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如何面对无限?
也许可以用这样一个问题来展现我们对无限这个概念的无知以及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可以想任何一个人(一个此在)提问:一加一等于几?任何一个有着起码的理智的人都会不假思索的回答:等于二。但是如果可能的话,向这个人不间断的不断重复这个问题的话,那个回答的人将有勇气一直回答这个问题吗?一加一在一万次的提问里,一万万次的提问里,一万万万次的提问里......都将得到二的答案,但是与无限相比,这在我们的印象里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数字又算的了什么呢?无限意味着超越想象力,意味着我们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抽象的想象的能力的贫乏和无力;超越认知本身。简单的说“无限”是不可能被认知的。
所以我们可以从上面的案例中明白两点:一是,我们所有的知识其实都是真能来源于我们可怜的贫乏的经验,因此,我们所谓的知识也是可怜的贫乏的;二是,所谓的超验的认识是不可能认识的,因为我们是渺小的,可怜的,贫乏的生命。
于是“无限”作为一种几近是恐怖的存在闯入了我们的视野,在几乎所有的时间里,所谓的“规律”,“必然性”这些概念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了敬畏的感情,,但是这一切可以将我们世俗的生命撞的粉碎的概念,在面对“无限”的恐怖的时候更是不值得一提。不,请原谅我的用词不当,无限的力量不在于破坏或者建设。它的力量在于无止境的可能性。,在世界的怀抱里如果生活够了足够长的时间,那么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所谓的“规律”等等一切我们认为是代表着必然性的东西,仅仅是我们贫乏可怜的大脑里的贫乏可怜的认知罢了,而不是这个世界本身所具备的质素。(事实上我们可以认为,世界本身也是产生在无限里的,无限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真正的存在。)人不仅不能,而且也不可能、不应当试图从世界的原在中提取所谓的“规律”,“历史哲学”的质素。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而仅仅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想象力的产物而已。(而我们的想象力如此的贫乏可怜,以至于只有运用在我们的所谓的“理智”上面。)
正如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里写到的那样:“历史没有剧本。”
也许有人这个时候会跳出来,以数学的存在和价值来驳斥我的思想:难道一加一等于二不是完美的吗?难道一加一等于二不是永恒的吗?难道我们用几千年的时光所证明的一切公里,定理都没有能力与你说的无限做一个高下的较量吗?难道我们所能认识的一切,所创造的一切所遵循的一切都在“无限”的面前被剥光了身体,在可能性的寒风里瑟瑟发抖?你有勇气和能力去确认这些吗?
是的,我有勇气,我也有能力证明,人类自以为是比石头更坚固的认知是人类强加于世界的。或者说的更狠一点:是人类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意识的。在科学之科学——数学中我们以为我们可以处处看到真知的光辉。但是那永远都不是“真知”。他永远都仅仅是人知。因为大自然从来不数数,大自然不懂得数学。因为数学不可能单独的存在,不可能自我在自我中推导,发展,它依然需要逻辑学和哲学的帮助:如果数学是车,那么逻辑学就是车的轮子,而哲学就是车的方向盘。数学不可能自满。因为它是人的意识的产物从根本上来说它依然还是意识,仅仅是意识而已。它不是真知,仅仅是“人知”。
举一个例子来说:大自然里是没有牛顿三大定律的,是牛顿以数学为工具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了大自然,哦,不,是强加给了我们自己的意识而已。(而大自然呢?它永远都是沉默的,它对于我们所谓的伟大发现,是不屑一顾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牛顿发明了,请注意,是发明了而不是发现了数学中的新领域:微积分。数学中原本是没有微积分的而是牛顿为了能支撑他在物理学中的发现,或者更准切的将是认知而创造出来的。
显而易见的是,这支撑是多么的脆弱。在还并不是很久以后,爱因斯坦操起了他的“奥卡姆剃刀”。我们知道了相对论。古老的,我们以为是比石头更坚硬的牛顿三大定理。变成了可笑的多余之物,成为了谬误。是的,我们依然尊重它,但是这中尊重是这样的可怜,缺乏基础:在几乎所有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这样认为,我们仅仅知道我们自己也在凡和牛顿一样的自以为是的错误而已,我们一通过原谅他而原谅我们自己罢了。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可以确定,总有一天我们对爱因斯坦的尊重也会是像我们今天对牛顿的尊重一样。因为任何的理论,价值,规律,它们的最终对手不是人,而是我们生活的“无限”。即便是大自然,宇宙,世界,这些概念,在无限的面前,也是不值得一提的。无限的力量就在于它的超越性。
那么身为有限的和渺小的人类,怎么才能面对无限呢?
无限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感到害怕的东西。因为它对于人来说是根本就不存在于意识之中的。史铁生曾经有过一个悖论:“我的印象是我的一部分,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现在我可以解开这个悖论了:“无限并不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而人的意识必定存在于无限之中。”虽然人生活在无限里,但是人甚至没有资格成为“无限”的组成部分。因为人可能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可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但是人不可能是无限的组成部分。(用神学的话语来讲就是人距离存在尚远,惶论神圣的存在。也许神圣的存在就是混沌和无限。)因为“无限”并不依赖任何事物或者事物的组合来存在。无限自己满足自己。它能够超越历史,时间,空间,物质,以及一切存在而存在。它什么都不害怕,什么也不需要,他是混沌的。是可以包容一切可能性的。
人类依然在它之中生存着,甚至是诗意的生存着。但是正如所有的存在一样。“无限”带给了人双重的感受。是的,无限不能占有,不能体验,不能感受,因为人是有限的生命,人类感受的再多也不是无限的一部分,它们的全部都不可能是无限。无限具有不可分,也不能分,也不可合的特性,我们仅仅是生活在无限之中。想比较而言“沧海一粟”这样的比喻,也是太过抬举我们了。
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来:“无限带给我们双重的感受”其一是世界的广阔性,其二是自身的渺小性,而在这广阔和渺小的双重感受背后是人类对外界以及自身不间断的恐惧,希望,绝望和求索。
恐惧是因为无知。人为什么会害怕黑暗,是因为光明有核心,而黑暗没有。人可以认识光明,因为人可以认识光源。但是人无法认识黑暗。在人类的意识中将存在有对黑暗的永恒恐惧。因为黑暗的本身具有的无限性。即便是到了今天,我们的知识积累了这么多代这么丰富,而且以自身的传播和学习将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人类看到的更多的是黑暗和无知。这样的黑暗和无知,导致了科学永远都无法登上信仰的宝座。永远需要“上帝”、“造物”的观念来对人类的生存意识进行支撑。我们人类有着永远的宗教饥渴。
那么希望呢?在无限之中,所有的规律都被粉碎了。没有一般性可言,不具备有普遍真理存在的空间。什么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常说:“太阳底下没有新事”;同样的太阳底下也没有旧事。这就是无限的味道——混沌。宿命论,血统论,出身论,一切束缚,一切规则都会被着混沌消化的支离破碎。人类终于拥有的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一切束缚都完蛋了,自由了,感谢伟大全能的上帝,终于自由了。哲学和哲学家们的根本使命——维护可能性——将被人类真正的认识和接受。
那么绝望呢?人将无依无靠,人将每有可以信赖的事物。因为人在向往自由的同时,人类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害怕自由的生物。“如果没有上帝,也要造一个上帝出来。”人类不是被迫崇拜,而是人类渴望崇拜。只有在双膝盖跪倒五体投地的时候,人才会感到安全。懦弱,胆小,害怕贫穷和孤独,人类是脆弱的生物,他被迫只能在人群里生活。背后有所依靠,是人类永恒的渴望。如果渴望不能被满足。那么人就会变的疯狂。想想中世纪的时候,欧洲人是怎么以宗教狂热来迫害自身的吧?不要以为我们进步了。即便是在今天。我们生存的群体依然因为绝望而疯狂。因为没有安全感而歇斯底里。
那么求索呢?这是我最后被提及和论述的品质。在我个人的认识里,这也是我最重视的品质,求索,首先是一种渴望。一种单纯的求知欲。同时还是我们可怜的人类的唯一的力量和勇气的来源所在,这是由人类的生物性本能的最深处发出来的渴望。伴随而来的还有欢乐,被知性的光辉照耀的的喜悦,投身于世界而不是被世界隔离的孤单和恐惧。只有在大千世界中溶入了自我才会有的平安和自豪。“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怎么样的豪言壮语?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人才可能是安恬的。就和圣经上说的那样:“你若不能恢复孩童的模样,断不能进我的国。”《列子》:“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生非吾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吾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吾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天地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人类的目标就是走向无限,只有在无限中人才是值得生活的。甚至要认识到,我们的上帝也仅仅是生活在无限中的。一种在,因为人类走向上帝,就是走向无限的过程,但是上帝仅仅是存在的一种,他是不是绝对的存在呢?。换句话说,只有无限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人距离存在尚远,惶论神圣的存在。”这条道路是无限的漫长,就像是数轴的两个方向,虚无是一个方向,存在又是另外一个方向,而它们左右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无限”。to be or not to be 将是永远的追问。那至大和至小的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仅仅是这个无限的数轴中的一个点,甚至称不上有限。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