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18|回复: 6

[原创] 宝玉的佛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1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凌云昕 于 2014-9-21 13:13 编辑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悟书,没有度脱,没有证悟,就没有《红楼梦》。从这个意义上讲,贾宝玉的一生,也是与佛家结缘的一生:他由和尚道士携带而来,又受和尚道士点化而去,他与黛钗等人多次证悟禅机,他“女孩儿似水”理论也与佛家的“上善若水”思想暗中相合。贾宝玉与佛的渊源既有与生俱来的悟性,也有日常生活中的慢慢培养,他用佛家的悲悯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用佛家救赎的行为来对待这个世界,这其中有三次佛家思想启蒙尤为重要。


 宝玉第一次接触佛家思想在宝钗生日那次,是对色空不异人生观的启蒙。由于史湘云心直口快,说演戏的孩子像黛玉的模样儿,宝玉怕湘云惹恼黛玉,忙给湘云使眼色,结果被湘云误会。宝玉向湘云使眼色,不巧恰又被黛玉看见,于是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被冤枉两面受气,不禁想到了宝钗生日宴上刚听到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戏文,于是觉得世间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并占了一首禅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意思是只有通过心与意的交融互通,才能够真正达到领悟的地步,等到了再没有什么可以领悟的程度,才可以说得上是真正彻底的觉悟了。宝玉觉得这样“还未尽善”,又在偈后填了一支《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何为?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第二天,黛玉看了偈子,仍觉得“还未尽善”,于是又做了续:“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并且这样问宝玉:“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警醒宝玉:世无至贵,也无至坚,一切不过只是浮生一梦罢了,这实际就是对佛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思想的另一种表述。在宝黛的潜意识里,也许已经感觉到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是虚幻的难以长久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注定是孤独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宝玉第二次接触佛家思想是龄官画蔷,是对情缘分定爱情观的启蒙。“龄官画蔷”可以看作一则纯情唯美的散文:在仲夏“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的蔷薇花架下,一位“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的女孩,沉醉于金簪画地,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她下笔的规矩写了,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她画完了一个“蔷”字,又画一个“蔷”字,已经画了有几十个”,显然,一个“蔷”字,寄寓着她对那个名字为蔷者的相思情怀。但是,盛夏骤雨,飒飒落下,瞬间冲散了这唯美的意境。后来,宝玉去找龄官唱《牡丹亭》曲,只见宝官玉官都在院内,见宝玉来了,都笑嘻嘻的让坐,到龄官房内,见她独自倒在枕上,宝玉进来,也不理睬。宝玉陪笑央求她起来唱“袅晴丝”一套曲子,却遭到拒绝:“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不没有唱呢。”身份尊贵的宝玉从来没受过这般冷落,自觉没趣,只得红着脸出来了。后人评价说“宝玉过梨香院,遭龄官白眼之看;黛玉过栊翠庵,受妙玉俗人之诮,皆其平生所仅有者。”正因这一从未经过的被人弃厌遭遇,对比于之前看到的龄官对贾蔷之情有独钟,让宝玉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升华,豁然领悟自己意欲独占天下之情的褊狭虚妄,他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爱情宇宙,从而想到大观园女子并非都喜欢他讨好他,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禁暗自伤心:“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这次启蒙是对前次启蒙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之孤独意识的进一步落实,从而让宝玉甘于保持“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淡定心态。


 宝玉第三次接触佛家思想在藕官烧纸一回,是对情理兼重婚姻观的启蒙。藕官也是为贾家演戏的十二小官之一,她演小生,另一个菂官演小旦,常在舞台上做夫妻,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寻常饮食起坐之时,竟也是你恩我爱。菂官去世,藕官哭的死去活来,每逢节日便烧纸祭奠。后来补了蕊官,两人又是一样的温柔体贴,芳官问他这算不算得新弃旧,她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 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宝玉听说了这番话,独合了他的性情,又是欢喜,又是悲叹,说:“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因又忙拉芳官嘱道:“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遗训。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汤显祖曾提出“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说”,《红楼梦》借藕官之口,进一步提出了“情理兼备,两尽其道”的情理兼重说,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此前,宝玉不但在广度上极力追求情的全备皆有,同时也在深度上全心执着于情的唯一不二,如果说龄官画蔷让他“极力追求情的全备皆有”之信念产生崩解,这次藕官烧纸使他对“全心执着于情的唯一不二”之理想也被破除,从而认识到了情的终极虚空,并更进一步从自我中心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于去中心化后达到人我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使其最终的出家不是逃避而是超离,不是抗议而是了结。


 色空不异让人不贪于红尘乐事,情缘分定让人不嗔于他人评论,情理兼重让人不痴于唯一不二,宝玉的佛缘与生俱来,在他的成长经历中也一直有着对佛缘的体察领悟,他最终选择出家又何尝不是一种必然结局?宝玉从青埂(情根)之峰转世而来,最终仍旧回归于青埂之峰,这也许正好验证了佛家的“从来处来,往去处去”、“放下一切,诸事随缘”的思想吧。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发表于 2014-9-21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苦短,经历过许多事情,才可以大彻大悟,所谓的佛缘,就是开悟之后明白了世事因果关系了吧。这篇评论,就可以让人看到宝玉渐渐开悟的过程。读者读过之后,或许也会因此有所开悟。
 楼主| 发表于 2014-9-22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高老师,也许真的佛缘即因果吧。
发表于 2014-9-23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挖掘了宝玉三次受佛家思想启蒙的情况。
发表于 2014-9-26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别有一番洞天,让人眼前一亮。好文!
发表于 2014-9-26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见解的文章,读书至此,难得!学习,问好!
发表于 2014-9-29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透彻。读了此文学了不少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8 11:23 , Processed in 0.05976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