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05|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位法国老人的中国情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9 0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16 编辑 <br /><br />
一位法国老人的中国情结
                                                             薄暮
                                                             一
  在年前的大寒节气,法国籍亲家母乘坐了大约十二个小时的飞机,从大西洋彼岸来到我们江南小城常熟。四年多前,她来过这里了,我们见过两次的,因为我工作忙,和她在一起的时间很短。这次,正巧遇上中国传统的过大年节日,让我们有了更充裕的时间相聚。她来后的第三天,我们才见面,因为她要倒时差休息,我没去打扰她。一进门,她就微笑着迎上前,给我来了个法国式礼节,侧着脸,在我的脸颊上嘟嘴亲了一下,这感觉,还真温馨。她七十岁了,身高约一米七,体态发福,穿着一件浅紫色的半新旧毛衣外套,朴素大方,亲切自然。同时,我闻到了一阵清雅的香水味,闻着,清爽,舒服。这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异国的礼仪文化和风情。
  正巧遇上寒潮,最低气温在零下7度。老人家倒是不怕寒冷,在我女儿的陪同下,来到小城山脚下的兴福寺附近,我在那里等候她们,一起徜徉在寺路街上,街道两边都是卖古玩玉器、土特产的店铺和喝茶休闲的农家,她用手机拍录小视频,裸露着双手,偶尔呵一口热气在上面,揉搓一下。她对这里的传统建筑与风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个小店铺前,她被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小物件吸引,特别是各种各样的工艺葫芦,她好奇地抚摸着一个小巧的上面有字画的黄色葫芦,微笑着用法语向店主询问怎么卖,我便和店主沟通后买了一个送她,她喜欢极了,收藏进包里。我女儿略微懂得法语,她简要地向她的婆婆介绍:葫芦的读音与“福禄”相近,寓意守财纳福。
  在兴福寺大门外,她静静地望着那黄墙和门口上方的大红灯笼,若有所思。而古寺周遭的那些参天古木,在冰雪天地里,更显得庄严苍劲,我们仰视片刻,感受到山林的古朴和宁静。我想,法国亲家母一定也有这样的感触。
                                                         二
  离过年越来越近了,由于强冷空气影响,天气时阴时雨,还下了一场大雪。雪后初晴,女儿女婿带我和我的法国亲家母来到了虞山西门外的烟雨尚湖,车子穿过两边高大香樟树掩映的大堤,一直行驶进尚湖的穿湖大堤川月桥堍。我们下了车,由于这些天特别冷,我看到亲家母总在用纸巾擦鼻子,女儿说她有点感冒了,但她把擦过的纸巾都放进随身带的袋子里。只是她依然兴致勃勃,举起手机拍摄水天一色的湖面,和湖面上空飞过的大鸟和水浪里游嬉着的野鸭,同时,发出惊叹之声。确实,这片水域生态平衡,环境干净,无论谁面对它,都会赞美不绝的。

  川月桥堍有个望虞台休闲会所,我知道这里是个幽雅之地。便带他们入内喝杯热茶,暖暖身子,并可观赏湖上风光。室内开了暖气,春意融融,我们选了临湖靠窗的沙发坐下,要了一壶茉莉花茶。茶具很精美,是陶瓷的小杯,上面花纹也好看,法国亲家母对桌布也很青睐,它类似织锦,精细素雅。有一角阵列着许多书籍,那里是市图书馆的分点,一张长长的书案上放着两套精致的茶具,还有三件工艺品,其中一件绣品扇面,上面是幅山水国画,淡淡的色调,让法国亲家母看得入了迷,久久不想离开。女儿告诉我,她的婆婆自从退休后,一直在学画油画,对画自然而然很有感觉。
  晚上,我们一起去了市中心一家饭店吃饭。亲家母看到墙上挂的那些山水画,都会拍下来。我想,她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可谓喜爱至极。她还喜欢吃中式菜,说好吃。每道菜端上桌子后,她不厌其烦地将它们收藏进她的手机里。我看到她依然没有把脏纸巾丢在桌上或身边的垃圾桶里,还是装进袋子里。女儿说,她到时会一起放进室外的垃圾桶内。她和她的儿子说话声音很低,即使在比较嘈杂的公共场所。
  这些日子中,我们几次一起出游,同坐一辆车,一起用餐,和她语言上的交流很少,只是听她总在接受别人的东西或帮助后,会说一个单词“Merci”,我知道是谢谢的意思,便跟她学,她一遍遍教我,她也学会了用中文说“谢谢”。她年纪大,又胖的,行动少灵活,我便常常挽着她胳膊行走,她也乐意让我扶着,走得慢悠悠的。我们越来越亲近融洽了。

                                                         三

  转眼,很快到了除夕。本想去饭店预定年夜饭的,我女儿说,还是在家好,可以让他们真正感受一下中国传统过年的习俗。

  大年夜的前一天,我和婆婆预先商议了一下,准备烧些什么菜,估摸着有十多个菜。重点要烹制一只红烧猪蹄,这菜,我的女婿和亲家母特别爱吃;还有就是清蒸鲈鱼,也是他们喜欢的一道菜,再说,年夜饭吃鱼,寓意“年年有余”;老母鸡炖面筋,是必不可少的;我婆婆说,做点春卷吃,它可是清朝的宫廷点心,保证受他们欢迎。我随即想起那天在饭店点菜时,法国亲家母看着菜单,就点了春卷,结果那晚饭店特忙,说没这个点心了。看来这道点心还真是非做不可。早在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打春》中有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这里的春饼,就是用烙熟的一张圆形薄面皮,把切细的馅心卷裹成长条形,馅心有咸的,甜的,然后放进烧热的油锅内,煎炸,外皮成金黄色,形状小巧,后来称为“春卷”。过年吃春卷,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我婆婆做的春卷别具风味,馅是用猪肉末、在煮水里捞一下再切细的白菜和香菇一起搅拌,放入作料,拌匀而成的。
  我们团团围坐,法国亲家母也学着用筷子夹菜,往往夹起来就落下去,要好一会,才夹住一点,但她那着迷的样子,让我们都感到这法国老人的可爱。不过,吃春卷,大家就随意啦,这春卷需要一边包一边炸,刚端上来时,特别松脆,也很烫嘴,我提议用手轻轻一抓,直接咬。我们都连声说“好吃”,我女婿学着说“好吃”,亲家母便学她儿子的口音,“好吃”“好吃”地边吃边说。
  吃完年夜饭,大家坐在沙发上看春晚,女儿给我、我的婆婆和我的亲家母一起拍合影,我们开心地笑着,其乐融融。后来,法国亲家母对我们说,她很习惯吃我们这里的菜,很好吃。她觉得中国的过年习俗真好,一家人在一起温暖,快乐。

                                                          四
  正月初一,女儿陪他们去了苏州东山。正月初二,女婿驾车,女儿、我和法国亲家母一起去乡下走亲戚吃饭。沿途的望虞河大堤三十公里,常绿树木和枯黄的芦苇丛交相辉映,风景如画。午后,我们到了虞山剑门,那里游人比肩接踵,站在高处,俯瞰山下,城市的繁华,让我们都感到惊奇,这发展之快,真是不可思议,连法国亲家母也瞪大了双眼,惊呼起来,还拍了小录像。
  法国亲家母被一个老奶奶地摊上的用棕榈叶手工编织的那些鸟、蝴蝶、螳螂等小动物吸引,她用手机拍了下来,还向老奶奶买了一只绿色的“螳螂”,栩栩如生,妙趣盎然,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对于她来说,遇见它,很难得。
  正月初四,亲家母准备启程去上海机场回法国。午后,我去和她道别。我们在语言上依然不能说什么,但我们的目光里包含了依依不舍之情,我们拥抱着,她依然用法国式的礼节和我道别。她让他儿子告诉我,她很喜欢中国,爱吃中国菜。她还觉得已经很熟悉这个城市,感到她的家就在这里。她儿子代替她,对着我说:“中国就是我的家。”他们母子俩的神情非常真诚,说这句话时,特别认真,我内心涌起一股柔软的潮水,润湿了我的双眼。我和女儿说,这缘由她的儿子在中国做外教,她就有了这样一种特别的情感。
  我离开后,接到女儿的微信,说她把我在三年前出版的一本散文集拿出来,给她婆婆看了。法国亲家母即刻捧在手里,说是要向我购买一本,带回法国。我感动极了,这是一种尊重,她看不懂这些汉字,却如此珍视,是对一个文人的文字给予的尊重。她的谦恭,让我动容,令我惭愧。平时,文友赠书与我,似乎是理所当然,很少提及“买”字。
  法国亲家母又让我的女儿拍了一张照片,她端端正正地坐着,把我的集子,用两只手举在胸前,脸容温和,神色庄重。我看了,感动至极。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觉得礼貌的本质是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我的亲家母恰恰做到了这点。她还希望我女儿用英文翻译出其中一篇散文,再让她儿子翻译成法文,她或许希望更深地了解我,了解他儿子所在的常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稿于2016年2月26日

  

2#
发表于 2016-2-29 10: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16 编辑 <br /><br />沙发吗?

3#
发表于 2016-2-29 10: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16 编辑 <br /><br />儒雅、随和、友善,一个异国知识女性的美好形象跃然字里行间,每一个细节都彰显了她的美好品德,值得尊重,俺也不由得喜欢上这个西洋“美女“了。

4#
发表于 2016-2-29 10: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16 编辑 <br /><br />文章采用细腻缜密的笔触勾勒了一个外国人看中国的山水经历中国的传统佳节,估计距离感与陌生感会带给她更多的东西,包括更多的审视角度、清晰度、美学韵致、感悟与赏识的情形,字里行间盈满了真挚的情愫与水乳交融的元素。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文也应正了越是传统的越是世界的互通款曲的韵致和道理。欣赏这篇文章的叙述角度。问好!

5#
发表于 2016-2-29 11: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16 编辑 <br /><br />一种情怀,让人心生敬仰,并满怀感动;一篇佳作,再现一段感人往事,让人过目不忘。欣赏学习,问好。

6#
发表于 2016-2-29 13: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16 编辑 <br /><br />人之一族有很多种划分方法,那是在从不同角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如国籍,比如肤色。但是人更多的是相同或相通之处,我们称之为人性。异国亲家向我们所呈现的,恰恰是古训中对国人所要求的,比如谦和,尊重,礼貌,卫生,等等,这些,正是现在的我们一直在努力找回的东西。
淡定质朴的文字,折射的是人性高贵美好的一面。

7#
发表于 2016-2-29 14: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16 编辑 <br /><br />文章写得非常细致,对于这位法国老人的描绘也非常上心:她的礼仪、她的修养,等等,无不让人赞叹。从文中可以看出,这几天的相处和交流(虽然语言不通)都很好,因为双方都有真情,语言的不通已经不是一个问题。由此引发的中西文化的撞击,以及作者的反思,使得此文的有了一定的深度。欣赏!

8#
发表于 2016-2-29 15: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16 编辑 <br /><br />一场别开生面的亲人会面,文字叙述描写张弛有度,细节很有表现力,而东西文化在人身上的体现,风俗和修养的真切呈现,读来亲切、自然、温馨。从生活、文化、亲情等的多种视角,诠释出人与人之间友爱的关联和内在真挚的情愫,同时也表达出人性的美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6: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16 编辑 <br /><br />儒雅、随和、友善,一个异国知识女性的美好形象跃然字里行间,每一个细节都彰显了她的美好品德,值得尊重, ...[/quote]
谢谢美女文友第一时间细致读评我的文字,谢谢你的喜欢!
祝春天快乐!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6: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16 编辑 <br /><br />文章采用细腻缜密的笔触勾勒了一个外国人看中国的山水经历中国的传统佳节,估计距离感与陌生感会带给她更多 ...[/quote]
感谢敬版悉心点评我的拙作!如此专业地深入解读,既点评到了文本的内涵,又延伸了文字的意蕴,让我受益匪浅!深受鼓励!
祝春天快乐!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6: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16 编辑 <br /><br />一种情怀,让人心生敬仰,并满怀感动;一篇佳作,再现一段感人往事,让人过目不忘。欣赏学习,问好。[/quote]
谢谢刘老师的温馨读评!
问春天好!

12#
发表于 2016-2-29 18:48 | 只看该作者
你有了一个法国的亲家母。
你的亲家母把你的一本散文集带到了法国。
你的散文集中的文章至少有一篇希望也极有可能被翻译成英语后再转译成法语。
你在接触品味法国亲家母中对比和品味了两种不同文化的一些人性之通与文化差异。
你用儿女纽带接通了两种文化的对比互融通道。
13#
发表于 2016-3-1 08: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夜莺 于 2016-3-1 08:50 编辑

被你描述的情韵动容了!另外我有一个惊喜。我昨天看见文友的游春照片,我私下给取名晒春,没想到还有“咬春“”。谢谢你,亲!
14#
发表于 2016-3-1 10:53 | 只看该作者
细节iao调调描写与抓拍使一个法国老人形影跃然纸上!你是常熟人与后村别调相熟吗?!
15#
发表于 2016-3-1 12:55 | 只看该作者
异国亲情,别有风味,拜读新作,问好薄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16:19 , Processed in 0.11168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