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3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时间灰烬里的黄花往事——浅探王家卫电影里的旧上海情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9-21 0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妖娆的旗袍、逼仄的弄堂、咿呀绵软的吴语、遥远年代的老歌、身份含糊的人、晦涩纠缠的情感……时光的褶皱被电影一一抚平,遥远时代消逝的流年一一呈现。

  王家卫电影是一种类似于罂粟的花朵,在时空中流动着美丽而妖娆的色彩,却将一种寂寞的气息植入了观众的灵魂。这位被诩为“时间的诗人”的香港导演,总是能够在虚构的电影王国里,让人们捡拾到失落已久的回忆。

  回忆,是艺术家一生取之不竭的创作泉源。王家卫出生于上海,5岁随父母移居香港。对故乡的怀念和童年往事的凭吊,让他在影视的迷宫里,寻觅到一条隐秘的通道。在这条通道上,影视艺术与陈年记忆重叠成一个妙曼的梦境。

  在我所知道并且喜欢的艺术家里,同样有很多人,被回忆攫住了心灵。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他说过:“我一直留驻在童年,在逐渐黯淡的房子里流连,在乌普萨拉的街上漫步,在夏日小屋倾听风吹大树的婆娑声……”因此,在他的电影里有灵魂的痛苦煎熬,也有幸福鲜艳的野草莓。

  王家卫自己也曾经说过:“我拍电影就是想把我做孩子时的喜悦、伤心、失落带给观众。”他就像一个捏紧回忆不肯松手的大孩子,与回忆的纠缠不休,使得他一次次将电影塑造成时间艺术的通道。现实与回忆是哲学领域一组永恒的矛盾,可是这一对矛盾在遭遇电影艺术的潮水的时刻被彻底消融了。

  电影是一种多元的声像艺术,声像的组合流动可以把时光的流逝故事的推移一一保存并且陈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其实也是一种时空艺术。王家卫对于时间和记忆的执着,经过张叔平精心的美术设计,在杜可风灵动的摄影机镜头里显影,艺术的魔力一旦凸现,六十年代的香港就在电影里面复活了。

  在《阿飞正传》、《花样年华》里面,在暗昧阴郁的黄暖色调里,旧上海的风情、香港新移民生活的混杂缭乱、殖民地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的交融和冲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必须感到庆幸,自从1895年电影诞生以后,人类的怀旧和幻想找到了现实的依靠,电影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代替我们真切地做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这样的旅行无疑是美妙的,因为它在叙述生活的同时镶嵌了艺术的爪痕文化的烙印。

  不需要刻意追寻,我们已经可以从王家卫的电影里面,看见时时弥漫渗透着的旧上海情结。

  具体到《花样年华》,我们可以从剧中演员的着装、语言和场景等各个方面来追溯。王家卫作为导演的同时,其实也是一个对故土(上海)文化满怀憧憬和爱怜的寻根者。张曼玉身上的旗袍,楼道里充耳可闻的吴侬软语,周璇的老歌,狭长的青石甬道,热闹喧哗的麻将牌局……这些沉睡在王家卫记忆里的情节碎片,在导演的叙事意图里,是作为精神家园的镜像存在的。

  王家卫浓郁的上海情结,其实也折射出了香港本土文化无根漂泊的尴尬。当这些标志性的旧上海文化特征摩肩接踵迎面扑来,我们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发生在香港的故事。王家卫自己也承认,他不过是把三十年代上海的生活嫁接到了六十年代的香港。

  王家卫对于美学一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历史的迷恋,对爱情理想的坚持和探索,使得他的电影具备了十分唯美的精神气质。上海历史文化(大陆文化)的源远流长,给他的电影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说,王家卫之所以能够从商业电影的战场上成功突围,最厉害的武器,就在于对上海(大陆)文化历史的尊重。

  当王家卫凭借《花样年华》跻身于世界一流导演的行列,我们才开始惊诧,王氏电影是脱胎于上海文化。有评论家还明确地指出《花样年华》的情节和对白有抄袭越剧桥段的嫌疑。事实上,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从来都离不开模仿和借鉴,重要的是王家卫懂得利用电影艺术的独特性进行创新和突破,形成沉郁磅礴的王氏风格。那么试问,即便他的作品里面果真有借鉴和抄袭的成分,又何罪之有呢?

  在华语电影开始步入黄金时代的二十世纪80年代,王家卫和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一同成长起来。第五代电影人的精神世界大多塑造于文革和上山下乡之中,因此他们大多意志力强大,拥有无法割舍的家国情怀。可是由于地域、经济以及政治气候的差异,王家卫的电影走上了一条独立自由的艺术之路。当大陆导演在文化禁忌的噩梦里刚刚缓过神来,纷纷对中国乡土文化和历史伤痕进行钩沉和反省的时候,王家卫已经走到了现代主义的浪尖。他开始着眼于大都市和大都市里面的人。准确的说,从他1988年第一次导演《旺角卡门》开始,都市以及都市人的情感和欲望,已经成为了他进行电影叙事的唯一的中心主题。

  也正因为如此,有人将王家卫定义为后现代的浪漫主义导演。从文本定义上看,后现代和浪漫主义之间存在着突兀的矛盾。可是,由于电影的神奇魅力,这二者很顺利地和谐统一了起来——在王家卫的电影里面我们基本上看不见战争和政治运动,看不见民族的灾难历史的阴影。电影里的人物无一例外的置身都市,甚至干脆甩掉了家族的牵绊,形单影只。因为背景的单纯(空洞),人物的情感就能彻底的纯粹,纯粹成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

  王家卫的浪漫在于勇敢地拒绝历史尘埃生活教条约束的同时,对现实生活进行了约定式的逃离。约定的时空是六十年代的香港,约定的社会背景是三十年代纸醉金迷的上海滩,约定的人物是只对爱情抱有热情的青年男女。这样的约定,是艺术的裁减和拼接,把浪漫的元素熔为一炉,浑然天成。正是基于对剧情和人物超现实的艺术化处理,王家卫的电影具备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说到底,旧上海情结是王家卫的个人浪漫情结,是王家卫艺术电影的浪漫衣裳。旧上海,对于王家卫因为记忆深刻,而朝思暮想念念不忘。旧上海,对于观众因为艳丽典雅,而杂花生树异彩纷呈。时间灰烬里的黄花往事,原本早已破败凋零,可是在王家卫黑色墨镜遮掩着的眸子里,依然生生不息姹紫嫣红。

                                 ——END——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9-21 0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忆里的东西正好和电影类似
支离破碎却环环相扣
一个镜头与另外一个镜头之间,用我们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或者是想象嫁接了起来。一段往事就完整了。
表达的器官在多元化的今天,嘴是最弱的一个。
他用眼睛,你用文字,我用手都在叙说着那些纠缠不休的丝丝缕缕……
3#
发表于 2005-9-21 09:32 | 只看该作者
触角宽广,思绪活跃,文字干净,叙述流畅以及观点明确,是这篇评析文章的特点和看点。特别是“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从来都离不开模仿和借鉴,重要的是王家卫懂得利用电影艺术的独特性进行创新和突破,形成沉郁磅礴的王氏风格。那么试问,即便他的作品里面果真有借鉴和抄袭的成分,又何罪之有呢”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

正如题目强调的“浅探”二字那样,文中对提及的许多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入剖析,如果能够就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深入剖析一下,相信对读者就会带来更大的启迪或是收获了。
4#
发表于 2005-9-21 16:27 | 只看该作者
时间灰烬里的黄花往事,原本早已破败凋零。而他用自己的心血再次呈现给大家一片繁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03:10 , Processed in 0.05031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