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7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用文学的方式探究和揭示存在的真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2 2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文学的方式探究和揭示存在的真相
    ——试论文学的功能和价值   
                                 徐淑红              
萨特曾经说过:“对于饥饿的人们,文学能顶什么用呢?”而在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的中国当代社会,不仅对于饥饿的人,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文学的功能和价值都在受到质疑,甚至好象被社会抛弃了。但是古往今来,文学就与人的精神生活密不可分,没有文学的人类是不可想象的。只是当今社会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学传统的价值和功能自然会受到质疑和挑战。但笔者认为不论时空如何变换,对真相的探究永远是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存在的真相即存在的本质是我们人类世代都在探究,我们个人穷其一生都在探究的。在这点上,我认为文学和哲学及科学的使命是一致的,即努力探究和揭示存在的真相。但是它们使用的方式明显不同,它们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文学的功能和价值就在于用文学的方式探究存在的真相。当然这只是笔者一点粗浅的思考和体会,下面从四个方面试论之。
一、“真相”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及地位、意义
“真相”问题在社会和人生中几乎无处不在,文学作品是反映人生的,自然离不开对这个问题的反映。
1、表层的事实真相构成叙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反映人生最为直接的叙事文学中,“真相”问题的表现也最为直接。就以新近热播的电视剧来说吧:《完美》中箫为设计的阴谋,《香樟树》中小杉和陶妮的误会,《爱比恨多一点》中婴子为安虹顶下绯闻罪名的原因以及这件事本身的真相,《苦菜花》中王楝芝的真实面目,《茶马古道》中三十八年前十八勇士之死的真相,《人鱼小姐》中雅利瑛复仇计划的真相,《历史的天空》题目本身就蕴含这个问题,《大宋提刑官》为悬疑侦破题材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比皆是。
在经典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同样很多:《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路战胜妖魔鬼怪的过程就是一个个揭开真相的过程,《三国演义》、《水浒传》里政治、军事斗争中包含的真相问题更多,《红楼梦》里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人物之间的误会等等无不包含着一个个真相问题。《伪君子》中答尔丢夫的真实面目,《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真实面目,《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中揭开涅丽身世的同时也揭露了公爵的真实面目,《哈姆莱特》就围绕哈姆莱特知道真相后的痛苦展开的,《堂吉·诃德》中堂洁·诃德的可笑可悲与可敬都在他假想中的敌人显露真相之后,《俄狄浦斯王》则是到最后俄狄浦斯王才知道自己就是那个刹父娶母的罪人……
实际上,“真相”不仅是叙事文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叙事文学叙述技巧的重要部分。“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是叙事文学的常用手法,其实就是先把真相掩盖隐藏起来,然后再把它一步一步揭开。
根据叙述视点的不同,可以把叙述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即直接叙述、间接叙述和多重复合式的叙述。传统小说的叙述类型主要是直接叙述,“作家承担叙述者的角色、他以君临一切的全知视点叙述小说中所有的人物行为和事件经过,甚至以超越历史的视野回顾过去,设想未来,议论事件的底蕴,评价人物的言行。“(1)在这里,叙述者对一切“真相”都了如指掌,如同高坐云端俯视人间的上帝一般。不过一般这类作品叙述者知道所有真相,作品中的人物却常常并不知道真相,以此演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如前所举的《爱比恨多一点》,读者(观者)早就知道其中真相,但婴子周围的人如安虹到最后才知道真相,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叙述者则不仅知道所有要叙述的事实,而且对历史对世界都是全知全能的观点。
现代小说则倾向于使用间接叙述,或称为限制视角的叙述方式,即叙述者在故事中出现,“虽然作者的地位被戏剧化了,但他的陈述却更有分量,因为那些陈述由于叙述者在画面场景中的出现而得到支持”,(2)这种方式可以说是叙述者与主人公或其他故事中人物合二为一。如果说直接叙述因为让读者比作品中人物先知道真相而给读者带来一种全知全能,(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的满足感,那么间接叙述则更贴近生活的真实,或者说更贴近我们在生活中对“真相”的感知状态,给读者更多思索、探究更多共鸣、投入,从而产生更大吸引力,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
还有一种就是多重复合式叙述,即把不同视点的叙述集中起来描写同一个事件,“真相”在这里变得更加扑溯迷离,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等。可见,表层的事实真相在叙述技巧中占有重要地位。
2、深层的精神真相构成所有文学的本质部分
其实不论是哪种叙述方式,笔者认为文学作品本质上都有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或者早知道或者晚知道,最终都会知道真相,真相都会被揭开。即使是不提倡下结论或以提出问题为主旨的作品,它可能把对真相问题的思考留给了读者,但至少揭示了部分真相,至少对真相问题进行了探究,或者吸引人们对真相进行探究。事实上也没有谁知道这个世界全部的真相,绝对的真相也是不存在的,但作者创作一部作品至少要把某个真相告诉、展现给人们,当然是作者自己以为的某个真相。
自然,文学作品应该反映生活,但如果文学作品完全等同于生活,什么真相都揭示不了,那么也许文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代偿品,它对人类的现实存在必然要有所超越。如果说在叙事文学中,表层的事实真相就已经有很明显的表现,那么深层的精神真相则构成所有文学作品的本质部分。
不用说,叙事文学在表层的事实真相之外,精神真相才是其要表达的本质所在。《爱比恨多一点》在两个事实真相都不被人知道的情况下,更可见婴子的善良与纯真,《苦菜花》中王楝芝的真相揭开之后让人感叹人性的复杂,《堂吉·诃德》中在真相与主人公假想的巨大反差中,理想主义的悲壮(或者可笑?)尽在其中,《俄狄浦斯王》的精神真相更是众说纷纭,求真的激情,命运的残酷与不屈的抗争,敢于承担敢于负责的精神等等。又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它的表层内容是几个青年人的爱情故事和生活经历,他们在民族危难的历史时刻的追求和抱负,但其深层意蕴则是个人在历史变革中对命运的选择,这种精神真相才是这部作品所真正要揭示和表达的。到了现代如卡夫卡的《城堡》,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旧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作品中,精神真相则更成了其主要要揭示和表达的所在。
在非叙事文学的抒情散文、诗歌中,不一定有事实真相的表现,但精神真相则是肯定有的,否则就不成其为文学。真正的文学都是一个时代精神影像的投射与表达,而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其写作向度也必定是建立在对时代精神真相的陈述上的。即使在简短的唐诗中,如柳宗元的《江雪》,表层意义只是一个小景,即寒江雪景,但深层意蕴则是一种深层的孤独感,结合诗人当时经历,显然与当时诗人仕途的失意有关,这才是作品内在的真相。按照艺术品的层次结构划分来说,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都属于作品的表层,其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则属于作品内在的真相部分,即所谓文学作品或者说文学语言的双层结构。这在杂文中表现就更加明显,王小波的杂文就是用浅显的语言揭示“皇帝的新装”掩盖下的真相,鲁迅的杂文则在嬉笑怒骂间“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3)可见,深层的精神真相是构成所有文学的本质部分。
二、文学的功能和价值就在于探究和揭示存在的真相
1、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概述
关于文学的功能和价值,理论界一直众说纷纭,有说包括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两部分的,有说包括认知、教育、审美三部分的,蒋孔阳主编的《美学原理》,则把文学(艺术)的功能价值进一步细化,包括审美、娱乐消遣、认识作用、道德教育、宗教感化、思想启迪、政治宣传、心理平衡、社会干预、文化交流、商业广告等多种功能价值,并认为审美功能是艺术最首要的功能。文学的功能价值由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两大部分组成,是比较通俗和被多数人认可的一种观点,但至于哪部分价值更重要,则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分岐最大的所在。在我国当代文学中,八十年代初期及以前片面重视文学的教育认知功能也即重视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而忽略文学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尤其过分强调文学的政治宣传和教化功能,作品中的人物往往都是“高、大、全”式的人物,内容则多是“假、大、空”。八十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的功能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几乎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的审美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娱乐消遣价值也从社会或艺术价值的附庸中逐渐独立出来,文学作品走出公式化、概念化的狭窄天地,呈现出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喜人景象,应该说这是文学价值得到正视、回归的表现,但同时却又有向另一个极端发展的趋向,如过于重视技巧,强烈排斥功利性尤其是政治功利性,个人化私人化写作铺天盖地,甚至排斥一切功利一切价值,走向无价值甚至反价值——与此同时,文学的地位却在迅速地边缘化。
当然这些都与当今中国社会价值观本身的深刻变化和多元化有关,但文学本身发展方向的偏离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从只重视社会价值(尤其是政治教化功能)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中国当代文学本该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而现在实际上却进入了另一个狭窄的天地,从只关注外部的大世界转向只关注个人的小世界,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小事被无限放大,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以及他人的痛苦和欢乐则都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甚或无动于衷,不露声色,不着痕迹。在有些写作者的笔下,这个世界似乎只剩下他自己甚至只剩下了性,一切崇高一切真诚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被抛弃甚至受到无情地嘲弄……
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审美自然是其首要的功能和价值,但同时文学的社会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古今中外凡伟大作品无不是二者兼顾且相得益彰,完美结合的,完全抛弃社会价值的“艺术至上主义”只能走入狭窄的死胡同,失去生存的基础。一部真正的好的文学作品必然是个性与功利性,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统一,是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文学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它们之间的桥梁就是对存在真相的探究和揭示。
2、文学的功能与价值就在于探究和揭示存在的真相。
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包括审美价值功能,有的把娱乐消遣也归入其中,社会价值主要包括认知教育方面的价值功能。很显然,社会价值是以认识为基础的,只有探究揭示事物的真相,才能对读者产生教育、启迪、感化乃至社会干预等功能。那么以审美为主的艺术价值呢?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能力也是一种认识能力”(4)审美价值也是一种认识价值,只有探究和揭示存在的真相,才能发现和感受其中的美。“小说的思想价值能赋予文体以审美特质。天才小说家所揭示的创作规律是:首先要做的是描写外在世界,叙述人物的行为;而要使这种描写和叙述有艺术价值,就必须使之成为某种哲理的象征,才能转化成审美观念;小说文体只有容纳了对存在价值的本体思考时,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它的审美功能。”(5)何况,“真相”并不一定就是抽象的,它同样可以有具象的表现形式,探究和揭示存在的真相也不只局限于认识功能。
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一部文学作品的核心层次即是它的意象世界层,无论创作还是阅读,其核心过程都是意象的生成或重建。“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6)也就是说,作为一门艺术,文学创作者首先要对人类的现实存在即我们纷繁零乱的现实生活进行一番挖掘和整理,把现实的生活表象(也即存在的表象)转化成审美的意象,再用一定的文学形式也即一定的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而作为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者,则要透过作品的语言文字意义,把握它的意象,或者说要把作品的语言文字形式还原成意象(当然不可能是完全的还原,而是读者根据语言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的意象)。“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    艺术品    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7)也就是说艺术的价值存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阅读过程中,而从以上创作和接受过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意象的生成和重建实际上就是存在真相的发现、探究和揭示揭开过程,因此昆德拉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很理解和赞同海尔曼·布洛赫固执的重复,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8)莫泊桑认为,小说家的“目的不是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娱乐我们或者感动我们,而是强迫我们来思索,来理解蕴含在事件中的深刻意义。”(9)
按照艺术品的层次结构来划分,艺术品可分为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它的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就是作品的文字形式,纸张(或者网络等媒介),都属于作品的表象,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的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而它的意象世界和意境世界都是围绕人的精神生活展开的,都试图展现,探究和揭示人的精神真相(特别是它的最高层次即意境超验层—指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自我的,他人的,世界的……
从中外文学创作实践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对社会大众生存背景和状况的深入考察,还是对生命意识个体的省察和体悟,也不管是西方文学对古希腊神话神人狂欢,自然天性的颂扬和追求,以及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痛苦反思,还是中国传统文学对艺术人生和“天人合一”境界的醉心与向往,以及对身边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注与关怀,无不都在努力地对存在真相进行探究和揭示。昆德拉说:“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分析了有关存在的全部重大主题,他认为这些主题被他以前的全部欧洲哲学抛在一边,其实,它们已经被四个世纪的小说(四个世纪欧洲小说的再生所揭示,表现和说明。”(10)其实即使是一段写景的文字,如前所述柳宗元的《江雪》,也把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并且可以说是用这景物来展现和揭示他内心的精神真相。我们中国古代所谓“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就更可见探究揭示存在真相的表现了。“一个诗人倘若不是服务于一个有待发现的真理(让人眼花缭乱的),而是另外别的,他就是一个假诗人。”(11)
三、揭示什么
1、人的自我存在真相
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关注自我的普通人常常思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早就说过:你必须认识你自己!但丁这样说:“在任何行动中,人的第一个意图都是揭开自己的面貌。”(12)但认识自己往往又是最难的,自我的存在是个永远的话题,永远的谜团,也是文学作品永远的主题。从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歌德的《浮士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卡夫卡的《变形记》、艾略特的《荒原》、加缪的《局外人》、萨特的《恶心》等无不对自我的存在真相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揭示,昆德拉说:“我们应当更明确一点,所有时代的所有小说都关注自我这个谜。”(13)对于中国当代文坛来说这也不但早已不是个陌生话题,甚至可以说是个热门话题,这自然与当代中国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空前高涨有关,比如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等都力求探索自我存在这个千古之谜,揭示自我存在的真相。尤其是女性作家强化了女性自我意识,这个真相不仅包括精神的,也包括肉体的,虽然卫慧、棉棉等“美女”作家有着很明显的缺陷(我本人就不喜欢她们),但她们对自我尤其是女性自我存在真相的探索和揭示还是值得肯定的。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张抗抗的《隐形伴侣》,也许它在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中甚至在张抗抗本人的作品中都并不那么引人注目,它比上述作家作品都要早,它的写作背景是知青年代,但它对真实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对自我存在真相的探究和揭示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对于真实的诘问,始终苦恼着我。或许这也同你有关。”这是作者题在这本小说扉页上的一段话,“隐形伴侣”实际上就是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另一个“自我”的象征性说法,什么才是真实的自我存在?小说中的陈旭、肖潇、邹思竹都在思考,体验并争辨着……
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存在,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人的终极价值是什么等等问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回答,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更是如此,没有谁能够做出一个绝对正确的回答,因为人毕竟不是上帝。文学对自我存在真相的探究也并不是为了求取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是为了探索,探索生活的真谛,探究存在的意义;为了抗争,与精神的空虚失重抗争,与价值的失落虚无抗争,与苦难与丑恶与困境抗争——文学必须承担起这个使命,探究和揭示、展现人的自我存在,在展现解释生命过程的同时帮助人们对付困境走出困境。所有不表达存在的文学都是稍纵即逝的,就象昆德拉所说的:“小说家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预言家,他是存在的勘探者。”(14)
2、人与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存在真相
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之后,人类的前途、世界的命运、人的社会责任、人与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关系等精神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就成了文学的又一个大主题。自我的存在固然重要,但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自我也要在社会存在中得到体现,有关人类社会的发展前途、命运和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责任以及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等问题自然也应是我们文学艺术所要探究,反映的重大主题。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雨果的《悲惨世界》、斯丹达尔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狄更斯的《双城记》,果戈理的《死魂灵》、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等以及中国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都力求揭示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关系的种种真相,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的小说时指出:“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15)其实现代小说如卡夫卡的《城堡》等也在努力揭示人与社会的关系,只不过他们采用的是更为曲折的方式,揭示的是现代社会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状态。中国当代文学中也有不少着力于探究社会真相的现实主义作品,如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周梅森的《人间正道》、《国家利益》等。
3、人与历史的存在真相
个人的记忆构成个人的生命历程,人类的记忆构成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生命存在于记忆当中,人类存在于历史当中。文学应该反映现实,“而现实不可能是洗净了历史的纯现实,它从历史的洪洞中走来,浑身必须沾满往昔的尘埃。”(16)往昔的现实就是历史,而当下的现实就是未来的历史,因此人与历史的存在真相也应是文学反映的一个重要主题。与历史拉开了一段距离,有利于我们更冷静清醒地看待历史,特别是它对于现代对于当前的意义,但与历史隔得太远也使我们更难以将它看清楚。当前存在的事实常常都难以看清楚,很久以前甚至只在故纸堆里存在的事实自然更难看清楚,真的如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对司马迁所说的:“许多事,最终只有天知道。”真相问题在对历史的探寻中更显突出,更艰难也更吸引人。对于文学来说,我们并不是为了历史真相本身,而是通过探究历史真相来观照和探究现实和未来,探究人和人类的存在真相。如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从抗战到和平年代,从“文革”到平反,真相问题始终是其核心,在揭示历史真相的同时揭示人性的真相;阿来的《尘埃落定》以一个傻子的眼光看待一个家族的兴亡,揭开土司制度兴衰历程的真相;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历史和一个小镇的百年兴衰史,揭示的是拉丁美洲民族,个人、历史的孤独等等。
4、人与自然的存在真相
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我们人类对于大自然都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崇敬之情,这在远古的神话传说里表现得很充分。我们中国古代的文人虽然不相信上帝,但都崇拜大自然,自然山水是他们寄托生命寄托灵魂的重要场所,或者说就是他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向往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是他们向往的人生最高境界。但自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权对神权的取代,自然在人类眼里不再是神秘和不可侵犯的,征服自然成了我们人类最大的愿望,而且这个愿望越来越强烈。然而,问题随之而来,人类对大自然的大肆破坏和侵犯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和报复。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热门话题,环保在当今科技和人文领域都是一项重要内容,“环保文学”悄然兴起。
当然,探究和揭示人与自然存在真相的远不限于“环保文学”,在当代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涉及到了这个重要命题。其实从广义来说,所有写自然山水美景的文字,也都可以说是对人与自然存在真相的一种探究和提示,大自然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甚至成为人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一部分,这在中国古代山水诗中就有非常明显的表现。人类与大自然原本就是一体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当代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问题,文学当然也应该关注。
四、怎样揭示
文学的功能和价值在于揭示存在的真相,但它与哲学、历史、科学等显然是不同的,主要在于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途径不同。那么文学到底应该怎样揭示存在的真相呢?这是个很大的话题,这里只探讨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主要方式
文学对语言等的要求在这里暂且不说(当然那是构成文学手段文学方式的重要因素),笔者在这里只就文学主要从哪些方面采取哪些方式来揭示存在的真相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①外在事物和人物的言行
这是最传统的,也是现代主义文学出现以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传统文学最着力的方面,尤其是小说。如巴尔扎克、雨果、歌德、狄更斯、塞万提斯等的作品并不是完全没有心理描写,但对外在事物和人物言行以及外貌等的描写和刻画明显是主要的,它们揭示事实真相和内在的精神真相都主要是通过对这些外在事物的描写叙述来实现的。这在以视觉形象感知为主的影视文学作品中表现更为突出,受画面的局限,它即使表现人的内心活动也往往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外在事物来表现。
②情节
情节在叙事文学如小说中是很重要的,对于揭示真相更为重要,前面所说的“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其实就是构筑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情节的展开往往就围绕着真相的一步步揭示展开,这个前面已有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③内心活动
从文学史的发展变化情况来看,近现代以来,内心活动在文学作品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从斯丹达尔的《红与黑》开始,小说创作由外“向内转”,从重情节、重人物言行转向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到了以乔伊斯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等现代主义文学时代,内心活动更成了作品的主要内容,甚至情节也被淡化,让位于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昆德拉说:“人想通过行动来揭开自主的面貌,这个面貌却不像他……于是这样一个时刻来到了:寻找着自我的小说只得离开行动的可视的世界,去关注不可视的内心生活。”(17)著名的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福斯特拿历史学家与小说家作了一番有意的比较,他认为历史学家处理的是外在的行为,他们看到的是历史人物说出和做出的,小说的作用却在于揭示内在生活的源泉,在于告诉我们更多历史人物尚不为人所知道的内容。伍尔芙则在《论现代小说》中直截了当地指出:“小说家的功能就在于表现内心最深处的内在生活。”
④象征(怪诞、变形等)
现代主义作家认为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描绘的现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真实,象征(怪诞、变形等)便成了他们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象征性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艺术特征。无论是艾略特的《荒原》,还是卡夫卡的《城堡》都有明显的象征意味,这在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地洞》、《变形记》、《法的门前》等中也都有明显的表现。这往往比直接描写更直观、更深刻、也更具备震撼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在表达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难言的异化状态和体验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实追溯起来,这种手法在古代文学中就已有运用,如古代的神话、寓言之类,虽然带着原始人的无知和迷信,但其实也是把人自身的影子投射其中的想象,可以说也是一种象征手法,卡夫卡的小说就被人称为寓言体的小说,都是试图拨开层层迷雾,直接把真相揭示出来。
2、写真实与写本质
揭示真相当然要揭示本质,文学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写出现象的本质。但现象不等于本质,本质也不等于现象,“生活的本质不是存在于生活的现象之外,也不是先验地产生于生活的现象之前,抽象的本质总是依附或潜在于具体的现象之中,赤裸裸的一无凭借的本质是没有的。”(18)关于写真实与写本质的问题,王元化曾经在八十年代初专门撰文进行过论述,针对的是当时文革过后文坛上仍存在的“一个阶级一个典型,”人物角色只有好坏之分,片面化概念化的倾向,现在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当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描写人物的极端性格或者说把人物性格极端化以及为某种思想(理念)对生活进行片面化处理,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存在的,特别是在所谓先锋作家的作品中。而在另一方面,当代的许多文学作品又过于沉溺于日常生活的所谓真实中,只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表层的现实生活现象,给人的感受和思考也只基于日常的生活体验,现象后面的本质或说存在的真相则被有意无意地遗忘和隐匿,这在一些网络文学,畅销小说以及影视文学作品中表现比较突出。因此,我觉得写真实与写本质仍是目前文学一个值得探究和注意的问题。黑格尔说:“凡现象所表现的没有不在本质内的,凡在本质内的没有不表现于外的。”(19)要揭示存在的真相,必须要善于发现现象的本质,但首先要抓住它表现于外的现象。“本质并不能一举囊括作为感性形态的‘这一个’的现象整体,后者有些成份是本质所不能完全纳入的”(20)现象不能代表本质,本质也不能代表现象。借用鲁迅先生在《文学与出汗》中的说法(先生批驳的是所谓“永久不变的人性”说,我在这里是借用他文中的说法),小姐的“香汗”与工人的“臭汗”虽然在本质上都是汗,但“香汗”与“臭汗”毕竟是不同的,就像小姐与工人虽然都是人,但显然是有很多不同的。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现象有利于对真相的完整认识。特别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它不同于哲学或者历史,它要以意象以形象打动人、感染人,真实的生活形态和现象是其创作的源头和基础。文学还有一种重要的功能,就是让读者体验许许多多不同的,自己不一定拥有和经历过的人生,文学的形象性和情感特征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不论文学作品的形式如何发展变化,写真实都应该是其主流,失去真实性文学就会失去感染力,甚至失去其生存的基础。但是,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真实是不同于也应该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它要表现生活,更要表现人的存在,揭示存在的真相。它要表现人的有价值的生活,或者把无价值的生活撕破给人看,让人们在更高的形态感受和认识生活,寻找更有价值的生活,哪怕是在绝望中寻找。总之,笔者认为文学既要忠实于生活,写出真实的生活和生活的真实,写尽大千世界的纷繁复杂和丰富多彩,又要高于生活,写出这纷繁复杂现象后面的本质,揭示存在的真相。
3、关于“丑”的揭示
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美好的,存在的真相当然也不一定都是美好的。文学作品如果只写美好的即使不是有意粉饰生活、掩盖真相,那它对生活的反映至少是不全面的,也就无法真正做到真实,更无法真正揭示出存在的真相。没有丑也就无所谓美,而且“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须表现为对某一种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绪—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21)这段话令人触目惊心,但却是真实的存在。既然“丑”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对“丑”的揭示自然就是文学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了。我们要敢于直面“丑”,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22)敢于揭示“丑”,特别是人自身的“丑”。其实“丑”的揭示之所以在近现代备受关注,令人触目惊心,主要就在于人自身的“丑”的暴露和揭示。古典文学作品的“丑”只是作为美的衬托物出现,或者只是外在事物的丑和某些人的“丑”,但现代主义却把他们尖锐细腻的笔触伸向人的内心深处,揭示人类的卑微乃至丑恶,这当然让我们所有的人都大为震惊了。但既然“恶并不完全来自于外界,人自身就具有恶的根源。人的本质力量不一定都是美的,他有丑的一方面,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反对丑呢?”(23)又有什么理由反对对“丑”的揭示呢?只是我们的目的还应是寻找和创造美好,不能以丑为美。对于现代主义对“丑”的揭示,“我们一方面要承认他们揭示人类卑微和阴暗面的成绩,让人类不要满足于自我吹嘘的美梦;另一方面,我们更要严肃地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是人,不要象猪猡掉在泥淖中淹没自己,我们要前进、要超越。我们不但要承认自己的渺小和丑,更要追求那闪烁着人生光辉的伟大和美。人生的征途可以存在丑,但人生的目的,却应当是美。”(24)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那些揭露丑恶或抉发弊端的作品,一方面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另一方面要“须知,黑暗不能用黑暗去暴露,而只能用光明去照亮它。”(25)不能以丑为美,不能象鲁迅举过的例子那样,哪怕是对无名肿毒,也要做这样的美化:“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26)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以及它的倾向如何,都不在于它是否揭示“丑”,而在于它揭示的是不是真相,如果是真相,它就可以是美的,象葛塞尔等人都评价罗丹的《老妓女》“丑得如此精美!”当然“生活中的丑成为艺术中的美,不是丑变成了美,而是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的表现,变得更典型了。”(27)文学作品作为揭示存在真相的一种艺术,必然包括对“丑”的揭示,但我们揭示“丑”是为了直面它,进而超越它,战胜它,以寻找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人类发展前进的过程,也是文学发展前进的过程。
4、关于超越自身局限
我们说文学要揭示真相,但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而言,这里的“真相”当然都是作者本人自己认为的“真相”了,它不一定是客观事实的真相。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其局限性,因此每个人自己认为的“真相”与客观的“真相”之间往往都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作家也不例外。这不仅是认识能力的问题,还与个人所处的阶级、阶层、社会角色、人生经历等有关。何况就存在的真相问题而言,自人类诞生以来它就是个谜,我们不可能穷尽它的真相,绝对的真相也是不存在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减小差距,接近它。这里就有一个超越自身局限的问题。如何超越自身局限,以求揭示的真相接近客观的真相?首先当然是要提高认识能力和洞察力,这就要多学习多思考,文学之外、哲学、历史乃至自然科学等也都要学,更要养成思考探究的习惯。此外更重要的,我认为是要对文学创作怀有一颗赤诚的心,要象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那样,将其自身(科学研究和艺术自身)作为目的来追求,也就是不带任何个人利害打算甚至不带任何功利的意图进行创作。科学研究的许多事实已经表明,这种不带某种社会性动机和其他意图的研究,在其获得的各种发现中许多本来是设有计划和特定目的的,但到后来却令人吃惊地发现,可以对社会发挥有益的效用。许多明智的企业家已经发现和明白不给他的科学研究者规定具体的功利性目的,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往往好于对其下达具体的功利性目的指标。这种有关科学研究的反论的真实性也照样适用于文学创作。那些杰出的文学家如歌德、莎土比亚、巴尔扎克、果戈理等之所以能超越自身的阶级、政治局限,写出接近历史和现实存在真相的伟大作品,除了他们的天赋和学识、能力外,那种不带功利性地追求真理,忠于艺术的优秀品质是更为重要的。
也许有人说这是“为艺术而艺术”,但我要说,真正不带某种功利意图从事文学创作的为艺术,是真正为艺术的艺术,也同时是真正为人生的艺术,为社会的艺术,所有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总之,我认为对存在真相的探究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也是文学永远的追求,它应该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纯精神追求,至少它不是一开始就被规定了目的的,但是作为最终的结果,它也许能够把饥饿的人也拯救出来,我们期待着这样伟大的文学作品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能够出现。
注释:(1)、(2)引自《俄罗斯小说文体论》第66—67、68页。
(3)引自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见《鲁迅小说杂文散文全集》第738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
(4)引自《美学原理》第280页
(5)引自《俄罗斯小说文体论》第108页
(6)、(7)引自《美学原理》第245、246页
(8)引自《小说的艺术》第4页
(9)转引自许世杰《小小说艺术浅探》
(10)、(11)、(12)、(13)、(14)引自《小说的艺术》第3、115、21、20、43页
(15)转引自《美学原理》第239页  
(16)引自《俄罗斯小说文体论》第110页
(17)引自《小说的艺术》第21页
(18)、(19)、(20)引自《文学沉思录》第69、69、71页
(21)引自《美学原理》第198页
(22)同(3)
(23)、(24)引自《美学原理》第205、207页
(25)、(26)引自《文学沉思录》第90、87页
(27)引自《美学原理》第209页
参考书目:1、《美学原理》蒋孔阳、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俄罗斯小说文体论》黎皓智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   
3、《小说的艺术》米兰·昆德拉著,孟湄译,三联书店,1992年。
4、《文学与生存》于野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
5、《文学沉思录》王元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6、《外国文学史》金元浦、孟昭毅、张良村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7、《古代学史》(一)、(二)罗宗强、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22:10 | 只看该作者

发一篇自己写的论文

不知可否
3#
发表于 2006-3-2 23:40 | 只看该作者
格式不对,可以发在江天试试。这里以企业相关的文章为主。
4#
 楼主| 发表于 2006-3-9 21:29 | 只看该作者

我想删除怎么删不了呀?

点删除说没有权限,直接按退格键却说没填完整内容
5#
发表于 2006-3-10 18:20 | 只看该作者

^_^

挺不错的论文,学习了!以后发帖注意文字格式就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8 01:17 , Processed in 0.14822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