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vhq018 于 2015-12-31 11:20 编辑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孔子评论《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这句话理解的分歧在后三个字:思无邪。有人理解为“思想纯正”,有人翻译为“不虚假”,有人解释成“不偏斜地思考”,还有人认为是“人不能没有思想,只要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无论怎么理解,我们也能从孔子这句话里感受到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诗本身纯正,二是孔子认为诗纯正,三是孔子希望读者以纯正的心体会诗。脱离了这三点读《诗经》,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它并感受其中的美。
《草虫》描写怨妇思夫,如果我们不是带着纯正的心去读,就会读出淫邪。不说别的,单一个“觏” 字,就足以让朱熹把这首诗定性为“男女淫乱”,因为有人把它做为“媾”的通假字。其实就算是“媾”又有什么呢?朱熹总是用宋代理学审视周朝的事,难免会做出偏颇的结论。我们读《诗经》,如果读出“有邪”,至少应该想一想,是不是我们理解错了?或者当时的审美观、价值观、民风民情就是那样?这个探究的过程不但能增加读《诗经》的乐趣,还能让你多了一分历史的积淀。事实上,周代特别是春秋时代,人们并不以谈性为耻,对于交欢及其感受也开放得多。站在春秋的时代背景看《草虫》,它就是纯正的。何况,孔子晚年修诗,如果不纯正,《草虫》就不会入选《诗经》。孔子就对吗?当然!因为孔子背后还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替他把关,你说可信不可信?
《草虫》以“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起兴,怨妇听到了蝗虫"沙沙"的叫声,看见它的幼子(阜螽)们闻声而欢快地跳动的样子,自然会想到子嗣满堂欢乐无比的家,继而想到远方漂泊的丈夫。这是萧杀的秋天,触景生情,怎能不让她想起丈夫温暖的怀抱?然而茫茫的野地里,没有丈夫的身影,只有她孤零零的一个人,任清冷的风吹撩她的青丝,心里哀婉而焦躁不安(忧心忡忡)。应该还没有孩子,所以当她看见那些阜螽欢快地蹦蹦跳跳时,她开始意淫了:如果现在见到丈夫,我会立刻扑到他的怀里,为他生下一堆孩子,当然还要尽鱼水之欢,只有这样,才能让我焦躁的心平静下来。她喊出了人性最本真、最直接的基本要求,纯正而不做作,率真而不虚伪。都说久别胜新婚,所胜者,无非是男女之欢,难道还有别的?我们都知道,却说不出口。当年电影《庐山恋》制造出中华第一吻,就是因为我们的本性需求被压抑得太久了。女子自然是见不到她的丈夫,而意淫无疑更强化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时空很快得以转换。采蕨、采薇暗示我们,已是仲春时节,这是春心萌动、恋爱结婚的好时节。新的一年开始了,丈夫还不见踪影,我们能够想象得出,女子是怎样捱过了空寂寒冷的冬夜、又经受了怎样难耐落寞的煎熬。“陟彼南山” ,登高是为了远眺,当初是触景生情,现在思念已经压在心头,挥之不去了。思念之迫切可见一斑。为什么是采蕨、采薇而不是别的?这正是《草虫》之妙处,不着一个废字。我们知道, 蕨能治头昏失眠,薇可治体倦乏力,也就是说,我们的主人公因思念深切而失眠了,又因长期的失眠导致了身体的倦乏。身体的每况愈下,思念的情感也跟着递进,从焦躁(忡忡)到愁苦(惙惙)再到痛苦难耐(伤悲),我们的女主人公经历了不能承受的思念之苦,日日独守空房,只有真正感受过的人才能体会。凡是体验过男欢女爱的人都清楚,那种美妙的感觉从此就会永远钉在你的脑海里,越是不得,就越渴求。我们的主人公是体会过这种感觉的,丈夫一定是伟岸有力、热血喷张的,他们曾经共同制造出神魂颠倒的感觉,随着离别的久远,她也许已经模糊了丈夫的形象,但是那种奇妙的感觉却越发清晰起来,她的意淫也随着思念情感的深入而渐次达到极限。仅仅三个字,“降(平静)”、“说(愉快)”、“夷(安适而愉悦)”,却已淋漓尽致了。这是极度饥渴后的呼喊,那么真挚而直接,那么强烈与迫切,是对压抑太久的精神的宣泄,对精神慰藉的强烈追求与现实的空寥寂寞形成极大的反差,古今中外关于性爱的描述,至此叹为观止。我们能做的,只有深深地同情和感动。
有谁看出了淫邪?女子在极其难耐的情况下,渴望被爱抚和安慰,这正是人之常情,何“邪” 之有?她臆想的性爱对象,恰恰是自己深爱的丈夫,何“淫”之有?相反,这正是“发乎情,止乎礼”的典范。古人以为,阴阳合和是天理,夫妇之道则是天地阴阳之道的完美复制,那么男女之欢不但自然而然,也是和谐的象征,正所谓“饮食男女,皆性也。”对于性爱,儒家不但认为合情合理,而且极其重要,《易.系辞》直接指出:“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男以刚健为德,女以阴柔为美,天地有相合之理,男女有交媾之情,云行雨施、交媾销魂之事,是责任和使命,是敦合人之大伦,是神圣隆重和值得崇拜的,他们是朴素、纯洁和虔诚的,没有丝毫的矫情。而把性交看得污秽与下流的,是今天的我们。我们嘴里喊着污秽与下流,却在阴暗的角落里津津乐道地行着苟且之事,这才是淫邪。虚伪早已成为现代人的常态。
佛说: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从《草虫》里,你看到真情了吗?
![](static/image/common/copyright.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