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35|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读提酬稿件】之部分老将散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6 0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5-8-15 18:17 编辑

【我读提酬稿件】之部分老将散文
梁星钧

  
  论坛不管处于何状,我们固守此处的老将(指坚守在此的老作家、老会员)总是自高奋勇的,也是身先士卒的,这就保障了我们这个论坛的运行基准。写此篇,我有两个目的:一是就中财论坛计酬标准提高(以下简称提酬),这件论坛的惊天大事,引发一下我们论坛提酬后的稿件如何,大家创作何去的思考,二是通过解读几篇老将文章,引导大家书写真声,一扫昔日评论一味说好痼疾。当然声明这跟学术探讨有关,不影响以前的点精计酬标准评定,相反我版大力提倡健康有益的文学争鸣,我想这既利学术发展,创作精进,也利论坛目前业已开展的各类助热升温活动。故我在自己本篇里的开篇里曾说:“此属我内心发声之真实流露,望能引发必要的文学争鸣。愿大家虔诚学术,让我们一切都为了艺术,只听从心灵深处的召唤。”同时,我还说过,本篇,我就提酬后的部分老将散文作一简析,以引大家对此问题的积极思考及密切关注。

  1敬一兵先生说话还是那么绕。
  
  他的这种散文“绕”的艺术,也就是曲笔反映和呈现一种生命状态之诚挚态度。我觉得他的心灵是活泛而从容的,善以一种浓墨重彩的笔调,给逝去的生命及岁月着一层黑白,使此镜头延伸并定格放大,让我们谁都可以去自由填充和无限想象。他的《戚戚巴旦姆》(762期计酬)的篇名涉及到的人名读来拗口,但其文字的自然流淌却极有情韵。“我品尝陌生食物的味道,无疑就是在体验生活的陌生。这话何以理喻?除了填补前面所说的间接,就是一种较好的以点及面。作者总是站在一个时代或者时期的背景之下,他这么确定自己的站立坐标,这就基本确定了其中心意向,之间的修饰填补也就极好自由发挥,即使有些失准不实也无伤总体大雅,他就在那一五一十地慢慢讲述,散发他的多维意蕴指向。

  写一些人偷食野果,写出他们的状态及情态,也写出了他们的那个年代。我读时就想,如果是换作我们来写,会否渲染出如此味道?这答案虽不可截然否定,但也无法那么肯定。据此我进而想,艺术表现的间接及曲折委婉,原来竟如此神妙。作者善打也多用比方。“事实上,此刻的巴旦姆在我看来确实就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籍,就给人带来假想。人怎么是书籍呢?这之间衔接和穿插了太多的内容含量。散文或者文学的意义就在意义之无限扩大,我们就是要以有限的文字,尽可能多地包容和呈现更多的生活内容及其意义含量。作者用不少的词汇来比臂,这足以引向我们对生活以及由此而生的艺术的无限思量。我想这就是作者行文体现的目的及其用意方向。“命运总是喜欢在每样物事上涂鸦,给它们画上不同的条码。”这样的文字出现在一段话的开头,既有定性其义又有引人思考的哲学含量。钦佩作者在调动思考时的纵横力量,他的叙述有了一般叙述之上的明显超拔。

  为何我们难以揣摹并学到作者之独到描述?首先就是我们的人生检验及其生活底蕴和思考没其独到,然后就是我们知识结构、调和能力(我称之大厨的烹饪力)、定格基准、填充适度都没其自由深厚和独特宽泛,当然也含别的我还没看到,没遇到,没触到的多维功效,此非我们所一下能领悟并掌握,故才感到陌生及其不小的距离。

  关于散文里怎样写人的问题,也许这并非是一个新问题,而要解决处理好的确没那么容易。作者的写人显然是先营造了那个时代的一种特殊氛围,然后放入人物就自然生动,给人心灵温暖及其起伏也就顺利自然,我们得到的是一种“不痛不痒”和不是滋味的滋味,如前所说就是一种无限的探索及其思量。

  作者的这篇虽说后有一些文字非一下就可领会,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有效表达和一以贯之的叙述流淌。我更能发现,作者以宏大的篇幅,丰富的内容,呈现了复杂的思绪及其多维的情思,使此篇不乏艺术努力,也不乏其内容上的宏伟架构,有此,我们读之过瘾知足,显然,也值我们再读回味。

  2房子的散文我一直没咋读进去。

  主要是他天马行空的综合性用笔云里雾里地我一时难读明白,感觉有点不合我们国人传统的阅读习惯,他这种思绪穿插跳跃的“前拉后扯”有人称之意识流,也正如域外意识流派的作家作品一样,不是轻易就可以读懂的。记得我以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读懂了他的一篇并写了几句评论,这个评论是按我的理解,遵循原创的基本结构及其流向脉络而写成的,原以为会有不错的效果,结果也不外是每人有每人的阅读理解。实说,评房子老师的散文,我是有点力不从心的。当然我不反对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法,但我更喜读简明大气而高格的东西,且我不愿把精力过多花在文字语句本身的过分含蓄的歧义上。我有一个固执的观点,认为不管你是谁,不解决好读的首要条件,是无以谈其他的。但是,房子老师是本论坛的元老,是中财论坛特别是散文版的一道标杆及其不可多得的风景,其创作实效已得论坛大多数人的认可,并成大家学习、研读的重要对象,但我希大家一面要学习研讨,作者也不要固步自封而不再进取,当然我这点担心本身就可能是多余。
  
  他的《走在那条通往神的路上》(与上同期计酬),以第一人称入笔,是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既给书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给阅读带来了真切和直接。作者借没借鉴域外作品《我的名字叫红》的写法我不知道,但都是淋漓尽致的第一人称写法,这点很值得好好借鉴。文章的一开始就是对话,这利于问题的提出及思考。如果说我们许多人在事实的道路上行走,本篇作者则在思想(意识、思绪)里跑马。这是两种不同的写作路径,前者要从事实里力达思想,后者欲从思想见到事实。
  
  今天才见作者手法的实效。仅凭开首的一句话,不仅引入了后面的回答与思考,也带出了人物场景气氛的从容叙述,特别是那种笼罩的浓浓思绪,是许多人极难抵达的。我们的一般写法,是把思绪隐在事里,有的就只说事,给人的印象就是见事不见意,而这种意就必须表达呈现,故时时考虑事之方向范围,为的不要偏离。作者则是把情绪精练之后提出,然后再作解释,这个解释几近或者等于叙述,也就是事实及文章脉络的有序呈现。哪种方法更好?孰优孰劣?作者恐怕也要据情而定,要据自己的熟悉程度来采用。但有一种情况,即作者的这种陈述法,开篇法,必定是适合文本的展开,思绪事实环境人物等的进一步拓展,即是说,作者无疑是为自己开辟了疆域,也提供了便利,也是本文的重点及其关键。
  
  接着他又写梦。说梦见了弟弟头发凌乱的样子,自己要走了,家庭如何如何。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在通往神的路上,核心词是两个,一个是“路上”,另一个是“神”(通往神)。我们且看下文。
  
  说自己为了升学,离开农村,就去外地读书,搞曲线读书。这是一般的书写,有意思的是走前的那晚“我彻夜失眠”,为的是初识的一位女同学。那段描写,用月光来衬托,是一种淡淡的、隐隐的忧伤,最后道出自己,隐忍,反生了虚妄。这些写景别有情味,这些言志较有力度。这就是作者的功力,也是这种写法延伸下来的好处。
  
  后面说弟弟变成了一个符号。这段读后我似乎有些明了,我们常用的“事实通达思念”,实际是以事实为主,秉持的理念单纯,简明,图的是精专,有点集中攒射,求的准狠,有长期酝酿,集中爆发,打击力强的效果,而作者的这种是平和的,寂静的,湿软的,似文中的月光,却有迸射的光芒四散。即作者往往给你的不只是一种集中的意见、感受、意旨,文章思想的集中指向,而是多元而多维的,这里既有自己的情思,也有父母的想法,还有想法与实情之间存在的矛盾,作者就是通过简洁的几句艺术之语来巧妙地表达到位,给人留下的是感慨和冥想,为此情景及场景而深沉体验,实际也是一种文学的极致享受。
  
  作者说自己看到了光的引领。这句乃至这段足以让人思考。读此,联想到以前的活跃作家霍明夏等,都有一种写作特征或称思路,是大大有别和优越于一些人的。这就是,不必太在乎一个完整而丰盛的过程叙述,而在于抓“点”,在一个点上定格,四散,延伸。打个比方,如你走了一条道,却是黑的,无甚风景可言,或你只走了一小截,却见了一个光源,你驻足了,在这个光源上赏其风光无限,哪种效果好呢?肯定是后者。所以说,作者开篇了很久,却还停留在那个夜晚的回顾,与弟弟,与父母,以及女同学的情丝纠葛,也许,若不出我所料,他后面的就恐怕驻足在这里和这些了。故此综合起来说,作者一方面思绪是四散的,迸射的,开放的,而笔力点,或者说聚焦点,却又是收缩的。作者就在这样的“一开一合”中完成了自己的文章架构。
  
  在此我们不得不说一句,单纯从学术的角度,世界优秀文学不仅是题材多样,角度迥异,而且思维多元,这跟他们的价值观及思想开放有一定甚至相当的关系,而我们不管是以前的群雄争锋雄辩,还是后来的“文以载道”,或者心灵小品,格局都没远超封建残余下的思想局限,这为国情所限,也没办法。但是,两者之间差距在哪,我们是可以看得到的。
  
  作者写外出读书没拉过程,只一两句交待出结果。作者思绪及文字,始终没离开村庄,与村庄的打量及微妙关系。作者就在这个聚焦点上,完成自己的“四射”及文字结构。作者说自己与村庄失散了,是自己出来工作了,包括自己的父母也出来了。作者最后交待出自己的通“神”之路,就是那些风物铺开的鲜花之路,这个急促的结尾及其比喻令人思考。这篇文章,就是在读书,出村,回村,包括梦里回村的意识里游弋,面似只见思想,不见行动的“空谈”,实为意识的行走和流动,绕来绕去的,没给你明确指向,但也确实暗藏了作者自己的心向,你我只要潜心静读,不乏找到其基本的流向。 
  
  3薛暮冬的确是位久违的老作者(不管于中财,还是新散文等处)。
  
  正如他本期《最后的土著》(762期计酬)里开篇的,“真的是老啦,最近越来越喜欢怀旧,而且常常做梦。” 这个“老”字,我借用一下,说明作者是人的老脸,文的老练,人生世故的老道。
  
  桃花坞,他又是写桃花坞,以前就读他写这题材。他本篇写梦里见到的两个死去的兄弟,又浮现在他的眼前。这种开门见山的阵式,一下就俘虏了猎奇的我们。作者以轻松调侃之笔,先写铁蛋和黑蛋兄弟俩和我的关系,以及我们在桃花坞被称作好人的事,纯粹是一种讲故事的叙述口气。
  
  写一个人精神上的桃花坞,精神的皈依地。因为这里有自己的村庄,这里有自己的铁蛋两兄弟,这里有自己的庄稼及四季,这是自己的精神故乡,梦里故乡。对一地可以实写,可以虚写,写自己的环境及精神漫游。作者的如此漫游,流畅用笔,完全是情思的游览,思绪游历,写意的某种需求。以前我在点评作者的写父亲月下犁田的浪漫时说过,是父亲的想法还是自己的想法,父亲就真的是那么想和浪漫吗?这里我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中国文人画常常是写意画,是按自己的某种意图情趣去投射笔下的人事,为自己的情旨服务,它有别于按照人事原有的内容方式或目的去提练扩展,尽管那也是一种方式,但更多的是以已之笔,借助所写人事,表达自己胸中的内容,打上个人色彩的印记,拿此来衡量本篇,也有同样的特点。
  
  作者就这样从容地讲述自己的思绪游历故事,讲述自己的精神之旅。在这里,我们发现此写的两大优势:一是虚写比实写更丰富。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想象即可能的应该的去发展,这在文学上叫艺术真实,二是虚写比实写更有味。因为是情绪的自然连接,是梦境一样跳跃跌宕,它的情感更浓,味道更重,而且也更便于欣赏。作者也是巧借这个怀念,间接地引出环境问题。讲到铁蛋的一些不羁行为。我据此联想到写作不要太“老实”,要将对象升格成达意的“戏耍”元素,任己挥来舞去,服从自己达情之需,这样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太死板,充满着跳荡活跃,具有一定的情感意义和美学内涵,也利作者充分表达并展现其艺术才情,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并有效创作。
  
  作者也许就是虚构了一个故事,即梦中的故事,来写村庄,写精神还乡,写复杂的人性,关于铁蛋之死的迷雾,通过故事的展开和作者的辨析渐渐明白。作者这是最后的土著,也离开了村庄,离开了桃花坞,大家都离开了,是什么促成的呢?这就是作品的反思所在。这篇作品,通过写这种关系以及杀人事件的反思,村庄的荒芜,带来了人们对于农耕文明远逝的深层思考。
  
  通过以上简析,我们不难看出老将散文之基础雄厚,之创作精力依然旺盛,他们的稳健运笔,带动了我们论坛的安定,也带动了大家的积极思考与创新,我想这是个人之兴,也是论坛之福,此愿老将们笔健,来者之奋追,共为论坛的繁荣及我国文学的发展再添光辉!(2015,7,1至30日 清江河)

2#
发表于 2015-8-6 09:41 | 只看该作者
本篇评述了三位散文高手的散文,有追问,有质疑,有认可,有总结,这无论对于读者和作者,都是有益的探索和促进。
3#
发表于 2015-8-6 09:44 | 只看该作者
读有些老(不是指年龄)作家的作品,在论坛,有些我实在读不进去,可能是我肤浅的阅历所限制。但不管怎样经典的散文作品。我也认为好读,好懂,是最基本的一个底线,读来还饶有兴趣,有所回味,笔下心里有悲悯情怀,就是高质量的作品了。不知我的看法对不对?问好梁老师!
4#
发表于 2015-8-6 12:41 | 只看该作者
见解独到。用心方能解读,真理!
5#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5:03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5-8-6 09:41
本篇评述了三位散文高手的散文,有追问,有质疑,有认可,有总结,这无论对于读者和作者,都是有益的探索和 ...

这篇写很久了,抓了当时的感受。想抛砖引玉。
6#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5: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5-8-6 15:11 编辑
夜莺 发表于 2015-8-6 09:44
读有些老(不是指年龄)作家的作品,在论坛,有些我实在读不进去,可能是我肤浅的阅历所限制。但不管怎样经 ...


极有道理。
比如我刚读过曹国魂老师评论中引用的佛的语言,就大气而简明:佛说,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这句我虽以前知道,但一时忘了,还再作了记录。这要是让我们一般人写起来,恐怕要么是一长篇大论,要么就是让人看不明白。这三句,谁不明呢?都明。谁又敢轻易?没人敢。故我们要的语言效果,就是如此吧。
7#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5:12 | 只看该作者
暴雨迎风 发表于 2015-8-6 12:41
见解独到。用心方能解读,真理!

谢暴风老师,有空来发文。
8#
发表于 2015-8-6 17:37 | 只看该作者
梁星钧 发表于 2015-8-6 15:09
极有道理。
比如我刚读过曹国魂老师评论中引用的佛的语言,就大气而简明:佛说,大悲无泪,大悟无言, ...

嗯。看你说话,很过瘾。谢谢了!
9#
发表于 2015-8-6 20:04 | 只看该作者
薜?
10#
发表于 2015-8-6 20: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边 于 2015-8-6 20:56 编辑

上去三千字不计酬,那些“庞大”的散文,你看他们还绕不绕、老不老、前拉不拉后扯不扯?50块钱能买他们,100块钱更能买他们(想得钱的都不敢写小)!中财大多数情况下是什么?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11#
发表于 2015-8-6 20: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边 于 2015-8-6 21:00 编辑

说实在的,唐宋八大家没吓到我,古文观止没吓到我,我在中财被他们吓到了。连上面的话,当然我不是针对这里提及的三人,我是说那些太过庞大实则空乏的文章。梅边不敬了,梁老师也勿怪。
12#
发表于 2015-8-6 21:05 | 只看该作者
到现在还迷糊“提酬稿件”这种叫法。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09: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这个字已改正。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09:23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5-8-6 20:13
上去三千字不计酬,那些“庞大”的散文,你看他们还绕不绕、老不老、前拉不拉后扯不扯?50块钱能买他们,10 ...

计酬是个指挥棍,很赞同你的看法,这里计酬基本主宰了一切,故此我的这篇谈文的质量多少有点不合时宜,但我想的是,二者得兼的大是非问题,当然我也想到未必我多少人注意和夏这个。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09:29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5-8-6 20:19
说实在的,唐宋八大家没吓到我,古文观止没吓到我,我在中财被他们吓到了。连上面的话,当然我不是针对这里 ...

常言,无官一身轻,无私者无畏,一个人被一些东西羁绊和束囿,就很危险。在中财,我的想的很简单:计酬是一回事,故此我强烈呼吁过提酬,但提高审核标准又是一回事,而且两者同等重要,当然,我们要想到一个论坛运营的苦衷,完全有可能,热闹、人气、参与者众,才是一个论坛所主要需要的,至于文质问题,恐怕未必就那么刻意了,这点,我们还得要有思想准备,但我想的是,从根本上讲,如果一个论坛,文质上不去,老那样,几十年一个水平,也不咋的,也许我这是杞人忧天吧。共勉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2:52 , Processed in 0.05763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