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儿轻轻吹过@ 的日志 祭文《妈妈》火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30 1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放军社社长刘声东大校
最近10日,《妈妈》这篇祭文迅速持久地在微信圈里疯转。许多网站纷纷转载。阅读转发的网友和微友达上千万。提及母亲,祭文作者、大校军官刘声东的悲伤仍丝丝缕缕,缠绕在不疾不徐的诉说中。
  11月16日,这位曾供职于解放军报社的大校思念过世不久的母亲,夜不成眠。凌晨一点时分,他拧亮台灯,翻开床头的笔记本,郁结大半个月的哀思爆发式地流泻于笔端:“……再没人喊我‘满仔’了,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再没人催我回家过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无了……母爱如天,我的天塌下来了;母爱如海,我的海快要枯竭了……”
  刘声东没有想到,看似不成逻辑的喃喃自语迅速在微信、网络形成超过数百万的转载量。这位在传统媒体耕耘多年的老记者讶于新媒体、自媒体传播效率之时,亦为母子深情能够获得如此大规模的共鸣感到欣慰。
  未有动机一说,也没想过发表,只是情之所至的自言自语抑或是对母亲亡灵的诉说。
  刘声东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忆写作时的状态时表示:“没想写诗,也没想成篇,我就把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写完一段觉得还有话要说……写了半个多小时,我迷迷糊糊地睡了。第二天醒来发现笔迹歪歪斜斜。”
  祭文的大幅传播实属偶然。
  11月17日,刘声东请报社的一名年轻编辑打印,打算寄回家日后给母亲做相册时用。“小伙子一边打(字)一边哭,打完还念给他爸爸听,电话两头,父子都哭了。”刘声东说。之后,这名编辑转给亲戚看,亲戚再转发给好友,如此祭文逐渐传播开来。
  “(祭文)引起关注后,小伙子很紧张,以为犯了错误。不过我冷静想想,觉得如果看到的人能够打一个电话给妈妈,或者春节不打算回家的人改变计划,回家陪妈妈;不要重蹈我的遗憾,减轻对妈妈的歉疚,这何尝不是一种功德。”刘声东告诉澎湃新闻。
  对于刘声东而言,这种遗憾痛至切肤——曾经因为工作繁忙,他春节回家陪母亲的次数屈指可数,如今这个数字永远地停留在四次。
  “其实再忙也可以挤出一点时间。妈妈在的时候,总是找理由春节要值班,代值班把回家的机会让给别人……这些理由自己都坦然接受,还认为很敬业很高尚,母亲一听儿子要工作也很高兴,说‘那好吧,那就明年再说吧’。我现在才想明白,这是在利用妈妈对自己的宽容,利用自己对自己的宽容。”刘声东说。
  只是,亲不待。
  客家人刘声东幼年丧父,母亲在他人生中留下的印记鲜明而又深刻。
  “我的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没多少文化,但却是一个极其明理善良的人。”他回忆,“小时候,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孤身把我们兄弟姐妹们带大,那时候村里有个别人欺负我们。后来我参军提干成为军官后回家乡,给母亲带一些好吃好用的,母亲总会让我给邻里乡舍都送去,其中包括一些曾经欺负过我们的人。我那时候不解,母亲跟我说那些人担心你混得好了,可能会找他们麻烦,你本身又没有这个意思,给他们送东西正好打消他们的顾虑。”
  刘声东坦言自己也算读了不少书,见过世面的人,有时候还及不上母亲的明白。“这件事对我后来处理一些人和事影响至深……所以我觉得家风很重要,家风正人才能正。”他说。
  对话刘声东:
  澎湃新闻:祭文转发量很大,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响?
  刘声东:说明“孝道”还是能在大多数人心中引发共鸣。我觉得如果这篇文章是一颗种子,那么(人们)歌颂的不是种子的神奇,而是土地的神奇。种子再神奇也只是一粒种子,孕育它的大地值得我们去赞美的。我们看到这片大地种得起孝道,能够催生孝道。
  也许不少人认为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人可能会重孝心,那些“80后”、“90后”、“00后”慢慢就不懂孝了。通过这篇文章,我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我注意到有很多人关注,跟帖点赞的人中不少是小年轻。
  澎湃新闻:但“孝道沉沦”的说法是在某一个时期盛行开来,难免会让人联想到特定的人群。
  刘声东:过去的确会听到一些家长哀叹说现在孩子变了,坏了,不懂爱了。对于这种说法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有多少底气去批评?恐怕也没有。我自己已为人父,有些时候想,我们这一代那么懂得孝顺父母,我们的孩子还能够这么孝顺我们吗?这个是很多人都会产生的很朴实、很简单的一个问号。我很欣慰地看到,这次对于这篇文章的评论也好,转载也罢,很多年轻人是发自内心的赞同。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孩子,通过这次不经意的“民意测评”,让我对传统美德的生命力充满了信心,对年轻一代的孩子充满信心。
  澎湃新闻:你已经为人父,从父母的角度而言,对当今子女的“孝”有什么期许?
  刘声东:我们家长的心态是重要的因素。家长对孩子不要苛求太多,也不要索求太多,要关心、爱护,让他们快乐,孩子是社会的人、人类的人,如果我们这样想就不会有太多的焦虑。倘若天下的孩子都懂得孝顺父母,天下的父母都懂得爱惜爱护孩子,这世道不就妥了吗?分那么清楚干什么呢?
  澎湃新闻:我们知道当下不少父母和儿女相隔千里,这家庭这根纽带不时让位于其他观念和事务。你也经常不在母亲身边,如何看待这种家庭伦理的断裂?是不是一个“孝道沉沦”的因素?
  刘声东:空间的距离、时间的相隔有时候可能让子女想起父母的次数少一些,但从心灵的层面而言,其效果是正面的。往往越是远离,久别越是想念。如果不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可能不会产生这种强烈的思念。就如我,现在没有人会在春节打电话给我让我回家吃饭,没有人再喊我“满仔”,这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飘渺虚无感。这种感觉不能以群体的分隔来判断孝道是否沉沦,好比海外侨胞对祖国的敬爱思念可能会更浓烈一些。
  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我们不要怀疑,更不要从怀疑进入到冷漠从而否定。
  澎湃新闻:现在谈论“孝”总是会跟养老联系在一起,有种说法称光靠“孝”已经支撑不起养老,你怎么认为?
  刘声东:这种联系是正常的,两者是一致的。孩子有孝心就会更好地去养老,孩子有孝心,即使国家的社会保障低一些,老人也能过得很好。反过来说,如果孩子的能力差一点,就算养老保障在此基础上增加,也不能靠这个福利改变多少。孝与否,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而养老是物质层面上的。
  就像我的母亲,她在农村的生活很简单,我们给她钱她基本上不用,有的小面额的钱甚至已经发霉了,但她在藏这些钱的时候是很幸福的,因为是儿女给的。有时候她会想这些钱我藏着给孙子曾孙读书用,但孙子曾孙真的能指望她这些钱吗?所以这些钱成为了精神符号。
  社会要最终走向完善完美,应该在提倡孝道的同时,把社会保障做好。我们的子女不会通过给父母一点钱过日子,养活他们尽孝;父母也不必纠结生存问题,从而更好地爱护孩子,这不是更幸福吗?物质的丰富有助于推动孝文化的建立与发展——应当是这个逻辑。
  附刘声东《妈妈》全文
  母亲虽只是一个平凡质朴的农村妇女,却是我情感世界的玉皇大帝。回家看母亲的次数屈指可数。写下这些文字,权作对母亲的思念和悔罪
  1
  苦日子过完了
  妈妈却老了
  好日子开始了
  妈妈却走了
  这就是我苦命的妈妈
  妈妈健在时
  我远游了
  我回来时
  妈妈却远走了
  这就是你不孝的儿子
  2
  妈妈生我时
  剪断的是我血肉的脐带
  这是我生命的悲壮
  妈妈升天时
  剪断的是我情感的脐带
  这是我生命的悲哀
  3
  妈妈给孩子再多
  总感到还有很多亏欠
  孩子给妈妈很少
  都说是孝心一片
  4
  妈妈在时
  “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
  妈妈没了
  “亲不待”是一种本质的孤单
  再没人喊我“满仔”了
  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
  再没人催我回家过年了
  才感到我被可有可无了
  5
  妈妈在时
  不觉得“儿子”是一种称号和荣耀
  妈妈没了
  才知道这辈子儿子已经做完了
  下辈子做儿子的福分
  还不知道有没有资格再轮到
  6
  妈妈在世
  家乡是我的老家
  妈妈没了
  家乡就只能叫做故乡了
  梦见的次数会越来越多
  回去的次数会越来越少
  7
  小时候,妈妈的膝盖是扶手
  我扶着它学会站立和行走
  长大后,妈妈的肩膀是扶手
  我扶着它学会闯荡和守候
  离家时,妈妈的期盼是扶手
  我扶着它历经风雨不言愁
  回家时,妈妈的笑脸是扶手
  我扶着它洗尽风尘慰乡愁
  妈妈没了
  我到哪儿去寻找
  我依赖了一生的这个扶手
  8
  妈妈走了
  我的世界变了
  世界变了
  我的内心也变了
  我变成了没妈的孩子
  变得不如能够扎根大地的一棵小草
  母爱如天
  我的天塌下来了
  母爱如海
  我的海快要枯竭了
  9
  妈妈走了
  什么都快乐不起来了
  我问我自己
  连乐都觉不出来了
  苦还会觉得苦吗?
  连苦乐都分辨不出了
  生死还那么敏感吗?
  连生死都可以度外了
  得失还那么重要吗?
  10
  慈母万滴血
  生我一条命
  还送千行泪
  陪我一路行
  爱恨百般浓
  都是一样情
  即便十分孝
  难报一世恩
  ——万千百十一
  一声长叹
  叹不尽人间母子情.......
2#
发表于 2015-2-6 14:03 | 只看该作者
 妈妈在世
  家乡是我的老家
  妈妈没了
  家乡就只能叫做故乡了
  梦见的次数会越来越多
  回去的次数会越来越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14:00 , Processed in 0.05108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