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405|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反 抗 虚 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4-26 0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来人们认为,就基本精神而言,中国文化属“尚静”的一路,而西方文化属“尚动”的一路,具体而言,中与西“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李大钊语)。从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到庄子的“心斋”、“坐忘”,到魏晋时代的玄言大盛,到隋唐佛教的求“涅磐寂净”等等,无一不是说的一个“静”字,教人们如何“返朴归真”、“清静无为”、“淡泊高远”,以至于“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四大皆空”……仿佛不如此不足以修身养性,不如此不足以进入“至圣”之境,果然是吗?
    我们固然不能轻率地说虚静无为的精神一无是处,否则从古到今也不会有那么多善男信女趋之若鹜,但是“虚静无为”真得就值得人人托付自己的精神吗?我从个人的角度看,远非如此,实际上从本质上看,它根本是一种不足取的思想,它对精神主体和人类历史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消极的,我想说的是反抗虚静。
    首先不能接受的是清静无为之说在损益问题上所持的主损立场。“损”者减也,与“益”相对。先秦道家主张的“损”,是认为人生不应该要求增益,而应当减损,人要去思想、去知识、去情欲、去作为(去即弃),从而返归到人本来的原始状态,老子之所谓“弃学”、“弃智”、“弃圣”,庄子后学之所谓“绝圣弃智”,返归“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至德”时代,以至宋代儒学主张“学以求复其初”(学习是为了复归到原初状态)。这种种当然不可能在现实施行,但作为一种精神相度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古代许多读书人“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形成“一人刚而万夫柔”的畸形局面;要么遁入山林,高谈阔论玄言机理,饮酒,炼丹,“高浮游之业,卑经实之贤”,真假名士一时莫辨;要么醉心于心性之谈,与实际事务不近不问,一幅自命清高、夜郎自大的文化心理,要等别人用舰船厉炮才能轰醒。
    从本质上说,“虚静无为”是一种弱者哲学,最初在老庄那里主要是人在自然面前的顺从、退让以至无为,后来则包含了在整个世界面前的“退让无为”,然而偏偏要为这种弱者哲学披上“无所不为”的外衣,“无为而无不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散文家董桥有一段关于巍晋风度的话,大意是说,做人和作文要想不矫情实在是难,就说所谓的魏晋风流名士吧,追求山林野气、粗率原始到了以脏为美的地步,而且在文章中津津乐道,就难免有些“矫情”了。我看后深以为然。
    并非说虚静无为是错误的,作为心性涵养的一种来克服“浮躁”、“急功近利”未尝不可;而是说作为一套生命价值体系,它本身不足以寄托我们的精神支柱,因为它本质上是退的哲学,而非进的哲学,是让心“死”的哲学,而非让心“生”的哲学,是一种迂回曲折的逃避之路,而非顺势应时的前进之途,它从“无”中来,还会到“无”中去,追问和推敲的终极是令人无法忍受的空白。人是天地的产物,“天地之大德曰生”,“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期,与四时合其序”,所以,我更崇尚另一种刚健有为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佛之空、老之无,庄之坐忘,也许只有到了“无所为”的时候,人才容易相信“无为”之学吧。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03-4-26 0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8 编辑

呵呵,响应一下版主的号召,抛砖引玉了。。

3#
发表于 2003-4-26 14:03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是好文章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8 编辑

我不针对文章的立场
但是就思考而言
很不错啊

4#
发表于 2003-4-27 08: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8 编辑

我始终认为,古代中国的平民百姓是无所谓的静与动的。
而且,提倡“静”的士大夫们要么是动不起来才选择静以空静的无奈微笑,要么就是已经动够了,稍微来静一下调节心情标榜自己的修养。佛道也从来没有成为主流,即便在民众中占有了地位,他们也不可能把静的思想带进没有文化的老百姓脑子里。残大哥说的中国历来尚静我不赞同。

5#
 楼主| 发表于 2003-4-27 20: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9 编辑

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
嘻嘻:))

6#
发表于 2003-4-27 22: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9 编辑

我始终认为,古代中国的平民百姓是无所谓的静与动的。
而且,提倡“静”的士大夫们要么是动不起来才选择静以空静的无奈微笑,要么就是已经动够了,稍微来静一下调节心情标榜自己的修养。佛道也从来没有成为主流,即便在民众中占有了地位,他们也不可能把静的思想带进没有文化的老百姓脑子里。残大[SIZA=6]姐说的中国历来尚静我不赞同。

7#
发表于 2003-4-27 22: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9 编辑

我始终认为,古代中国的平民百姓是无所谓的静与动的。
而且,提倡“静”的士大夫们要么是动不起来才选择静以空静的无奈微笑,要么就是已经动够了,稍微来静一下调节心情标榜自己的修养。佛道也从来没有成为主流,即便在民众中占有了地位,他们也不可能把静的思想带进没有文化的老百姓脑子里。残大说的中国历来尚静我不赞同。

8#
 楼主| 发表于 2003-4-28 20: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9 编辑

这种认为中国文化“尚静”的说法在晚清和五四时候比较盛行,严复、梁启超,等都这样认为,包括鲁迅也曾说中国书读多了“让人心死”之类的话,他们当时是出于时代精神和文化批判的需要。
  实际上中国文化内部从古就有动静之辨,  先秦时诸子百家中,儒家、墨家、法家等都是主张积极有为的, 老子主张主静、自然无为的思想,还有荀子的激进彻底思想  。
  就社会影响而言,主动的思想在先秦、两汉、隋唐占统治地位,在明清之际因为内忧外患在部分士大夫中间有复兴之势,主静的思想在魏晋时代占统治地位,在宋、明两代有一定影响。

9#
 楼主| 发表于 2003-4-28 2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9 编辑

若放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中,中国文化的确体现出“静“的特色,甚至包括看起来是刚健有为的儒家、法家思想,因为中国文化最终崇尚一种天人和谐的境界,处处追求和谐、大同,即使人“动”也要顺天地之势,不会轻易破坏自然的一切,最终是一种“静”的境界,但西方就不同,他们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从《圣经〉上人类被逐出了乐园以后,为了挣得自己的面包,人们必须流汗,来征服地面上的荆棘,所以西方文化体现出一种“力的崇拜”,一种好动的倾向,所以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要比东方早发达。

10#
发表于 2003-4-30 08: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9 编辑

既然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占了统治地位,其思想又是动的,那么中国历史的主流不应该是动的。
魏晋时期的确崇尚清谈之风,玄学大盛
但其静下来的原因是因为其动不起来,或者大的动作已经没有必要
当时的历史环境大姐您也应该是知道的
这里不罗嗦了
至于您拿中西方科技作为您的论证
我也不敢苟同
毕竟在太长的岁月里
中国的科技远远把西方抛在后面
至于《圣经》的动静主张
我认为在文艺复兴之前它是起到主静的作用的
因为它的存在(虽然不是它本身的原因)使西方几百年来苛守其中的教条
静的快死了
之后《圣经》的作用已经为人文主义的人本思想取代
影响不是很大了
说从《圣经》开始西方人就在蠢蠢欲动似乎很不妥帖
其实
究竟东西哪个更动哪个更静实在难比较,也很没有必要比较
我想东西方发生战争的次数已经难以数数了
而战争则是思想上动到极点的表现形式
我想您不会认为中国战争少吧?
中国人的确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但天道就一定是静的吗?

11#
发表于 2003-5-23 15: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39 编辑

没有必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12#
发表于 2003-5-24 11:26 | 只看该作者
不正确。
13#
发表于 2003-5-28 13:55 | 只看该作者

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
对残的反抗虚无安静的文章很有兴趣。只是最近很疲惫,想说的没有说。现在重新拿出来,说说我的看法。

文章从一首歌来衍生吧。电视连续剧《我爱我家》中有一句非常令人难忘的词: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残雪说: 但是“虚静无为”真得就值得人人托付自己的精神吗?我从个人的角度看,远非如此,实际上从本质上看,它根本是一种不足取的思想,它对精神主体和人类历史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消极的,我想说的是反抗虚静。

其实对于老子和庄子历来就有人认为是消极的。鼓励人民不作为,鼓励大家都是寻找虚无的东西。但是呢?

我们到底如何概括他们的内心呢?也就是 说,他们要表达的本来意思是什么。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否则就是误解与错误的解答。为什么?其实老子和庄子是不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庞杂的。非要给出主要的中心的东西,是很困难的。需要资料和证据。可以肯定是在长期的文化传统当中外儒内法是统治阶级的手段,在这中间,中庸协调着他们的冲突矛盾。

而其他的看上去非主流的道家佛家,却成为了很广大的本质思想,尤其是文人。相当多的文人学人都把其作为内心的东西来使用,即使是公开的不承认。因此鲁迅才说道家才是真正影响中国的意识。

我自己这样看。东方的中国,其哲学一开始就走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也就是经验化、体验感觉化。我们的先哲都是以文化感性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道理的。没有系统没有纯粹的理论。

而对于人来说,到底需要什么东西才能够获得一种意义和价值。通俗的说,你到底要什么才能够安身立命?金钱财富、权势地位、名誉和成就、快乐幸福……你注定了要找一样作为你生命的基点。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开无意义。或者说是消解无意义。

但是问题在于,上面的东西真正能够使你获得意义吗?你是觉得自己感觉幸福就是幸福呢?还是以他人的价值判断代替自己的判断,按照已经有的方式和价值去做人?

显然,中国的老百姓选择了这样的东西: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其实这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小老百姓实在是得不到什么的自我安慰。最经典的考验是让一个老好人发财,忽然的中彩票,一下子日常的温和良好与道德粉碎了。另外一种是经过考验与知识过滤了的。是哲学意义上的通俗表达。内心平静是一种精神状态,好象是彻底领悟的出家人。在经过了和深刻认识了世界后才有的感觉。物质给不了内心的安宁,原来光明磊落的寡欲少求,反而多了平安喜乐。

残雪说:它本身不足以寄托我们的精神支柱,因为它本质上是退的哲学,而非进的哲学,是让心“死”的哲学。
我不知道亲爱的朋友,是否想起这样的话,那就是证伪。在内心体验这样一块精神领域,拿物质的报纸来衡量,根本就做不到。你用什么来证明一个是的静,不是人真正的意义和价值?用自我力量虚弱被杀害,还是用中国曾经落后被打,现在依靠积极重新强大?在一个大时代下的个人体验,或者说一种文化的心态,是否可以这样用短暂的历史衡量?
外求的物质世界没有尽头,人类根本就无法控制。才回到内心。寻找内在的解放。

为什么在世界文明当中,古老如中国的,到现在还存在和延续的,四大古老的国家,只有中国还如此顽强的延续?其他的不是下坡就是被瓦解甚至遗忘。我想道家的那些东西,直接表达了人的最后的需求的思想,可能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站在终极目的上看一切的繁荣与强大,其实都是虚无。你说是虚静?但是这个世界的最后结局是什么?就是虚无安静。彻底的消失。至少在整个宇宙而言,死亡、意义归于虚无,是唯一的结局。事实上那些被嘲笑为疯子的哲学思想者,无非是用最终的价值状态——虚无平静来看世界,又怎么会不看透?不过是因为人的性情而已才痴迷。什么都知道,却看着一切就这样走下去。也因此我相信世界上谦卑才是最可靠的品质。在宇宙与世界发展的规律 面前,我们保持精神上的谦卑,也就是承认虚无,其实是理智的态度。谁知道呢?如果人人都这样,世界是不是已经大同太平了。

这样再来看“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是不是有另外的想法?
14#
发表于 2003-6-19 12:46 | 只看该作者

反对

佛家有云: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色非空,空非色,一心景耳.道家之功先要求心静,然如何才能让心真正的静下来呢?这并非一日两日就能办到的.人们睡觉时,神既藏于肝而能让人有梦,心也没能真正的静下来.如何才算是真静有一明显标准即心无杂念,神清气爽,就一只细针落地亦能听见.久之则腹部暖气融融、如醉如悦.此先天一真气.哎不谈了!!!!!XIXIXI!!!
15#
发表于 2003-6-19 12:55 | 只看该作者

不入三昧

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儒家都以一心静为宗旨,讲究心静神定则能长生,则能入圣,则能超脱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然而万法奇妙,非一朝一夕之功.没有亲自去体会过静心的妙,何来那许多的歪理.只有亲自去体验方才知道大道的奇妙.!以本人多年的体验,心静既能养身亦能治病,消除疲劳之快.更能让人身心阅悦,心镜妙不可言.故道法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1:54 , Processed in 0.06003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