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4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 [原创] 残缺-----9.24走进耀洲陈炉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0-20 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005 于 2016-9-10 13:59 编辑 <br /><br />  低头的瞬间,那些碎片
  划过我瞬间的茫然
  纵使它们在时光中沉睡千年
  蓝色的基调却不曾改变
  我无法回头,便只有停留
  停留在古老的河流之上
  溯洄那些飘逝,或者走来的忧伤
  再一次,让心回归于泥土
  残缺在宿命的字里行间
  只有宁静与凄美

  
转:陈炉,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的一个乡土小镇。
  陈炉的窑火从被点燃的那一刻开始,至今已绵延燃烧了1400余年,创造了在一个地方窑火相续不断、烧制陶瓷的最长纪录。
  
  陈炉的陶工们至今还仍用着代代相袭的最原始的工艺做着手中的“玩意儿”,可以称得上是考察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活标本;陈炉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的一个乡土小镇,也是中国北方最著名的民窑——耀州窑的延续者。陈炉的窑火从被点燃的那一刻开始,至今已绵延燃烧了1400余年,创造了在一个地方窑火相续不断,烧制陶瓷的最长纪录。时至今日,陈炉的陶工们还用着代代相袭的最原始的工艺做着手中的“玩意儿”。
  据考证,陈炉早在唐代就已经炉火熊熊。宋元以后,更成了延续生产耀州窑的惟一窑场。千百年来,民窑蜂起,瓷业兴盛,炉火相延,传统的制瓷手艺代代相传,陈炉造就了中国陶瓷史话上的一个奇观。一些人更是将陈炉称为“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
  “穴居”的小镇
  从“煤都”铜川市东南川口的“涵洞口”,乘车爬坡,向着东南方向走上大约45分钟的工夫,再闪过一个山嘴,就到了小镇陈炉。
  在这方圆几十里的黄土地上,陈炉算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方。群山围抱之内,山峁起伏之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窑洞和窑炉。红砖砌成的窑洞,在夕阳的照耀下,就像一座座红色的堡垒,衬着雪白的墙面、焦黄的土地,仿佛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
  这里的人大多延续着祖先“穴居”的生活方式,就像《诗经》中所描述的那样——“陶覆陶穴”。其实早在六七千年前,在距离这里不远的半坡,猿人就已经开始了这种陶窑生活。如今你还能在半坡猿人遗址中找到6座中国最古老的陶窑。
  站在几百米长的陈炉街道上,你能将整个小镇一网打尽。依坡而筑的窑洞,错落杂处着不同大小、不同款式的烟囱和瓷窑。陈炉也因为这种“陶炉陈列”的景观而得名。
  走在弯曲的巷道中,更像是穿行在历史的时光隧道里。道路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眼看着前面已经无路可走,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绕过一户人家的院墙,宽宽的街巷又出现在眼前。有时候,看着明明是条大路,却一不留神摸到了人家的院子里。忙不迭地道歉、打问,你看到的却是一张了然于胸的笑脸。
  走多了,就知道了。沿着一条道儿走下去,往上,通往山顶人家;往下,通向沟底的陶工小院儿。但无论你去哪,迎接你的永远是那淳淳的笑,朴实的招呼。一声“来了”,就直接邀请你到他家的窑里做客,沏茶递水,忙个不停。全然没有城市人的戒备和生疏。
  站在陶工的院里,脚下踩的往往是人家的屋顶。下面邻居家的一举一动,能让你一目了然。在陈炉最有意思的就是你能经常能看到,下面人家的媳妇和屋顶上的人家拉家常。
  古老的手工陶艺
  古镇人家世代制瓷,几乎人人都是制瓷的民间艺术家,家家都是制瓷世家。直到现在,这里仍然沿用着古老的制瓷工艺。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正在忙着拉坯的陶工很可能用的还是祖辈上传下来的手法和工艺,使的说不定还是他爷爷的陶车。惟一不同的是,如今手动的窑车已经改成电动的了。
  陈炉最缺的是水,最不缺的就是那做瓷的坩子土。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都是向这块土地讨生活。一讨,就讨了上千年。那炎炎的窑火也就千年如一地照亮了陈炉的历史。
  陈炉镇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地质上讲,属沉积岩地带,储藏有大量的瓷土原料及釉药原料,还有大量的煤、石灰岩等矿产资源。从一些坩土矿的堆积断层观测判断,坩土层厚度薄者数米,厚者多达数十米,有的就是一座坩土山,原料储藏量之大可见一般。丰富的资源为陈炉的瓷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陶工们把山上的坩子石取回来,砸碎、筛细,和成泥,揉一揉,放在悠悠旋着的转盘上,随意拉成各种器物的雏形。一会儿,盆罐瓶壶各色家什的器物坯件,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挨着门的一准是火炕,火炕的一端连着窑洞里仅有的一扇窗户,另一端连靠着灶台,屋里摆放着简单的家具。很多人家的窑炉就设在一进门的旁边。地方宽敞的,干脆将窑炉建在大门外的空场上。其实陈炉人家的这种居住样式,和早先陶工们的劳作是分不开的。早先,瓷坊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陶工们大都以窑炉为中心。在“炉山不夜”的时代,为了节省时间,方便制瓷、烧瓷,他们就吃住在窑炉边儿上建的坯房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陈炉人今天的居住形态。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0 2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05 于 2016-9-10 13:59 编辑 <br /><br />
3#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0 21: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05 于 2016-9-10 13:59 编辑 <br /><br />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0 21: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05 于 2016-9-10 13:59 编辑 <br /><br />
5#
发表于 2005-10-20 22: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05 于 2016-9-10 13:59 编辑 <br /><br />我看到这些图片很意外!没有想到现在还有燃烧了1400年的陈炉!我是个古瓷器收藏爱好者,所以对此特别有兴趣!谢谢兰子的图片!

6#
发表于 2005-10-21 0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05 于 2016-9-10 13:59 编辑 <br /><br />一段历史!

7#
发表于 2005-10-21 10: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05 于 2016-9-10 13:59 编辑 <br /><br />残缺也是一种美。

8#
发表于 2005-10-23 12: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05 于 2016-9-10 13:59 编辑 <br /><br />残缺之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04:58 , Processed in 0.0513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