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89|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老四姓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26 2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5-12-26 22:40 编辑

  老四姓袁

  老四指的是袁世凯,他按说排行老四,所以也就有袁老四的称谓。

  至于说是“按说”,那是因为他也可以不算排行老四的。他从小就过继给他的叔叔了,在他亲爹那儿是老四,到他叔那儿就是老大。所以他更应该算是袁保庆的儿子——过继过来的独子。

  不过究竟还是一大家子人,也还是亲兄热弟的,该叫哥的还得叫,该殃及池鱼的也少不了。他那亲哥哥袁世敦既跟着后面沾光,也跟着后面倒霉。袁世凯在山东诛杀义和团的时候,袁世敦最卖命,似乎官场也前途看好,可结果清廷打算好好利用一下义和团,又有那么点忌惮于袁世凯的影响力,不好动他,就把袁世敦的职位一把撸了。袁世敦估计着心里有怨气,却也不好明说,反过来在家里却摆起了老大的权威了。袁世凯是小妾生的,他老想着能让自己的老娘和亲爹葬在一起,袁世敦坚决不同意,袁世凯磕头都不成,还是得按照礼法上来。袁世凯心里窝火,也没辙,此后再也没有回老家项城,最后自己死了也是葬在安阳的。

  据说他的夫人也是因为无意当中一句论及小妾的话,此后也永远失宠,可见,传统的价值判断在袁的心里有多深。

  袁世凯的葬礼上段祺瑞操办的,规格很高,按照国葬的气派来弄的。也不能据此就说段祺瑞在那个时候还对袁世凯如何好,他也得做给人看。毕竟在中国,人死为大,既往不咎,要做个样子给后人看看:今天怎样对人,日后人家也会怎样对你。袁世凯毕竟是段祺瑞的领路人,说起来至少也是中华民国的总统,无论是出于段祺瑞的私谊还是出自总统葬礼台面上的档次,太过寒碜也不行。

  包括后来的张勋,闹了个十三天的复辟丑剧,想开一下历史的倒车,自然也为许多人不耻,死后却是哀荣备至。自然与他诸如舍得花钱,广交朋友,尤其是对本省学子的无偿资助等等有关,但是,也不能不说,不少人在内心深处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忠”的品质,哪怕是愚忠,乃至于扭曲的忠,但那也是忠。而又不好大肆宣扬,只能用哀悼的方式寄托内心复杂的情愫了。

  宗法、纲常还是迷信等等在中国的土壤太过肥沃了,至今不见得就彻底清除了,何况一百年前的中华民国?你让袁世凯、段祺瑞以及张勋们这些完全是脱胎于旧体制下的军头们再造一个他们见都没见过想都想不明白的民主政府,实在是有点天真。

  一

  从秦始皇集权开始到中华民国这两千一百年当中,虽说是分分合合的,但是,我们国家的管理模式大体上是雷同的:一个理论上至高无上的皇帝,一批应该无条件效命的臣仆,无数感恩戴德的子民。二千年,乌龟都死好几轮了,何况人类?这个漫长的时间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人们不但非常习惯而且从骨子里都认可这样的制度,似乎国家就应该是这样的,不这样怎么办?

  没有皇帝怎么办?当皇帝还得听其他人指手画脚?皇帝还做不了主?那岂不是阿斗?国家的大政方针还得用一帮人坐在那儿七嘴八舌?岂不是没了规矩?乱了纲常?没大没小嘛!小孩子过家家啊!

  所以,当海外的兴中会喊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时候,康有为说那不成,当今圣上那是个英主啊!其实,即便不是还算不错的光绪,换一个人坐在那位子上,到康有为的嘴里,也还是英主。他们效忠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屁股下面的位子。

  所以,他们在家里可以对妻妾吆五喝六的,一大堆条条框框,但是回到朝堂上一见到阴沉的慈禧还有老实巴交的隆裕太后,立马也就变成了温顺的绵羊了。

  除了如孙中山等等常年生活在国外的人对西方的体制认识较为通透之外,其实,绝大多数人对于建立什么民主共和国的概念是模糊的,即便是当时一批的精英人士,对于革命,他们也说讳莫如深,毕竟,他们想到的是造反,是改朝换代,是乱臣贼子。一般人不会轻易就范。

  我们小时候学历史的时候就觉得奇怪,武昌起义成功之后,孙武、蒋翊武、张振武他们要找黎元洪当大元帅,黎元洪不干,据说是从床底下把他拉出来,然后经过三天三夜的冥思苦想,才答应给他们当元帅的。现在想明白了,那要是一答应的话,那他黎元洪就是造反的头头,失败的话就得灭九族,他们这不是让他当大元帅,他们是把他往火堆里烤啊!黎元洪为什么暂且不答应,他得先看看形势,形势大好之后,他也就粉墨登场,再也不提不当元帅的话了。

  张勋不认识多少个字,自然也别指望着他有多少现代意识。中国的文盲一般政治上都不文盲,因为有评书戏曲什么的。一本《资治通鉴》没多少人看,反倒是《三国演义》每个人都能说道说道。《三国演义》讲什么?讲的就是正统,是忠君,又是长坂坡救主又是白帝城托孤,影响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人,也包括张勋。所以当黎元洪和段祺瑞两人府院之争的时候,他一看,你们在吵什么啊!现成的皇帝你们不用,你们自己能成个什么事儿?把皇帝给请出来得了。他的复辟应该没经过什么精心谋划,就是一个临时起意的行为,动机只能是自己潜意识里的愚忠思想,他死时,溥仪给他发了一个谥号,也算对得住他了。这事负面作用并不大,还给国人上了一节政治课,表明复辟的彻底不行,也就真正地进入了历史的坟墓了。

  张謇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状元,对清朝感情也颇为复杂;唐绍仪熊希龄徐世昌等等民国的风云人物都在清朝有过功名,他们受帝制的浸染较深,短暂地一下子就能跳出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而当时的杰出青年汪精卫因为想炸死摄政王载沣被捕,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慷慨名句,海内外称赞。但是因为载沣觉得此人是个人才,最终给他留了条命,使得他对于清朝也有点于心不忍。至于他后期走人歧路,沦为人人唾弃的头号大汉奸固然与他跋扈尖刻的老婆有关,还有那个一心出将入相的周佛海也有关,但是,与他自己行刺失败之后的境遇对于他的心里变异导致理想偏离也是有关系的。

  袁世凯特别欣赏汪精卫,让自己的儿子和汪结成干兄弟,汪一度也是袁府上的红人。

  这种拜把子结儿女亲家拉拢关系的伎俩是长盛不衰的,因为,我们只相信人情,不相信法律,没有人情的勾连,我们不知道怎样继续行走。至于法律,那很多时候都是为我所用的,这在当时是很多人的真实的想法。

  至于袁世凯本人,完全就是一个大清的官僚,他虽然很见过世面,但是,国家有个皇帝乃至于让他自己当个皇帝,他觉得实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他没有那么猴急,还是因为他毕竟没有糊涂到底。

  二

  李鸿章死后,袁世凯是大清国第一号人物。

  朱元璋之后,也就没有了宰相这个职位,可是,每朝每代也都有个类似于的职务,比如明朝的内阁首辅,清朝前期的军机大臣也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而到了晚清,由于洋务的重要性,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实际也就充当了宰相的角色,先是李鸿章后是袁世凯,而且,袁世凯是李鸿章临死之前推荐的。

  李鸿章推荐袁世凯实在不是出于私心,以他的目光,当时能接他班的只有袁世凯。

  简单梳理一下袁世凯的前期经历吧!

  袁世凯祖上倒也是默默无闻的,至于袁绍,那是一千八百年的事情,顶多只能算是个家族的图腾而已,是不是那支下来的谁都不知道,反倒是袁世凯和曹操在某些方面有些相像,当时也有人说袁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袁家直到道光的时候才开始有人中举而进入仕途,之后竟然是一声春雷,家族屡屡有人金榜题名,所谓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他的族叔袁保龄考上举人,袁保恒成为进士,成为李鸿章的得力助手,死的时候都有谥号;他的亲叔叔袁保庆也考上举人,还当上了道台,袁家俨然已成为名门望族了。而保庆直到四十的时候依然膝下无子,经过家族的决定,袁保庆就成了袁世凯的爹。跟着有官位的爹后面,他也算足足体验了一下官少爷的美妙了。不过好景不长,袁保庆四十四岁就死了,他只能回到老家找亲爹,然而不久,自己的亲爹袁保中也死了。虽说家族出了不少官,过日子是不愁的,但是毕竟孤儿寡妇的,生活对于他还是有些悲惨啊!

  男孩子总得有些功业啊!一个家族之内,总得有人管,于是,在京任职的袁保恒把袁世凯接了过去,让他好好念书,将来考取功名什么的。不过,像众多据说是满怀抱负但与科举无缘的人一样,袁老四考举人也是白给,一次一次又一次,此路还是不通。不过,他毕竟比那些人活泛一些,他觉得此路既然不通,那就不能一棵树上吊死,不如来个文科改学理科——他当兵去了!

  他投奔的人是吴长庆,吴长庆和袁保庆关系很铁,自然待袁世凯不薄。当年吴长庆奉命去朝鲜平叛,23岁的袁世凯几乎一手完成平叛任务,展露头角。后来吴长庆被赶回家了,而他在朝鲜一待就是十二年,成了领导,还给朝鲜练出了一支现代化的新军,搞得朝鲜国王要封他为“全国大元帅”,他没敢接受,倒是接受了送的美姬四人,都成了他的姨太太,其中就有袁克文的母亲。袁克文有一双儿媳可不得了,儿子是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媳妇是更为著名的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当然这都是后话。不过有一点必须得承认,二十几岁的袁世凯能在朝鲜混得很开,近乎监国的地位,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朝鲜只是他的起步,积累了知兵的名气,也因此他能得以在小站练兵。而他的真正发迹也是从小站开始,因为,那一趟下来,他掌握了全国最为先进的现代化陆军,还网络了一堆现代化的军事将领。胳膊粗了,谁想掰手腕就得实现掂量掂量。

  他当时手下的那批将领,什么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张勋,哪个不是后来的风云人物?能带出这样一批人的头是不会太烂的。

  当然,如果到今天,你还认为这些个所谓的军阀全部都是土匪的话,他们总是一些穿着大皮靴,拎着大皮鞭,抽着大雪茄,满脸横肉,逼良为娼,草菅人命,那我们没有办法沟通了,因为,你距离真相太远太远了。

  已经一百来年了,许多事情还是要让人知道个全貌,当然,你也得有兴趣知道才成!

  袁世凯主持练兵,所有人的都赞成,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奕劻,以及张之洞刘坤一等等觉得他最合适,要知道,这些大佬之间有的是政敌,很少能站队站到一起的。

  原因只能是一个,就是他们都认可袁世凯的才能,民国的时候,有人说收拾那个残局“非袁不可”,那么在小站练兵乃至于在朝鲜的时候,也有相当的人认为“非袁不可”的。

  三

  袁世凯被人诟病最多的是出卖维新党,还有就是称帝。

  说他出卖维新党,手上沾满了多少维新党人的鲜血,多少有点勉强,这个现在争论也不大,因为你让他带着七千人经过坐拥近十万人的荣禄,然后杀掉慈禧,这事几乎不存在着可能性,只能说明维新党当时找他也是病急乱求医而已。

  袁世凯不是贞洁烈女,也不会为康梁的事业殉葬的,他不会那么轻易地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做一桩毫无胜算的买卖。相反,他还得利用这个节骨眼上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百日维新失败之后,他已然是封疆大吏了。

  他的历史如果在那儿截止,他没准还能被人称为什么救时宰相的,而且,他之前关于维新党的事情没准也会被冲淡的,因为,在他一九零一年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到他被载沣赶走,六七年中间的确做了很多事情,手法高妙,效果也很突出。

  慈禧好像也回光返照了,到了老年之后,也把帘子给撤了,别人的话也能听进去一些。对于袁世凯也能放手,加之袁世凯为人鬼精,是条不折不扣的老狐狸,时刻保持低调,尽量自我贬低,力捧满族亲贵出头,自居其下。所以,尽管受了点夹板气,还是做成了不少事情。比如,他设立的中国最早的警察,通了邮路,编练了现代化的新军,废除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发展了民族工业,修了京张铁路等等,康有为和梁启超很多没有做到乃至于想到的事情,在袁世凯那儿办成了——包括后期搞的那个皇族内阁,虽说是个形式,毕竟有了个摆设,也让老爷们亲自到国外转了转,还是能洗一下脑袋的。等等情况表明,在治理国家这块,他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材。

  但是,在历史上重复了不知多少遍的规则又在起作用了,木秀于林,是不讨好的。天下还是满人的天下,是爱新觉罗的天下,你这个袁世凯这么能耐想干嘛啊!这以后还有谁能治得了你啊!还是得给后人留条路吧。一张圣旨,袁世凯回家养病去了,做了一个钓鱼的姜太公。

  钓鱼那几年,估计他想得比较多,韬光养晦,按照现在的说法可能是世界观也变了,他对于清政府算是失望了,更大的谋划应该在他心里酝酿成熟,那些他的子弟兵还在,他有的是机会。

  武昌起义不足以推翻清政府,但是,清政府这时候只能靠袁世凯,袁世凯慢悠悠地谈条件,他才不让自己的北洋六镇去拼命呢!他很清楚,在兵力上他对付革命党没问题,但是,前车之鉴,即便他迅速地把革命党灭了,自己不还得回家钓鱼?所以,养寇自重是他的策略。冯国璋打得太狠,他让他停下来。反过来,他四处散布谣言,说革命党都是厉害无比的,他们随便一个炸弹就能把人炸得血肉横飞,至于那个叫孙文的,更是有天神一般的能耐,最终都是要杀皇帝杀太后的。然后他跪在太后面前,一个劲地哭诉,无非是自己无能然后什么“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把皇宫里的隆裕太后吓得不知道如何是好,还急着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充军饷,袁世凯趁机说,要是能够退位的话,还能有个优待,否则死无葬身之地。

  最后,年轻的太后左瞅瞅又瞧瞧,还是娘俩保命要紧吧!

  从清帝退位到中华民国的建元,能和平交接政权,没有多少流血牺牲,还真是袁老四的智慧体现。连黄兴都曾经称他为“中国的华盛顿”,孙中山先生明确承诺总统之位虚位以待,汪精卫也曾说过中华民国总统“非袁不可”的话语。于是,经过孙先生三个月的临时总统之后,袁世凯就正式成为了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了。皇宫里的孤儿寡母日子过得也依然还行,他们保命第一,不差钱的,随便拿一件东西怎么着也够吃喝好几百年都没问题的。

  总统他是当上了,可他不知道总统是个怎么回事,这为后期留下了阴影。

  四

  袁世凯不知道总统是个怎么回事,其实孙中山和黄兴们对于总统也是有争议的。

  他们常年满世界跑,当然理解的要比袁世凯好多少。可他们自己是有想法的,他们担心袁世凯权力过大,与他们的预期不符合,引发历史的倒退,所以,他们想事先给总统这个职位加上许多限制,所以在当时流行的两种政治体制中间,他们选的是内阁制,总统很大程度上是个虚职,做主的是内阁总理。

  他们还想让袁世凯到南京宣誓,一帮人浩浩荡荡去北京接他。不过,恰好北京当晚就发生内乱事件,把蔡元培等一行人吓得不轻,好容易才躲了起来,袁就坡下驴,说这个北京这治安,走不开啊!于是,革命党的第一步计划落空。袁世凯在北京上位,孙先生四处演讲去了,黄兴留守南京,宋教仁也变成了无关紧要的农林总长,整个民国的班底几乎都是他的门生故吏,很容易的中华民国就成了袁家的天下。

  对于这样的结果,其实大家不见得有多么抵触,他们清楚如果袁世凯真要是阻碍革命,段祺瑞不联合各地都督通电让清帝退位,革命不会那么轻易成功,又要不知道死多少人,袁老四的功劳在那儿摆着呢!再说民国看起来已经建立起来了,只要今后能按照制度办事,谁当都是个当,于是,大家认为革命已然成功,都在考虑后革命时代了,孙文想着修自己的十万里铁路,黄兴愁的是南京的几十万杂牌军怎么分流,

  那场发生在北京的小插曲尽管有可能真的不是袁世凯指使的,但那也多半也是手下人干的。袁世凯手下什么都不缺,当然不会缺少几个专门打砸抢的打手。而且,在他这个资深政客眼里,他知道很多事情还就得指望着无赖和土匪。

  这点,宋教仁们大概不屑于此道。年轻气盛的宋教仁想着怎样通过法律的途径来改变袁世凯获取革命果实这个事实。既然是内阁制,那么总理就是选举出来的,只要他的政党能在选举中获胜,他这个党魁当总理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于是,他到处演说,慷慨激烈,直指时弊,从者如云,一个宋教仁为首相的政府即将在他的脑海里形成雏形,那一年,他不过三十一岁。

  宋教仁是个天才般的政治家,他可以一个晚上搞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章太炎还曾说过,论能力,宋才能当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当然,他对中山先生有成见,不过可见那么年轻的宋教仁在当时是何等的风光。

  然而,他被刺身亡。

  所有的矛头指向袁世凯,因为他太具有嫌疑了。宋教仁已经构成对他权力的威胁,袁曾经开一张支票让宋教仁自己填,宋拒绝了,拉拢不成必杀之,这是太熟悉的套路;再者,警方抓捕的杀手武士英后期牵连到总理办公室,赵秉钧也因此引咎辞职,分明是做贼心虚等等,谁有这么大的能量,非袁世凯莫属?

  黄兴愤怒了,孙中山愤怒了,二次革命开始。

  我们理性地推理一下,袁世凯只是有嫌疑而已。都是推理,而且都是单一的推理,只从权力威胁这一点上来推理的,并无确切证据。按照法制的精神,这是不能定罪的,既然袁世凯承诺走司法的路径,那么为什么不能按照法律程序上来呢?也许,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官僚来讲,他们没有法律的意识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推崇三权分立的宪政体制下的政治家,那么贸然地因为这么一件事情打一场战争,我们不能不说当时的国民党领袖们相当草率。

  事实上,宋教仁究竟为谁而害,至今尚有不同声音,宋教仁当时还不至于要袁世凯动刀子的地步。

  袁世凯刚当中华民国总统的时候,唐绍仪是总理,他俩还就按照规定来了那么一段时间,袁世凯几乎就干干盖盖章开开会的事情,实权在唐绍仪手上,连袁手下的人都说:今天总理又过来欺负总统了!

  唐绍仪是跟着袁世凯后面混的,袁世凯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要和他商量,都要开会讨论的,他哪里习惯这个啊!于是,过去的习惯出来了,还是自己说了算来得痛快,没办法,唐绍仪三个月自动走人。宋教仁再大的本事,袁世凯不应该那么忌惮一个三十出头的书生政治家的。不过,他手下的人倒是有可能自己主张给主子铲除心腹——依然没有足够的证据。

  但随后发动的战争,却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那就是一圈下来,还是动枪杆子,谁的拳头硬,谁说话才算数,那些曾经风靡并且已经慢慢形成气候的条条框框原来也可以是摆设啊!袁老四心想,打仗这可是我的强项啊!他拎着钱袋子,派上自己的北洋将领,没怎么出力,就取得了胜利,孙中山再次流落日本。

  一次战争让袁世凯尝到了甜头,他索性解散了国会,自己找帮人弄个听话的国会,走个样子而已。然后,修改法律,延迟总统任期,最后连继承人都由他确定,他的权力实际上完全等同于皇帝。

  我们当然知道袁世凯是有野心的人,也不能说是因为二次革命就让他开始为非作歹,狐狸最终是会露出尾巴的,但是,我们兴许可以让他的尾巴藏得时间更久一点,兴许可以让我们的小辫子更少一些,那样的话,他也不一定那么轻易地抓到。

  五

  袁世凯已经是事实上的皇帝了,当终身总统,可以传位个自己的儿子,这不是皇帝还是个啥?

  这一步,他走得太自信了。

  真正的皇帝都下台了,你这个袁老四还想当皇帝?你有什么,手里的枪?那个枪如果对付国名党,对付北洋系共同的敌人那还是你袁老四的,可是完全为了给自己当皇帝,那个枪就未必是你的了。

  袁世凯最得力的干将是段祺瑞和冯国璋,当时为了担心这一虎一狗(北洋三杰王士珍为龙,段祺瑞为虎,冯国璋为狗)尾大不掉,把他们调来调去,结果倒好,这几个镇一大半他们都呆过,已经成了段祺瑞们的班底了,段是名副其实的北洋二号人物。现在是民国了,天下也不是你们老袁家的了,你袁世凯要是退休的话,没准俺们哥几个也能当个一两届总统啥的,你现在想当皇帝,我服侍你老子将来还服侍你家小子,门都没有!

  冯国璋算起来还和袁世凯沾点亲,他娶的就是袁家的家庭教师。当别人都传袁世凯要当皇帝的时候,他傻乎乎地还跑去问。袁世凯说,怎么可能呢?别人信你也信?我家几个儿子,老大是个残废,老二是个假名士,老三是个土匪,谁都不成。冯国璋挺得意,见到人就说,我问总统了,他亲口告诉我得不当皇帝了。后来听到袁老四真当皇帝,没把他气死:哥啊!你当就当呗,别玩我啊!你说他怎么可能继续为他卖命。

  袁世凯拉拢黎元洪,给他封亲王,结亲家,黎元洪连忙开溜,人家不要这个爵位。

  所以,后期的护国运动说起来是蔡锷们打胜了,还不如说是北洋将领压根就没怎么打,就等着在一边上看袁老四的笑话啊!

  袁世凯应该能揣测出这希望些弟兄们的想法,为什么还要霸王硬上弓呢?还是因为他太想当这个皇帝了,而且他认为别人真希望他当皇帝。

  当然,你可能说每个人都想当皇帝,金圣叹考试遇到个题目:君子动心否?他写道:深山幽谷之中,有黄金万两,美女一名,君子动心否?动动动……一共写了三十九个,结果后来自己脑袋也动了。但是,袁世凯已经是个皇帝的实质了,为什么还那么强烈呢?因为,他来自于对于生命的迷信。袁家男人据说都不够长寿,而且混得越好好像寿命越短,比如袁甲三活了57岁,袁保恒52,袁保龄48,袁保庆44。他过50的时候就时常考虑这个,担心那个,想着怎样破解。他那想当皇帝想疯了的儿子趁机说,要想打破这个宿命,只能当皇帝!皇帝是真龙天子嘛!他其实也有些相信这个,在兄弟和生命面前,兄弟算个球?他顾不得许多了!

  其次,他认为所有人都希望他当皇帝。这话大家可能不信,大白天,你要是好好地说一句:哎,要是有个领导来管管我就好了,绝对有人认为你是个傻蛋,可是当领导的就相信这话。他们时常想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没有了我怎么办啊!我要是不当领导的话,他们可怎么活啊?谁来为人民服务啊?袁世凯当时就有这样的想法,他看到的景象太感人了:写文章的文化精英,拉样车的劳苦大众,胡同里的妓女同志,政府里的官员全部雪片似地劝进,他要是不当个皇帝的话也太伤大家的心啊!

  杨度、严复、刘师培等所谓的筹安会不见得就是在全部拍马屁,他们也还不至于为三瓜俩枣而出卖灵魂的。也可能他们还真就对于当时的相当混乱的政治体制不太适应,所以产生了倒退的历史想法。而最让袁世凯上心的,这时候来自海外的一篇鸿篇巨制,美国的古德诺教授专门为中国应该采用何种体制而写下了篇论文。在论文里,他的观点是帝制也好,立宪制也好都是平行的政治形势,谈不上什么是好什么就不好。他是从学术上来探讨的,可杨度如同抓住了尚方宝剑,人家美国的大教授都认为中国能搞帝制,那袁大总统还不抓紧上呗!

  美国人认可了,日本呢?这个近邻可不能马虎啊?袁克定送来了《顺天时报》,日本在中国的官方报纸,袁老四一看,欣喜若狂,全部都是赞同他当皇帝的。看来天时地利人和啊,他就上马啰!

  那份《顺天时报》是假的,袁克定自己花钱重新印刷的,只为他老子一个人服务!袁世凯知道之后,气得又是罚跪又是罚打的,可是已然晚矣!

  为了当皇帝,儿子何以糊弄老子,太正常的一件事啊!你当时不也是坑蒙拐骗全部用上,欺负人家隆裕太后孤儿寡母吗,要不你能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临时的时候,说了一句:他害了我啊!他是谁?没说,要是指的是袁克定的话,也有点冤枉,你一个乱世枭雄在那么大一事情上就那么草率?怕是你自己也期望着这样的结果吧!

  谁都喜欢听好话,有时候也知道好话可能是假的,但是就是爱听,所以姑妄信之。

  六

  这一帝王情结的滋生,让袁老四从此遗臭万年,我们从小对于袁世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四个字上——窃国大盗。

  “窃国大盗”这个词汇感情色彩还是强烈了一些,袁世凯没有卖国,在国力无比衰弱的情况下,他还是大体上维持了国家的统一,而且北洋的外交相当成功。

  而且,如同汪精卫最后的投降,不会有人为他平反的,因为有些错误是永远不能犯的,当然后来的人会更加理性一些而已。

  他只是一个圆滑老练的政客,他的潜意识里还是封建独裁的那一套,一担约束失控,他也就无需伪装,他的本性就会释放。比如当年他和孙中山先生一段时间非常友好,走动频繁,积极支持孙先生实现他的修路计划,可当孙先生说出准备修十万里的时候,他不动声色,孙先生前脚出门,后脚他就说:这是个孙大炮!当孙先生面,他还是得伪装的。

  他也算是有些小心的,复辟那段时间里,他就坐在一辆车子上,走走停停,走走停停,还是比较犹豫的,不过最终,对皇权的魔性还是战胜了平时的理性,他实在忍不住啊!

  倒是他口中的“假名士”儿子袁克文看得很清楚,坚决反对,而且写过一首著名的讽刺诗,最后两句是:“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这个才华横溢的放荡子弟,在这件事情上比他那贪婪的老大清醒的多。

  不过,这是不是因为他的老二身份使得他与那个帝位无缘呢?

  欲望与理性从来都是一路相随的,把控的不好,身败名裂,万劫不复,从古到今,无论中外。

  也算是个报应啊!

  袁世凯因告密百日维新而挤入当朝大员,百日维新算起来一百零三天;袁世凯因洪宪复辟而内外交困满盘皆输,洪宪复辟也是一百零三天。

  是不是有点意思?
  


2#
发表于 2015-12-27 05:57 | 只看该作者
民国前期这段历史,我一直在想,孙中山如果不妥协会是什么样子?自然不会有一会儿总统、一会儿皇帝走马灯似的闹剧。按说,孙中山革命都不怕,更不应该怕压力。是不是与他领导的10次起义均告失败,而辛亥革命却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一次性成功有关?坐享成果,心里有点不好意思?
退一步,如果当初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成功,在清政府混个一官半职,他还革命吗?
主张总是冠冕堂皇,人心最难测!有人说,私欲推动社会进步,也不是没道理。
3#
发表于 2015-12-27 08:04 | 只看该作者
这就又掰扯上了。
民国这段,我也总是傻傻不清。其中究竟,估计我们也只能这样说道说道了。
4#
发表于 2015-12-27 09:24 | 只看该作者
看的我头都糊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新娘!袁世凯就是个冤大头,形象不好,遗臭万年了。这星期去评论版混,欢迎兄弟前去指导,
5#
发表于 2015-12-27 10:22 | 只看该作者
社会变革时期,改朝换代的日子里,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员身份的变化,往往是最大,也是最出乎意料的,袁老四估计就是如此吧。特定的时代,塑造出了特定的人物。没有当时风云激荡的时代,估计也不会有这样的人物。
6#
发表于 2015-12-27 11:10 | 只看该作者
这一帝王情结的滋生,让袁老四从此遗臭万年,我们从小对于袁世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四个字上——窃国大盗。


文章洋洋万言,写实厚重,以古喻今,让人慨叹!

同样的维新改革,日本成功了,中国失败了,影响至今。其中关键是中国人的帝王情结迟迟无法割断。日本人还有名义上的天皇;中国人没有名义上的,但是看看庆丰包子一夜火热,就知道普通民众的内心境界了。影视剧中最火热的故事至今仍然是“长跑马褂、妻妾成群,帝王将相”。
7#
发表于 2015-12-27 11:21 | 只看该作者
长见识了。拜读一孔版主好文!
8#
发表于 2015-12-27 11:30 | 只看该作者
一上午的时间,就打发给了这个袁老四,值!
9#
发表于 2015-12-27 11:33 | 只看该作者
有点感慨,就是袁老四与曹阿瞒的对比。
你瞧人家阿瞒,换汤不换药地将革命进行到底,最终也没称帝。事实上,还不是他老人家一个人说了算啊,笨。
10#
发表于 2015-12-27 14:03 | 只看该作者
这知识面,让人佩服!
11#
发表于 2015-12-27 17:24 | 只看该作者
官场权术,有很多值得品味。曹阿瞒的弄权确实是个“典范”。
12#
发表于 2015-12-27 17:59 | 只看该作者
这文章有点类似于百家讲坛,我只能说一声,知识真是丰富哈。把个袁老四给捋得赤条条的
13#
发表于 2015-12-27 19:39 | 只看该作者
秋风向晚 发表于 2015-12-27 17:59
这文章有点类似于百家讲坛,我只能说一声,知识真是丰富哈。把个袁老四给捋得赤条条的

不够光
至少孔版还手下留情,有条裤衩挡着哩。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19:41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5-12-27 05:57
民国前期这段历史,我一直在想,孙中山如果不妥协会是什么样子?自然不会有一会儿总统、一会儿皇帝走马灯似 ...

自然不是,政治与人情无关,孙先生不让也不成,当所有人翘首期待孙先生带钱回来继续革命的时候,孙先生说“文只有革命精神”,他的财政部只有十块大洋,而他手里也没有军队。不过,他那三个月在政府运作上还颇为成功,他的革命意识以及革命意志自然非常值得推崇。其他的也不好多说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19:42 | 只看该作者
夏冰 发表于 2015-12-27 08:04
这就又掰扯上了。
民国这段,我也总是傻傻不清。其中究竟,估计我们也只能这样说道说道了。

主要是觉得还有些嚼头,那就继续掰扯吧!不过越到后来就越不好发挥了,这个你懂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04:45 , Processed in 0.21258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