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5-1-12 08:52 编辑
点亮村庄,也点亮自己 --读杨柳小调《父亲点亮的村庄》 梁星钧
我对杨柳小调说,把你写父的那篇夺冠文发我看看。作者很快就发来,因我们熟络,说话就直捷,行文也随意和随便。
杨柳的文我不太陌生,以前读她写树的散文就深有感触。后来她写进城打工的姐妹,点上的文字功夫尤其了得。该篇开头就渲染了环境:一个塬上的地垄,一个野菊花,远山下,枫叶红,这是个什么意境啊?绚烂之极,这预设着重要人物父亲的出场。我们说文章好不好,第一句很重要,如唱歌之第一声,调定好了,后面就好办了,否则就难以合韵也。
她没有单独写人的行动。而是熔铸了自己的思考及心绪,这就使文有了湿度及密度。父亲做那些推车、搭梯、攀登的事时,就带有了先前的回味或某种“成就”。
她用“心事”带出了父亲的身世及回忆。作者巧借心绪的流动而铺陈自己的文字。好的作家都如此。人的行为是有限的,而心绪可以恣肆汪洋,这就为感觉的描写提供了“选材”的背景支撑及现场,也为自己的文字辟开了广阔的自由舒展天地。
我还是要说下文章的视角及语言方式问题。因这决定了文笔是否流畅,表达是否完整,特别是说写是否费力尽意的关键。作者善于铺叙,她“婉转”了下即成“有说”、“可说”和“善说”。父亲这么一个“推”、“攀“的动作,就带出了与此相关的内外一切,这种联想是贴切的、自然的,依了心绪的自然流动。
该文基本呈线性,倒叙出父亲的由来,具有小说的故事情节。语言畅达,有几分白描的质朴,初读以为是小说,也当了小说来阅读,但再读觉得主要还是写事而非写人,乃人之事,故可称作具有小说特质的散文。借鉴小说叙事的散文,我向来认为很高明,因这会更加清晰和简明,也避开了情绪的过分张扬,把一切都处理得简净与深沉含蓄。
本篇故事不错。父亲上京打工的经历吸引人读。他处处不顺,多处受难,最初的一次可成,却因李叔的未被录用而义气性放弃,随后就是千般难了。
父亲在京每每找不到工作,就白天继续找,晚上却回来拣破烂。他是一个自己都没活干,眼见盘缠快尽,却还怜悯和借钱给骗子样的小青年,说是自己的儿子也在外面打工,为青年就是为儿子积德,这表明他的善而迂。
读这篇时,我在寻思作者的视角。由于她熟知父亲,深刻理解父亲,故能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倾诉父亲身心的遭遇及一切。我们说这是第三人称叙事的优势,也是作者心理描画的优势。
作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重情重义的父亲,也书写了一个艰难打工不顺遂的父亲。这虽非所有打工者的代表,却是那些没啥技术(父亲只有点农村电工技术),凭苦力干活者的辛酸与遭遇的书写,从此意义上说,这个形象就有了类的代表或称文学典型性,这样的事件也就是文学典型事件。作者因为有了较好的父亲心灵体验,其用笔就极好地代表了父亲的行思。
父亲终于找回当电工的感觉。那是他得知母亲患病回来的事情。这可谓因祸而得“福”,尽管这个“福”有些凄然,没敢比在外正常打工所获的经济价值,但父亲回来获得了更好的 人缘,自己的技术、劳力也有所发挥,找回了属于自己的真正感觉,这个感觉也许只是心灵上的,精神上的,但毕竟是父亲的心胜,心胜在此时此地,就显得多么重要和难能可贵!帮而拉车是父亲不错的选择,维修家电农具更发挥了他的所长,因有了打工的经历,他更易体察那些人的艰辛艰难与实际需求,故乐意为他们多做事,以分摊和缓解他们在外的心理负担及压力。所以父亲回家后找回了自己的感觉,其作用和价值也充分发挥了:替家乡人特别是留守老人儿童做很多及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故他不仅点亮村庄的光明,也照亮了村人及自己的心灵。
读毕这篇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即作者的倒叙是为吸引人和紧缩篇幅这好理解,但花较大篇幅去详写他上京打工受挫,之后才写回家发挥了点亮村庄的作用,此用笔用意何在?这是否意味着,他受挫才懂得更加珍惜自己眼下的生活特别是“手艺”,也是否同时告诫人们,莫道外边好,哪有脚下妙。一个人只有脚踏实地,量力而行,从发掘和利用自己的强项入手,才可能最大发挥自己,最好地惠及自身,从而真正找回自己的最佳感觉。当然,虽说父亲的回家是因母亲生病而被迫的,使一件坏事终变成好事,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父亲在哪都本本分分,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心怀竭诚真诚至诚,故好人终有好报。本篇,作者善以形象及事实喻理,没多少坐而直言论道,很好地借鉴了小说以事实说话的艺术技法,是一篇极有份量之作。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坚韧而越挫越坚的感人形象,也让我们品味了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它的确要靠我们去亲手创造,它不是来自遥空的求索与奢望,而是来自身下的坚强实践与厚实大地。同时,通过延伸阅读,我也越发觉得,作者的叙述表达在走向深沉,走向含蓄,走向间接,走向委婉,走向一种意识流加小说叙事的魔幻(如《梦中的村庄》)。作者近年写势正旺,发展迅猛,我们期待着,将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写于2014,12,19-22 2015,1,11定稿 清江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