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词圣——苏轼
一代学贯东西的大师林语堂,上世纪三十年代飘零海外,时时携带厚重的苏轼文集,后写下文词优美、脍炙人口的《苏东坡传》,他在阐述写作理由时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 就是这千古词圣苏轼,居然被网友“caicaichong”轻蔑地斥责之,此人不是狂生,因为是生就当读一点书,至少也读过苏轼的一些诗句,然而他武断的把苏轼踢出儒官善为之列,而将苏轼纳入“风流骚客”之类,殊不知骚人墨客、文人骚客、风流才子在古代都是褒义词,唐李白《古风》诗:“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汉扬雄《长杨赋》:“墨客降席,再拜稽首。”我知道他意在批判“风流”二字,把苏轼当成鲁迅笔下的“才子加流氓”,怎奈他分不清“风流”和流氓词意的区别,“风流”二字在千古文坛上是褒义,流氓才是贬义。这么简单的知识尚且不知,所以此人一定是不学无术的狂徒!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清周启隽说:“先生蜀人也,生于蜀而不拘乎蜀,先生盖天下士矣。”仁宗嘉祐年进士。苏轼当世将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与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列“宋四家”之首。 明初博通经史、著白云稿五卷的朱右将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八人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名始于此。明嘉靖八年(1529)科考状元、人尊称“荆川先生”的唐顺之编纂《文编》,只取唐宋这八人散文,由此八大家名称定型。不久,明散文家、藏书家茅坤倡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尤为推崇韩愈、欧阳修和苏轼,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唐宋八大家之称遂沿引至今。 1056年(宋嘉祐元年),苏轼进京应试,其《刑赏忠厚之至论》文章让考官欧阳修、梅尧臣震动,以至被欧阳修误认为是弟子曾巩之作,为避嫌圈为第二。到礼部复试,苏轼以《春秋对义》名列第一。 欧阳修读苏轼文后赞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见面后又夸赞苏轼“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并预言“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人皆学苏轼文章了。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宋代“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入登闻鼓院。因政见上支持司马光,不赞同王安石新政。苏轼再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几遭新旧两党的夹击,一生坎坷不平。 1074年,苏轼外调杭州任通判、后改任密州(山东诸城)知州,先后任徐州知州、湖州知州,在任所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任湖州知州,呈《湖州谢表》,《表》里因有“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语,被说成“妄自尊大”、“衔怨怀怒”,讽刺朝廷,遭御史台逮捕,解往京师(即“乌台诗案”乌台,御史台上植柏树,乌鸦栖息,故称乌台),坐牢103天,贬为黄州(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虽有职务,却必须接受地方官员监视。所以到任之初,无所事事,寄情于诗赋,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同时率家人开垦城东坡地,种田帮补生计,自号“东坡居士”。司马光为相,苏轼任朝奉郎知登州(蓬莱),以礼部郎中召还朝,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任上率众20余万,疏浚西湖,在湖中建三塔(三潭映月),集淤泥筑西湖长堤,堤中建六桥相接,即流传至今的“苏堤”。 苏轼一生筑建了三座长堤:贬职到颍州(安徽阜阳),疏浚颍州西湖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降职为远宁军节度副使,任职惠州(广东惠阳),六旬的苏轼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的黄金全拿出来,疏浚该地西湖并修长堤,地方志载堤竣工时“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平湖,左边丰湖。无怪乎人赞“东坡处处筑苏堤”。 1097年(绍圣四年),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海南岛儋州,“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苏轼欣然把儋州当成第二故乡。“此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大率皆无耳。”虽然环境恶劣,生活清苦,苏轼仍致力于兴办学堂,倡导学习风气,以至众多学子不远千里渡海来儋州求学。在宋代的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人能进士及第,就在苏轼离开海南不久,姜唐佐中地方乡贡进士,感念苏轼兴学,题诗遥告:“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所以当地民众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都体现着人们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苏轼《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诗:“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是啊,人如沧海一粟,个人得失贫富有什么好计较的呢,其乐观、豁达非一般人可比。 1071年(熙宁四年)苏轼离海南,1101年获赦定居常州,弟苏辙劝他定居许昌,王安石挽留苏轼居金陵,苏轼晚年只想“安贫乐贱、恬然自足”,且对常州情有独钟,于是选择在常州隐居于田园。苏轼临终前云:“今且速归毗陵,聊自憩,此我里!”苏轼心中常州就是故乡。1101年8月24日苏轼逝世,享年六十五岁,噩耗传出“浙西淮南、京东、河北之民,相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满城上下,咨叹之涕”,葬汝州郏城县(河南郏县),常州建舣舟亭以纪念。李方叔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曲洧旧闻》)祭文一出便传遍大江南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之”。 苏轼的婚姻:结发妻子王弗,四川眉州人,十六岁嫁苏轼,共同生活十一年后病逝。遵父亲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在王弗墓葬的山头种植三万株松树以寄托哀思;十年后,苏轼写下了千古绝唱《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续弦王弗堂妹王闰之,王弗逝世后三年嫁苏轼,小苏轼十一岁,伴随苏轼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同甘共苦。二十五年后王闰之病逝。苏轼肝肠寸断,写祭文:“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百日后请当代大画家李龙眠画十张罗汉像,诵经超度时将十张价格不菲、足以传世的画像化给妻子亡魂。 再婚王朝云,苏轼赎十二岁歌妓王朝云为侍妾,小苏轼二十六岁。苏轼最困顿时一直陪伴左右。不幸王朝云在与苏轼正式结婚后十一年病逝。苏轼遵王朝云遗愿,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松林中,在墓边筑六如亭,撰写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楹联寓意两人的故事:“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王朝云墓如今已是旅游名胜地。从此苏轼鳏居终老。 苏轼现存于世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其赤壁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生性爽达、率真,好交友、美食、品茗、游历山林。苏轼行文作诗自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答谢民师书》)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夸张比喻;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独树一帜。黄庭坚说:“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元佑年间,苏轼从登州赦还,二十几天里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升到翰林学士侍读,荣宠来得迅猛,换了谁谁都会愕然而得意。绍圣年间,苏轼从定州知州贬职,降职到左朝奉郎,再降为左承议郎;赴任所途中再贬为建昌军司马,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三改谪命,没有超凡脱俗的承受能力终难承受如此打击。他始终淡定如初,不抱怨、不颓废,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做有益于百姓的事。 苏轼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就职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颍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坚持造福地方:徐州防汛、三地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发展生产、赈灾施药、抑制豪强、整顿军纪都鉴录于史册;在人生态度上,苏轼持守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保持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 难怪宋孝宗赵昚赞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北宋直谏闻名的“殿上虎”刘安世说:“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这些都足以说明苏轼为官为人的品质。苏轼竭力任事,泊然如一无所求,所以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均从容平静,处变不惊,安稳如山。主张轻徭薄赋,富民兴国;疏浚湖泊、构筑长提,保护生命;平抑粮价、赈灾济困,注重民生;办学堂,介学风,教化民风;究其一生之业绩,苏东坡不愧为一代名臣,一个足以彪炳千秋的儒臣。 当辉煌和惨淡交织,亢奋和凄冷更替,“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根植于苏轼心底,始终保持着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始终坚持着大节立朝的人生标底。正因为苏轼有“齐得失、忘祸福,轻富贵、等贤愚”的思想精神,才能具有超然的境界。苏轼的颠沛流离的宦海生涯,为世人唏嘘慨叹;他开朗豁达的胸襟、刚正不阿的气节,又成为万世之楷模。 苏轼是天才的文学巨匠,其诗词文、书法、绘画的非凡才华,世代为人所景羡;词体的豪迈奔放,散文的独抒性灵,影响着千百年来的读书人。苏轼的睿智思想,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以及他的巨大成,千年来深受后代各阶层老幼妇孺的广泛喜爱而有口皆碑。他生活经历的丰富性,诗词的大众性又常成为人们传颂的话题和内容。 千年来毫不夸张地说,有人作文,必有东坡!苏轼的精神和思想,已融入中国的文化与历史,影响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总结苏轼的一生,可以概括为:金榜题名后历经乌台诗案、宦海沉浮而宠辱不惊。无论政见和思想方法的差异,始终保持着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的崇敬感激之情。贬职于黄州、惠州、儋州,无论其地贫瘠还是富庶,始终以故乡之情待之、建设之。更有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王闰之的生死情,与王朝云的不了情,成就了千古情圣的佳话。 苏轼一生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称之为传奇,都可圈可点、可歌可泣! 王国维赞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所以说,苏轼无论是做人、做官、做学问都是上上品,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难望其项背的!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一座永远屹立的伟岸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