这是我阅读小说很少有的感受和体验。尽管多年前,该书已经获得了国家级的文学奖项和“十大畅销书之一”,但是,现在我首次通读起来,仍然感到一种淋漓尽致的快意和思绪贲张的沉重。

                                                                  一、狼图腾与民族精神的揭示

       该小说以广阔苍茫的蒙古草原为叙事背景,以北京下放知青陈阵、杨克和草原牧民毕利格、乌力吉等人为主人公,以草原狼为主要描述对象,以打头狼、掏狼崽、杀狼群、养小狼、护幼狼为基本故事情节,写出了第一部汉语系统以草原狼为主题的“旷世奇书”。

      我们知道,图腾,是一种民族的精神信仰的化石,是一种先祖们经过千百年来对于自然人文社会认知的结晶,也是一种凝固了的民族生存发展的基因密码。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图谱里,“龙”就是汉族人的一种传奇崇拜的符号,但是,其形象特征在许多方面也是由狼的外貌演化而来的(作者对此总结出了七个方面的相似之处)。其实,狼图腾才是草原民族和华夏汉族共同的神灵和兽祖,是草原和草原民族之魂。对此的发现和认识、理解和感悟,是作者在深入草原民族的生活宝库里,经过数年艰苦细致的观察考证与对比思考,才得出这样比较客观公正全面深刻的结论。

      狼图腾,它的基本精神或内涵是什么呢?作者不是依据书本现有的答案和传统社会的定论去接受之,而是在现实的生活土壤里,零距离地长时期地去接触之、感受之、辨析之、质疑之。因此,它的认知与结论不是无的放矢的微词,也不是虚无想象的幻觉,而是一种具有科学实践经验的实证。

      宁死不屈桀骜难训的本性兽性,是狼图腾精神之一。在草原民族的传统里,狼是一直被排斥于家禽家畜范围之内的,其原因就是它的不可征服和难于家养的性格。陈阵在掏狼洞后抱回一只狼崽,尽管以精心护养的耐心细心去伺候它呵护它,尽管被它几次咬伤手指和臂膀,尽管顶着牧民的反对和当地传统的无形压力,尽管经历了一个冬夏到处转场喂养的艰苦跋涉,但是,这只小狼始终不愿与人类成为合作伙伴,不愿生活在牧民习俗生活的意志里,也不愿俯首帖耳甘心称臣。因此,小狼宁可战死也不屈从。如小狼被圈养时,因为脖颈上被皮套和铁链所束缚,它在地窖里的挣扎和不断地转圈奔跑,它在吃食时与饲养者的敌对吃相,它在转场时不愿迁移而顽强抵抗的自虐受伤,它的牙尖被陈阵剪去锐器而发炎后仍然试图咬断铁链的拼命……这些细节的描述,把一种刚强坚毅锐不可当的气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从小狼的身上,难道不是可以看出狼图腾精神的端倪和缩影吗?

      灵活机动克敌制胜的聪明才智,是狼图腾精神之二。处于恶劣艰苦的自然环境之中,没有随意而安见机行事的战术思维和战役理念,是难于做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小说中,作者描述的几次与狼群的战斗,写得惊心动魄残酷激烈。牧民的马群羊群多次被狼群所害,损失惨重;于是,围剿捕杀之,就成为牧民生存生活的头等大事了。在这里,许多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法则,竟然在狼群身上运用得如鱼得水:游击战、奔袭战、阵地战、地道战;以多胜少、敌疲我扰、声东击西等,狼群对当地气象、地形、环境的巧妙利用,使得牧民和知青们对狼群的认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正是从对手中学习了这些东西,在毕利格老人的指挥下,才取得了一次次的捕猎胜利。还有,被圈养的小狼为了躲避烈日的暴晒,在它的势力范围内以狼爪和尾巴竟然“刨出”了一个小洞,真是无师自通,令人惊讶不已。所以,牧民们对于狼群是怀有感恩尊崇之心的,它们才是人类的真正老师。

      团结协作组织严密的团队意识,是狼图腾精神之三。在草原生活的地盘上,狼王或头狼,无疑是草原之霸主。但是,它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却是它们能够有效地生存下去的法宝之一。狼群听从狼王的指挥,可能是凭着一种本能的感觉和特殊的气息传递而形成的吧,每一次的侦查、布阵、伏击、奔袭、偷袭、厮杀、撤退和隐蔽,好像都是一种冥冥之中神灵的指挥使然。其实,这种亲历所见,使作者以一个军事观察家和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现场,因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比如,狼群对于亲情友情的表达,是那么不可思议。为了寻找丢失的狼崽,它们利用夜晚集体出现在山岗上,以哭腔般的狼嚎相互呼应传递信号;而小狼也是以此听懂了自己同辈的心灵呼唤,跃跃欲试乱蹦乱跳模仿发音。无奈,小狼的咽喉受伤而不能有效地呼应之,因此它们的寻子战役以失败告终。这种以群体作战的方式,能够避免分而割据的弊端,以小的代价获取大的胜利。这也是狼群能够千年延续不被灭种的原因之一吧。

       勇于开拓善于进取的战斗意志,是狼图腾精神之四。不拘于一地一时的得失,不满足于既得利益的享受,狼群总是在迁移、转移、游弋中获得一种家族的生存发展壮大延续的。这一方面是适应自然环境的驱使,一方面是本性意志的扩张使然。西北草原的辽阔苍茫凄凉寂寥,是大自然的一种馈赠,也是狼群生存生活的宏大舞台。它们没有僵化固定的思维,也没有固守一方的营盘,而是在寻找中张扬舍我取谁的王气,在开拓中铸造勇往直前的霸气,在危机中赢得顶天立地的浩气。这种精神,反映在一次次的人类与狼群的战斗中。比如,小说中描述了一只头狼,在它被驱赶捕杀的过程中,为了逃避牧民的追杀,竟然把自己一条受伤的大腿咬断,以跛腿瘸腿的姿势快速消失在茫茫的草原山岗国境线上。看到这种自我牺牲顽强拼搏的举止,读者的心灵怎不被深深震撼?

       当然,狼图腾精神还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作者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也进行了十分全面理性的叩问与质疑。问题是,描述和反映这些精神,其目的是为了单纯的欣赏和消遣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以上的狼图腾精神内涵可知,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实际上是有一些共同点的,那就是在民族文化的融合和血缘关系的交叉中,在黄河流域文明向长江流域文明转移的过程中,在炎黄子孙本身就是北狄西戎民族演变而来的历史长河中,这些精神或多或少地潜伏或隐藏在华夏民族大家庭的基因里,只是没有有效地开发或唤醒而已。有些是时代背景的限制,有些是地域环境的影响,有些是传统文化的熏染,有些是集体意识的麻醉等等。的确不可以一言以蔽之,或者以偏概全不及其余。

       但是,从小说中的大量考察考证中,从我国历史文化的史料中,可以清晰地看见这样两种民族的大致精神的脉络:农耕民族以固定的生活圈子为主,安于闲适清静桃花源似的氛围,因而其羊性十足,久而久之,就会在温柔敦厚委曲求全中苟且偷生;而游牧民族则是以游历为生的,被迫于迁徙中获得一种新的发现新的发展的机遇,其骨子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开拓与创新、搏杀与拼命,因而其狼性毕现。比如,成吉思汗的拓疆征服亚欧大陆的壮举,百余年来中国闭关锁国饱受屈辱被人宰割的苦痛等,都可以在民族性格的基因上,寻找到一定的答案。


                                                                二、狼图腾与培育战斗精神

        在笔者正在写出这篇文章时,适逢解放军总政治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战斗精神培育的意见》。立刻,我的眼前一亮,似乎马上与这部小说的主旨通联通电起来了。

       长期以来,狼的名声似乎很差,道德诅咒与文化脏水几乎全倾覆于它的身上。凶残、贪婪、强悍、狡诈、丑陋等一些贬义词好像全部强加于它的身上了: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吞虎咽、杯盘狼藉、狼狈为奸、鬼哭狼号、声名狼藉、狼戾不仁、狼烟四起、豕突狼奔、前怕狼后怕虎、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豺狼来了有猎枪……这些由汉人或御用文人在传统文化中释放出来的信号,已经把人们对狼性的认识和理解,引入了一个低级可笑的胡同中而不能自拔。可喜的是,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战斗的背景下,“与狼共舞”的口号,似乎已经为狼性做出了一种平反的呼喊。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在期盼中华民族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今天,在实现中国复兴梦的征途上,狼性应该成为我们的精神标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勇猛顽强宁死不屈的意志,召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信念,技艺高超威慑逼人的能力,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团队意识。如此,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之大幸矣。

       狼图腾,它内化为一种信仰或崇拜,外化为一种战斗精神或战斗力,固化为一种国民性格或人文气质。在和平年代里,人们的忧患意识大为减弱,战争危机感大为消退,战斗精神也就随之褪化或消弭。因此,现在重新提出这个话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里,也有不少关于狼图腾精神的论述或延伸,只是有些是以间接的方式提出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思考、《东郭先生》寓言的暗示、母狼喂养小孩的传奇、狗的忠诚与狼的背叛的对比小说等等。这些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宣传浸染传承,使得狼性的本来面目大多数是以误解异化的方式出现在社会舆论和文化传播的领域里,从而表达出一种貌似公允公正而实际上肢解误导狼性本义的价值取向。这种情况,在当代社会的信息化网络的强大语境环境下,在多元化思潮相互碰撞交流的文化生态中,在人们的思想逐步走出困境走向开放走向独立自由精神的新世纪里,关于狼性、狼图腾文化与人性、民族性、国民性的比较剖析,呈现在各种文学叙事和人文伦理的探讨思考中,收获着越来越接近事实真相和真义的欣喜和慰藉。在我国历史上,每次农民起义所呈现出来的果敢勇猛揭竿而起摧枯拉朽的气势,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抵抗外来入侵的可歌可泣的诗篇,八年抗战的浴血奋战……都是狼性精神的突出展示与自我救赎的拼死抗争。近几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及其成果,就是一种解放思想敢于挑战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壮大自我的实践,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狼性精神的再现,一种狼图腾意志的表达。可惜的是,现在,大多数人对此还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认知,还是陶醉沉迷于汉唐盛世四大发明的肤浅可怜的小天地里而丧失进取之心。这是十分可怕的“温水煮青蛙”似的陷阱。

       狼图腾,一般来说,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寄托,是犬戎、匈奴、突厥、鲜卑、契丹、羌族和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虔诚信奉和顶礼膜拜的战神和宗师,是草原和草原民族的保护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这种精神的显示。一旦狼图腾精神与农耕民族的儒家精华相结合,就会立即出现一个强大和谐歌舞升平的繁华盛世,如汉唐宋元明清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也出现过部分或局部的短暂的文明之治(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之治),就是一个明证。这些在《史记·五帝本纪》、《后汉书·西羌传》、《资治通鉴》一百九十卷、《说文解字》、《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新唐书》、《中国通史简编》、古波斯大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法国勒尼·格鲁塞《草原帝国》等史料中都有明确记载。正如作者在小说中回眸分析中国历史后总结所说,民族腾飞必须具备两个翅膀:培育强悍进取的民族性格和发展生产力。可见,两者缺一不可,它是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否则,即使获取了某些利益或成果,也会在谈笑间灰飞烟灭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而已。

       实事求是地说,狼性和羊性本身,都有自身的优点或良好品性的,同时,都是有些不可回避的弊端或先天性缺陷的,因此,作者提出了“文明狼”与“文明羊”的两者杂交转移和融合,并且向“文明人”发展的命题。中华文明几千年没有中断的原因有很多,根本的还是农耕民族的勤劳和游牧民族的勇敢的性格融合。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也是源于此吧。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屈不饶品格,其源头和实质就是炎黄先祖的游牧精神和草原精神,其核心就是狼图腾精神或文化。中国古代史以游牧的炎黄族开始到游牧的女真族结束,这种“轮回”似的历史文化现象,说明了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民族文明是流,而民族性格是源(作者语)。只有适度释放、控制和驾驭人性中的狼性,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和法治,才可能避免像儒家和封建专制那样全面阉割和镇压民族性格中的狼性、落后挨打死路一条的局面;也能够有效阻止和预防像法西斯那样疯狂释放狼性、把世界变成人间地狱的战争屠宰场。

       其实,在儒家正统思想和史家文化里,在当代的生活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悖论:遵规守纪的温良恭俭让,与怀疑一切打到一切的造反鼓噪;助人为乐的善良之心,与谨防上当受骗欺诈之痛;自足常乐的感恩之心,与锐意进取不满现实的创新之举;忍辱负重不畏艰辛的吃苦精神,与追求物质利益分享幸福生活的计较心理;文化自信精神自由的意念确立,与生存压力就业尴尬的难言之隐……许多矛盾与困惑、迷茫与纠结,就是这样摆在我们的面前。所以,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像狼性那样树立自信自省自强自尊的人格形象,不断培育和磨砺不甘堕落不愿落伍的战斗精神,不断破解和排除这些生活中的难题和迷雾,才可能走出精神的泥淖,迎接新生的曙光。

     《狼图腾》,这本小说给读者的震撼是巨大的,带来的思考是深刻的。该书既是一部有关狼图腾叙事的文学经典,也是一本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批判檄文,更是对中国历史的梳理和华夏民族形象塑造的呐喊。它的影响与价值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散发出狼性的光辉、理性的意蕴和文学的力量。如果因此我们的国民性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有所复活与回归、改变与升华,那么,将是令每一个中国人为之期待和欢欣鼓舞的幸事了。     (写于2014.09.14   约5600字)
2#
发表于 2014-9-15 1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黄叶斌

建议加上版权吧。
3#
发表于 2014-9-16 09:29 | 只看该作者
该评极有见地和力量。从解读小说论述了狼图腾的皿种精神表现,也肯定了狼图腾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性格改变影响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作用。作者通过穿透思维,纵贯思考,通过中华农牧民族的儒家性格与海洋文化的狼性性格相比,得出了各自的优劣与相互吸纳互补,特别是当今我华夏民族尤需注重和加强狼图腾性以抵御列强我中华的正确结论。
4#
发表于 2014-9-16 09:29 | 只看该作者
《狼图腾》是一本浩瀚之书,要通读并理解它的隐喻意义实需时间力量,作者狠下功夫,立足高远,见解不凡。我读过书后的长达数万字的评论。深感书作者通过狼图腾的细致描写,确实想重树和振兴我们民族一向的以柔克刚和以弱胜强的精神,这本身也是一种以小胜大的战术,而我分明地感受出,我巍巍华夏,何必要以小呢?就是要以大对大,以强对强,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重塑“勇”的精神。我个人认为,同样不失为一种可观的战略战术。极有可能,包括作者在内,同样是看多了我中华民族忍辱负重的诸多历史与哀不幸、怒其不憎的可悲,为什么要付出巨大的和牺牲及至忍让呢?为什么要非要后发制人?何尝又不可先发治人?让敌人不敢觊觎你,小瞧你,试探你,点你哪怕半点便宜,有什么可乘之机?从此意义上说,我认为作些此书此见,具有开拓性的重要意义。也据此,农耕民族的儒家文化也实需草原海洋文化的狼性精神以得到互补和相逼。力达弱能胜敌,强能震敌的可观效果。本文作者的评论,更有利我们了解和深思这一种精神。尤其是当下,我们急需这样的狼性强劲精神,以解决眼下的各种内外问题。
5#
发表于 2014-9-16 09:42 | 只看该作者
此篇评论,抓住两点深刻论述,犹如纲举目张,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6#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1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梁星钧


   你的点评,更加深化和升华了小说的主旨精神。
   对于经典著作,需要反复多次地阅读理解,才可能逐步深入到文本的内核。
7#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1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高迎春


    谢谢你的关注与鼓励。
   欢迎批评探讨!
8#
发表于 2014-9-16 21:46 | 只看该作者
洋洋洒洒,恣意汪洋,很不错的一篇评论。我看到在很多论坛上这篇文章都被加了精华,那可是实至名归。
9#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2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高山松


    谢谢本家的关注与点评。请你多批评呀!
10#
发表于 2014-9-18 09: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4-9-18 09:44 编辑

这篇评论很下了功夫.原著极其厚重.但鉴于已在其他网上发过,中财论坛对非首发作品不计酬,我们原则上也不加精推荐,但可对优秀之作高亮标示,以励作者及读者欣赏.经研究并慎重考虑,本篇予以高亮.我们欢迎更多的原创首发,但也不排斥交流作品.根据本论坛评论版帖子较少,精华密度相对较大特点,我们特别欢迎各类文艺评论作品来此交流互赏,包括一些适当的佳评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5 08:48 , Processed in 0.10012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