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5-3-26 12:22 编辑
读高迎春读书随笔
梁星钧
高迎春把自己的一些书评在文集里称之读书随笔,从写法上来说,他这个称谓恰切。现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这些读书随笔有哪些特征--
一、起笔自然:由简介和诠释直入正题
作者的读书随笔文首多有简介,这是其文的特征。我在谈及创作时常说,人们为什么读你的?熟人关系?不得已而为之?抑或是非读不可的吸引人的东西?因这决定着文章阅读的取舍。作者开篇的这种简介形式,显然让人有了想看讲究的阅读期待,从而也就进一步阅读的各种理由。
作者读杨春山散文集《沧阳行吟》时说邮路上慢行了一月的书终于收到,想起杨春山的网络个性签名是“用文字耕耘乡村,用平静面对生活”,这就有了机会来见证下他到底是怎样耕耘自己的乡村的。读桑金航散文随笔也是先简介其人及与之是“最铁”的朋友,从写散文就开始相识,他还帮自己打印过书稿。读我的评论集《说长道短集》的开头也是幽默地说我的笔名莫名与他们山东的莫言只差一个字,然后紧接说我文集的概况。序吕萍文集《正负一度》开头也说吕萍是中财相识的文友,本次作序属她之所托。读范廷伟诗歌散文集《故乡的笛手》是接受盛邀之后所获的赠书。读徐梅勋散文集《梅本无意》说他在论坛上认识柔木,其文新雅如饮西湖龙井,不料收到一个叫做徐梅勋的邮件,打开细读才知正好就是他柔木。……这些开篇交待了写作的缘由,因来之写之自然,读者读之也自然不过了。
二、铺垫厚实:旁征博引或旁及相关,做足了论及的气场
读杨春山散文集《沧阳行吟》简介后又介绍了作者的职业及身世,这时才引入文集的内容。读桑金航散文随笔也说该作者毕业于哪里,先干什么,后又做甚,如今何为,业余干啥,因文友互助的情谊,使两人走得近,也才有了这样的文章互赏和互动。读高骏森诗歌随笔《相知集》说“好的诗歌总是“平中见奇,逸趣横生,使人如临其境,妙不可言”,接下对应作者的诗歌就自然成趣了。读徐梅勋散文集《梅本无意》介绍了作者的创作经历,人生经历,工作经历,这为自己理解对象,走对象书心人心作了最好的铺垫,最后提出“散文创作需要自在的心态,因为有了超拔而自在的心态,方可回归文学本真,抵达人性深处,呈现艺术魅力”就有了极好的依托。
三、着力于写技的探讨:为创作鉴赏打开前进的通道
我评论也喜欢探讨别人的写技方法,迎春先生在这点上与我有共性。他对杨春山散文集《沧阳行吟》着重探讨了他的诗性,说他先是国内知名诗人,故写散文常以诗人的角度观察物象,情景叙述也带有诗性倾向,同时他大量列举了杨春山散文的浓郁诗性。对桑金航散文随笔他总结了其几法写技,一是暗透法,在不经意处暗施笔墨,以细节揭示人物心态,如《荷花湾》中写孩子们的玩胶泥。二是衬托法,如《爆米花》中的自己联想。三是缩放法,如《捅马蜂窝》先远景,后近景,再特写,画面转换得生动自然。四是画面展示法,如《童年的柳笛》将柳笛制作过程和吹笛形态作了生动细致的勾描,栩栩如生如在目前。对我的评论集《说长道短集》也说我简评郑书玉长篇小说《苦樱桃儿甜,甜樱桃儿苦》及赏析张鹤短篇小说《油菜花儿开》用的是全面剖析式评论,赏读刘震云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两篇评论用的综合评论式(也顺便指出小说评论的另两种两种方式是重点评论式和争鸣评论式)。就我的散文评论,他指出我评落梅散文用的是赏析型,评郭玉琴散文用的是归结型,评王克楠散文理论及创作用的是争鸣型。他对吕萍文集《正负一度》重在散文密度和纯度的探讨,他说“所谓密度,就是选择生活的片段,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充分展示人性的光华。”“所谓纯度,就是文章要纯粹,纯净,有质感,文笔干净利落。”
这里要感激作者近年以来对文体创作手法的细究和探察。确实,文章的写法路数可谓千条万条,永远也难穷尽,故有不少评家干脆不屑或不顾这个,认为那只是创作的手段,而重在关注创作的内容。那么,文学创作的内容就真的那么易于探察并取得实效吗?非也,答应也只能量否定。故我认为,文学的内容及形式固然是文学轮之两翼,就没有谁重要谁不重要,只关键在地你的侧重及掌握层次罢了。所以我们也实难断定孰孰重,只因不同情景取舍不同而已。作者在此作出了有力的尝试,很值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学养丰富:增强了自己文章表达的力度
作者的古文化基础及文学理论丰厚,只要一提起作者大家都易于立即想到,他古文底子好,文学理论功底扎实。这表现在他文字精熟,意蕴敦厚。他总是开门见山,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干净利落,言尽文止。他的文论学理之厚,在于他长年写读所得。熟悉者知道,他案头枕边书籍堆积如山,所以读之用之“拿来”也极方便。
他在自己的文中常以夹叙夹议,这极有利缓解读者阅读的审美疲劳。他的这些议论或为读感,或为引伸联想,或为理论概述或经验插引,总之不仅会让你缓解紧张疲劳,还给你带来轻适、和谐、共鸣及其审美愉悦等的“闲情逸致”。
我曾和作者有过一些交流。他说他基本是边读边写,这方法一试就知果然便捷,既紧贴了阅读对象,来得的东西自然亲切,又省了阅读的时间,何乐而不为?是事半功倍也。当然有一点欠缺就是冷放少了而深度和抽象性不够,但只要反复多遍并力克是可以解决的。从他的众多的读书随笔中,我们可见他这一法子所用收到的实效。
我也和作者探讨过文章的生成及提练问题。他说,文章本天成,本要去粉饰。他又强调说自己,写成啥样是啥样。这话似不服气,实为自信自强的表现,同时也是文章个性保持的必然。由此,我们见证了作者的那份自然、率性的天性,也见证了他历练了多年之后的深厚积累,这些都是质的飞跃和飞升的,与我十年前与他同上过的一些文选的文质、文气与胸襟比,他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以前我说过他的文章及人品仁厚,他在内修品格,外化文理,他编著三书是春华秋实硕果丰,今又见他书评或称读书随笔有了自己的渐趋成功的路数。
当然他的这种“叙议”我也提点别的。总的来看他是多含文学理论的引入及文学规律的总结提升,我想,这才是作者写此用此的核心意义所在。比如他读《读杨春山散文集<沧阳行吟>随笔》引用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的“文似看出不喜平”,此句大家常见常用,但真正知道其出处的有多少?尔后他又顺势提出用兴波法去处理好这个“不平”,含顺逆法、阻畅法、巧合法、擒纵法、蓄势法、铺垫法、藏露法、张弛法、继续法、疏密法、离合法、抑扬法、误会法、计谋法、智慧法、错误法、意外法、悬念法等这么多的方法,给我们有益的太多启示。
此外本系列文章中他还引用了许多创作理论。如“文品的高度,就是人品的高度”、“好诗在于凝练”、“好诗是从心里流淌”等,我发觉一个特点,即作者总能找到作者文章之优对应的文学理论,这既是对作者自信的鼓励和肯定,也为进一步搞好创作创造的积极的条件。
总之作者的这种书评他自称之读书随笔,相信作者自然遵循了随笔写作的要求。当然文无定法,相信作者还在不断深化自己的艺术创作及实践。也顺此指出,作者评述上多以仰视或平视的角度去观察和考察,这样得出的赏析多多,虽有利作者的鼓励和提升自信,但也含我在内也该多去俯视鸟瞰一下我们的对象,多给一些“指点江山”也未尝不可,这是一个评论者的神圣权利和职责,相信我们在此上今后都有较大的作为。同时也要防止理论(含用典)过多而显得过四平八稳地的“毛病”。对此我们也不得不说理论多有如读书多,有一言叫“读尽书不如无书”,意思就是书读得太多而实难消化,呆气和犯傻就自然来了,而无书和无知又几成白痴,所以这个度量的把握就十分关键了。最后我以自己读作者文集《天香醉染牡丹春》时的一些文字来作本篇的简要结语。
他的文评一是厘清了文体之间的类别及范畴,不像有些人糊里糊涂地“说一万句,还不知说啥”。他是在一边厘清文类的区别,一边作出对比性解释。二是他的“说文解字”很务实。由文本的直接切入并加以分析,虽没某些人包括名家的高谈阔论和文字的“指点江山”,但于读者和作者很受用。三是他在走向随笔式大众化之评论道路。长期以来,评论被一些人搞得太像“评论”,登上了学术之象牙尖塔,却脱离了阅读的实际需求,我更希更多的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阅读而开新路。这表现在他的,一是引征之力。如他的《<宁津美食名吃>序》在例举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菜系流派时,一下举出了“烤、炒、炝、拌、涮、扒、煎、氽、蒸、炖,煮、烧、炸、烹、醉、熏、煨、泡、冻、腌、酱、卤、烙、烩、爆、烘、羹、贴、扣、熘、焖、熬、腊、酥、滚、糟、焙、浸、拼、甜、塌、煽、烫、淋、拔丝、火锅、蜜汁、琉璃、挂霜、微波”等烹饪技法,这可不是文字游戏,成了一定的语言和知识阵势,具有资料的意义甚至史性。二是他语言上从不贫弱。富庶得很。这就有了选取的自由和精练。三是他注重适用。善在介绍中融入信息、知识,如此情思也自然有了,散文也自然成了,即便是评论,也是一篇好评论。他直截了当说事,言尽文止,一扫冗长之旧风。他的《读杨春山散文集<沧阳行吟>随笔》有如诸葛孔明“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自如和豪迈气度,他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用点面结合加揭示的方法,一下子就直捣文本的内核,抓住了核心,达到了评论之目的。(2015,3,24 清江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