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88|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编经史话(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4 1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5-10-5 17:57 编辑

  编经史话(续)
  
  “经”字一义,实在很难说得清楚。对于佛教而言,似乎还没有什么歧义,因为此词乃是梵语“修多罗”的意译“契经”的简称,所谓“契经”,即上契佛说之理,下契众生根机;同时“经”字又有“线”义,即贯串佛说诸法,以免散失,为三藏之一。不过,以上佛教中“经”的解释,似乎又融入了汉文化的特色。因为照玄奘翻译经“五不翻”的原则,该词完全可以直接音译,是很不应该译为汉语的,因其翻译后至少违背了“多含故不翻”以及“顺古故不翻”的原则。但自来的译经者之所以都将其译为“经”字,说到底,还是由于受到了儒家的影响。不仅佛教经典是如此,道家的《老子》《庄子》《列子》等被后世尊为《道德经》《南华经》《冲虚经》亦是出于同一原因。因为自从孔子定了“六经”,此一“经”字便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意义。在以儒教为主导思想的三千年历史里,释道两家都要借重儒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之前曾写过一篇关于佛教的《编经史话》,本篇则继续说说中国本土的儒道等家的编经故事。
  
  与佛教的编经目的不同,古人们儒道两家之所以也热衷于编经,究其根本,还是要从焚书说起。
  
  中国古代的焚书似乎是个传统,自秦始皇起,到至文革止。绵延两千余年而不绝。这其中,最有名的还是秦始皇焚书。史籍记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只焚还不可怕,可怕的是连私家藏书都不允许,这分明就是要把中华文化的根基彻底断掉。所以这场焚书的后果也是十分惨重的,《史记·儒林列传》云:“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比如著名的“六经”之一的《乐经》便从此彻底失传了。
  
  而失传的还不仅仅是一部《乐经》,其他几经以及当时尚未编入“经”后来却成为儒家极为重要的经典乃至其他诸子百家著作也都遭受着同样悲惨的命运。
  
  而这还仅仅是一次焚书,后来项羽焚烧秦宫室、王莾之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梁元帝焚书、南唐后主焚书……直至乾隆焚书,使传世经典一次次遭受灭顶之灾。
  
  因秦令禁止私家藏书,而秦法严苛,那个时代本来存书量就少得可怜,所以敢于冒着掉脑袋的危险藏书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直到汉惠帝解除藏书令,人们纷纷把家藏古籍拿出来时,少得可怜的经籍同时更是乱得可悲了。据《隋书·艺文志》记载:彼时虽然“儒者始以其业行于民间,犹以去圣既远,经籍散逸,简札错乱,传说纰缪,遂使《书》分为二,《诗》分为三,《论语》有齐、鲁之殊,《春秋》有数家之传。其余互有踳驳,不可胜言。”就如电视剧《西游记》“真假猴王”一集中如来的话:“这两个猴子,必有一个是真,一个是假。”可惜人们都不具如来的慧眼,实在没法辨别罢了。
  
  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又专设太史公一职,屡次下诏寻求天下遗书,由国家统一整理。司马迁父子便曾先后担此重。
  
  问题就在于,从秦始皇焚书到汉武帝时,已经过去一百来年了,许多书籍早已失传。所以拥有者便相当于拥有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能通一经者便相当于掌握了一块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其时的公孙弘、朱买臣便都是因为通晓经典而被征召的。不过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要献书,献了书又有这么多好处,所以就有人不惜欺世盗名,打起编造古籍的主意来了。于是,西汉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编造伪书的一个高峰。故而明代学者胡应麟说:“赝书之始,始自西京乎?六籍既焚,众言淆乱,悬疣附赘,假托实繁。”其时,东莱人张霸便将当时流传的古文《尚书》的二十九篇通过剪辑粘贴合并成为几十篇,还采摘《左传》、《尚书序》作为首尾,伪造了一部102篇的《尚书》进献朝廷,他也因此在成帝时被征辟为官。可惜他的水平着实着了点,后来有人用朝廷藏书校对张霸的《102篇尚书》,证明不是《古文尚书》,张霸的做伪行为终被揭穿。这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至于其中还有多少伪书没有被发现的,实在无法知道。因为即使是伪书,在后世的历次焚书中,也所剩不多了。
  
  只说这部《古文尚书》,就绝对是真的吗?在没有其他的佐证下,大概可以这么认为。因为据传,这是鲁恭王拆除孔子旧宅的墙壁时发现的。若果真如此,基本可以证真。然而由秦博士口授的《今文尚书》就实在难以判断了。不管怎么说,那28篇毕竟是从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头子嘴里诵出来的。如此年纪的老人,记忆力究竟会有多少偏差?又由于方言语音以及记录者的个人水平等问题,其记录结果又会有多少变异,也根本不是后人们所能判断的了。退一步说,即使在操作环节上都没有问题,那么你真能相信诸如《尧典》《舜典》《禹谟》等就真的是尧舜禹时代的著作吗?至少就我们现在的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在此之前,没有文字记载,这些典籍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实在叫人怀疑。
  
  而《尚书》的多舛命运还远远没有结束,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遗失。直到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方给朝庭献上了一部《尚书》,流传至今的《尚书》,就是根据梅赜的这个本子编修的。然而在后世的流传和注解中,又几次惨遭删改曲义,很难说,今天我们见到的通行本中还有多少原典的内容了。正如清代段玉裁在《古文尚书撰异》里所说:“《尚书》之离厄最甚。秦之火,一也。汉博士之抑古文,二也。马、郑不注古文逸篇,三也。魏、晋之有伪古文,四也。唐《正义》不用马、郑,用伪孔,五也。天宝之改字,六也。宋开宝之改《释文》,七也。七者备而古文几亡矣!”
  
  如此说来,这本在宋以后被尊为《书经》的典籍,其真实性或真实的程度实在说不上有多少。而《尚书》的遭遇也不过是所有古代典籍的一个缩影罢了。
  
  至于其他经典,比如署名曾子的《孝经》,其作者本身就十分可疑,甚至其内容真伪也难以辨别。例如,其中曾子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哉?”之语,分明与《大戴礼记》中曾子语“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辨”及《论语》中孔子语“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相违背。曾子自己说话会前后矛盾?甚至和老师的意见相左?很难说。孰真孰假?实难分辨?
  
  甚至连争议最少的《论语》也有问题。汉时发现的《论语》便有齐、鲁之分,齐论不但比鲁论在篇章上要多,内容也多有不同。而流传至今的只是鲁论罢了。而即使这部鲁论,也有问题。比如《聊斋志异·仙人岛》中的那个小仙女绿云便对其中孔子的一句“孝哉闵子骞”提出质疑:“圣人无字门人者”——无论依哪部典籍的记载,还是依古代礼仪,孔子对弟子从来都是直呼其名,这里突然称了一回“字”,实在叫人觉得不可思议。
  
  而《易经》与《老子》,今本与帛书本字句上差异明显。可是连帛书本都是西汉中期的抄本,在经历了秦焚书后,其中又有多少可信度,仍不得而知。还有《庄子》《列子》《墨子》《管子》《商君书》《晏子春秋》……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被后世学者认为非本人著作,其实说到底仍是伪书。还有托名前人的《太公兵法》《尉缭子》等。至于《孙子兵法》,因孙子其人在《左传》中没有记载,甚至连孙武本人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都成问题……
  
  今天的我们如果读一读《汉书》中的《艺文志》,对比隋唐宋的史籍,不难发现,后世对古籍的记载在数量上有大幅度增加,如果不是如甲骨文般意外发现,大致便可以断定,新增的部分绝大部分都是伪书。如此,今日读经诵典的我们岂不是每日都浸润在后人编造的伪经之中?
  
  至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伪书会那么多,说到底,还是那句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头”好哪口儿,下头就总会有人前来迎合。这种事,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编造假经不易,所以只好去马恩列斯那里寻章摘句,或者干脆编一本“语录”传世。而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编经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因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孔学、儒学就成了大汉朝的“私人定制”。所以不仅伪书编造风起云涌,对传统经典的歪曲和曲解也达到极致。同时,因为几位太后都热衷于黄老之术,所以关于道家经典的编造和解释也蔚为大观。而这些编经者的目的,大多只是为了哄得上头高兴,至于是否契入古人原意,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最可怕的是,伪经伪意流行于世,便如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一样,带来的后果无疑是很严重的。因为假借或歪曲圣人之言的这种意识大肆泛滥,而“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结果便是不仅欺骗了世人乃至后人,这种谎话说得多了,不管别人信不信,连他们自己都信了。
  
  幸运的是,伟大的中华历史上从来就不乏具有冷静思考的头脑,也不乏具有深刻见识的眼光。自西汉起,伪书兴起之时,就始终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指责的反对。东汉的思想家王充也看到了这一点,更是将反伪书视为自己的责任。他创伤《论衡》的目的之一就是揭发反对伪书:“充……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到了清朝,西方的考据学开始传入中国,伪书的考证工作才真正被纳入一些学者的工作日程。康熙间学者姚际恒便作了一本《古今伪书考》,成为反伪书的首倡者和坚定的斗士。姚际恒在其书的序中云:“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他明确指出,要读书第一要务是辨伪,不辨伪读书是瞎读。他在此书中共辨伪书62种,包括经部19种,史部13种,子部30种,正式开启了辨伪之风。到民国期间,著名学者倍出,一时“疑古学派”达到高峰,使大量伪书剥下画皮,露出本来面目。
  
  常常听到有人自豪地宣称: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其实说到底,这只不过如“四大发明”一样,是国人自卑心理下故作自负的一种意淫而已。当我们笃信“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同时,是否也会想到:保留下来的古籍除了因其本身的幸运得以多次免遭焚毁,是否恰好也是那些“胜利者”特意保留下来要我们读到的那部分?就如时下大行其道颇有复兴之势的所谓“国学”,在那些快餐式的“经典诵读”选本之中,是否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我们的选择?
  
  行文至此,还要补充一句:古人编经著伪书,未必都是出于趋利的目的或者有什么恶意,这其中,有人是出于厚古薄今的崇古意识(如上古托名黄帝的《黄帝内经》),还有人是出于维护学派思想的需要(如三国魏王肃伪造《孔子家语》),更有人是出于对古籍佚失的遗憾,要以一己之力弥补古人的不足(如明范钦造《竹书纪年》)……但无论哪一种,一旦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便不总免不了受到“社会主流思想”(或称“核心价值观”)的左右。(比如,近代考古及学术大家郭沫若,居然也会为假得明显至极的“坎曼尔诗笺”证实,其中原由,就不必多说了。)如此,似乎可以断定:至少在中国,绝对意义上的经典,乃至绝对意义上的“传统思想”,是早已消亡了。如果真要读经,如果真要探寻“传统文化”,只靠一两本“精华选集”是不够的,至少要博览群书,善加甄别才行……

  
2#
发表于 2015-10-4 12:52 | 只看该作者
读罢水如空朋友的佳作,不禁想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古往今来的学者们在诠释经典时,几乎都带有浓厚的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发表于 2015-10-4 16:14 | 只看该作者
无论什么书,我觉得都不是拿来供的,而是读来用的。
如果没用的书,还是不要读了罢。
4#
发表于 2015-10-5 07:30 | 只看该作者
如空弟这是要博览群书了!
5#
发表于 2015-10-5 07:49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有水平,论坛少矣。实际伪书猖獗,后人曲解,使儒家等学说已无原滋原味,古之圣贤蒙受不白之冤。
6#
发表于 2015-10-5 11:46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伪”字,就不知让多少人丧失了客观辩证。关键是,还不自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14:39 | 只看该作者
一介草民 发表于 2015-10-4 12:52
读罢水如空朋友的佳作,不禁想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古往今来的学者们在诠释经典时, ...

“国学”实在不是那么好玩的,一弄不好,就要出问题。清末或民国时出国学大师,那是因为有家传——世代书香门第,长久浸润,才会出那么几个大师。如今快餐文化下,怎么可能产生那样的人物?国学无继,已是不争的事实。要快速融入世界,才是正理。当然这么说并不是不要传统文化,而是要探挖细品,仔细甄别才行……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14:41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10-4 16:14
无论什么书,我觉得都不是拿来供的,而是读来用的。
如果没用的书,还是不要读了罢。

国学有些特殊,要么不读,要么深读,否则,或者如我等爱摆弄文字的,在文章里动辄引几句古文装腔作势吓唬人,兴许还有些用处……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14:42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5-10-5 07:30
如空弟这是要博览群书了!

我这标准的就不用博览了,人家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又不用治天下,用不了那么多,只背那么十条八条,写文章里偶尔引用一下吓唬人就行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14:53 | 只看该作者
王淼之 发表于 2015-10-5 07:49
这篇文章有水平,论坛少矣。实际伪书猖獗,后人曲解,使儒家等学说已无原滋原味,古之圣贤蒙受不白之冤。

见笑了!伪书,或部分伪的书,或曲解的注释书,使我们的文化早已断层,不复昔日模样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14:59 | 只看该作者
夏冰 发表于 2015-10-5 11:46
一个“伪”字,就不知让多少人丧失了客观辩证。关键是,还不自知。

有很多人认为真信并不重要,无论是学儒还是学佛的怎么也争论不过他们。这也是中国特色吧……当谎言说得久了,自己也就信了,而且还要“代古圣先贤立言”——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古人,或者强加到古人头上,叫古人白白当了冤大头。
12#
发表于 2015-10-5 15:00 | 只看该作者
如空弟博大精深的文字值得一读,对经书研究如此之深,江天幸事!
13#
发表于 2015-10-5 15:04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5-10-5 14:59
有很多人认为真信并不重要,无论是学儒还是学佛的怎么也争论不过他们。这也是中国特色吧……当谎言说得久 ...

这种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
14#
发表于 2015-10-6 11:37 | 只看该作者
如空说得对,文化快餐固然重要,但近期江天倡导的国学之风,常驻江天的朋友,又有几人能真正领会其中内涵呢?
15#
发表于 2015-10-8 08:34 | 只看该作者
精华理由:世上不乏伪书,让人曲解的不是少数。一个“伪”字,就不知让多少人丧失了辩证客观,关键是,还不自知。任何强加毕竟只是强加。只是像供品一样供着的,没有任何的用处,实在是无颜再以“经”自居了。不加甄别地读经、信经、用经,只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徒有虚名。文章擅长在普遍意义上揭示本质,振聋发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11:13 , Processed in 0.35922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