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3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名人之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11 2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老病死是普遍的规律,无论你身居何处都不可幸免,常说寂寞身后事。然而综观世事也不尽然,所谓的名人其死也不同,尤其是身后之事更能折射出一番世相百态。

  名人者,首先是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当然或凭借其成就业绩,或凭借特殊职业的较高曝光率,或者竟然是些八卦新闻、生活琐事等等不一而同。就拿近年已经逝去的几位来看,确乎不同寻常。

  一般的说演艺界的各类星星在处处制造新闻,他的死也自然是新闻了,可由于为人的不同,其死亡效果也大有区别。港台的明星似乎一直要比内地耀眼,因而其死亡也颇壮观。早些的黄家驹、张雨生,随后的张国荣、梅艳芳等都引发了大量歌迷的追思,人们似乎并不在乎他的死因,起码不是真心的在乎,更多的是对其艺术成就已成绝唱的无奈和惋惜,出版商、唱片公司更是抓住最后的辉煌制造无限的哀思,从而推动其商业的成功。在这里对一个逝去的生命所表达的沉痛和泪水都笼罩在商业炒做的旋涡,但是也折射出善良人们对曾经美好的追忆和对艺术家本身的真诚。在大陆,自陶金、张炬、李媛媛以来,人们表达的那种情感虽不张扬,却也符合国人的品性。当德艺双馨的常香玉老人离去后,人们对艺术家的缅怀似乎更自然,其艺术成就或许很多人仅是了解,更多的是对其爱国的品质、高洁的人格赞叹不已,艺德超越了一切。与很多大红大紫的明星略有不同的是赵丽荣、付彪之死引发了一致的惋惜,没有人苛责他们,因为他们是大家的明星,是更具人情味,更有平民情结,其艺术成就再次被人格魅力所掩盖,我们从这里似乎能窥见群众在哀思的背后,实际是对当前艺术发展表达了自己的选择和倾向,其实所有的文艺界名人之死引发的社会情绪都在流露着民众的艺术取舍,也在折射着当下社会的风气和情感。

  相对而言,文化界的名人之死或许低调的多,但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事件。当哲学家逝世绝对不会有社会的震荡,而一位社会学家的离去也许只是在相对的圈层里引发评论,但是却有一位文学家的死亡直接演化成一个社会事件,那就是巴金之死。一位世纪老人用晚年的忏悔表达了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良心和道德,让民众感怀的或许是难忘激流三部曲,但更多的是敬重一种勇气和精神的可贵。“说真话”竟然成了一个世纪的神话,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悲哀?至少是我们的缺陷、或者遗憾。但是也有人放下传统的为死者讳、尊者讳的宽容,又一次用名人做靶,来愤怒、来指责,这到底是证明了我们理性精神的胜利还是民族精神的堕落?探讨到底是为了揭示真理还是别有用心?难道民众尊重的偶像只有被打倒才符合某些利益和权势的需要?对死人的态度摇摆在尖刻和宽容之间,只是因为死的对象不同么?

  到底还是政治家的逝世更牵动社会的神经,曾经无限风光的颠峰已经过去,有的人凄凉的离去,甚至不为人知,只是不知历史是否能绕开他们的身影?有的人则在最后的时光里成就人生的辉煌,只是不知备极哀荣的喧嚣是否能经得起历史的沉淀?不过荣毅仁先生的逝世还是让人回味,这种人生的起落和巨大的反差是否在触动敏感的政治神经?或许善于把握的中国人已经嗅出别样的味道,一种力量的崛起已经不在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带来的结构变迁势必引发社会的深刻变革。在韬光养晦的谋略词典里,一种思维在潜移默化,一种变革在悄然进行,而对荣毅仁的纪念更多的是一种符号。

  名人虽已逝,后来犹可追。记得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名人的成就或许将被历史淹没,但是其高贵的品格和精神却可穿越时空而不朽!也就是所谓名人留给后世的财富也许并不在其巨大的成就,而恰恰是让人见贤思齐的精神内容。

  名人之死永远是一个社会的过滤器,美好的被记忆,不幸的被怀念,空虚的自然要消失,而人的生命价值也正在这里呈现。就用臧克家的诗结束吧!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11-11 21:42 | 只看该作者
前半部分饶有情趣

后半部分令人回味……
3#
发表于 2005-11-11 21:56 | 只看该作者
有深度。结尾用得妙!
4#
发表于 2005-11-12 13:01 | 只看该作者
  思考思想思虑,广度力度深度。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3 20:5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刑天丁 发表
前半部分饶有情趣

后半部分令人回味……
6#
发表于 2005-11-14 19:36 | 只看该作者
散文化的优美笔调,读来是一种艺术享受,只是杂文有些意思的表达还需要一种更清晰明了的语言,才会给人深刻的印象。
7#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5 18:0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许也 发表
散文化的优美笔调,读来是一种艺术享受,只是杂文有些意思的表达还需要一种更清晰明了的语言,才会给人深刻的印象。

问好许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 06:28 , Processed in 0.05037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