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持戒 大多数人对于佛教的戒律都是比较陌生的,就已有的经验而言,大致不外乎不杀生、不吃肉、不喝酒、不近女色(或男色)之类……比如在《西游记》中,唐僧就是不吃肉、不喝酒,也绝对不肯亲近女色的(但奇怪的是,他却从不制止孙悟空打杀妖精,难道妖精的生命就不是生命?)所以就算是持戒的典范了。而在《天龙八部》中,小和尚虚竹在天山童姥的诱骗下,先后杀了人,喝了酒,吃了肉,又睡了西夏公主,他的戒律一破再破,终于再也做不得和尚,只好还俗去做附马了。可见,以佛教修行中,戒律有多么重要。 当然也有既用不严格持戒,也不用还俗的。比如那个著名的济公,便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可是人家不但照样可以做和尚,甚至还被称为“活佛”、“圣僧”,被千万人顶礼膜拜。 还有那位著名的译经大师鸠摩罗什,虽非出于本心,却仍免不了在后凉皇帝姚苌的逼迫下娶了老婆,而且又在后秦皇帝姚兴的逼迫下接受了伎女十名,并且“一媾而生二子”,为的只是要“留下佛种子”(姚兴言:何可使法种无嗣)。这个戒,破的就实在有些大了。然而,却仍然无损于罗什大师的伟大,他和尚还是照做,佛经还是照译,佛法还是照讲,并没有还俗去做一个名利客或富家翁。 至此,终于把本来就不大清楚的我们给弄得更糊涂了:戒律,究竟是什么?难道也如“中国特色”的律法一样,是可以“弹性执法”的吗?当初又是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制定了怎样的戒律条文呢 ? 事情还要追溯到两千六百年前佛陀在世的时代。佛陀最初传法时,并没有制定任何条条框框,甚至连权宜之计的“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也没有,僧众的活动也相对比较自由。但是随着僧团的逐渐扩大,问题也就变得越来越多,佛陀便随时随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一些约束僧众的行为规范。佛灭后,第一次经典大结集时,便由佛弟子,号称“持律第一”的优婆离尊者诵出律藏,这便是戒律的由来。 由于信众等级的不同,所以对戒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在家的居士(优婆塞、优婆夷),要求就比较宽松,只有最基本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是否想到《西游记》里的唐僧动辄说谎话骗妖怪或强盗?),不邪淫,不饮酒。而对刚刚出家的小和尚,则有稍为严格的“沙弥戒”。而一旦小和尚长成大和尚,便可接受更为严格的“具足戒”了。这只是一般的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更有针对不同信众的“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 比如针对出家的僧众,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应该穿多少衣服,戒律中便有明确的规定,而且此规定是由佛陀亲自实践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这便是著名的“三法衣”,一直流传至今。 当然,也有的戒律是佛灭后由圣弟子们根据佛的意愿共同拟定的。比如,关于出家人是否可以受持金钱的问题,就是由于在佛灭后,一些僧众擅自接受信众的金钱供养,遭到另一些僧众的质疑。于是便引发了一场“真理大讨论”,与会的上座弟子们一致判定此举违戒。从此,出家僧众不得接受金钱供养,也不许持有金钱,便作为一条戒律留传下来。《西游记》中,唐僧不肯接受金钱报答便是因为这个原因。 于是,问题又来了。戒律不过只是类似“行为规范”的一些条文,现实中,我们常见的“行为规范”大抵都是钉在墙上给人看的,或是印成小册子给学生们背的,难道非得一丝不苟地严格执行不可吗? 只以不持受金钱这一条来说,神州大地的僧众们又有几个在坚守?又有几个能坚守?又有几个肯坚守呢?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剃着光头,穿着僧衣(试比较,这种僧衣是否如法),敲着木鱼,念着佛号,卖着护身符,做着水陆场,收着香火钱,开着大公司……甚至要把公司开到澳洲去吗?难道戒律真的就来不得半点马虎?难道戒律就不可以灵活应变与时俱进吗? 比如诞生于神州本土的儒教就是比较灵活的。《孟子》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有人问孟子,您老人家不是讲“男女授受不亲”吗?可是如果你的嫂子掉到水里,你是否要拉上一把救她一命呢?孟老夫子的回答则是“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叔援,权也”——原则归原则,现实归现实;原则是死的,可是人是活的,所以原则也是要灵活处理嘀。对此,孔子也说过:“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篇》),可见,在孔子眼中,什么“学”,什么“道”,什么“立”,都是小儿科,无论哪一科,都有人可以做到,只有一个“权”字,才是他老人家独一无二可以纵横江湖的“九阳真经”。 这便是三千年前流传至今的典型的“中国特色”。所以,当佛教遇上儒教,当佛陀遇上孔孟时,近朱者赤(抑或近墨者黑),便很自然地将这一理念容纳吸收,将本该严格遵守的死教条成功进行中国本土化,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式戒律”。 比如前文提到的“三法衣”,由于印度地处热带地区,所以即使在冬天,御寒也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到了中国,尤其是北方,恐怕就难以过冬了,所以多穿几件衣服似乎也无可厚非。再比如,印度及后来的东南亚诸佛国民众普遍信仰宗教,视供养僧众(不仅仅是佛教徒)为极大的功德,出家人乞食并不成问题,所以戒律中便明确规定,既然已经出家,就绝不可以如在家人一样进行生产劳动,每天只能靠托钵化缘或信众供养来维持生命。而且是日日如此,年年如此,直至命终,因为在戒律中,连储存食物也是不被允许的。可是在中国,一般的官员百姓都是将化缘的和尚当成乞丐一样看待的,不但不加尊敬,甚至还会拒斥或者侮辱。加之古来官府都会给寺院划拨土地,僧众完全可以如农民一样自食其力;寺院也可以凭自己的财力物力购买土地以扩大生产规模。(唐朝著名的百丈禅师便为自己做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定,甚至在他的弟子们心疼他老人家,故意把他的劳动工具藏起来时,他宁可饿着也绝不进食,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所以,出家人种个地,卖个艺,经个商,超度个亡魂,举行个法会,甚至卖个药方、办个学校、经营个跨国公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由此推而广之,既然要进行生产劳动,那么就会耗费大量的体力(这一点与传统佛弟子们的长时间禅修不同),如此,“日中一食,过午不食”的“非时不食”的戒律也持不得了。否则,长期饿着肚子干活,非但干不好,还会很容易闹出毛病来的。同样地,由于要进行耕种等生产活动,那么一锄头下去,难免就会铲断几条生活在土里的爬虫,于是,不杀生这一条戒律也要“权且”“变通”一下了。至于那些做买卖的,在商言商,适当地在媒体上打广告做一点夸大或虚假宣传也在情理之中,于是,“不妄语”这一条戒律也大致可以忽略不计了。至于什么“不欣赏音乐歌舞”及“不坐卧高广大床”之类的条文,更是可有可无。佛陀的时代物质匮乏,出家人一无所有,要靠信众供养生活,为了减轻信众负担,也为了不耽于物质享受,生活条件自然要简朴一些。如今都是什么时代了?连女人都要“对自己狠一些”呢?出家人对自己好一些又有何不可?况且国家又要落实宗教政策,寺院收的香火钱又无处消化,不是要“全民奔小康”吗?出家人既然还在世,当然也算是“全民”的一部分,提前趟趟路、尝尝“小康生活”的滋味又有何不可?更何况适当购买一些奢侈品还可以拉动内需,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做贡献呢!清修是自度,福修是渡人,只要怀有一颗菩提心,无论喝酒吃肉、说谎诈骗、偷盗奸淫、杀人放火……无不是济世渡人之道。毕竟经典中的“极乐世界”太过虚无缥缈,有些遥不可及,而现实中的享受却是之实实在在的。 于是,经过神州大地数十代僧众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将佛陀所制的戒律成功进行改造,让戒律也可以顺应时代的大潮,可以“全心全意”为僧众,也为俗众服务了。不过您可别存着这样的疑惑:这么做,还是在修佛吗?是否违背了佛陀的教诲呢?别得以,因为佛陀入灭前,是曾经表示过 “小戒可以不持”的。尽管在第一次经典大集结时,以大迦叶为首的五百上座弟子已明确规定:“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者,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但那毕竟是佛弟子们的规定,不是佛陀亲口说的。佛陀不是说了“小戒可以不持”吗?不是连圣弟子们都拿不准哪些才是“小戒”,哪些应该属于“大戒”吗?所以,今天的我们,就完全有理由按自己的理解去持守戒律。那么好了,在我的眼里,除了剃光头属于“大戒”,其余的都算是“小戒”,有问题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