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3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散文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16 1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夜莺 于 2015-8-16 17:09 编辑

   (骆塞夫附言:见西部文学的散文论坛好生热闹  ,就白水先生的散文和与散文相关的问题,讨论得风生水起,一时不免心痒加技痒。但苦于近日太忙,又不熟悉网络程序和手段,所以,只好找出一篇旧作来参与“大合唱”,如果我唱出的是“杂音”,就请指挥把我除名好了。开个玩笑。)
     我生活的城市里有一批喜爱写作散文或是鉴赏散文的人,建了一个QQ群,名曰:散文群。一时应者如云,灌水跟帖,景象繁荣。一位朋友(此君后来成了群主,忙的不亦乐乎)知我曾经舞过文弄过墨,拉我加入。我小心翼翼地涉入——不!应该说是误入。说起误入,总会想起“误入歧途”四个字来,想起林冲误入白虎堂,想起早年进步青年在重庆找寻共产党,本想去周公馆结果误入了白公馆。然而我的这次误入,却是妙不可言的,如李清照所言“误入藕花深处”。里面花红柳绿、莺莺燕燕,好不热闹!有“奇文共欣赏”,有图文并茂的小品文、段子和即兴随感。插科打诨自是一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温馨浪漫,丰富多彩;开放而不失范,幽默而不流俗。实乃一个小世界也。

    QQ借助于网络风生水起。但我对网络的认识较为偏颇和粗浅,至今还把它等同于打鱼的渔网。常言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天性懒惰,既不打鱼也不晒网,在岸边做一个看客。人家打起来鱼烹饪好了又忍不住要去捞上一嘴。说白了,我就是一个网德很差的不劳而获者,那个在群里一言不发的、头像总是灰着的正是鄙人。按规则我是早就该被踢出去的啦。然群主或许是碍于情面,或是不一棍子打死,要以观后效,才脚下留情,让我继续混迹其间继续不劳而获。


    而我的“获”首先是对“散、文、群”这三个独立的字有了一些认识,现在随记于下。

    散


    “散”字至少有两种读音,一是惯常读的散文的散(三声),一是扩散的散(四声),声调不同而已。到底散文的“散”该读几声我搞不清楚,我的一位国语老师就一直读四声的。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说,扩散、发散似乎比零散、散乱更贴切一些。我一直以为散文是一个外来词,恰如“消息”一词,作为新闻术语,字面意义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消什么息?信息都消了,还有新闻吗?因此,在这类名词术语的问题上完全不必太较真。


    需要较真的是“散”对我们的影响,包括做人与做文。做文章讲究形散神不散,写散文尤其如此,这是中国传统散文的精髓,当然也是对今人的桎梏。信马由缰、率性而为有何不好?神形皆散有何不好?风筝好不容易飞到天上,还要受一根叫做“神”的线牵制,最终还要回到地面,从梦幻般的飞翔到跌入严酷的现实,多没劲呀!我们不是常说神形兼备吗?其实就是要形散时神也可以散,神不散时形也可以不散。如果我们在写作时老想着散与不散,老想着形与神的关系,还写个鸟(这个字其实应是“屌”,一个脏字,如今却被广泛使用,比如“屌丝”,悲乎。)!或许有人会说,神散了,不就偏离主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吗?为啥要在写之前定一个主题呢,或许偏离的“主题”更有意思,心驰神往到万里之外有何不好啊?不正好“散”开吗?


    为人却与写文章不同,那些说某某“文如其人”其实不一定是褒奖。人贵直,文贵曲怎么讲?文如看山不喜平怎么讲?我们不是都愿意和直肠子打交道,而不喜欢弯弯肠子的人吗?但文章又有一个境界——曲径通幽。所以,为人,形不可不散,不散太拘谨,活起没劲。也不可太散,你放浪形骸,你由着性子来,你不守规矩,你行为失范,那是要吃大亏的。当然,为人,神也不能太不散了,实践证明,你一门心思追求的东西,往往因为你的专注和执着而最终不得。而某些人看起来吊儿郎当,无心无肺,好运和好事恰恰就会光顾他,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是也。有时你还真得走走神,让神散一下,还可以发发呆,让神清空,或许还会到达空灵的境地。


    散淡是当下一个热词。似乎一个人散淡了就是看透了什么,就达到了一个人生的高度,就与众不同。其实不然,散淡是人生下行,是抑而不是扬。当然也要看是不是真的散淡了。在这方面诸葛亮比较虚伪,京剧《空城计》里诸葛亮有一段经典的唱段:“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哪……”他真的散淡吗?非也!他持才傲物、志向高远。虽然躬耕南阳,其实是做做样子,他还是个不小的地主嘛,大多数时间都在读兵书,看地图,还把中国版图活生生肢解为三块,等着人来开高价聘请出山。当刘玄德频频三顾,被“弯酸”够了,诸葛亮才奇货可居的出山,献出三足鼎立的“良策”,被刘备奉为军师,被百姓奉为神灵。看看,他散淡吗?人家才是真正的形散神不散呢。


    散,还有一个说法是解散、散了。不再啰嗦这个“散”字了,否则,各位看官就真的会“散了”。


    文


    人们普遍认为“文”可以涵盖所有文化,一个“文”字和相关的词汇在当今的中国使用率最高。骂人最狠的最戳人痛处的就是没文化,而夸人或奉承人最能挠到其痒痒处的就是很有文化品位,文化人被授予精英、大师、学者、专家等头衔,当官的被奉承为雅政、经商的被赞美为儒商。总之,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旗帜下,但凡与文有关的都能大行其道。而这一现象被人称之为“文化的春天”。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厚德重文是中国的传统。从古到今文化都是统治者手中的利器,既用它杀人,又杀用它的人。文治武功、文武之道,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都是把文放在前面。“文化大革命”是革文化的命,当时有文攻武卫的口号,还是把文放在前面,可见文化的重要性。


    还是拿散文的名称来说吧,在所有的文艺体裁中,似乎只有散文才把一个“文”字开宗明义地安插在自己的名讳中,也就开宗明义地说写散文的人应该是有文化的。过去,戏剧叫戏文,沾了一个“文”字,老百姓喜欢,一看就懂,后来被好事者改叫戏剧——与西方的提法接轨,结果就走下坡路了。老百姓不关心戏剧理论,也不知道什么“斯基”或什么“诺夫”还是什么“莎娃”,隐隐约约地知道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郭沫若、曹禺就行了。


    近年来,我在大大小小的场合很赶时髦地讲文化,我把文化、文明、文人和人文串成羊肉串一起贩卖。我发现,文化、文明天天在说,好理解;文人和人文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是属于剪不断理还乱的那类。文人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人文则是对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照。两字颠倒一下顺序,意义就大变了,但就散文写作来说,二者还是联系紧密的,散文首先要有文人情怀和格调,更重要的还有有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二者的结合是人与文的融合,因此就有了前面说的的“文如其人”,还有了“人以文

传”和“文以人传”。老师早就教导,作好人,写好文。是啊,你不作好人,你的文章再好也难以传下去,因人废文的例子很多。

    我曾在西湖边的岳王庙里很有一番感慨:供奉岳飞的庙宇高大雄伟,铜像塑造得顶天立地,器宇轩昂。“青山有幸埋忠骨”啊。岳武穆的书法十分了得,书写的《出师表》气贯长虹,镌刻在很多地方。而一步之遥的秦桧夫妇的铁铸的半裸跪像则猥琐不堪,身上沾满人们愤懑的唾液,简直成了一个大痰盂——“白铁无辜铸佞臣”。须知,秦桧也是一个大书法家啊,其成就不在岳飞之下,我们天天用的、我此时正在用的宋体就是他先生花了十年创造的啊!本来该叫秦体的,谁叫他是一个大奸臣呢,还在风波亭杀了岳飞父子和岳飞的女婿俺们的老乡张宪,只能贻臭万年,哪能名垂千古呢?文就因人而不传了。好在还认可他是宋朝的人,故叫宋体。恰如文革中,把问题文人创作的东西改头换面后署名“集体创作”一样,譬如汪曾祺的《芦荡火种》就江青变成集体创作的《沙家浜》。好在也有人废文不废的特例,难得,恰好证明那字是好字,那文是好文。而更多的是人还没废(死亡)文早早地废了,如鲁迅所言“速朽”了。

    学而优则仕。古时候,文章写得好可以做官,科举制考的是八股文之类,也就是散文。翻开历史和文学史一看,做大官的散文家比比皆是,唐宋八大家谁没谋到一官半职?有的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朝廷只认散文,不认诗歌什么的,所以写诗的人做官的相对少些。李白、杜甫似乎没做个什么大官吧。有的是做了官才写诗的,恰如今天的官员文人。因为散文的外延太宽泛了,所以古人只要一提笔,十有八九就是一篇散文,先秦两汉时,什么表啊,什么疏啊,什么论啊,笼统来说就是给皇帝的奏折,那都是散文,很多还成了散文名篇,如《过秦论》、《出师表》、《谏太宗十思疏》等等。由此看来,我们今天给上级写的报告,给领导写的讲话以及下发的文件,都应视为在写散文。群内写这样的散文的人不在少数,有的写了有些年头了,著述颇丰,积累起来可能真的等身了。


     群


    写下这个“群”字,首先想到了“兴观群怨”四个字。这是孔夫子说的,原话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的是诗歌的功能——兴,抒发情志; 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群,结交朋友; 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由此可见,群就是朋党,在网络里则为一个松散的团体,譬如散文群。散文,是完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的,诗歌的功能也就是散文的功能。散文因为其“散”,功能的外延还要大许多,不一定就是写闲云野鹤,风花雪月,或者是悠游之乐,朵颐之快。目前的散文,“兴”的东西太多了,兴之所至固然是散文的一个境界,但让读者乘兴而来,尽兴或败兴而去的时候往往很多。其实,在“观”和“怨”上,散文更加大有作为。


    接下来,我按我的方式解一下“群”字。这或许是一个会意字吧,君王身后那些像羊一样温顺平和的老百姓,就是群,现在叫群众。古时造这个字的人(不知是不是仓颉)很是理解君王的心理,造出的字颇对王者口味。为什么不在君主后面跟一个“牛”字呢,牛有倔脾气,不驯服:那么狗呢?在前面放一个反犬旁也可啊。不行,狗固然有忠勇的一面,但组织纪律性差,狂了就不认人,反咬一口咋办?那么,“人”为何不能来做偏旁呢,在君王眼中,人是有思想的啊,要揭竿而起造反啊,还是羊最守纪律最驯服,只要有一口草嚼,跟着头羊盲目地走就是,所以要把人改造成羊才能高枕无忧。在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牌坊,其中一处牌坊左边镌刻着“和士”,右边镌刻着“顺民”,这就是帝王心目中的和顺,当然,我们今天要理解为和谐与顺达才是。


    其实,看中国文学史,似乎是有很多散文群的。譬如建安七子,譬如竹林七贤,譬如安徽桐城派,都是在一面文学的旗帜的招引下,志同道合地聚在一起,古时候叫着“雅集”,干的都是呼啸山林,曲水流觞的风雅之事。现当代的散文家更是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并且派系林立。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和林语堂自然是大家里的大家,众望所归,众星捧月。还有刘白羽、杨朔一类写政治散文的大师。他们在中学课本的帮助下,在语文老师千篇一律的辅导下,扎扎实实的影响了几代人,形成了难以突破的“模式”。当下,生态散文和在场主义散文等也有了些微影响,但难成气候。不过,众所周知的含泪大师,倒是宝刀不老,不时作一下新闻人物,然后出书,再作一下新闻人物,然后书畅销脱销,且到处都有粉丝拥趸,展开报章杂志,随处可见模仿秀,真是群燕高飞头雁领啊。群是群了,但群的另一层意思没有了,就是百花齐放——“群”芳吐艳弱化了,更别说百家争鸣了。


    人要“群”,文章的风格更要“群”才是,同时,也还要有“不合群”的,即“卓尔不群”。恰如羊群中的狼,不管披或者没有披羊皮,总会让人眼前一亮,倦意顿消。很多年前齐秦就吆喝《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刀郎似乎也唱了一只《披着羊皮的狼》,近年来灰太狼走红,少女们一个个亢奋地振臂高呼《嫁人要嫁灰太狼》,可见,狼的形象早已被颠覆了。散文的某些理念也需要颠覆才是。这需要探讨。前面说到了群里有“奇文共欣赏”,下一句是“疑义相与析”——这一句更重要。


    裙——哦,错了,是“群”。对不起,我在打字时老是把这两字混淆了,也难怪,常用的“qun ”的读音的字就这两个。裙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让人眼花缭乱又想入非非。迷你裙、超短期、一步裙、灯笼裙……长裙连短裙,裙裙爱煞人。引来蝶恋蜂缠,嗡嗡嘤嘤,的确是一番好景致,如毛泽东词云: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莺歌燕舞有了,潺潺流水也有了,那高路呢?云端呢?我们要拨开花丛去找。


    突发奇想,我老是把散文群打成散文裙,是不是冥冥之中神灵在暗示:是否可以真正打制一种“散文裙”呢?把散文的元素融入服装的设计理念,比如红线串珠,比如滴水见太阳,当然还有形散神不散。如有设计师看到此文,下一番功夫,或许,今年夏天,街上就流行“散文裙”了。但我无论如何不能把“群主”打成“裙主”,如果那样,群主就成了石榴裙下的风流鬼了。


  作者简介:骆塞夫。本名何永康。公职人员。曾在《诗刊》《人民日报》《读者》《星星》《散文》《散文选刊》《萌芽》《文学自由谈》和香港《饕餮》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文学评论若干,获奖若干。早年曾出版诗集《情踪》散文诗集《在君之侧》。主编文学选集十余部。现志力于扶持培养文学爱好者的一位文化义工,为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南充市散文学会会长。曾任南充日报文学副刊主编,南充青年作协主席。《读者》签约作家。塞夫先生的博客:http://bloq.sina.com.cn/u/3011685824


2#
发表于 2015-8-17 02:03 | 只看该作者
一番高论,妙语连珠。欣赏!
3#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17:34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5-8-17 02:03
一番高论,妙语连珠。欣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4 08:01 , Processed in 0.08476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