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华新 于 2016-1-25 12:21 编辑
幸福感觉只是一壶普洱茶 李华新
外面冬雪飘飘,呆在屋内,暖气很热,很暖和,在这个时候,冲泡上一壶普洱茶,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有了茶,那么写作者的案头就不会有寂寞,因为对我而言,写着东西,最能提醒的是一壶茶,而不是一支香烟。不吸烟也可以做到文思泉涌。这是一种工作习惯,经常的爬格子,会有喝茶这样的嗜好,有人说这很不错呀。我说是啊,只要是有壶好茶就足以。因为好茶也可以使人醉。
说实话,那些所谓的眉芽、雀舌、银针之类的茶叶,用热水冲泡之后,茶叶在玻璃杯中上下翻滚、起起伏伏的样子,是一些品茶之人的一个雅好,可是与我来说,我却不感觉这样的芳茗,如此这般也无所谓的。因为,茶叶主要的还是要有香气,有杀口的好。那些品相不错的茶叶味道淡了,杯中之茶的形象,也就会失去不少的茶韵之味。
可是了解到了红茶,或是滇红,或是正山小种,或是也知道了什么黑茶、白茶之类的茶种之后,忽然觉得还是喝点普洱的好,因为普洱的颜色那种红色或是一坨嫣红,或是一杯琥珀,或是一种醉红,给人的感觉都和生命体验有关。
而且普洱的耐冲,也是其他的茶叶所不能比的。因此现在的普洱不再疯狂之后,普洱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所处时代最具特色的茶,回望过往,唐宋时期属于蒸青紧团绿茶的时代;明清时期属于炒青绿散茶的时代;远渡重洋的红茶香飘异域,创造出了风靡英伦半岛的风雅红茶时代,但是在北方人钟爱的茶叶中,茉莉花茶,却是茶客心中永远的那口茶香。红茶的感觉也许才是这几年有兴盛和泛滥的,并非是那种养胃的功效,而是一种滇红色红色,使红茶重又回归到我们的当下饮茶时代。
在现在的茶文化中,真正能够找到茶文化根据和历史韵味的大概非属普洱不可。无论是现行普洱茶的二元分类法生茶与熟茶,还是坊间一直在用的三元分类法生茶、熟茶与老茶,都是为了更好的认知普洱茶。由普洱茶引发的学科定位以及茶叶分类的讨论,如果最终能够促成茶叶分类朝向更加简便易行的方向发展,则善莫大焉!
对于不同类型的普洱茶应该如何冲泡是很有一些讲究的,而这些讲究其实就是和你写文章时的那种破题、酝酿有些关系的。比如说那种普洱的陈韵,其实就是有着浓厚的历史意韵。待细细品味后,再独立成文。
普洱茶有生茶、熟茶和老茶之分,那么对不同的茶叶,应该如何冲泡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这事是有讲究的,比如投多少,一般来说,一般的盖碗,大约6到8克足以。少于6克一定是味道有些寡淡的,不过还是要以自己的感觉为宜:再就是普洱对于如何醒茶也是有些讲究。像一些存放年月较久的老茶,醒茶是必须要有的一个步骤,而且是所谓的醒茶是和那些洗茶有些类似,只是醒茶的需要一些意念的作用,而不是那种匆匆忙忙的冲洗一下茶叶。因此醒茶是需要讲究水温,一般是在20度左右,水温不可太热,也不可太冷。否则对于茶的醒并没有什么效果。平日我们常可见一些茶客的醒茶,往往是水温过热,使得茶叶在急速变化的水温中,味道受到破坏。那么醒茶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
而这些如此繁复的泡茶之法,其实和写作时有些类同的,就如面对不同的素材,如何摄取如何剪裁,如何提取主题,就像对于普洱茶的那样,你不得讲究,否则你就冲泡不出一壶好茶,或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的。
普洱茶带给人们千变万化的惊喜是它们永远不变的魅力,不论新茶老茶都会让人感到舒服,同时又收获了健康。泡茶近几年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美学,而让我们喝茶过程中充满了更多的变数和恒定的感觉。
喝茶是一门永不停止的学问,从冲泡开始,结合自己的感受,你会慢慢发现自己越来越会泡茶,也越来越会喝茶。 这似乎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那种感觉。 就是在冲泡普洱茶的过程中,你会有些点滴的感悟,然后会聚少成多,渐渐地感悟出为文的道理。
另外砂料的粗细与保温性、透气性有很大的关系,一般砂料粗的紫砂壶透气性好,适宜冲泡普洱生茶及年限短的普洱熟茶;砂料细腻的紫砂壶保温性好,适宜冲泡年限长的普洱茶。 只是,如此喝法,我们这些职场中人,似乎是没有如此细腻功夫的。因为在一个众人场合的办公环境下,即使是用了最好的紫砂壶,那么噪杂的环境和浮躁的心情,都无法真正品尝出一壶好茶的滋味。
在济南有一家叫做“上茶”的茶馆,主人叫杨明月,一女性,国家一级评茶师,山东省茶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山东区域联络人,“上茶”艺术空间总经理,洄龙山畔藏茶人。登山至她的“上茶”去饮茶,端起一盏茶汤,清香四溢,明澈见底,可又有谁知道,这一杯茶的甘甜,需要人耐心等待茶叶二次生长,着实来之不易……此为醒茶的功夫。
不过他所说的茶并非仅指普洱,她的一些体验也可以用来验证普洱的一些妙趣:能够感悟当下,能够享受当下,其实就蛮好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哪怕一点点事情中去,动的时候尽情的动,静的时候乐享着静,挺好。这也许可以累积风雅的底,不是一日之功。
笔者以为,喝茶要静心,很重要。因为茶是用来品的,品茗的过程,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不仅是为了解渴。因为要真正解渴,并非我普洱不能,而是说要真正品一壶好茶,还是需要功夫的。在这功夫中,心情平复,心境平静如茶,如同一碗琥珀色的普洱茶汤。你会感到有一点让你的心情靠近心灵感觉的味道。而且这种由视觉到味觉的变化,就是普洱茶给予你的不同之处。
当年开启普洱茶健康保健功能科学认知新时代的法国艾米尔实验报告,在文章的结尾引用了一句谚语:“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让我们敞开胸怀,拥抱普洱时代吧!这用来状写普洱,似乎有贴切之处,我们不必去区分茶叶种类的优劣,或是品茗相同茶种的寡淡不同,只要是我们静心品茗,就会有自己的感触,而这对于品味普洱,则是最为妥当的方式。
(济南 李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