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孙光新 于 2015-9-10 16:19 编辑
孩子有个语文连线题,有天上、门前一组,对应的是一条小河、一架飞机,我们的思维是天上有一架飞机,门前有一条小河,恐怕这也是老师的思维,这也是标准答案,如果连成天上有一条小河、门前有一架飞机,那就错了。结果孩子就这样连了,老婆很着急,与我说了,当时我也觉得孩子不对,就安慰老婆别着急,得慢慢来。我安慰老婆的时候说,你不妨问问孩子为啥这样连。但我这样说的时候,突然自己想,天上为啥不能有一条小河,那是银河啊,门前为啥就不能有飞机,这个也可以有理由的,虽然有些强词夺理,但是想想,我们的想象力不正是这样被一点点地抹杀掉的么。
就先拿语文说事情吧,其实是个很无奈的课程,有很多让孩子发挥想象力的地方,但却都放进作文里,其他的都有规定答案,唯一答案。我们学习的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大多是作家们从现实生活生发出的想象力的产物,我们却都给这些想象最丰富的东西一个标准答案,不也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么。
记得几年前,几个上过中文系的朋友看我写的东西,说写得太乱,看不懂,但一个学医的看了去找我,说我写得太好了,写到他的心里去了,让他想起了很多往事。想想认识的一些爱好写作的朋友,多的是非中文系的,我也认识一些从事教育的写作爱好者,但他们写的东西让我却不敢恭维,我都没有读完的耐心,我看是那种惯性思维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最近有一个朋友看了我写的东西问我是中文系毕业的么,我很警觉地问他,什么意思。他解释说看我写得好,就想当然地认为我是中文系毕业的。
看来,还真是我们的思维或者想象力出了问题了。是谁规定了中文系的一定就写好,非中文系的就不能写好,鲁迅就是学医的,但是几个人能写过他。其实这些问题就如那个非得天上是飞机、门前是小河一样。我们的教育有时候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了孩子,把孩子们的思维都弄成惯性思维,就像一个模子里塑出来的。将来我们的孩子的想象力会打多少折扣,真的不敢想象。我们天天喊着要张扬个性,但就是我们的母语教育从一开始就抹杀我们的孩子们的最具个性的想象,岂不是很有意思么。
但老婆的一句话让我无语了,她说,将来孩子比的是分数,不是想象力,更不是个性,你的孩子有了想象力,有了个性,但分数上不去,怎么办。我想辩解,有了想象力,有了个性,将来肯定能学习好。但想了想没言语,因为问题是,从一开始,孩子的想象力超出了老师的规定答案,老师还不天天找你谈话啊,你的孩子怎么了,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在家里你得多帮帮孩子,别让孩子胡思乱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