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2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怀念卡拉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5-9 1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怀念卡拉扬
    他手中银色魔棒永远拒绝在空中勾画美丽线条的那一刻,世界上所有的音乐,不论奔放民族的,或者缄默民族的,不论快乐旋律的,或者忧愁节拍的,都黯然神伤,为一个大师的静静离去而悲痛。

  贝多芬在天堂的门口以无奈的心情迎接了这位白发老者的到来。他和他是知己,尽管一个生活在18和19世纪,一个生活在20世纪。命运让贝多芬的呼吸在1827年便沉寂了,可这位白发老者却让贝多芬的命运以近乎完美的姿态交响在整一个的新时代。他把贝多芬演绎的执其神而忘其形,使人从一个不拘于世、超然物象之外的角度来认识了贝多芬的交响,也让人触摸了贝多芬铿锵有棱角的灵魂。是这位老者给予了一个灵魂永生的力量,他不仅是音乐的天使,也是能让生命延续的神明。

  莫扎特无言的坐在写字台前,为了一个不朽灵魂的升天,他又一次谱写了《安魂曲》。他真诚的请求上帝接纳这位白发老者进入专门为音乐家开启的天堂的金色大厅,让他的名字与自己的姓氏一道写进音乐的青史,请求让他永远为上帝演奏人间崇高的音乐,上帝欣然许可。

  人间和天上的灵魂同样怀念这位伟大的指挥大师。失去了他,欧洲那些顶尖的交响乐团也许很难再演奏出那种水乳交融的奇妙和谐,乐团的成员也许再也享受不到在一支指挥棒的神奇暗示下,把全部的激情和才华宣泄的快乐。也许维也纳金色大厅再也不能回响起在他导演下的具有让人惊叹的张扬逻辑力的《拉德茨基进行曲》了。所有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生命都怀念这位具有音乐化身意义的老人。

  是这位老者让古典表现出惊人的平衡,让浪漫表达出醉人的激情,让歌剧释发出深邃的格调,同时也发掘出了很多音乐奇才。是他,让帕瓦罗蒂的声音穿透天空的胸膛,是他,让吉内泰·内弗的提琴声和云雀高飞在音乐的青天······

  当一个时代的某种文化可以以一个人的名字冠名的时候,这个人无疑是伟大到了极点。卡拉扬时代虽然随着大师的安息而消散在音乐之都的音符里,但这个时代无可置疑的流传下了心灵的财富。
  怀念卡拉扬,将音符敬献于您。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03-5-9 10:07 | 只看该作者
  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赫伯特·冯·卡拉扬,1908-1989)是当代最杰出的指挥家,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圣地,莫扎特的故乡。其父从医,是个业余音乐家,曾在莫扎特管弦乐团里演奏单簧管。卡拉扬五岁就掌握了惊人的钢琴演奏技巧,作为“神童”也轰动了萨尔茨堡。

      卡拉扬自少年时代学习指挥。1927年在乌尔姆歌剧院初次登台指挥,1934年在亚琛歌剧院任指挥,1938年被选为柏林歌剧院的指挥。1947年担任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协会乐团指挥;1949年兼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1950年又兼任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55年任柏林爱乐乐团终身常任指挥,成为名符其实的欧洲音乐总指导。1956年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指挥兼萨永茨堡音乐节总指导。此外,他设立了卡拉扬基金会,主持国际指挥比赛;设立音乐研究所等。

      卡拉扬的指挥气势宏伟、强调理性,技术精炼,热情洋溢,对乐曲处理细腻精致,与乐队配合得水乳交融,他那惊人准确的指挥技巧与指挥风格深刻地影响了新一代指挥家。他长期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最高水平乐团,只有维也纳爱乐乐团可与其媲美。


      卡拉扬兴趣广泛,对哲学、语言学及最新的科学技术都有深入研究,可谓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     卡拉扬指挥的作品很多,是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瓦格纳、威尔弟、布鲁克纳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人作品的出类拔萃人物。由于他指挥录制的CD太多,无法列举。单是指挥柏林爱乐录制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就有三个版本。[/IMG]
3#
发表于 2003-5-9 16:52 | 只看该作者
接触古典音乐就是从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开始,那盒磁带至今珍藏
4#
 楼主| 发表于 2003-5-9 22:5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不是特别懂古典器乐
但看过他指挥的一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觉得看他的指挥实在是一种享受
比音乐本身更加吸引人
难怪卡雷拉斯说只要他指挥,要他去唱微奥莱塔也会立即执行:)
5#
发表于 2003-5-11 19:21 | 只看该作者
想起来了,他从来都是闭着眼睛指挥的,他的最大特征
其实卡拉扬是个缺乏自信的人,你想象的来吗?
6#
发表于 2003-5-11 22:53 | 只看该作者
卡拉扬对音乐,是一种倾注了个人生命阐释
7#
 楼主| 发表于 2003-5-12 07:13 | 只看该作者
缺乏自信?
很难理解!
总之我很容易被吸引住
觉得有种力量

巴陵说的很对,他的指挥有种生命的哲学在其中
8#
发表于 2003-5-12 12:04 | 只看该作者
他闭着眼睛指挥乐队演奏,他对音乐细节的处理刻以求精,他从不和人玩棋牌之类的对峦游戏,他对速度的狂热都可以证明他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如果你看到的不是他指挥贝多芬交响乐的实况录像,别忘了那里面还有剪辑的艺术。
当然,缺乏自信并不意味着缺少力量,卡拉扬仍然是演绎贝多芬作品的出类拔萃的指挥之一,他的61/62版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至今是音乐爱好者的必藏之品。
还有一段我印象深刻的关于柏林爱乐与维也纳爱乐论述的文字:如果说柏林爱乐乐团表达力强、自信、果断、暴躁而又有钢铁般意志的话,那么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温和、雄辩、抒情、灵巧而又以柔克刚。他们是这两个城市的骄傲。这段文字里所提到的就是卡拉扬担任艺术总监期间的柏林爱乐,也是柏林爱乐的鼎盛。
9#
 楼主| 发表于 2003-5-12 13:19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啊!!!!!!!!!!!!!!
我听音乐总是首先认准自己的第一感觉
然后就在这第一感觉的支配下去理解它以及其他一切类似的音乐
我知道我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好主观的
比如我始终认为贝多芬即是古典的颠峰
也是浪漫的极点
虽然这个观点和音乐评论家的意见是相左的
可我宁可坚持自己这一看法
反正我也不是靠音乐吃饭的
我只是听音乐的人~
当然有时候我比那些音乐家更加幸福
呵呵
相信shiver也有体会的
我们想怎么听就怎么听
听了之后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想怎么评论就怎么评论~
哈哈
10#
发表于 2003-5-14 02:09 | 只看该作者
SURE~
11#
发表于 2003-5-16 12:58 | 只看该作者
卡拉阳曾主宰的柏林爱乐帝国,被视为甘受奴役的贵族园地,至今无人为此说翻案,可谓咄咄怪事亦情理之中。
12#
发表于 2003-5-16 16:3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有此说法

刚好今天在网上看到下文,转贴之:)

卡拉扬在萨尔茨堡和阿巴多在柏林的第一年
——专制的民主与民主的专制

deRud 著

熟悉的人已经看出来了,这是两部戏剧性的传记片/纪录片。前者的主角是临终前步下神龛的风中残年的卡拉扬,后者则是事业刚刚起步的意气风发的新宠。前者以专制著称,后者则给柏林爱乐带来了民主进程。通过看这两部片子,我不仅掌握了有关这两位传奇人物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也学会了分析所谓专制和民主对艺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卡拉扬在片中毫不忌讳谈论自己与柏林爱乐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决裂关系。但是在片中予以否认,他用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有一次排练,乐师们始终不能让我满意,我非常气恼,于是就说:‘知道吗?我真想把你们统统吊起来,然后往你们身上倒汽油,再活活烧死。’乐队一片死寂,突然一位乐师慢慢地说:‘那这样的话,也就是说你再也没有我们了。’卡拉扬于是说:‘哦,是啊是啊,我把这给忘了。’”随后卡拉扬对采访者说:“可见我和乐队的关系非同一般的好”。然而就是这个经典例子,却屡屡被后人用作卡拉扬和乐队决裂的例证。《卡拉扬在萨尔茨堡》一片着重反映的是老卡精神及艺术财富的价值和继承问题。从影片的布局上也可以看出全片紧紧围绕卡拉扬,一开始便是萨尔茨堡音乐节卡拉扬排练《唐璜》,为了合唱队缺席的事情大发牢骚,并强调自己的绝对领导地位。紧接着就是实地演出和演出后的辉煌及人们的评价。其中穿插着几段卡拉扬专访。然后是《堂豪赛》序曲的排练,巴赫《B小调弥撒》的排练,又是一段专访和接受法国金音叉奖,录音剪辑。最后是寓意十足的与洁西·诺曼的《爱之死》。卡拉扬非常现实。他认为录音和录制的电影等音像资料就是他留给后人最好的礼物。当谈到自己故世后,柏林爱乐的发展趋向时,老卡讲到:“我会在天上拿一支望远镜,时刻注视的。”

《阿巴多》一片有很多地方和《卡》的一一对应,甚至还有几段资料直接引用自《卡》。与卡拉扬相比阿巴多显得非常谦逊,但还是不时地卖弄自己的语言天赋(卡拉扬的英语发音实在糟糕)。阿巴多也表现得很狡猾,除了揭梅厄事件的伤痛外,处处避免直接谈及前任卡拉扬。当被问及自己最崇拜的指挥家和柏林爱乐的传统时,阿巴多跳过卡拉扬,把自己的最爱和乐团的传统追根到福特文革勒身上,这不得不说是非常明智的一招。阿巴多的影片处处在追求突出指挥家的民主和柏林爱乐这一选择的正确,不放弃机会悄悄地开展造神运动。人们将阿巴多10月8号的任命和11月9号的两德合并联系起来:“8号对我们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天,然而接下来的一天则更伟大。”片中也采访了众多柏林爱乐的演奏员,关于阿巴多和他与老卡的区别。回答当然是一面倒的。

阿巴多的到任宣告着柏林爱乐一段时代的终结。在排联马勒第一过程中阿巴多给出要求乐师调整演绎方式时,演奏员曾说:“可是我们以前是这样演奏的。”阿巴多反应很快,他没有多做解释,但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清理门户”打破传统的决心。

按照常规,如果说卡拉扬是专制体现的话,那阿巴多就是民主的化身了。然而卡拉扬带给柏林爱乐的是35年的繁荣富贵,阿巴多统治期间没有一张唱片能达到“权威”标准。或许用“虎威”和“狐威”来形容两位指挥家再恰当不过了。艺术是一个多种风格集成的一体。尤其是一百来人的大型交响乐队,每位演奏员都有各自的音乐禀赋和天性。要将这百多人的集体调教得行同一人,指挥所做的就应该是树立自己的权威和专制,并将其灌输给每一位乐师。阿巴多以民主著称。不是说他在音乐上没有自己的主见,只是缺乏将其加于乐师的勇气和决心。其结果便是现今的柏林爱乐。恐怕这是当时任何人都想不到的(除了卡拉扬的在天之灵)。柏林爱乐人假使今天再看看14年前拍摄的纪录片的话,想必应该是哑巴吃黄连的另一番滋味了。

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

是40年前的卡拉扬造就了柏林爱乐。

卡拉扬的柏林爱乐造就了今天的阿巴多。
13#
发表于 2003-5-16 16:48 | 只看该作者
及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3 00:46 , Processed in 0.11556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