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1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同光名臣散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14 1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曾几何时,对古人的苛责成为一种流行和时尚,在一种绝对的、非此及彼的思维下,一切都被简单化、脸谱化,似乎历史是那样的泾渭分明,历史人物只是这种特性的一种符号。于是乎,我们在所谓革命的旗帜下,大刀阔斧的把他们简单的劈为两半,而在历史教科书中,那些丰富多彩完全戏剧化了。

  又几何时,我们突然变的温情脉脉,充满了历史人文的关怀,似乎一切都可一笔勾销,那些曾经面目可憎的侩子手们一夜之间都成了历史的中流砥柱,这种突变似乎预示着一种和谐的到来,只是以往的常识突然被推翻,难免有一些惊愕,甚至于措手不及,我们意识到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当回首时,距离最近的历史应当在满清一朝,因为所谓我们的现代史、当代史,尚未完全沉积,断然的去议论和评判似乎多有不当,尤其是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的历史就让他更久远一些吧!

  历史是一条河流,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川流不息的河水,谁也无法截然分开,过去的虽然远去了,今天仍有他的影子,今天也隐藏着明天的线索。谈论古人,其实也是议论今天,而且还在博学的外衣下,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

  同光之间,凡近五十年,封建王朝剧烈震荡,历史摇摇欲坠,幸而有几位名士翘楚崛起于垄亩之间,发达于朝野之中,翻手覆雨,终成千秋伟业,或落万世骂名。让后人唏嘘之余,也不免唠叨几句。是为散论。

  一、曾国藩的圣人情结

  曾国藩,字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进士出身,早年入京,官运恒通,曾就学与唐鉴、倭仁,亦是穆彰阿之门生,官至侍郎,为当时湖南才俊之翘楚。咸丰年间,回乡奔丧,不意太平军兴,始承上意而办团练,至此,湘军勃兴,曾国藩开始了一生中最艰辛、也最辉煌的历程。

  十余年间,与太平军鏖战无数,屡败屡战,天京之役,终保满清三百年基业。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入值军机,可谓封侯拜相、位极人臣。然天津教案处置失当,中外皆有不满,不得已离京南归,坐镇金陵,终老江南。

  今人议论曾国藩,或者赞叹其武功盖世,或者崇拜其完美人格,或者哀叹其不取清帝而自代之,或者咒骂其镇压农民义军,或者蔑视其为封建卫道士,或者嘲笑其欺世盗名,或者怜其晚节不保——总而言之,说不完的曾国藩。

  伟人曾言“余于近世所佩服者,独曾文正公一人而已。”而在时人眼中,曾国藩的确是超凡入圣,其功名文章、为人处世,道德操守——皆举天下不能望其项背。

  在我们眼中,则情绪复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皆莫衷一是。不论时世造英雄或者英雄造时世,都已是过眼云烟。千古曾国藩,其追求完美的圣人情结,似乎更令人思考。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中,追求道德操守的高尚和纯洁,追求人格的超脱和完满,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常问:中华文明的根在何处?我们曾经无情的把自己剥离,发誓要脱胎换骨,做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但是,我们悲哀的发现,那已经不是我们自己,人的异化使得我们失去了精神的依靠,魂归何处?于是我们重新解读经典,膜拜圣贤,自孔子、孟子以来,我们灵魂四处漂泊,于是重读曾国藩——最后一个圣人,一夜之间成为时尚。

  我以为:若以积极的入世情怀来看待历史,则一切皆有赞叹处,也皆有学习处。但是把握一种精神内在尤为重要,食古不化则终成笑谈。曾国藩文治武功皆是昔日黄花,花开花落都已是陈年旧事,万不可用今人的主观假设来分析、理解曾经的历史。所以任何一种简单的取舍都不可取,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和历史环境。人性是复杂的,人之处世做事皆有其主观动因和客观处境,人在创造历史,但决不是任意的、简单的创造,他必定是在特定的或者既定的情形下,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制约下创造历史。曾国藩也不例外,决不可无限拔高,就像曾经那样无限贬低,客观一些、中允一些,可能会更符合当时的情形。

  二、左宗棠的豪气干云

  左宗棠,字季高,谥文襄,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早年不得志,入幕多人。然才名满天下,多与名士结交,时有贺长龄,陶澍,林则徐,胡林翼——左宗棠备守推崇。然飞黄腾达多有曲折,古人云:困苦艰难,玉汝于成。左宗棠几乎为太平军所用,辛而为曾国藩结交,先入幕,后自领楚勇三千,入福建,围天京,守边疆,镇陕甘,驱外寇,复边陲,入京师,归台湾,留任两江、湖广,终老武昌。

  时有名言: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一日不可无左宗棠,而左公也自诩:自古以来,书生秣马,西达葱岭大漠,东及台湾海疆,我左宗棠一人而已,读史至此,泪流满面,每每情不自抑,左公豪气冲天。况早年未得志时,常自比“亮、白”。每思忆此处,常慨叹不已。

  左宗棠,由于历史的幸运(姑且此语),一直以来是作为正面的英雄人物来评价。大家更多的了解其收复新疆的丰功伟绩,而少訾议其攻灭太平军之事,当事过境迁后,我们才意识到:历史给予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当年林则徐若不病老贵州,则无论其虎门硝烟、黄河治水、新疆理边,可能都会被一笔勾销,其实所有的偶然都暗合某种形势,或者说:个人的主观因素不可避免的生长在特定的、客观的环境中。

  我们现在议论古人,是一身的轻松和自然。其实,左宗棠在青史留名,也决不能简单的归因于个体的主观能动,因为历史的舞台是不能假设,也不能预定的,唯一可能给我们的启示是:左公为人处世,意气风发,豪气干云。百年而后,常令人思慕不已。

  三、悲哉!李鸿章

  李鸿章,字渐莆,号少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进士出身,早年也为京官,后入幕曾国藩,倍受曾公赏识,后自领兵,入浙江,下杭州,距上海,围天京,剿捻军,守直隶,建北洋,兴洋务,然世多诟病者:外交不力,擅权误国,甲午受辱,辛丑见凌——不一而足。

  以往凡论此公,颇多骂名,指责与否定成为评价的主流,尤其是加以卖国的罪名,这几乎是一个无法洗刷的定论,所以世人皆以卖国贼冠之。其实,当时就有人为起鸣不平,但是在一个以民族大义为主旋律的时代里,这种声音注定要被淹没,况且对封建人物简单的、非此及彼的归类,使得李鸿章只能生活在唾沫的海洋中。

  历史似乎总和人们开玩笑,多少年后人们惊奇的发现:原来我们错了。其实不是我们的错,只是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需要这样一种错误而已。

  李鸿章的一生,主要影响在平发剿捻、兴办洋务、建设海军、致力外交等几个方面。镇压农民起义是每一个封建时代文臣武将的基本义务,就时代而言,我们不必去苛责,因为谁也无法脱离具体的局限性。兴办洋务,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虽未富国强兵,但就长远而言,确实为中国追赶世界作出了贡献,无论军工,或者商用,都从技术、设备和人才方面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这种气息。更为可贵者是重视人才培养,无论其初衷如何,客观效果是,大量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学成归国,开风气之先,领时代风骚,为古老中国的改造与发展注入活力,仅此一功,足以赞誉有加。可以说:北洋舰队是个国家与时代、民族与个人的双重悲剧,无论技术和装备,管理和运气,还是所谓腐朽的封建人事体制、僵硬的行政系统,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但是据现在的史料,人们发现了一个疑点,那就是官居户部尚书,身为帝师的翁同和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之间的恩怨、矛盾,竟然是导致北洋舰队覆没的重要因素,我们都知道北洋舰队的军费被慈禧太后挪用来建颐和园,实际上,这笔款子根本不足以影响军队的发展,主要之处在于,翁同和故意迟滞北洋军费,多数款项无法落实,致使舰队建设落后与敌人,从而贻误战机,误国害己。呜呼!以一人来搪塞天下,确乎其难,然李鸿章却由此而江河日下,岂不悲哉!我们都知道“弱国无外交”,中国当时情形,可谓大厦将倾,在诸列强中周旋,连横和纵,用尽浑身解数,却逃不脱时代的宿命,所以大可不必强加于李鸿章一人之身。

  近读梁任公挽李鸿章语,确为感叹,是以笔录如下:“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综观三人,各有千秋。然生于乱世,凭努力才智,携机遇时运,终成基业,确乎其难!在今人眼中,多无法想象其草创之艰难,而多凭一己之智力、才识、好恶,乃至于出于各种需要,以历史为外衣,用死人做掩护,来评价古人,自然无法准确到位。读史至此,偶有所感,遑加议论,虽有心得,然多有不当,希望同好者互通声气,不亦快哉!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3-18 11:03 | 只看该作者

欢迎!

排好版!
3#
发表于 2005-3-18 11:18 | 只看该作者

此文甚好!

有感思,有才情。颇为注重从人性角度去解读这些历史人物
4#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19:11 | 只看该作者
在今人眼中,多无法想象其草创之艰难,而多凭一己之智力、才识、好恶,乃至于出于各种需要,以历史为外衣,用死人做掩护,来评价古人,自然无法准确到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17:42 , Processed in 0.05406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