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06|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沿着古人足迹之——浅淡我读东坡先生《石钟山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5 1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沿着古人足迹之——
        浅谈我读东坡先生《石钟山记》

  记得第一次读《石钟山记》,老师说,这是篇文、情、理并茂的辩论性游记,笔者以生动的比喻,亲身的感受写景状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雄辩的驳论,透辟的说理,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是东坡先生散文的代表作。那时还不到十岁,说实话,实在是不知道这生硬怮口又复杂字连篇的文章里,到底是怎样的文、情、理并茂,只是惧于先生“唐宋八大家”、“大文豪”、“文坛领袖”等等诸多称号,晕晕乎乎地只管跟着老师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一本正经的呈摇头晃脑状,其实懵懵懂懂,一知零解。
  年长些,学校组织看教学电影片《石钟山记》,一下子便被九江鄱阳湖秀丽的风景所吸引,解说员耐心地解释,当年东坡先生是如何抱着怀疑的态度,对“石钟山”因何以“钟”命名这一事情,在元丰七年,即公元一零八五年农历六月,借长子苏迈赴饶州德兴任县尉这一机会,到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由而写下这篇杰作。解说员一再地重复,东坡先生作此文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而不应该对待未知的事情草率盲从、主观臆断。知道这一梗概后,再读《石钟山记》,便是琅琅上口,似乎真的读出了老师说过的文、情、理并茂,情趣顿生,连连读了好几遍,又想这样一位满腹才华的士大夫竟如此严谨治学,便对东坡先生由衷地膜拜起来。
  事隔几年,进了高中,对东坡先生的诗词仍是情有独钟,甚至是涉及到东坡先生的文章都要多扫几眼。一次在学校图书馆,顺手翻着清朝俞樾的《春在堂随笔》,翻至七卷,其中有记载,“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外……”看到此处,不禁心生疑惑,东坡先生既是严谨治学,为何《石钟山记》却不曾有提上钟山、下钟山这一说法?怀着急切的心情再读下去,读到“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这一段时,不觉如凉水浇头,心中冰凉,原来东坡先生也不过是未得其祥,便下片面结论,那又凭什么“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呢?失望至极,全然顾不上当年东坡先生冒着性命之忧,出没于绝壁深潭间,砰地将书弃于书架,愤然离去。并发誓不读苏轼,大有倒苏之势。
  东坡先生在我心中得以平反,是在读大学的时候。那是一次在学校的报刊上,看到一篇关于谈论语文学习的创作品格的文章,上面提及早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罗洪先生在《念庵罗先生文集》卷五《石钟山记》中就得出过俞越先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这一相同的结论,然他们之所以能够得出这一结论的根本原因是他们于冬春江水下落时,进山调查,而苏轼在农历六月,江水上涨、山门被淹时探山,未能进山深入考察,受这一大自然原故的捉弄,所以结论难免片面。读到这篇文章,恍然明白,原来,真正认识一件事情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往往要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想想那时愤然离去的情景,不觉暗暗好笑,读了几多年的《石钟山记》,竟然还未让自己从“臆断”中摆脱。
  后来主修国际贸易,读的多半是外贸函电、商务洽谈这一类的书籍,闲瑕下来,便也是翻翻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再后来,参加了工作,受了一些挫折,也历经了一些世俗,于是少了意气风发,心情大都学会了沉淀。不日前,初冬的阳光斜斜地照在书架上,书上的灰尘便反射出圈圈光晕,于是拿起鸡毛掸子,将所存的旧书一一掸去灰尘。掸着掸着,掸到了《石钟山记》,便怔了下来,好的文章原本是要穷极毕生阅读,想起幼时的懵懂,少时的冲动,又想起自己竟这样混混过了的几年,不由地心生叹息。就着阳光,再次细读。
  毕竟经过了年轮,看过一些面孔。再读东坡先生此文,必须承认的是东坡先生豪迈飘逸的写作风格,宽阔的思路和独到的视野,以及科学的,重视调查研究的人生态度,然而,封建士大夫沾沾自喜的一面却在文中也不时地流露,最为明显的是对渔工水师的轻视,“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恃才自傲的一面在“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这一句中,也得以突兀。然而,东坡先生也只是一位曾经在官场上得意的文人,而并非圣人。中国文化本来就博大精深,讲究的是精益求精,作为后来人,要做的应该是“择取善者而为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不是“事不纵观全面,便臆断其弃留”,只有这样沿着这些先人们留下的足迹走下去,才能将我国历史文化更加弘扬光大。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12-6 16: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7 编辑

这么好的文章怎么没人来顶呢!

3#
发表于 2005-12-7 1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8 编辑

这篇文章写得真实细腻,文笔丰满,逶迤流畅,且不乏幽默与智慧.譬如读到“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这一段时,不觉如凉水浇头,心中冰凉,原来东坡先生也不过是未得其祥,便下片面结论,那又凭什么“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呢?失望至极,全然顾不上当年东坡先生冒着性命之忧,出没于绝壁深潭间,砰地将书弃于书架,愤然离去。并发誓不读苏轼,大有倒苏之势。
确实,回顾我们走过时留下的足迹,谁不是歪歪扭扭的?歪歪扭扭不重要也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找出歪歪扭扭的原因.或许,这就是本文要呈现给我们的意境之所在.好文欣赏!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09: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8 编辑
最初由 康坤 发表
这么好的文章怎么没人来顶呢!

谢谢康坤,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1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8 编辑
最初由 敬一兵 发表
这篇文章写得真实细腻,文笔丰满,逶迤流畅,且不乏幽默与智慧.譬如读到“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这一段时,不觉如凉水浇...

谢谢敬斑支持和鼓励。
问好。

6#
发表于 2005-12-9 12:50 | 只看该作者

^_^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8 编辑

学习了!问好拈花!

7#
发表于 2005-12-9 15: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8 编辑

祝贺拈花和清风妹妹荣升版主,
努力,努力,呵呵。

8#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0 0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_^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8 编辑
最初由 清风盈袖 发表
学习了!问好拈花!

谢谢清风的鼓励,还要你多多支持呢。

9#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0 09: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8 编辑
最初由 凌云昕 发表
祝贺拈花和清风妹妹荣升版主,
努力,努力,呵呵。

云兄要多指教和支持我们啊,先谢啦!

10#
发表于 2005-12-12 1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8 编辑

高中时学过这篇课文,怎么学的,忘了。
妹妹解得切解得妙。

11#
发表于 2005-12-14 1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8 编辑

  这个微笑厉害!!!!!!!!!
  不仅能在散文版、天籁版、小说版等发稿件,而且在这里也把苏老先生写活了!佩服!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11:0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潇湘珍珠 发表
高中时学过这篇课文,怎么学的,忘了。
妹妹解得切解得妙。


姐姐,我也是班门弄斧,抛砖引玉罢了,姐姐要多指教,别只顾客气呀!
:)))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11:0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一瓢水 发表
  这个微笑厉害!!!!!!!!!
  不仅能在散文版、天籁版、小说版等发稿件,而且在这里也把苏老先生写活了!佩服!


老兄扔玉来支持呀,别光顾喝茶聊天呢
14#
发表于 2005-12-14 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原创] 沿着古人足迹之——浅淡我读东坡先生《石钟山记》

最初由 拈花微笑 发表
沿着古人足迹之——

        浅谈我读东坡先生《石钟山记》


  记得第一次读《石钟山记》,老师说,这是篇文、情、理并茂的辩论性游记,笔者以生动的比喻,亲身的感受写景状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


写得好.后生可畏:)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0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回复: [原创] 沿着古人足迹之——浅淡我读东坡先生《石钟山记》

最初由 木祥 发表
[QUOTE]最初由 拈花微笑 发表
沿着古人足迹之——

        浅谈我读东坡先生《石钟山记》


  记得第一次读《石钟山记》,老师说,这是篇文、情、理并茂的辩论性游记,笔者以生动的比喻...


都承木祥老师指点呢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4 17:43 , Processed in 0.05532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