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6-2-5 12:31 编辑
真不怎么关心娱乐新闻,但这几天还是被那条大家伙都知道的那条新闻挤破了眼窝。
据说,六小龄童今年不上春晚了。
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铁打的硬盘流水的兵,春晚就是一台戏,往那儿一站的就是个演员,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春晚前辈姜昆能告别春晚,春晚红人本山也能告别,六小龄童当然也能告别春晚。
再者,就六小龄童而言,还不存在“告别”一说,因为他本身上的就很少。88年《西游记》最火的时候上的第一次,九二年猴年上了第二次,04年也是猴年,上了第三次。拢共就三次,和那些春晚常客相比,实在不算多,而且,好在只有十二个生肖,要是更多一点,这次数可能还得更少。
但是,这也无意中造成了一种惯性思维,那就是只要是猴年春晚六小龄童一般都是上的,因为几乎在咱们这地界,应该还没有第二个人能像他那样与《西游记》、与“美猴王”对应。这件事的悲情指数还有另外一面,下一届猴年春晚六小龄童快七十了,再上去耍金箍棒似乎有点强人所难,所以,不知不觉的,这可能是他在猴年上春晚的最后一次机会。
所以,他上了大家的话大家会非常习惯,他没上,大家不干了。
他本人没有上春晚,但因为这件事却闹得相当厉害,是别样的“猴王闹春晚”
公众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会这样?是六小龄童本人主动不上的,还是压根就没安排?第一个原因立马就排除了,人家原来就在家垫脚候着,叫做“随时等待召唤”,听得我酸酸的,立马想到了廉颇老人家为了证明自己还能打仗,七十多岁耍把式的故事。那就是央视没看上他,是水平不够还是能力不够,亦或是人气不够?
水平和能力不够是谁都说不下去的。六小龄童四代专演猴戏,老的演成了电影,小的演成了电视剧;老的周恩来都接见,毛爷爷都念叨过;小的更是因为电视的强大媒体功能而被数以万计的人推崇喜爱,六小龄童本人几乎成了美猴王的代言人。他的神态,他的身姿几乎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他为了达到神似,成天和猴子厮混在一起,居然猴子见到他本人都有过立正敬礼的动作,真的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了。
这就叫炉火纯青!炉火纯青的节目上个春晚没问题吧!
有问题!春晚是面对全体老百姓的节目,或许大多数人并不喜欢六小龄童呢?
导演组可能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的,他们可能会觉得六小龄童版本的《西游记》毕竟有三十年了,看西游记的人多半已经也是人到中年,而且当时的拍摄条件简陋,声光电什么的都不能同现代相比,没有新意,属于古董。古董就该埋地下,就该淘汰。咱们现在得把年轻人拉倒电视机前,得找他们喜欢的东西,比如吴亦凡、鹿晗什么的,如果还嫌他们年龄大的话,咱们接着往下找,TFBOYS算是鲜到家的了吧,他们只要往那儿一站,就不愁收视率。
听起来完全正确,可是这是一厢情愿的理由。因为,喜欢六小龄童的人不仅仅只是中老年人的,那个电视剧重播了有三千多次,创造了世界纪录,是个小孩都看过,而且会无限制往后延续,所以,目前还真没有那个鲜肉腊肉的当真超过他的观众缘——估计导演除外,因为他没选啊!他要是喜欢,自然会请他的,媒体上的报道是六小龄童根本就没接到过邀请,也就是说根本没进入过央视春晚导演的法眼。
其实,后期的微博持续发酵也算是一个答案,在六小龄童出面说自己没有接到春晚邀请的信息一出,导演微博后面的留言瞬间达到了二百多万。结果呢?不好意思,只有一个声音,就是要求六小龄童上春晚。导演组据说可劲地迎合年轻人,可你们知道年轻人吗?这些都是谁的声音?谁在玩微博?当然是年轻人为主。三四天就是二百多万是个什么概念?搁在台湾都能选出了地区领导人啊!这大约是事先谁都没有想到的,导演组可能是拍到了马腿上了。
总导演本人年纪也不大,四十不到,又是这个奖又是那个奖的拿了不少,然后也跟班跟了几年,媳妇头一回成了婆婆,自然是主流媒体的宠儿。站在那么个平台上,鞋后跟瞬间高几尺,估计他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推理其他人的,就像他可能喜欢吴亦凡和鹿晗什么的,结果没想到台湾金马奖还给了冯小刚;就像他认为我们广大的女同志都喜欢TFBOYS,但是他没有想想到当年大街上流行的神曲居然是由两个年过不惑的老男人蹦出来的。
身为精英,藏在象牙塔里,不了解下里巴人真实的想法也正常,可是你要真是藏在大漠深处研发什么高科技自然没人惦记你,你玩的就是让大家乐呵的俗务啊!你得听听大家伙的意见啊!大家都给你提了,你再改也还是个好孩子,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让春晚还增添点花絮,不失为好事多磨!可是,导演们是怎样对待的,立马关掉微博。强权者的气派顿时显现,且看他们是怎样回复的:希望广大网友不要集体起哄!更不要绑架导演组!
起哄?几百万人在集体起哄?
“起哄”是个什么意思?是捣乱,是没事找事。原来在央视总导演的眼里,网友们想表达一下自己真实的想法目的不过是在捣乱!而这种对于春晚节目的真诚关心在他们眼里形同绑架!真是够无耻的。都说观众是演员的上帝,多少老艺术家为了演好节目深入田间地头,唱念做打,数十年板凳的功夫。他们是真的把观众放心里,当作衣食父母,可如今倒好,观众说个几句就成了绑架!绑架是犯法的,这要是他有执法权的话,是不是立马会捏一把机关枪来个除暴安良?真的难说!
春晚有一句名言,叫做:开门办春晚!晚会之后每年还有个评选,叫做观众最喜欢的节目。说起来真够动人的,可事实上呢?一个六小龄童事件终于让咱们明白了,不过是一句戏言,逗你玩的,至于之后的评选是真是假也只有天知道了。再说,你不让人家心仪的节目上,评出来的不还是矮子头上的将军吗?喜爱的节目在哪儿?答案是:在路上!
是谁给了他们如此嚣张的语气?是特权!他们可以尽情地拿着纳税人的票子,按照自己的路子嬉戏任何节目,这是娱乐的独裁,当然背后是强大的官方背景。冯小刚说过,春晚不是办给老百姓满意的节目,是办给领导满意的节目,领导满意了才成!领导不满意怎么行?话说的有些寒心,可事实不是这样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便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真要是有个领导出面一干预,没准六小龄童还能上。这事似乎也曾经出现过,很多优秀的节目往往都是英明的领导最后一个圈子一划,就保留下来了,比如当年丁玲那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起初没人出版,毛主席说话了,立马就出版了,苏联方面考虑到中苏友谊还给她一个大奖,丁玲本人不还是参加了世界妇女大会,都是过往的例子。不过,说实话,这领导可得大啊!
领导是不会干预的。领导们很清楚,这就是一个娱乐,怎么着都是过年,一个猴王没那么重要。就像我也就是图个过瘾,我一点都不愤怒,六小龄童上不上春晚一点不影响我的生活,我依然会乐呵呵地吃年饭,乐呵呵看春晚然后慢悠悠地打瞌睡,实现辞旧迎新。
不过,这件事儿以及一些事儿老在你跟前晃悠的时候,还是有些想法往外蹦。
春晚只是除夕桌上的一道菜,菜色的变化似乎也有点征兆。比如一开始生活水准不高,春晚办的就朴实;后来思想活跃起来了,港台的节目就每年必到;再到后来,似乎钱真的多了,开始烧钱,场面越来越大;到后来又想回归艺术,冯小刚的又比较复古,哈文的又开始针砭时弊了;不管节目是否受人待见,还是有些噱头。那么今年这个架势,导演想说明什么呢?
其他的我看不出来,但有一点是差不离的,就是对“鲜肉”的膜拜,对经典的摒弃。“鲜肉”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时候蹦出来的我还真考证过,反正好像也有几年了,算是网络词汇吧!咱们国家这网络词汇虽说不少,可听起来都听别扭的。比如“二奶”“小三”“车震”“表叔”“房姐”“约炮”等等就每一个正形的,都想什么呢?就是想也别老扛在肩膀上四处赚哟呵啊!好容易等到一个“给力”,有那么点励志的意思,据说还是来源于日本。
“鲜肉”这个词什么意思?大约就是指年轻好看的男的,而且她应该和“帅哥”意思还是有些不同的。因为既然是“肉”,那就想到了吃,大活人怎么吃?所以这个词语里面蕴含着“男色消费”意思。就像猪八戒见到美女,第一反应就是“我的心肝啊”这样的节奏!目前公认的鲜肉有吴亦凡、鹿晗、李易峰等等,他们长得的确好看,已然好看到男女不分的境地了,头上戴着假发绝对超过一线美女。据说,他们只要在微博上写一句:我要吃饭,立马就有几十万的跟帖,这是魔力,而那几个“左手右手慢慢拍”的TFBOYS还都是初中生,但影响力已然超过前辈了。
我倒不是想消费他们,但我也蛮喜欢他们,一来的确养眼,二来小孩们喜欢,咱得知道一些,要不然和娃没共同语言。不过问题的另一面是,我们很多人即乐于见到他们,但也依然怀念着经典,尊重着虔诚的艺术家们。艺术原本就该多元化的,经典和时尚完全可以站在一个舞台上演绎的,不是非彼即此的关系。甚至,从这次的微博事件来看,对于时尚大家可能更多的停留于表面,反过来对于经典,用情更深。
一五年的春晚,大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四大美女”和“四小鲜肉”反应相当平淡。
喜欢“鲜肉”不要经典只是我们导演组的想法,然后恰恰是这点才是非常不好的。我们的身边,真正掌控文化的,不见得有文化,他们往往把事情往另外一个方面去牵引,他们左手破坏,右手修补,乐此不疲。
六小龄童的猴艺是一本家传绝学,四代人的心血,连一个娱乐性的春晚都上不了,是谁在看轻经典?
我们以后将会有一张张更好看的花容月貌,可是,我们还有多少如六小龄童般的猴艺?
蒙古的呼麦,西藏的唐卡,天桥上的戏法,还有像上面铁艺、木雕、女书等等,我们只能在电视上见过,但是电视同时告诉我们,这些活儿即将失传。
道理很简单,你政府不扶持,他们得不到认可,有时忙一天还不如捡一天的矿泉水瓶自然就得消失了。
中国没多少绝艺了,一米九点的冯骥才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拼着老命挣钱自己抢救,为什么,因为他清楚,不抢救的话就快没了,然而,他能抢救多少呢?
上午还听说,在日本的京都,只要是穿和服到那儿旅游连门票都是免费的。当然,我们这样做无非是想表面他们对于传统的态度,其实,日本的琴棋书画都来源于中国,但是几乎每一样他们都比我们保存的好,比如剑道,比如茶艺,现在的情形是我们反过来得跟他们学。
听说今年春晚也有猴子表扬,韩国的。老猴王还在,已经在学人家外国的猴子了,外国的猴子会耍把式吗?毕加索说,你画画在中国学多好啊!你跑这儿来干嘛!毕加索说的还有点狭隘,毕竟油画不是来源于中国的,然而,听到有人把小孩送到韩国学书法,我们大约就只能苦笑了。
我们的尊重经典仅仅停留在嘴上,好好的经文经常被念歪了。
文艺青年最近这两十来年疯狂地喜欢上了林徽因,这个民国的女子不知道勾起了闺房窗下多少少女兼中年妇女的向往,她们羡慕她有个好的出身,好的教育背景,好的容貌,走到哪儿身边都是一群出色的男人包围着,诸如徐志摩为他魂不守舍,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还嫁了个好丈夫梁思成,生了几个好儿女等等。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一般的信息就是这样的,其实,我们尽管不能说这样完全在屏蔽,但至少这样的林徽因只是非常局部的林徽因。
我不喜欢林徽因,因为她们这些自诩为超大“海龟”的人是根本看不起“土鳖”的,像咱们这号在她眼里焦大都未必够得上的,况且,按照某些人的说法,她的确有点“作”,但是我们得尊重她,倒不是因为她的所谓浪漫迪克,那没办法,人家从小受到的是西式教育,而是因为她的真性情,她的工作。她更应该被人推崇的是她的敬业,照片上三十岁之后的林徽因已无半点美貌可言,完全是一个风餐露宿的古代建筑的探求者、发掘者,是梁思成最为默契的战友。我们可以看到她以自己娇小的身体经常攀爬到古寺庙之类的建筑上认真测量标记,问题是她自己时常生病,梁思成身体也不大好,刚好在战乱期间,生活极不稳定,要不是傅斯年等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营造学社,真不知他们能不能撑得下去。美军轰炸日本的时候,曾经咨询过梁思成,梁思成保住了奈良;解放时,他们两口子共同参与了国徽的设计;而解放后,他们夫妇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住古城四处奔走,尽管收效甚微。据说,林徽因曾经直面吴晗:别人不知道古建筑需要保存,你一个大学教授出生的难道不知道吗?当时的吴晗是北京市副市长,他和他的妻子袁震当时如日中天。林徽因根本不买他的帐!
这种风骨,这种敬业,这种对于文化出自良心的虔诚才是我们应该尊重的,可是我们的垃圾文学,我们的垃圾电视翻来覆去老是折腾他们的三角恋爱,不是在捧“女神”,是在糟践她。
梁从诫说自己印象当中的母亲几乎感受不到一丝母爱,而且也不是什么女神,似乎总是在咳嗽。
没办法,可能我们的话语权掌控者更喜欢交际花。于是,精于绘画和翻译的陆小曼变成了交际花,难得一见的女建筑家林徽因成了交际花,哲学泰斗金岳霖成了傻帽般的备份(其实,金教授年轻时有个法国女友,解放后也是有可能成为彭总的连襟的),至于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大约只能够上什么呢?小鲜肉?
春晚导演组的同志们,这个世界不仅仅充满着交际花和小鲜肉,也不能都当交际花和小鲜肉。
所谓“起哄”不过是草根在发声,是民意,这民意里有对于传统艺术的尊重,有对真正艺术家的敬重,你们可以不听他们的声音,可丝毫不改变他们对于经典的担当,这一仗,其实,网友已经打赢了。
我为他们点赞,而且跟他们学了一句,叫做什么:
我嘞个去!
说谁呢?你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