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23|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作为《读者》的读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22 1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读者》的读者
  
  现在翻开一些所谓的励志书看一眼,内容无非两个:一个是教你如何在名利场上拼搏,赚钱,发财,出人头地;另一个是教你怎样精明地处理人际关系,讨上司或老板的欢心,在社会上吃得开。这是2013年《读者》上的经典语录,来自学者周国平的言论,他说,现在大量的励志书,励的不是志,而是欲。        
  
  两年前,公司读书协会要为我们订阅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杂志,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读者》。《读者》对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年轻时经常逛书摊,最喜欢看的就是《读者》,只不过那时叫《读者文摘》。据说《读者文摘》1981年创刊不到一年,美国的一家《读者文摘》抢先注册了商标,继而引发了后来十余年中美两家《读者文摘》的版权之争。直到1993年第七期,中国《读者文摘》正式更名为《读者》。
  
  不管是《读者文摘》还是《读者》,其本身的文化底蕴依旧是那么的广博和丰厚,说它是三十四年来中国最人文的杂志一点不为过。《读者》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杂志兴衰起伏的发展长河中独树一帜,关键在于它始终以高雅文化和人文关怀为主调,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追求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准,形成了高雅、清新、隽永的风格,赢得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赞誉。
  
  作为《读者》的读者,我更感受到它的包容量更多适合了大众口吻,内容经典,包罗万象,方便阅读。它的感染力还在于即便你把它放的再久,想起来再翻一翻,依然会有一种全新全知的感受。犹如陈年老酒,甘醇清洌,味道入脾入心。所以多年来,我为收破烂的“贡献”了一批又一批过时的报刊书籍时,唯有《读者》我却不肯丢掉一本,而且我还将它们装订成册,陈列于书架之中。尽管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崇尚网络阅读,但我依旧喜欢陪伴着那一缕书香,任意拿出一本《读者》,随手一翻,心境总会常常产生一种与书中的人物不期而遇的感觉,顿时让我感慨万千而又难以忘怀。这些人物默默的生活在我的世界里,根植于我的思想中,守护着那一份精神家园,伴随我一起慢慢成长……
  
  李敖是自由主义大师,也是文化狂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说《活着,就得有料》,告诉大家读书就是训练自己的大脑,往大脑里装东西,然后才能有思考能力,做一个有高度、有水平的高明人。在读《读者》之前,我没有读过汪曾祺的作品,只知道他是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还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士大夫。不过其女儿汪明《泡在酒缸里的老头》写出了父亲嗜酒如命的一生,她说父亲是酒仙,也是酒鬼。做酒仙时,散淡洒脱,诗也溢彩,文也隽永,书也飘逸,画也传神。做酒鬼时,口吐狂言,歪倒醉卧,毫无风度。看过汪曾祺的一个短篇小说《捕快张三》和一篇小散文《遛鸟儿》,感觉是那么的个性和温暖,字里行间散发着文思的清新,也难怪汪明感言,一家人倾尽能力让父亲戒酒无果后,终于明白,酒是他那闪光的灵感的催化剂,酒香已经融散在他的文思泉涌中了。亦舒通过女儿对《经纬线》的学习,告诉我们学习经纬线,并非要当地理学家,这与学习天底下的所有知识一样,做一个文化人。我们读《红楼梦》并不是因为想当作家,这只是对好书的一种欣赏。所以说学习是一个十分愉快的过程,懂得越多,越能自处,就能越发维持静态优质生活。莫言在《讲话》中讲述了自己应征入伍的最初经历,从一份决心书到讲话稿,再到检讨书,似乎告诉我们,是艰辛坎坷的人生成就了他的作家梦。
  
  程乃珊讲述了一个《蓝血张爱玲》,这让一直只闻其名的我,知道了张爱玲的另一面,当年张爱玲被同学们记住的并不是她的小说,而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另类和孤僻,她常常拒人于千里之外,但她的穿着与打扮是绝对的“怪”,而不是“时尚”。在一次朋友的婚宴上,她穿着一套前清老样式手工绣花袄裤去道喜,让满座的宾客无不惊奇万分。都说贵族的血是蓝色的,所以说,张爱玲的色调是冷色的、低调的、我行我素的。正如她自己所说:“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张爱玲有值得女人学习的独特气质,是知识给予了张爱玲生存的一切。当年张爱玲离开父亲逃到母亲那里时,母亲让他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来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历史证明张爱玲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爱情和金钱都可能会失去,唯有知识属于自己,而拥有了知识,便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被知识拯救的生命》里,让我们更希望看到《顾准文集》、《顾准日记》和《顾准传》。顾准是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正因为如此,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他的遭遇更加惨烈,与他相濡以沫30多年的妻子在绝望之余自杀,五个子女也同他划清了界限……人活在那样的时节,似乎真的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但顾准没有自杀,没有绝望,作为读书人的他在这个时候写下了《希腊城邦制度》,写下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有人说,是知识在这个时候拯救了他。
  
  几千年前,在遥远的巴尔干半岛,一位叫柏拉图的大哲人写过一本对话体的《理想国》,哲学家是那里的国王,知识是无尚的粮食。在那个精神家园里还有一条有趣的“法律”:一个人,哪怕他犯了死罪,但只要他还在读书,那么看在上帝的份上,他就还有救。
  
  有一位爱读书的商人曾经写下一篇散文,讲述自己年近六十才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书桌,那份天真和欢愉心情溢满字里行间,这也让每个看了这篇散文的人都为他高兴。其实书桌只是一个象征,是一个读书人富足踏实的象征。
  
  公司大门口的银杏叶子又变成了金黄,深浅错落,格外好看,往南不远便是护城河,河水依然奔流不息……时间一刻不停的向前奔跑,而作为你我,都被夹裹着一路向前。我们常说很忙,因为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也时常困惑和焦虑,时常被情绪纠结着,无处宣泄。不过很庆幸,因为我们还有阅读,它带给我们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们更加心怡和充实,也更加理解人生的意义。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1:02 | 只看该作者
前段时间看到梅边友的读《读者》,心有感悟。多年来对于《读者》情有独钟,唯独没有好好的写一写。现在成文,与众文友交流。
3#
发表于 2015-12-22 11:10 | 只看该作者
占个座先。
4#
发表于 2015-12-22 11:50 | 只看该作者
啊!我先排上座。
5#
发表于 2015-12-22 11:54 | 只看该作者
遇见一本书是一个惊喜,遇见一个知音更是一个惊喜!
问好一楠老师!
6#
发表于 2015-12-22 12:07 | 只看该作者
一楠老师今天也有闲坐下正儿八经说话了。第一次读一楠老师的文字,干净整洁的如珠又如露。
7#
发表于 2015-12-22 12:09 | 只看该作者
啊,没想到一楠兄对读者也这么有感情。
早说啊,不然那琴声早就奏响了嘿。
8#
发表于 2015-12-22 12:21 | 只看该作者
也很喜欢读者,这么多年一直看,今年给儿子订的杂志就是《读者》《满分阅读》《科学画报》。

网上有人片面批评读者是心灵鸡汤杂志,我觉得这个说法欠公允,毕竟这是杂志的定位,看了还是很受益的。
9#
发表于 2015-12-22 12:21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本杂志《读书》也不错。
10#
发表于 2015-12-22 12:32 | 只看该作者
我还有第一期的“读者文摘”呢。那一期错别字挺多,现在还记得我一边读一边改错别字的情形。
11#
发表于 2015-12-22 14: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秦皇岛简枫 于 2015-12-22 14:14 编辑

最初读读者,后来读乡村版读者,原创版读者。也是颇具情结的一本杂志。连续好几年我都是订阅原创版读者。最难忘的一次是我在打开某一本的时候遇见开篇文字竟然是我的女友的。《永恒的一天》 肖欣楠2009年。多么好。
12#
发表于 2015-12-22 14:42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定了多年《读者》,最近还买了一部《2015上半年合订本》。好的杂志,总是会有许多读者来追捧。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4:44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12-22 12:09
啊,没想到一楠兄对读者也这么有感情。
早说啊,不然那琴声早就奏响了嘿。

这也不晚吧。捧一本《读者》,在休闲的时光里,安然地聆听那悠扬的琴声……这份心情应该很惬意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4:52 | 只看该作者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5-12-22 12:21
还有一本杂志《读书》也不错。

是的,现在一些杂志的阅读和信息量还是很大的,这大概也是一种不竞争就淘汰的必然。我手头上还有《特别文摘》《特别关注》《快读》《环球人物》一些杂志,每日闲暇读来,很是受益。
谢谢微风老友的关注!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4:56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5-12-22 12:07
一楠老师今天也有闲坐下正儿八经说话了。第一次读一楠老师的文字,干净整洁的如珠又如露。

多谢梅边老弟褒扬。很少在江天发文,因为杂文写不好,只有写小说了。此文匆匆,请多指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05:28 , Processed in 0.10823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