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1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化与武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1 2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文化的含义中,我以戏说的方式,乱解文化为化知识为文字。而文化产生之初,有德育教化之功。文化不管是否专事教育教化。这无关紧要。因为文化很多时候,你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工具,虽然它可以单独存在,可是它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人际交往,有密切的联系。

  文化反映了一定的思想,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具体化。更多时候,它起着媒介和工具的作用。说它是工具,是由它的功能所决定的。在社会生活中,这种工具性有许多体现。最普通的例子,就是人们通常看到的广告。你每天看到的保健药品的广告,无一不是介绍某种药品的长外,甚至有些广告把保健药品夸成是仙丹妙药,食用过后可以长生不老。这是文化在经济生活中的一种作用。这种作用还有产品推介,生活流程,办公程式等等。

  文化不仅和经济生活有关,事实上在社会生活中,许多领域的活动都和文化有紧密的联系,这当然包括思想的教化,就是人们的娱乐休闲,也有文化活动的影子。人们常常观看的娱乐剧,也是文化的产物。

  然而仅仅把文化当作是春花雪月,那就是你把这个世界想象的过于完美。许多时候,文化和武力,有着亲密的联系,这就是文化的武化作用。文化即使是思想的产物,那么,思想的冲突,必然在文化中有着反映。

  最为鲜明的例子,就是秦灭六国后,在和与分的矛盾冲突中。人们的思想,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六国的贵族遗民,在思想上抗拒秦的一统,于是在文化中,千方百计的利用文化独特的作用,宣扬秦的暴政,怀念旧国的制度。在这样激烈的文化冲突中。秦始皇为了消除这种思想上的对抗,于是采取了极端的武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

  中国历史中,在思想领域,利用文化作为武力工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管是农民起义,还是集团之间的武力斗争。许多时候,都利用文字为前驱,利用文字为铺垫。因为,每一次战争,不管是正义还是非正义,都要给自己的行为找理由。这时候文字就可以大显身手。

  战争中的檄文。就是他们贩卖自己主张的酒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唐时,徐敬业起兵,讨伐女皇武则天。他利用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下了《讨武照檄》(由于本人的五笔打不出上明下空的照,在此以照代替)。在这篇檄文中,有这样的名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天下”?可谓声情并茂。给讨伐安上了一抹正义的色彩。

  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政治生活中,常常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就是以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为开端的。而毛泽东在土地革命中,写下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一片指责农民运动的痞子运动声中,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他大声疾呼,农民运动好的很。

  记得邓小平复出时,在思想领域,提出了检验真理的讨论。在文化界,这种讨论,起到了认清思想的作用,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在政治上,为自己的理论和行动作了文化思想上的准备。

  清代,这种文化上的冲突,达到了极致,虽然没有秦的“焚书坑儒”,可是在思想文化领域,这种“武化”的现象,却有过之而不及。雍正皇帝,为了自己的统治,曾亲笔写下了《大义觉迷录》,即使在四库全书的编辑过程中,也大量的毁灭图书,《禁毁书书目》,就是这种武化在文化中的体现。

  无论承认与否,文化它不是一片净土,在许多时候,它存在着“武化”的现象。这是因为,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紧密的联系,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环境。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只要有竞争,就会有矛盾,就会存在着冲突。何况文化是思想的反映,而思想从来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它们本身,就存在着分歧。这样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就一定有着“武化”的痕迹。也许文化的伊甸园,只有在理想的国度,才会有着灿烂的开放。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3-2 00:01 | 只看该作者
这里还有一篇呀,明天一并细读,呵呵!
3#
发表于 2006-3-2 07:55 | 只看该作者
武化在很多情况下很可恶.对于文化形成极大的摧残.
4#
发表于 2006-3-2 07:58 | 只看该作者
武化就是阉割文化,制造精神太监,好让暴君放心大胆滥施淫威。
5#
发表于 2006-3-3 08:42 | 只看该作者
文化是掌握在统治者手中的一个武器,软刀子,不可避免的存在武化现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8 00:49 , Processed in 0.14060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