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0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萧望之之死(历史记实小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3 2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萧望之之死



  
  公元前67年(西汉始元元年),西安城南一户人家的房内,烛光摇曳,20岁的萧望之正伏案读书。父亲轻挑帘门走了进来,看到一脸痴迷沉醉的儿子,在一旁坐了下来,等萧望之抬起头来。父亲说道:萧儿,为父知幼主昭帝刘弗陵即位之后,按武帝的遗诏,西汉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霍去病的异母弟弟)主持了朝政,铺保幼主。听说他爱惜人才,萧儿是不是前去找些事做?

  萧望之放下手里的《礼记》,微笑着说:听说霍光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轻徭薄赋,深得大家的拥戴。

  父亲说:是啊,你自幼刻苦好学,《齐诗》《论浯》、《礼记》读得透彻,人人都说望之学识渊博,通览古今,我儿当为朝廷做事才好。可联络一些朋友,让他们举荐自己。

  萧望之说:孩儿所学自当为朝挺出力,只是现在尚觉不够成熟。

  父亲坐在萧望之的对面,恳切地说:想我们萧氏本也在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市)种田为业,迁列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后,也想成就事业,今你学有所成,名声在外,还是早点为朝廷效力。

  萧望之说:父亲,最近听说霍光专行,与其它当朝两位重臣多有矛盾。

  父亲说:我也听说,左将军上官与他人合谋刺杀霍光时,被人抓住,结果反而被杀了。

  萧望之说:还是过些日子再说吧。

  事隔不久,萧望之忽然接到霍光的下使来传:说受长史(辅佐三公的官职)丙吉推荐,前往大将军府中任职。

  这天,受推荐前来的还有一些人,萧望之看到霍光庭院外戒备森严,深入浅出,外人不敢靠近。走到近前的王仲翁等人被府中的侍卫左右挟持,强行搜身,而王等任其所为。侍卫走到萧望之身边,欲搜身,萧望之用手推开。

  说道:我乃受推荐前来辅佐朝政,为何搜身?

  侍卫并不多言,强行上前拉扯。双方发生争吵。

  萧望之转身欲走,不想再见霍光。这时霍光闻言从大厅里走出来,萧望之看着霍光,凛然说道:“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力于融洽平和,这是以天下有识之士所期盼的,众人会争相前来效命,来辅佐我朝,现在侍卫前来士搜身挟持,这不是选贤之举吧。”

  那霍光听了,话是不错,他却觉得有些刺耳,想他霍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竟有人敢这样对他说话,哼笑了两声,转身离去。萧望之则转身走出大院。

  后来王仲翁等人被霍光重用,只有萧望之一人没用。三年之后,王仲翁升至光禄大夫给事中,供事殿中,顾问应对,参与讨论政事。不久,萧望之也参加了一次考试,被录用为“郎”,属小苑东门侯(负责按时开门关门的小官)。

  一天,        王仲翁出城,随从前呼后拥,十分荣耀,坐在高头大马上的王仲翁来

  到城门,看到萧望之站在那儿,嘲讽地说:想当年同去霍公府,你可谓自命不凡,今个怎么只做了个守门的小吏?。

  萧望之微微一笑,说道:你我各从其志吧。

  后来,萧望之因其弟犯法受到株连,不得在宫廷中宿卫,被免为郡吏。不久,比较清正的魏相担任了御史大夫,听说萧望之才为人耿直,才识渊博,便招来任命为属官。手下人反映萧望之不但人缘好而且为政清廉,魏相非常高兴,于是将他升为大行治礼丞,让他辅佐自己处理府中接待、礼仪等方面的事务。萧望之勤勤恳恳,将所辖诸事处理的井井有条,深得御史大夫的喜爱。

  公元前74年(元平元年),汉朝帝刘弗陵去逝,霍光迎立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五年之后,霍光病逝,其子霍禹复为大司马主持朝政,侄孙霍山领尚书(皇帝近臣,掌管奏章等职),霍家亲属皆任宫廷宿卫,内使等职。宣帝执政之后。不断听人说萧望之才高八斗,对政事颇有自己的见解,想招入朝中,一时没得机会。公元前67年(地节三年)夏天,一场硕大的冰雹袭击了京师长安城内外,一时成为巨大的灾荒,宣帝以为这是天降怒与人,心下颇为惶惑。意欲寻求治理妙方,愁眉不展之际,忽然侍从说有奏章,展开一看,见是萧望之上书有关冰雹之灾异的意见。于是派人将萧望之招到大殿。

  宣帝说:朕早就听说萧爱卿博学多才,现今我朝盛夏遭此冰雹之灾,多有蹊跷,不知天意为何如此,我朝又如何应对?

  萧望之沉吟了一下,说道:想当初春秋昭公三年,天降大雨和冰雹,当时季氏专权,卒逐昭公。向使鲁君观察到天气的变化,这是不好兆头。现今陛下以盛得居位,思政求贤,尧舜之用心也。然而善祥未达到,阴阳不和,是大臣任政,这是一姓专持朝政所带来的结果。而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只有明主亲自处理朝中大事,选同姓,举贤材,当作腹心,参与政谋,让公卿大臣朝见奏事,明陈其职,以考功能。这样,事理就会浮得人心,公道也自会建立,那么奸邪之道也会被堵塞,权自专私的事自然就被废除了。

  萧望之又说:此乃我朝人情、政情所需。

  宣帝沉思良久,他深知霍光专权,许多朝臣仍然都是霍氏的心腹,况且在位不久,颇有权臣阵主的担心,因而对萧望之的话格外看重。

  宣帝走下朝堂,将萧望之搀扶起来,说道:萧爱卿所言极是。

  于是,宣帝将萧望之留在了朝堂,拜他为“谒者”,专司御前的传达、通报事务。此后萧望之尽心竭力,发挥聪明才智,受到宣帝的信任。不久,宣帝又升他为“谏大夫”,专门掌握朝中所议论的政事。后来又升迁至丞相司直。

  这一年萧望之仕途顺利,大有作为,一年升了三次官。公元前66年(帝节四年)权利举足轻重的霍氏谋反,想废了宣帝,结果被早有防备的宣帝及早发觉,霍氏家族全部被株连,皆被处死。从此,霍氏家族专权的局面被彻底废除。萧望之因此更受器重。

  当下,宣帝决定选派一批博士、谏大夫和精通政事的官员担任郡国守相,于是派萧望之为平原太守。

  萧望之本想留在朝中,此职不是他的所愿,无奈圣旨已下,便去赴任了。思来想去不久便上书启奏:陛下遣我去谏官做御史,不是微臣的志向,朝中如果没有争先上谏的臣士就不容易知道过错,国家缺少贤达的人士不容易听道百姓的称好。为此愿陛下选明经术,温故知新,朝中有通古博今之士为内臣参与政事,忠心辅佐皇帝,有利于政局稳定,诸侯岂敢妄为,即使外不治,也不会构成祸患。

  宣帝看吧,觉得萧望之言之有理,于是将他调回京任“少府”,为九卿之一,掌管山海池泽收入等事务。

  几年之后,宣帝观察萧望之精明持重,颇得大家好评,众人私下议论,说他很有才干,可以担当宰相一职。不久,宣帝下谕旨派他出任“左冯翎”(其职位相当于郡太守)。

  萧望之看到谕旨,呆楞了半晌,不明白宣帝为何让他去干这个差使,觉得宣帝并不想重用他,于是便佯称自己有病,不去赴任。

  宣帝听说后,知道萧望之误解了他的意思,就派下史前去说明原由,下史到了萧望之的府上,见了他说道:萧公,陛下选你去任左冯翎,是对你的全面考察,绝无贬低你的意思。

  萧望之如释负重,展开了眉头,说道:原来如此。随后便去赴任。


  这年,西羌谋反,西汉派遣后将军前去讨伐。京兆尹张敞上书说:“西羌国的军队在外,大军出击,陇西以北,安定以西,吏民并给转输,田事颇废,素无余积,虽羌虏以破,来年春天百姓必然没有吃的。穷乡辟野的地方,我们就会得到它,即使县官有些粮食也不足以振之。愿令诸有罪,那些盗受财杀人及犯法的人不能豁免的,都把他们弄到谷此八郡赎罪。务益致谷以豫备百姓之急。”

  当下萧望之和少府持都反对张敞,说道:“百姓都有明阳之气,有好义欲利之心,要教化之帮助他们。当年尧做国君,不能去民欲利之心,却能令其欲利不胜其好义也;虽然桀也做国君,不能去民好义之心,而能令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所以尧、桀的分别,在于义利而已,对于道民不可不慎重,现在想让百姓量粟以赎罪,这样就会让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贫富异刑而法不一也。人情,贫穷,父兄囚执,闻出财得以生活,为人子弟者将不顾死亡的祸患,是一种败乱的行为,以赴财利,求救亲戚。一人得生,十人以丧,这样,伯夷之行坏,公绰之名灭。政教一倾,虽染有周、召的辅佐,恐怕也不能复兴。从古自今的百姓,不足了就想获取,多余也会给予。《诗》曰‘爰及矜人,哀此鳏寡’,上惠下也。又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急上也。现在西边有役灾,百姓失去劳作,虽户赋口敛以赡其困乏,从古至今都是这个道理,百姓不会认为这个是错的。以死救生,恐怕不可。陛下布德施教,教化既成,尧、舜亡以加也。现在通过议论来开利路以伤既成之化,我们感到心痛。

  当时,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也认为羌虏且破,转输略足相给,不接受张敞的建议。而萧望之却获得了众人的支持。而后他做了三年左冯翊,京师的人都称赞他具有才智,治理有方,宣帝十分高兴。又任他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处理少数民族方面的事务,为九卿之一。



  公元前59年(神爵三年),萧望之在丞相魏相去世,丙吉继任丞相代丙吉之后,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当政的最高长官之一,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章朝廷重要的文书图籍。两年之后,边境的匈奴内部大乱,四分五裂,自立为王。

  这日,宣帝邀几位大臣朝中议事,一位说:匈奴危害边境很久了,我们可以成其混乱之机,派兵出击消灭他们。其他在坐的都说:此计甚好。

  萧望之听了,却摇头反对,萧望之面向皇帝,启奏说:

  “《春秋》时,晋士要侵略齐国,听说齐侯去逝,带领大军返回,原因是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服孝子,以手足之情感动诸侯。前单于慕化乡善称弟,派遣使吏请求和亲,四海之内欣然,夷狄莫没有听从这个说法。未终奉约,不幸为贼臣所杀。现在我出兵攻打匈奴,是乘乱而幸灾也,彼必奔走远遁。不毁了道义而动兵,恐怕劳而无功。应该遣使者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四夷闻之,咸贵中国之仁义。如果匈奴因为蒙受我们的援救之恩得复其位,匈奴必称臣服从于我们。这是我们的治国之德,国家就会昌盛。”

  一席话说得宣帝频频点头。宣帝采纳了萧望之的意见,派兵前往匈奴,护辅匈奴国的最高长官单于平息了内乱,安定了国家,匈奴向西汉臣服,两国边境平安无事。人们都夸赞这是萧望之的功劳。

  公元前55年,萧望之因和一些大臣政见不一,上奏说:“百姓或乏困,盗贼未止,二千石多材下不任职。三公非其人,则三光为之不明,今首岁日月少光,咎在臣等。”皇上以认为萧望之轻视丞相的意思,乃下侍中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御史中丞王忠,并质问望之。萧望之取下纱帽以示不接受,宣帝听说后有些不高兴。

  后丞相司直緐延寿奏说:……现在丞相年老重病,萧望之不去问候;朝廷议事时与丞相钧礼。时议事不合意……

  宣帝便召来萧望之说道:今有臣上奏,望之身为大臣,精通经术,位列九卿之上,朝中为人景仰,而却不奉法自修,傲慢不逊,无以扶正,不能在大臣中起到表帅作用。……”

  萧望之随之被贬,派遣为太子太傅,做了太子的老师。专以《论语》、《礼服》教授皇太子。

  公元前49年(黄龙元年),汉宣帝病重,于是召集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周堪进宫,拜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大夫,受遗昭朝辅佐朝政,领尚书差事。不久,宣帝病逝,太子即位,为汉元帝。

  大司马史高,职位高居臣首,但却没有多少才略,所有郡国大事,全凭萧望之周堪二人取决。二人又是元帝的师傅,元帝也格外宠信他们。

  萧望之推荐思想敏锐而能文的刘更生做了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左右拾遗互补朝政。一干人等都忠心、正直,勇于上谏、辅佐朝政。话说史高用外戚辅政,起初还自知没有多少才干,甘心退让。后来有位无权,眼看朝政都在萧望之和周堪二人手中,又有金敞和刘更生的鼎立协助,更加觉得自己的势力薄弱,相形见绌,因此渐渐生出嫌怨,于是思谋别求党援。可巧宫中有两个宦官,原也是宣帝在世时提拔的大臣,一个是中书令弘恭,一个是仆射石显。两个人非常投合。

  自从霍氏全族被诛灭之后,宣帝唯恐朝政因此受到霍氏余党的干预,特地召两个太监侍直,既弘恭和石显,专门传达宣帝口谕,通报朝中的机要事件。两个人也忠实可信,宣帝比较喜欢他们,重用并提拔了两个人。一般小人盅惑君主,大都如此。但是宣帝是个英明的人,虽然任用了两位,但并没有让他们专理朝政。但是到了元帝,他就不如父亲英明,他仍然让两个小太监出入宫廷。但着两个小人知道元帝年幼无知,不易辨别是非,于是就想着结交外面的人,想更多地掌握朝中的权利。而大司马史高便有心结合,乐得串通一气,表里为奸。石显尤为刁钻狡猾,他们和史高密谋商议,史高很听从两个人。

  萧望之发觉了他们的隐情,上书给元帝,说:中书政本,应从贤明儒士中选取,自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国有旧制,这样也违反了宫人不宜在在皇帝身边的古训……,但是元帝没有处理这件事,而弘恭和石显,因此怀恨在心,即与史高密谋,准备将刘更生从先行调出。巧值宗正缺人,史高向元帝启奏,请将更生调署。元帝当然不知道这内里的隐情,当即准奏。

  萧望之私下里非常着急,急忙搜罗几个有名望和才干的人,推举为谏官。

  恰巧有一个叫郑朋的人,正想到朝中有所作为,想去巴结萧望之,乘机上书,说:史高派遣人四出征索贿赂,还说到弘恭和石显两家的子弟,如何为所欲为。

  元帝把这事告诉了周堪,周堪也夸奖郑朋为人耿直,叫他等待被诏金马门。于是郑朋又给萧望之书信,萧望之将他推荐为周堪召管晏,郑朋表示非常愿意效劳。萧望之便召见了他,郑朋满口很会恭维人,好多事说得天花乱坠。萧望当时很高兴,但是当郑朋走了以后,他却担心郑朋口是心非,便派人前去侦察了解,很快得到回报,说郑朋此人劣迹很多,且诡计多端。于是萧望之与郑朋不在来往,并把这件时告诉了周堪,说不宜引荐此人,周堪自然悔悟。
一心升官发财的郑朋,回去呆待了多日,不见来升自己的官。再向萧望之和周堪的府上去拜问,均被拒绝了回来。郑朋大为失望。
郑朋思来想去决定去投靠弘恭和石显的门下。

  这日,郑朋到弘恭和石显两家府上拜访,两家本来恨得郑朋咬牙切齿,见他来就想给轰出去,而郑朋却说:“前面的那些事都是萧望之、周堪、刘更生教我做的,现在我知道自己错了,愿意赎罪。”

  弘恭和石显相信了他的话,收留了他。将他推荐给元帝。这天元帝召见他。郑朋初见元帝,当然不能多说什么,很快就出来了。但是他却向弘恭和石显的子弟说:“我已在元帝面前弹劾了前将军萧望之,小过错说了五个,大罪说了一个,不知圣上肯不肯听从我的话?”

  弘恭和石显子弟都非常高兴。还有一个待诏华龙位置,也是为周堪辞退的人,钻入弘恭和石显的门径,与郑朋合流同污,辗转攀援,复得结交弘恭石显。弘恭和石显于是劝说二人,劾奏萧望之、周堪、刘更生,说他们排挤许史二人,有意陷害。。

  一天萧望之外出休假,二人上朝,启奏罗列了萧望之一些罪状。元帝看罢,随即交给弘恭和石显查问。二人奉命前往萧望之府邸查讯。

  萧望之看到二人非常生气,大声说道:“外戚在位,骄奢不法,我本来是为匡正国家,从不敢有疏忽包容,此外并无恶意。”

弘恭和石显当即禀报给元帝。说望之等私结朋党,互为称举,毁离贵戚,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请召致廷尉云云。

  元帝答了一个可字,弘恭和石显立即传旨,缉拿萧望之周堪刘更生下狱。

  次日元帝有事想询问周堪、刘更生。叫内侍前去传旨。内侍说:陛下二人下狱。

  元帝大惊道:“何人敢把二人拘到狱中?”

  一旁的弘恭和石显,慌忙跪答道:“前日曾蒙陛下准奏,方敢遵行。”

  元帝作色道:“你们只说‘召致廷尉’,并未说及下狱,怎么妄为拘捕?”

  这元帝年刚刚成人,不知道“召致廷尉”语意。

  恭显忙叩首谢罪。

  元帝说道:“马上放他们出来!”

  弘恭和石显同声应命,起身出出,匆匆来到大司马府中,见了史高,密议多时,定出一个方法,由史高去办下面的事。

  次日一早,史高入见元帝,说:“陛下即位未久,还没有以德感化天下,便将师傅下狱考验。如果真的没有罪,仍然让他们出狱供职,这样显见得举动有些粗疏草率,反而会遭到众人的议论。臣以为还是将他免官,才不至出尔反尔呢!”

  元帝听了,也觉得史高说的有道理,让萧望之等出狱,但却被免为庶人。郑朋却因此受赏,任黄门郎。

  刚过一月,陇西发生了地震,城墙和房屋毁坏无数,伤人许多,连太上皇庙也被震坍。太上皇庙,即太公庙。这时太史启奏说:客星出现,侵入昴宿及养舌星。

  元帝有些惊惶。过了些时辰,元递又听到有地震警报声,有些后悔前时驱逐了师傅,触怒了上苍。于是又下诏说: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故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道以经术,厥功茂焉。其赐望之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给事中,朝朔望,坐次将军”。


  弘恭,石显,见到萧望之等三人重新得到起用,很是着忙,于是又向元帝面奏,说不宜再起用周刘,自己彰显过失,元帝默然不答。

  弘恭,石显越觉着急,又说是欲用周堪、刘更生,也只可任为中郎,不应升为谏大夫。元帝又为所蒙,但使周堪刘更生为中郎,这元帝忽儿明白忽儿由昏庸。有时又记起萧望之博通经术,可升为宰相。有时与左右谈及意见。当时为弘恭、石显听到,惶急的了不得。

  弘恭和石显二家得知这般消息,觉得昼夜不安,经常密谋,恨不得早一天处死萧望之。望之已孤危得很,谁料到事机不顺,有一人欲助望之,弄巧成拙,反致两下遭殃。这人非别,就是刘更生。

  更生本恐怕萧望之继续被人陷害,经常想着向元帝上书说明情况,又因担心弘恭,石显同党嫌疑,特地托外亲代他上书。

  奏章称:地震星变,都为弘恭石显等所致,现在应该罢了恭显,恢复萧望之的职位,这样才可以返灾为祥。

  这上书呈上时,即被弘恭、石显看到,两人互相猜测,料定是刘更生所为。便面奏元帝:此奏章蛊惑人心,本末倒置,请将上书人追究查办。

  这元帝忽又听从了建议,审了上书人,上书人不堪威吓,供出刘更生主使是实,刘更生复致坐罪,免为庶人。

  萧望之听说刘更生惹祸,叫自己的儿子萧伋上书,诉说:前次无辜遭冤,应求伸雪。

  元帝下令叫群臣议论此事。群臣弘恭、石显的教唆,又畏惧他们的权势,说:萧望之不知自省,反教子上书讼冤,失大臣体,应照不敬论罪,捕他下狱。

  元帝见群臣都不支持萧望之,也怀疑望之有罪,沉吟良久才说:“太傅性刚,怎肯就吏?”

  弘恭、石显在旁应声道:“人命最为重要!萧望之不会不看重,不过说了他的薄罪,何必自戕。”

  元帝又相信了弘恭、石显,于是准奏,派“谒者”往往萧望之的府邸。而石显借机发威,带领许多骑兵直奔萧望之的府第而来,

  人马团团围住萧望之的府第。萧望之走出房间,眼看到人马喊杀声阵阵,天空一片灰暗,不觉悲怆从心中升起,说道:今如此,我不求再生!萧望之的妻子在一旁竭力劝阻,泪流满面地对萧望之说:不可,还是静待后命吧。

  这时萧望之的门下生朱云走进来,萧望之问他该如何。朱云生系鲁人,是一个很注重气节的人,说道:大人,人贵有气节,不如自裁!

  萧望之仰天长叹道:“我尝备位宰相,年过六十,还要再入牢狱,有何面目?原不如速死罢!”

  便叫朱云速取鸩来,朱云即将鸩酒取进,看着望之一口喝尽,毒发而亡。

 “谒者”迅速将消息返报给元帝,元帝正要进膳,忽听得萧望之死耗,饭也没吃,痛哭流涕,说道:“我原知望之不肯就狱,今果如此!杀我贤傅,可惜可恨!”说到此处,又叫人召恭显两人,责备他们迫死了萧望之。两人佯作惊慌,免冠叩头。元帝又发慈悲,不忍加罪,但将两人喝退。随后传诏萧望之之子萧伋升迁为关内侯,后来每到节令,都要派遣人到萧望之的墓前祭拜。



史书记载:

  西汉大臣萧望之(前106年--47年): 西汉大臣,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人,后徙居杜陵(今西安市东南)。汉宣帝时,曾任御史大夫,主弹劾、纠察,并掌管重要文书图籍。俟后,改任太子太傅。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曾主持石渠阁(我国汉代的国家图书馆)会议。这是我国历史上至今已有两千零四十八年的历史了。汉元帝时,遭排挤而饮鸠自尽。元帝闻知老师服毒,痛哭流涕,后悔莫及,后每年派人祭扫坟墓。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1-23 23:47 | 只看该作者
得人才不易,用人才更不易。这种历史小说很难写,房子能写得如此之好,可见功底不凡啊。佩服!!
3#
发表于 2005-1-24 09:43 | 只看该作者
仔细看了两遍,对于这方面尤其是汉的历史我知之甚少,因此,对于里面的事件人物都感到陌生,不过,从小说的角度,还是蛮不错的。历史小说难写,尤其写好,写的让人入神。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11:5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蓝色的小木屋 发表
得人才不易,用人才更不易。这种历史小说很难写,房子能写得如此之好,可见功底不凡啊。佩服!!


      木屋兄弟好,说得是。
  中国历史上最让人寒心的莫过于对人才的排挤和迫害。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12:0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羽佳 发表
仔细看了两遍,对于这方面尤其是汉的历史我知之甚少,因此,对于里面的事件人物都感到陌生,不过,从小说的角度,还是蛮不错的。历史小说难写,尤其写好,写的让人入神。


             听说中央台在播汉武大帝。
   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后来的推行的儒术治国形成了封建社会两千年的统治权利模式。

谢谢羽佳先生费心阅读。问好了。
6#
发表于 2005-1-24 14:11 | 只看该作者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代贤良罹贝锦……历史,永远值得我们借鉴!
7#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21:0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一楠 发表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代贤良罹贝锦……历史,永远值得我们借鉴!


说得好,一楠兄,这就是中国历史。
8#
发表于 2005-1-24 21:24 | 只看该作者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代贤良罹贝锦……唉!不光历史如此呀!学习房斑厚重之文,问好!祝新年乐!
9#
发表于 2005-1-24 22:56 | 只看该作者
透过作品,重温了那段历史。厚重。精华。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1:0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葛瑞英 发表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代贤良罹贝锦……唉!不光历史如此呀!学习房斑厚重之文,问好!祝新年乐!


   谢谢老乡阅读。也问新年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1:0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袁和鲁 发表
透过作品,重温了那段历史。厚重。精华。



谢谢袁班厚爱,握手,问兄弟好。
12#
发表于 2005-1-25 13:1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3:04 , Processed in 0.05455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