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0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一副对联 学十个知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5 16: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楠 于 2016-2-15 16:59 编辑

                                                          一副对联 学十个知识
  
  著名教师章闻曾自编一副包含十个知识点的对联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或上网查找对联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库存、拓宽了学习视野,还使学生养成勤于查阅、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其对联是:
  
  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
  
  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美四君。
  
  此联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妙在涵盖了或是文学、或是历史、或是古代汉语,共十个知识点。虽然不深奥难懂,但必须知道这十点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意蕴。下面试简略述之。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 (亦称“老苏”)与其子苏轼 (亦称“大苏”)、苏辙(亦称“小苏”)三人。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在诗、词、文、书画各方面都有重要地位。苏洵、苏辙长于书策散文。三人皆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纱縠行南街,分别距成都、乐山约 80公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三苏”的故居。经数百年的营造,现占地面65000平方米,形成“三分水,二分竹”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的岛居特色。庭院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荷池相通,小桥频架;楼台亭榭,古朴典雅。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来此,吟出优美的诗文;不知有多少高人雅士驻足,留下隽永的楹联。
  
  “三苏祠”三个黑匾镀金大字,是清人何绍基所书。
  
  大殿有清人杨庆元题的一副对联: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有历任礼部郎中,兖州、苏州知府、江南学政、浙江巡抚、河道总督、两江总督、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并号称“清代第一清官的张鹏翮”,题写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曹:指汉魏政治诗坛三领袖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在当时的文坛上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为“三曹”。
  
  汉魏时期,曹操是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时期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还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风格清俊通脱,著有《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祖徳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诗札。对于“七步成诗惊天下”的曹植,南北朝时最著名的大诗人谢灵运曾言:“天下才共一石(为我国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三袁:明代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的并称。他们都是“公安派”代表作家。《明史•袁宏道传》:“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世称三袁。”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间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三袁”都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提倡通俗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之通变,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三书的合称。《颜氏家训•勉学》说:“《庄》《老》《周易》,总为三玄。”魏晋玄学以老、庄糅合儒家经义,把此三书作为玄学的经典。
  
  三玄又指日、月、星。见北宋 张君房所著道教书籍《云笈七签》卷五十有云:“天有三玄,谓日、月、星也。”
  
  三玄又是佛家语,谓三种奥义。禅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的临济宗禅师宣扬教旨,强调“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有三要,总称九带。”《续灯录•东京华严普孜禅师》中有云:“师为人清秀杰出,唱临济下三玄九带,造曹洞五位十玄,皆妙得其家风要旨,学既该博,故凑泊者望其津涯而已。”金国诗人赵沨《仙和尚坐脱》诗中有云:“桶底脱时无一物,机轮转处有三玄。”
  
  
  

  三乐:即三种乐事。《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佛学术语“三乐”,出自《大宝积经》,指天乐、禅乐、涅盘乐。 一、天乐,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故名为天。修十善者,生于天上,而受种种殊胜妙乐,故名天乐。(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二、禅乐,谓修行之人,入诸禅定,一心清净,万虑俱寂,自然得其禅悦之趣,故名禅乐。三、涅盘乐,梵语涅盘,华言灭度。谓修行之人,既离生死之苦,得证涅盘之乐。《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故名涅盘乐。”
  
  祀天、地、鬼的三种音乐。宋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天之气始於子,故先以黄钟;天之功毕於三月,故终之以姑洗。地之功见於正月,故先之以太蔟;毕於八月,故终之以南吕。幽阴之气,钟於北方,人之所归,鬼之所藏之,故先之以黄钟,终之以应钟。此三乐之始终也。”
  
  

  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的合称。因此四部书列在二十四史的前四部,也称“前四史”。
  
  

  四库:即《四库全书》的简称。此书由清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昀主持编修,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称为“四库”。
  
  书藏何方: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功过之说:《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有385种。《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但是﹐《四库全书》毕竟是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为名﹐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乾隆借纂修《四库全书》之机向全国征集图书﹐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采取全毁、抽毁和删改的办法,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四库全书》突出了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献﹐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及戏曲和通俗小说如宋元杂剧﹑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
  
  命运多舛:《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中国历经动乱,《四库全书》也同样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于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抄,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因此《四库全书》今天只存3套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1966年10月,当时正处于中苏关系紧张时,为保护《四库全书》安全,林彪下令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秘密从沈阳运至兰州,当时藏於戈壁沙漠中。现藏甘肃省图书馆,近些年对这部书是否要归还沈阳,甘肃、辽宁两省一直未能达成一致。避暑山庄文津阁本于1950年代由中国政府下令调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而残缺的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四孟:即夏历四季第一个月的总称。即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例如:《汉书•刘向传》:“日月薄蚀,山陵沦亡,辰星出于四孟。”
  
  广义上“四孟”指孟庙、孟府、孟子林、孟母林。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孟母林被划在了曲阜市。亦,狭义上与孟庙、孟府、孟子林同在邹城的“孟母三迁祠”也被合称为“四孟”。
  
  
  
  
  四美:即四种美好的事物。此处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王勃《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
  
  “美景”又作“媚景”,见《小尔雅•广诂》有曰:“媚,美也。”
  
  刘琨《答卢谌诗》有云:“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
  
  

  四君: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四人。也称为“战国四公子”。
  
  权倾一时的孟尝君田文,脚踏黑白,并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 王安石评价孟尝君有云:“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平原君:嬴姓,赵氏,名胜,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门客之一的毛遂“自荐”,迫使楚考烈王“歃血为盟”同意合纵抗秦。春申君,本名黄歇,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任楚相,以学识渊博,善于辞令,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臣风范著称。信陵君魏无忌,自惠王魏罃时的马陵惨败后,魏国国势衰落,江河日下,他敢于效仿孟尝君、平原君的方法,招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当时的危局。
  
  历史上,信陵君是和“窃符救赵”相连的。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信陵君不顾个人安危救之与危难之中,急人之困的义勇。魏王畏秦而不敢出兵救赵,信陵君则“欲以客往赴秦军”,就算是自不量力,他的精神也不能不令人赞赏,况且他还有那些真正愿意也能够帮助他的贤士们。所以在今天看来,信陵君救赵成功是必然的。没有平时的谦逊,何来食客三千?又何来成功呢?五千年文明中,应有他浓厚的一笔。司马迁的《史记•魏公子列传》对魏无忌推崇备至。列传中147处称公子,这在另外战国三公子中是没有的。评价也极高:“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甚至说公子在,秦不敢入边十余年。
  
  一副对联,涉及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十个知识点,如果很好地记诵、理解,实在有一石多鸟的功效。
2#
发表于 2016-2-15 22:48 | 只看该作者
知了这许多,我就可以踏遍天下无敌手啦。好对!
3#
 楼主| 发表于 2016-2-15 23:37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6-2-15 22:48
知了这许多,我就可以踏遍天下无敌手啦。好对!

木门长子 非木门 非长子 但才情横溢

求下联!
4#
发表于 2016-2-16 11:12 | 只看该作者
短短一副对联竟含有如此丰厚的知识,令人震撼!图文并茂的详细解读,更使读者受益匪浅。
谢谢一楠版主给文友提供的精品!
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6-2-17 10:10 | 只看该作者
袁光熙 发表于 2016-2-16 11:12
短短一副对联竟含有如此丰厚的知识,令人震撼!图文并茂的详细解读,更使读者受益匪浅。
谢谢一楠版主给文 ...

谢谢袁兄的鼓励。其实也是你的“一副对联”让我有兴趣,于是收索汇集了这一贴,首先自己就有了受益!互联网+和大数据,让我们彻底的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浩如烟海
6#
发表于 2016-2-17 11:26 | 只看该作者
挺好的,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17:48 , Processed in 0.06599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