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vhq018 于 2015-7-20 14:58 编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憧憬是希望和理想的种子,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
憧憬是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条件下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最美好的愿望。记得儿时,能坐一次火车或飞机成为我最美好的憧憬和愿望,因为我听坐过火车的伙伴说,一杯水在火车上居然撒不了!居然有不颠簸的车!当然,这和现在有些乡村的孩子最大的愿望是能穿上一双新球鞋一样,也和《桃夭》所体现的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憧憬一样。
《桃夭》中所吟唱的新娘出嫁,可以称作完美。首先是婚礼的时间。西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否之随》卦说:“春桃生花,季女宜家,受福且多。”宋朱熹《诗集传》也说:“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可见《桃夭》的婚礼是多么地合时,又是多么地符合礼制!其次是新娘的年龄。从“桃之夭夭”的比喻看,这是一个从生理和心理都刚好成熟的女子。按照《毛诗正义》所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繁育民人也”,加上诗人对婚礼的赞美和祝福,可以确定我们的新娘应该在19岁以下。这是多么地适宜结婚生子的年龄呀!显然也非常符合周礼。第三是出嫁的环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黄昏,人们置身于充满桃花芬芳氤氲的桃林中,色彩是欢快简洁而祥和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和忧愁呢?正所谓世外桃源!这是多么适合举办婚礼的环境呀!除了对婚姻的憧憬和祝福,别无他念。第四是新娘的外貌。《桃夭》可谓开创了以花比美人的先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新娘的身材是匀称的,就像桃树一样婀娜多姿而柔美;新娘的面庞是娇媚的,就像桃花一样明亮透彻,艳而不淫,简单明快,纯洁透底,不施粉黛已醉人。第五是新娘的人品。一个“归”字,一个“宜”字,早已把新娘善良的品格诠释的淋漓尽致。女嫁曰归,漂泊近二十年的姑娘就要回自己家了,一个“归”字充分反映了新娘紧张和兴奋的心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嫁改成哭嫁了,破坏了婚礼的美好意境)。如果没有良好的品格,有谁会急切地盼着她回家呢?宜是适宜、适中,是儒家关于人格的最高境界。那是符合“勤俭孝谦礼”的境界。这样的好媳妇能不完美吗?在这样完美的场景下,又怎能不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和憧憬呢?
是的,每个人都会对未来憧憬和遐想。那时那刻,当时的人们会想什么呢?他们的憧憬又是什么呢?这才是《桃夭》要告诉我们的重点。虽然“人面桃花相映红”是那么美,但那只是陪衬。儒家总是要告诉我们更美的东西。内在美才是真的美!上面提到的“勤俭孝谦礼”,人们或者亲眼看到过,或者在姑娘出嫁前早已听说过,它不会让人产生更多的联想。真正让人生出无限憧憬的,是“有蕡其实”。看到压满枝丫的盛开的桃花,人们就会联想到将来果实的丰收;看到成熟健壮的新娘,人们就会联想到她的生育能力。小时候遇到邻居娶媳妇,总看见男人们盯着新娘子的脸而垂涎欲滴,而女人们盯着的,却永远是新娘的屁股,看到臀部硕大的新娘,女人们就会既羡慕又嫉妒地扎堆议论:多漂亮的新娘!将来准是又会持家又能生养!没错,只有女人了解女人。她们说的是真理,是女人嫁出去以后的基本责任!“燕瘦环肥”只是宫廷的审美观,因为那些男人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大部分女人只是他们的玩物、是用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性欲望的。而民间,组成家庭的女人是有严格的工作职责的,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让女人成为家庭内务的主导。更重要的,“繁育民人”是社会赋予她们的天然职责。这是善,是大美。如果说新娘面若桃花,那么新娘也一定臀若桃实,浑圆结实的臀部让人们对未来人丁兴旺的家庭有了美好的期待。是的,人丁兴旺,这是当时一切希望的基础,人们憧憬的不过如此。有诗为证:“其叶蓁蓁”、“宜其家人”。《桃夭》的憧憬之美单纯、实在,这个美体现为四个字:富有生机。正如詹·豪厄尔所言:“扬帆的航船,全副武装的男人和腹部隆起的孕妇,是世上最美的三种景象。”
《桃夭》所描绘的,是尽美,而它所憧憬的,是尽善,可谓“尽善尽美”,新娘不但有可人的外表和完美的妇德,而且“宜室”、“宜家”、“宜人”,她的到来不是添了一口人,而是与婆家和睦相适,与夫君阴阳互补、相融相依,这叫“恰好”!这样一段美好的姻缘,在今天恐怕很难遇到了。现在的婚礼中,大家连祝愿一对新人“互敬互爱”、“白头偕老”心里都没底,“宜其室家”早已成为奢望和幻想。看见一个个裸露的枯瘦如柴的新娘,人们除了联想到花瓶以外,又能憧憬到什么呢?
这也许正是“桃之夭夭”变成“逃之夭夭”的原因。可谓神算!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