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小”话教育 1、讨厌的小数点 下面这几句话可能很绕嘴,但没关系,只要你在中国接受的义务教育,便一定不会陌生,所以,读懂应该不成问题。 说的是一条数学定律:如果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则相当于扩大了原数的10倍;反之,如果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则相当于缩小了原数的10倍。 有问题吗?没问题。不过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就错了。至少如果你去这样辅导孩子,一次考试下来,你的宝贝基本上就会被排除在“优等生”的行列之外了。 因为,如果一个数扩大了10倍,就相当于原数的11倍了;同样,如果一个数缩小了10倍,就只相当于原数的9倍。所以这两句话中的“了”字用得有问题,应改为“到”,重新描述如下:如果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则相当于扩大到原数的10倍;反之,如果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则相当于缩小到原数的10倍。 这回该没问题了吧?恭喜你,都会抢答了,和你猜测的一样:问题还是有的。因为扩大到10倍固然可以,又怎么可能缩小到10倍呢?应该是缩小到原数的10分之1才对。 也许你会说:怎么这么麻烦!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相当于乘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相当于除10嘛!恭喜你,又说错了。正确的表述应该是“除以10”。要知道,“除”和“除以”的数学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你已经对这个问题讨厌至极,根本就不想再讨论下去。那么真的要恭喜你,至少你还算一个正常人。事实上,随便一个心智正常的孩子,在经过简单的课堂探索和课下练习后,基本上都可以掌握诸如小数点移动后的变化问题。但一旦做起题来,尤其是那种似是而非的判断和选择题,往往都会因为一字之差就丢了分。而往往又因为丢了几分,就被排除在“优等生”之外,从而失去老师的额外关照,失去一些参赛或选优的机会,并一步步沉沦。 而这不过只是数学,语文也是一样的,是“磨(音末)面”还是“磨(音魔)面”,是“必须”还是“必需”?往往都是因为一字一音之差就丢了分,而往往又是因为丢了几分,就被排除在“优等生”之外,从而失去老师的额外关照,失去一些参赛或选优的机会,并一步步沉沦。 而这不过只是语文,英语也是一样的,物理也是一样的,化学也是一样的……几分几分的累积,便足以击败任何一个意志力不够坚强的孩子的自信心,使其最终沦落到“中等生”乃至“后进生”(这是好听的说法,换个词就叫“差等生”)的行列。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小孩子在幼时都聪明伶俐,而入学后却资质平平乃至被视为智力有障碍的重要原因。 2、万恶的小细节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皱起眉头,提出反对意见了:怎么能这么说呢?科学上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啊!还有,不是细节决定成败吗?难道一个不注重细节的学生会是好学生,将来会成为有用之才吗? 没错,科学上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成为科学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你要当一个建筑设计师,如果图纸上有一丝马虎,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而一个小学生,把“增加到”说成“增加了”或把“缩小到原数的10分之1”说成“缩小10倍”,则根本无足轻重。他只是在表述上不够严谨而已,并不会影响他在解决问题时的计算(比如他尽管说成增加了10倍,也不会按原数的11倍去计算)。而除非是面对那种倒霉的判断题或选择题。 最关键的是,基础教育中数学的目标该是教给孩子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去玩文字游戏。同样,语文学习中该是教给孩子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不是在一个句子究竟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上绕圈子(这样的问题该交给语文学家才对)。 如此,便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小学“优秀生”怎么会算不出家里卖粮款的数目,我们的初中“优秀生”怎么会分不清零线和火线,我们的高中“优秀生”怎么竟会和外国人连一句英语都交流不了的原因了。 因为整个理念都差了,整个方向都差了,整个都南辕北辙了,那么,无论我们的教学楼多么宽敞,无论我们的教学设施多么先进,无论我们的教师多么优秀,也只能培养出一批只会在试卷上死抠细节的书虫,而不是一个可以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有素质有能力的“文化人”。 什么狗屁的“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只会使本来很简单的问题陷入繁琐,过分地注重细节只会使人掉进“明目以察秋毫之末”的窠臼,却犯下“不见舆薪”的低级错误。因为道理很清楚:与细节相比,大节才是成败的根本,任何一个因注重细节而成功的人物,无不首先在大节上有其过人之处。比如希特勒生活严谨,细节上一丝不苟,却是个恶魔。而邱吉尔生活腐化,好色贪杯,却是个反战的英雄。刘邦根本就是一个不拘小节的流氓,却开创了大汉朝的辉煌时代。洪承畴被捕入狱还不忘掸掉衣服上的灰尘,这一细节却暴露了他的贪生怕死,最终被成功劝降成了佞臣。 就如一个学生,无论把《学生守则》背得多么精准,乃至一字不差,可是如果家里来了客人都不知道怎么客气招待;无论把“增加到”和“增加了”区分得如何分明,却算不出家里卖粮款的数目;无论他的英语语法学得多么明白,却不能和外国人进行基本的日常对话,那么,很难叫人相信,他长大后会成为怎样的人才。 3、可怕的小九九 可以接受以上判断的读者,也许这时候就要思考我们的教育之所以会弃大节而求细节的原因了(当然,接受不了的也许就要嗤之以鼻,然后弃之不顾了)。 先看一个事实:英国调查表明,全国上下能够准确背诵乘法口诀的几乎没有。所以首相卡梅伦深感震惊,准备向中国学习,大力推广乘法口诀。因为在中国,对于任何一个念过小学二年级的人来说,背乘法口诀根本不成问题。这一点,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望尘莫及的。问题是,以英国那么点人口,以全民都不能准确背诵乘法口诀的国度,其数学家的数量和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却并不在中国之下。可见,能否背下来乘法口诀并不十分重要。但如果英国真的在卡梅伦的提议下大幅度推广乘法口诀,他们的数学教育真的要步中国的后尘,那才是该叫人担忧的事情。 中国古代有一个皇帝,自以为常识渊博,所以专好给大臣们上的奏折挑毛病:有错别字了,有语法问题了,用典不正确了……如此等等。大臣们心服口服之后,再上奏折时,便都要斟酌再三,仔细校对,不敢有丝毫马虎,生怕出了纰漏而被责罚。问题是,大臣们上奏折是为了处理政务的,有一两处文字上的问题并无大碍。可是皇帝不看其谏言是否合理,也不看其政务是否紧急,只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结果便只能把奏折的参政议政功能置于次要地位了。 2016年的央视春节晚会,导演自称完美,给自己打了100分。可以想象,这台晚会的确是完美的:从舞台设计,到音响灯光,到服装道具,到录音录像,到切换导播,尤其完美的是时间的控制,甚至每个节目都精确到秒。可是即便如此又能怎么样呢?观众要的是能够在除夕晚上娱乐身心的节目,并不是技术上的精准。一台长达四个多小时的晚会,莫说一两秒种的时间无足轻重,就算是比预定的多了十分二十分钟也没有什么,如果节目本身足够精彩的话。 问题都是一样的:对细节上的刻意追求必将导致在大节上的整体欠缺。而细节一旦做到极致,大节便很可能被忽视,甚至可有可无了。比如司马相如为代表的汉赋,在辞藻华丽的同时,毕竟还有那么一点讽谏内容。可是到了六朝,当人们过分追求铺陈的华丽和用词的考究时,其内容便只能流于空洞无物了。同样的还有唐诗,格律起于南朝,盛于唐朝,可是到了宋后,当人们一味注重格律的精准时,其内容便只能流于呆板和生涩了。 说起前面提及的乘法口诀,不由得想到它在民间的叫法:小九九。而小九九同时还有一个含义:指人们内心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打得小算盘。我们的教育,乃至春晚,乃至于各级部门上报的“计划”“总结”“方案”之类文字包括字体字号、页边距都要严格规定……说起来,都是由于同样的原因。由此可见,这个全民皆能背诵的“小九九”,实在是一个很可怕的存在。而更可怕的,还是某些人肚里的“小九九”,正是它,将一台全民娱乐的春晚,将所有公开发表的文字,将事关民族未来的教育,拖进“完美”的深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