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08|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神奇的“小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19 0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神奇的“小新”

  我说的“小新”跟数百集儿童动画片中那个蜡笔小新无关,却倒也神奇。“小新”使我的思维方式有了更新与进步,给我的带来了一场思想革命,故此,我想把“小新”分享给大家。

  小新不是一个词,而是“小”和“新”随意组合,把它们连在一起纯属我个人的意思,为了好记,也为了连贯表达关于思维艺术的哲理,表达关于“认识论”的一己之见。

  所谓小,跟“大"反义,通常在思维活动中人们总是受许多“大”理论“大”道理的影响与干扰。人们在各自不同的实践和学习中总结归纳的那些既定大道理,往往成为衡量事物是非的固定尺度。烂熟于心的一些经验教训、名人名言、俗语贤言、典故寓言、定式定理等等……简短的如“劳逸结合”“好事多磨”“水到渠成”这样的成语,长些的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的句子,复杂些的还可以是一个经典的故事,一场刻骨铭心的经历,一个血与泪的教训。这些保存于人们大脑中的记忆由于其特殊的精华性很难淡忘,在人们思维活动中,总是时不时自然的蹦跳出来作为分析事物是非的标准。这样的思维就是“从大到小”的思路,先有了既定的大道理大理论,再结合自己面临的问题去分析、细化,或者说把那些衡量是非的大道理代入实例中去展开思维。这种“从大到小”的思维方式其实很不灵活,也很容易对错号而发生偏差。

  文革时期的“三突出”、主题先行式的写作模式,就是先有了“大”的主题再去寻找“小”的生活编故事,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从大到小”思路。其结果就是主观与客观背道而驰,严重脱节,本来不致于犯的错都因了那些大的“主题先行”而一错百错,那些生编胡诌出来的文章呆板而虚伪,简直令人啼笑皆非。这种“从大到小”的思路,在创作方面曾经祸害了中国文坛十来年,在政治方面也同样殃及社会和人民。

  “大”本身就是一种设想、轮廓、粗胚,它是缺少科学性的,只有“小”才具备较好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小,细也,微也。需要一种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需要明察秋毫、算度精确的科学态度才能看到。小,一点来不得丝毫的含糊或粗枝大叶。

  一个大理论的确立有时需要做无数次的小调查和小实验。疟疾曾让人束手无策,我国民间俗称之为“打摆子”。在欧洲,疟疾也曾十分流行,1880年,法国科学家拉夫伦用显微镜找到了很小很小肉眼看不到的疟原虫,继而在1898年英国科学家罗纳德·罗斯作了300多万人次的小化验,结果发现疟疾是由小小蚊虫传染给人的,两人因此分别于1902年1907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再拿最普通的农药666粉来说,开始要研制这样具有强大杀伤力的农药时,根本无法预知能否成功,它是科学家经过了665次的失败,第666次实验才找到了合理的最佳配方而获得成功的。可见,要“从大到小”的细化,去验证一个理论或设想是多么艰难。“大”胆假设,“小”心求证,300多万人次和666次意味着什么样的反复与耐性?当人们以“从大到小”的思路来分析问题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和失败。“大”是缺少细节的,虚晃的,粗糙的,只有“小”才是精细准确的,可以较好反映事物本身的原貌。我们不妨改变一下“从大到小”的思维习惯,来个“从小到大”的思维方式,就会惊奇的发现:这种从“小”看问题的思维方式要捷径得多、准确得多、省力得多,它打破了很多旧的框框,还省略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

  写作,不从大的“主题先行”而从小的生活现实出发,写起来就很真实自然,有血有肉,有一股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根雕按既定需要去找树根就很难找到,而找到了一种树根再考虑它像什么,适合做什么样的根雕就会事半功倍。下棋,光想赢往往力不从心,如果因势论棋,棋有什么形势就考虑走什么棋,则可能出奇制胜。思考,抛弃了那些陈规陋习、清规戒律,凡事从一些具体的活生生的细节展开思考就很自然灵活,很洒脱、敏锐。所以,我开始学习“从小到大”的思维方式,喜欢以小见大,看到了细微处的许多微妙和精彩。

  再来说说新,所谓新,跟旧反义。通常,人们在思维活动中也常常受许多旧观念的束缚与羁绊。有些理论已经很具体细微,但是,它却是陈旧的,甚至是过时的落伍的。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是瞬息万变的,地球在无时不刻的转动,宇宙的根本规律就是变化。昨天的东西到了今天就可能发霉变质,一个小时之前的东西跟一个小时之后的东西也可能发生很多改变,时效性永远是人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人们思考问题还往往拘泥于“从旧到新”的僵化和呆板,甚至有时人们看问题会把几年几十年以前的观念带到今天来继续生搬硬套,这都会发生很多矛盾与碰撞。

  “旧”与“大”是一个双胞怪胎,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一直僵化着人的思想,至今一些封建思想的余毒还在人们的脑子里阴魂不散,旧观念的干扰则更是频繁。难怪我们提出了“与时俱进”的口号,这就是针对守旧而言的。现实中人们跟不上新形势的状况非常普遍,保守恰恰是人们的通病。时代的步伐始终无可抗拒,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人的步子总显得一步三晃,踉踉跄跄,甚至不时地停顿,人们顽固守着那些陈旧的东西舍不得放弃。怎样与新时代的步伐保持同步?怎样与时俱进这正是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因此,为了摆脱旧观念的束缚,要时常用“新”字来提醒自己,变“守旧为主”的思维习惯为“创新为主”的思维方式,提倡一种不断求新的精神。去年、昨天都像一本书的旧页已经翻过去,今天才是崭新的,我们的视点应该聚焦在新的“现在时”,聚焦在此时此刻。过去的历史只能作为一种回顾与参照,作为一种经验来借鉴。关键的是注视现在及其发展,根据事态发生的新变化来进行新的思考,哪怕是微小的新变化都要争取作出反应。我们不仅要有一个雪亮的眼光,还要有一种敏感新生事物的触觉与嗅觉,有一种高瞻远瞩的前瞻性,能估测事态的走向和趋向,最好能赶在事情变化之前未雨绸缪或捷足先登。

  以小求真,以新应变,思考问题“从小从新”去灵活展开,这就是令我感到神奇的“小新分析设计”法之内核。有了“小新”的思维方式,我感到思路敏锐了,思想解放了,思维轻松了。因为我毫不吝啬的抛弃了很多假、大、空、旧的沉重思想包袱,凡事具体分析,从而能机动灵活的从细微处见本真,从新变化中去力争驾驭动态的人生。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2-19 01:32 | 只看该作者
以小求真,以新应变,思考问题“从小从新”去灵活展开,这就是令我感到神奇的“小新分析设计”法之内核。有了“小新”的思维方式,我感到思路敏锐了,思想解放了,思维轻松了。因为我毫不吝啬的抛弃了很多假、大、空、旧的沉重思想包袱,凡事具体分析,从而能机动灵活的从细微处见本真,从新变化中去力争驾驭动态的人生。

————————————————————————————
好,给人启发!
3#
 楼主| 发表于 2006-2-19 10:1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冯顺志 发表
以小求真,以新应变,思考问题“从小从新”去灵活展开,这就是令我感到神奇的“小新分析设计”法之内核。有了“小新”的思维方式,我感到思路敏锐了,思想解放了,思维轻松了。因为我毫不吝啬的抛弃了很多假、大、空...


呵呵,谢谢阅读。
4#
 楼主| 发表于 2006-2-19 10:1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tom2030 发表
小处可见真功夫!有道理!顶。


大的笨重,小的灵巧。以小求真。
5#
发表于 2006-2-19 12:19 | 只看该作者
从一个独特的题目入眼,带着探究之心阅读,读出了许多让人耳目一新和受益匪浅的东西,真是开卷有益啊!
请版主对我的散文《剃山》予以赐教。
6#
 楼主| 发表于 2006-2-19 17:2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安永红 发表
从一个独特的题目入眼,带着探究之心阅读,读出了许多让人耳目一新和受益匪浅的东西,真是开卷有益啊!
请版主对我的散文《剃山》予以赐教。


谢谢阅读,不敢言教。
7#
发表于 2006-2-19 22:0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许也斑斑钻研出了一套“小新”理论,很有推广价值哦~~

我写文章也喜欢从小处着手,并自嘲为“小女人文章”,应该与许斑不谋而合吧:))
8#
 楼主| 发表于 2006-2-19 22:5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冷眼看 发表
呵呵,许也斑斑钻研出了一套“小新”理论,很有推广价值哦~~

我写文章也喜欢从小处着手,并自嘲为“小女人文章”,应该与许斑不谋而合吧:))


是啊是啊,被大的笨的重的东西坑害够了,需要“小新”,呵呵,有点不谋而合。
9#
 楼主| 发表于 2006-2-19 23:0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太阳神 发表
真知灼见啊.我为学生指导论文就提过三点建议:冰点,小点,热点.我认为小点是核心.
不过,现在人们批评样板戏的创作原则"三突出"和"高大全",说它是程式化.这种批评是对的.不过,我倒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


坏人用过了就不好,坏人用过的手枪匕首不知怎样?但我觉得东西是中性的,互联网在坏人手里可以传播发动的言论,在好人手里就用以生产精神食粮。

太阳对中国那段历史记得比我牢,高大全什么都记得很清楚,呵呵。
10#
发表于 2006-2-20 08:14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文章有"核",可谓灵光闪现之作.
11#
发表于 2006-2-20 08:43 | 只看该作者
积少成多,从小处着眼,才是根本之道。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11:1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这样的文章有"核",可谓灵光闪现之作.


纯属个人的心得,还望多指点。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11:1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牧文老树 发表
积少成多,从小处着眼,才是根本之道。


牛顿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苹果落地,瓦特看到了一个锅盖被沸水顶动,分别发现了万有引力和发明了蒸气机。——这就是典型的“从小到大”的思维方式。如果要想发明一台机器而去发现锅盖之类的奥秘真的很难……
14#
发表于 2006-2-22 00:17 | 只看该作者
精华!
15#
发表于 2006-2-22 00:2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大理论的确立有时需要做无数次的小调查和小实验。
=========================
  :)))好!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8 00:44 , Processed in 0.15952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