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75|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味道”的文化延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1 0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水 于 2016-3-11 09:47 编辑

  苦雨老《卖糖》文:“看一地方的生活特色,食品很是重要,不但是日常饭粥,即点心以至闲食,亦均有意义,只可惜少有人注意,本乡文人以为琐屑不足道,外路人又多轻饮食而着眼于男女,往往闹出《闲话扬州》似的事件,其实男女之事大同小异,不值得那么用心,倒还不如各种吃食尽有滋味,大可谈谈也。”苦雨老的意思很简单,到一个地方旅游,最重要的是以吃带文化。老先生的小品文,民国后无出其右者,这差不多是方家共识。于是,有后一路人马如黄裳、俞平伯、冯文炳等追随。关于旅游文化,苦雨老《卖糖》文后,我倒有一个小小的补充,就是大如人文地理,小到室内博物,都是不可忽略的期望。然则,凡文章都有中心主旨,小品文的议论,精妙其短既说明问题,裹脚的邋遢几乎是大忌,因此,我们都能理解《卖糖》文对食品的宣传侧重,况其明确如“生活特色”。

  鲜见几多文友利用大碴子名声喻东北作家如萧红、萧军等的作文,说他们的文章出口既离不开大碴子味。亦有很多文友以为大碴子味之地方文化贬义者,在下深以为憾。所谓大碴子味,拿到文学作品,无外指带有很浓郁的家乡话的腔调,缘由东北地域饮食,俗成于说,类同于吴侬之“白相”,仅此,无由褒贬,这一点,实在需要理顺过来。
  
  东北大碴子几乎是美食特色,如萧红之《呼兰河传》,以大先生鲁迅的评价,作为彼时具有时代气息的作文,亦当首屈一指。掌管中国30年代小说家命运的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后,最后悔的一件事是没能把萧红的《呼兰河传》列入其中。我类推于此,谓大碴子味以文化详端。苦雨老所提《闲话扬州》小书,乃一文坛公案,作者易君左因为是书对扬州的一点闲散游记和一点市井揭露,因议论的不够严密严谨,乃使身世几经颠簸,至死对此可能都心存耿耿。该书年代久远,今天再谈作者的议论真实与否已没有意义,但此文坛公案,很意识形态,牵扯到的大人物如蒋介石、周佛海、陈立夫等,小人物如和尚方丈市侩女流之大众,牵扯到的官方如中华书局等,细节不缀。
  
  董桥说语文的疏离感制造寂寞的心灵和悲怆的情怀,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英华沉浮录》有大量的作文指导,他下笔亦有心香三段、夜读琐疑之类的题目。像我,以及我们,都是喜欢没边没沿的杂谭一些很边缘的东西,不大去触摸现实以及政治的敏感。这些边缘的东西,温馨的反馈,懂或不懂是其次,重点在于澄清一些事情,交流一些心得。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否则,樊笼里的滋味并不好受。
  
  我一直认为,写文章多有埋伏和典故,否则不好看,但埋伏和典故不可太深太多,否则有沽名钓誉之嫌。可是,文章就这么一溜烟的写出来,总不能挨着雪个、瞎尊、余澹心的逐个朱耷、石涛、余怀的解释,有人就习惯这么作。文学常识性的东西,好比中医的十八反十九畏,不懂留白,而说到闲愁就提辛弃疾的《丑奴儿》,在我眼里确是煞风景的事。如此说来,鉴于地域、俚俗以及文化差异,无论所及饮食,博物以及宗教理念,如何理解同道作文,确有思想上的负担和重视,特别是行文于随笔、小品以及杂文这些要求短而精的严谨体裁,却是不小的考验。

  




2#
发表于 2016-3-11 10:07 | 只看该作者
此番北国之行,感触颇深。有表面的,有更深层次的,恰 如文章之典故与埋伏。
顺便说一下,我们在亚布力农庄吃完铁锅炖三鳞鱼的晚上,女人和孩子们由店主开车送回去了,我们执意要步行返回赏雪,结果迷路了,用手机导航,1.4公里的路程走了两个多小时,不过雪夜迷踪堪记一生了。
3#
发表于 2016-3-11 10:31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没边没沿的,如此就由水水来讲吧,看书爱打瞌睡的。
最近倒是爱看一些恶趣味的,比如程咬金娶了个爱杀猪的女人花大脚,害得老程每晚都要给端洗脚水,挺好玩的。
4#
发表于 2016-3-11 10:47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看文化味道浓郁的文,羡煞,可惜功底浅,成文之际难以借鉴运用。读水姐的文,领略其妙,感思多多。
5#
 楼主| 发表于 2016-3-11 11:16 | 只看该作者
一个老外,写燕京的味道。他说,同为中国国民,南方人嘲笑北方人说“北京人民食必葱蒜,衣必红绿,戏必皮黄。盖北方人民感觉迟钝,无葱蒜则舌头味觉不畅快,无红绿则眼睛视觉不愉快,无皮黄则耳朵听觉不愉快”。

北方人比南方人感觉迟钝,诚为事实,这点在六祖时代就有了南顿北渐的议论;北方人因迟饨则要求刺激的强烈,而迟钝的原因自然是由于气候寒冷,这也是事实。我拥戴他的话,就像他拥戴中国人的文化乡愁。身为北方人,凡烈性食物如韭菜和蒜,也为我所好,但我以为若议论它们的好处来,也有一箩筐的材料。


老外还说,两样食物,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利己主义和乐天主义的国民性。同样,我认同他的话,其一有民族性指代,其二有文艺版权如五代杨凝式韭花帖的乐天拥戴。


早些侍候,论坛云二跟我议论香菜时,她说南方人叫芫荽多好听,我登时以为她有地域之偏见。如今云二忙生活,不上论坛,我为没能及时驳斥她而感十分遗憾。


这个写燕京味道的老外就是绍介鲁迅到日本的第一人、研究汉学最出色的青木正儿。在我目力所及,青木正儿的史学著作堪比某些国学大咖来得彻底。

6#
发表于 2016-3-11 12:39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姐姐回归,江天必将更加强势……
大碴子,小时候常吃,我是不喜欢的。当然更喜欢大米、白面等“细粮”,只是那时家穷,难得一吃。但同是苞米,磨成面,做成大饼子,我就很喜欢,小时候不烦,现在也爱吃,只是街上买的没有小时候菜锅里帖的那种味道了……
有在南方念大学的孩子,问起吃的,对南方的大米都是深恶痛绝,太难吃了,和东北大米比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这绝不是家乡味的问题,而是……确实就不好吃。但南方的小吃之类还是叫人向往的。可见好吃的东西放到哪都好吃,小吃之好吃,就在于其独特的地方风味……
7#
发表于 2016-3-11 13:31 | 只看该作者
就是一个吃,可以涵盖一切了,吃得细致必琐碎,吃得混沌必粗俗,一群同样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一方吃食。所以我每到一个地方,首要的,必吃特色小吃,虽吃不出味道和文化,却也能吃得心情舒畅。问好老版主!
8#
发表于 2016-3-11 13:52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芫荽与香菜,记起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一段文字《悲催的城市改名》,美好的长安改成了西安。给人无限想象的兰陵改成了枣庄。芫荽和香菜我倾向与芫荽,有古韵,可衍生。
于是乎有人感叹:改名也需要文化的,没文化真可怕。
《西亚走着瞧》里,许菘写他走过伊朗的伊斯法罕皇家广场时说到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很多人只不过走马观花,流于表面。深入下去,将自己作为城市的一份子去热爱它,才能看到这个城市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魂。
在东北两年,如今我最惦念的是东北的大葱蘸大酱,土豆丝卷饼。离开东北,无论哪个地方,都失了原香的。
水的文之精妙,非要好好脑补,方能在雅俗之间自由来去,融会贯通。
9#
 楼主| 发表于 2016-3-11 1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水 于 2016-3-11 15:00 编辑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3-11 10:31
我也没边没沿的,如此就由水水来讲吧,看书爱打瞌睡的。
最近倒是爱看一些恶趣味的,比如程咬金娶了个爱杀 ...

然然,无论看什么写什么,应该说都是一种生活调剂,纯为读书而读书,纯为写作而写作,绝对说弗得。金庸被走了几次,但他侠之大者,是因为他惯常以武功昭示,其实,他对吃也很在行,譬如搞一出“二十四桥明月夜”“玉笛谁家听落梅”的射雕菜谱,在他就是小菜一碟。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3-11 14:44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6-3-11 10:07
此番北国之行,感触颇深。有表面的,有更深层次的,恰 如文章之典故与埋伏。
顺便说一下,我们在亚布力农 ...

兄弟,你这经历或可成就一篇现代版《雪夜访戴》,譬如,迷路的途中撞见那雪花飞舞下的风车山庄,可以拟人,也可以意识流,更可以魔幻。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3-11 14:48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6-3-11 13:52
看到芫荽与香菜,记起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一段文字《悲催的城市改名》,美好的长安改成了西安。给人无限想象 ...

任何时候,晰都是认真读帖认真回复的人。难得。
旅人的行走,永井荷风的散文很具怀旧特色,其代表作《晴日木屐——东京散策记》很受知堂老推崇。作者脚踏晴日木屐手杖蝙蝠伞,走遍东京大街小巷及郊外,就为特别记录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改造之下那些遭受严重摧残的日本传统文化和古代遗存,表达了一个文人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现实的批判眼光。关于城市以及街道的改名,想起黄永玉和张朗朗笔下的大雅宝胡同,宣统过去,大雅宝胡同是叫大哑巴胡同的,怎么听来,大哑巴胡同都很可亲,大雅宝就牵强上了文化,虽然彼时大雅宝胡同住着的都是些艺术家。
12#
发表于 2016-3-11 14:51 | 只看该作者
此篇读完,受益匪浅。再次拜谢!
13#
发表于 2016-3-11 14:52 | 只看该作者
特别有味道的一篇。于文字的味道而言,就仿佛一个人的内在气韵,不可言说却无处不在。欣赏学习中,问候春安。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3-11 14:52 | 只看该作者
夜莺 发表于 2016-3-11 14:51
此篇读完,受益匪浅。再次拜谢!

莺莺,我喜欢你的名字。
15#
发表于 2016-3-11 14:54 | 只看该作者
一水 发表于 2016-3-11 14:42
然然,无论看什么写什么,应该说都是一种生活调剂,纯为读书而读书,纯为写作而写作,绝对说弗得。金庸走 ...

金庸走了,啥意思?

点评

看看,打字太快了。丢字。  发表于 2016-3-11 15:03
抽空挨个回复,打字太了。  发表于 2016-3-11 15: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7 09:59 , Processed in 0.0565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