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阅读死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30 0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休憩花园 于 2015-8-30 06:33 编辑

                                                                                       阅读死亡
                                                     读张晓峰《宇宙的裂缝》之【向死而生】

    童年时,一个冬天的下午,坐在家中的窑洞里,阳光透过门楣上方的窗棂,将一缕缕暖暖的光,和着肉眼看得见的微尘,映射在我的视野里,柔柔的光线使人迷醉,徒生一种莫名的感动,让瞬时的体验变得生动鲜活,美不胜收!倏忽间,我却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父亲和母亲不会死吧?如果他们死了,我该怎嘛办?一刹那间的恐惧紧紧篡着我,我仿佛看到了死亡的黑洞,当时的感觉真切而又可怕,久久走不出假设的幻觉。死亡,真的很可怕!那种莫名的恐惧让我对死亡第一次有了懵懂的意识,并深刻在记忆里。那段诡异的片段,至今记忆犹新,多少年了我仍然难以释怀。

    若干年后,父亲被诊断出癌症,被安排进市医院手术。手术是上午,一个多小时后父亲就被推了出来,医生告知:腹腔打开后,癌细胞已扩散,已无再做手术的必要!我脑子当时一片空白,久久说不出话来......  护理父亲的那段时间,我再不想看到手术室,在我当时看来,手术室是就是阎王殿,远远看到心就抽搐。面对脸色蜡黄、昏迷不醒的父亲,我已清楚的嗅到了死亡的味道。残酷的死亡信息无数次束紧我的身心,一度处于崩溃边沿,害怕死亡,而又不得不直面死亡。一生慈悲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在养病的那段时间,和我们一起想尽各种办法延缓病情。气功、水疗,甩手疗法、中西药物等诸种手段用于对抗死亡,但最终父亲拗不过死神,一年多后,父亲撒手西去。那一年他52岁,我23岁。目睹前前后后的一切,对死亡的认知我有了切腹之感。很长一段时间被死亡笼罩,死亡的阴影挥之不去,从心底里排斥、拒绝、恐惧。

    失恋让我又体验了一次死亡,第一次失恋后,直感生命是苍白的,活着了无生趣,人生将不再有任何意义,这和后来一次人生逆境中的绝望一个样,不同的是:一次体验的是生命的苍白空洞,一次体验的是生命的绝望无奈。当后来因一次自身的因缘接触到佛法后,才稍稍有点释然。但就付出的代价来说,我宁愿选择死亡,这种选择不是了悟,而是一种入骨的残痛。

    阅读死亡给了我们太多的深刻的记忆,我们害怕死亡,是因为我们正在享受生命的灿烂。拒绝死亡是因为死亡的过程太过恐惧。选择死亡是因为无路可走的彷徨,实施死亡是因为绝望而想做最终的解脱。生的意义何在?死的意义又在哪里?我们没有选择生的自主权,我们也没有选则死的勇气。我们在数不清的怕中诚惶诚恐活着,我们受各种各样的习惯制约懵懂的活着,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死亡的信息而和死亡据理力争,总想逃避或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正象作者张晓峰说的那样:“害怕死亡的念头不拔去,那就永远被钉上痛苦的十字架。因为害怕死亡,总是会不断的去搜索死亡是恐惧的信息,所以死亡会变得越来越可怕。”

    死亡真的那么可怕吗?作者如是说:

   “死亡是彻底的回归宇宙的本体,是时时刻刻的自由,如果说快乐只是短暂的愉悦,而死亡才是永恒的和谐。”,生命是一次不平衡的体验,是一次偶然的风险旅行。

   “认识死亡的意义可以让人们从根源上摆脱恐惧,可以卸下生命中最沉重的包袱,人类的高等文明必须要穿越对死亡的领悟”。背着死亡的包袱行走,快乐会不断打折。在死亡中求生,会障碍对生命灿烂的体验。

   “我们面对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着;我们讨论死亡,才可以超越死亡。”看透生命的本质,生命属于不怕死的人。

   “死亡就是彻底的与大自然和二为一”!生命从虚无走向虚无,变作微尘,才是最美的和谐。

   “人们在绝望的时候,不由自主的想到自杀!这说明什么呢?我们的意识深处知道真正的解脱就是死亡,人是最智慧的动物,也是最善于自我保护的动物,在危难关头的想象,绝不是糊糊涂涂的选择,而是潜意识智慧的需要。”死亡或许是保护灵魂的终极方式,脱离三维空间,才能真正称得上解脱。

   “睡眠和死亡都是失去自我意识,不同的是睡眠的美妙是因为可以预想明天会更好。我们赋予生命的美好同时也可以赋予死亡的美妙。怕死是假设死是件可怕的事,怕的还是自己的念头,转变念头才是最重要的。”生和死都是最艺术的呈现方式。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一如花开花落,花落花开。肉体永远是灵魂的副产品。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最聪明,拥有更加发达的大脑思维来区分世界,可以更多的认识宇宙的“多”,也就更难归“一”。欲求越多越复杂,越不容易满足,人类才是最痛苦的动物。活着本来就是一种不平衡,快乐只会是短暂的,存在总是有矛盾的。春夏秋冬,温度舒适的季节总是很少;喜怒哀乐,快乐的时光都很短暂;吉凶悔吝,没有人会事事如意。生是我们最大的欲望,很多快乐只是建立在这种欲望中,我们将所有的快乐寄托在对未来的期待里... ...” 人的欲望最多,希望和期待最灿烂,在希望中浮沉,因此痛苦和无奈是注定的最多的收获。

    “可怜的人类!人的信念都是以为活着就是幸福,每一个念头都指向生的重要,每一个快乐指向对生命的保持,这也恰恰告诉我们另一个事实,死亡才是最美丽的结局。一切都反了,死才是最好的归宿。很多事情让我们开心的要死,有些事会让人们欲仙欲死,这个“死”是不是下意识的终极需求?”无数次体验生命的奥妙和极致,也许死亡才是最美的延伸,最美的极乐让语言苍白,唯其死字才是最妥帖的形容和感知。

    “一个人是否真正通达和明悟标准之一就是对死亡的认知,超越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永远不会支配生活,没有对生命底线的了解就不敢真正摆脱恐惧的心理。如果太害怕死亡,说明对生命还没有全然的正视。害怕死亡不是我们的错,无知的恐惧和懦弱的回避才是害怕死亡的伙伴”。了悟生与死的真谛,意识将不再有羁绊,走出的每一步才有存在的美。

    “舍去自己的恐惧,种上安详的归宿,认认真真的活着,快快乐乐的死去;如此活着,死或不死,都将是美丽的存在。”第一声啼哭是投胎的无奈,最后一次落泪是对生的留恋。喜怒哀乐愁都是灵魂在嗨歌,生命延续的每一天都容纳着饱满的诗意。

    “生命的安全来自对死亡的认识,超越的智慧来自对时空的突破!",肉体在设定的胶囊式的生存环境里,左右折腾。唯其用意识突破亦真亦幻的时空,在浮尘中修炼禅定,让生命趋向于本源的虚无,灵魂才会开出温馨芬芳的花,才能触摸到大智慧的边缘,才能感悟出真正的净土和天堂!

    生是因缘的深刻体验,死才是最美的花开。了悟生死方能活出生命的质量,方能靠近终级智慧。每一次深度睡眠都是对死亡最直观地体验,每一次极致的快乐都是对死亡内涵最美妙的诠释。掀开死亡神秘的面纱,我们恐惧的是死亡之前痛苦的挣扎,和对死亡之后目睹失去灵魂肉体的灰暗丑陋。我们回避面对缄默的丑陋,是因为和生动的大千世界格格不入。当把失去呼吸的肉体装入棺椁或烧成一捧支离破碎的骨灰入土后,一切内心的纠结都将会复归于平静。我们认识了死亡,死亡就是一次从有到无的视角显现,像极了花开花落。花开是生命的过程,花落是生命的静寂。活着的生命像花一样生动悦目,死后的生命像落花一样晦暗丑陋。顽固的执着于生,就会迅速靠近死。坦然直面死亡,反而会成就生命的长度。生与死是灵魂升降的一次过程,就像醒来和睡着一样简单,美妙。

    用生的认知去破译死的神秘是一种淡定超脱。解密死的内涵才能实现真正的豁达洒脱。如此,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超越!
                                                                                                                        2015.8.30.
2#
发表于 2015-8-30 08:12 | 只看该作者
用生的认知去破译死的神秘是一种淡定超脱。解密死的内涵才能实现真正的豁达洒脱。如此,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超越!生生死死,纠结于心,就无法豁达生活。
3#
发表于 2015-8-30 08:55 | 只看该作者
较深的阅读体验。欣赏。
4#
发表于 2015-8-30 10:21 | 只看该作者
深刻!
5#
 楼主| 发表于 2015-8-31 07:07 | 只看该作者
王淼之 发表于 2015-8-30 08:12
用生的认知去破译死的神秘是一种淡定超脱。解密死的内涵才能实现真正的豁达洒脱。如此,生就是死,死就是 ...

谢谢淼之文友惠顾留芳
6#
 楼主| 发表于 2015-8-31 07:08 | 只看该作者
梁星钧 发表于 2015-8-30 08:55
较深的阅读体验。欣赏。

谢谢梁老师的肯定和支持
7#
 楼主| 发表于 2015-8-31 07:1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孟正和文友的肯定和支持
8#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16: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梁星钧加精鼓励。请多多指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2:29 , Processed in 0.05675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